- 年份
- 2024(12031)
- 2023(17432)
- 2022(14691)
- 2021(13803)
- 2020(11967)
- 2019(27203)
- 2018(27179)
- 2017(51428)
- 2016(27751)
- 2015(30889)
- 2014(30571)
- 2013(29952)
- 2012(27085)
- 2011(23762)
- 2010(23993)
- 2009(22469)
- 2008(22686)
- 2007(19917)
- 2006(17177)
- 2005(15387)
- 学科
- 济(110854)
- 经济(110717)
- 业(100881)
- 管理(94473)
- 企(90219)
- 企业(90219)
- 方法(52164)
- 财(46539)
- 数学(42937)
- 数学方法(42404)
- 农(34761)
- 业经(32628)
- 中国(28192)
- 务(27487)
- 财务(27431)
- 财务管理(27361)
- 企业财务(25934)
- 制(25736)
- 农业(23782)
- 税(22259)
- 税收(20784)
- 理论(20643)
- 收(20605)
- 和(20482)
- 技术(20422)
- 地方(20388)
- 贸(19731)
- 贸易(19724)
- 易(19197)
- 策(19085)
- 机构
- 学院(383298)
- 大学(377091)
- 济(158460)
- 经济(155378)
- 管理(153504)
- 理学(131567)
- 理学院(130326)
- 管理学(128181)
- 管理学院(127470)
- 研究(118611)
- 中国(94306)
- 财(86312)
- 京(77544)
- 科学(70557)
- 财经(63929)
- 农(60383)
- 江(59152)
- 所(58525)
- 经(57865)
- 中心(56489)
- 业大(53449)
- 研究所(52040)
- 北京(48317)
- 经济学(48128)
- 农业(47227)
- 财经大学(46915)
- 州(46115)
- 范(45706)
- 师范(45189)
- 经济学院(43652)
- 基金
- 项目(250299)
- 科学(198267)
- 研究(186056)
- 基金(182181)
- 家(156692)
- 国家(155328)
- 科学基金(135951)
- 社会(118313)
- 社会科(112217)
- 社会科学(112186)
- 省(99448)
- 基金项目(96226)
- 自然(87519)
- 教育(86763)
- 自然科(85442)
- 自然科学(85416)
- 自然科学基金(83921)
- 划(81711)
- 编号(76473)
- 资助(74200)
- 成果(61635)
- 重点(56006)
- 部(55448)
- 创(54584)
- 发(53275)
- 课题(51769)
- 创新(50435)
- 国家社会(48986)
- 教育部(48279)
- 科研(48277)
- 期刊
- 济(176709)
- 经济(176709)
- 研究(115293)
- 财(74634)
- 中国(73873)
- 管理(61186)
- 农(55108)
- 学报(52399)
- 科学(49558)
- 大学(40561)
- 教育(38679)
- 学学(38362)
- 技术(38007)
- 农业(37346)
- 融(34033)
- 金融(34033)
- 财经(31898)
- 业经(30804)
- 经济研究(28767)
- 经(27393)
- 问题(22768)
- 业(22339)
- 财会(21054)
- 技术经济(20626)
- 务(20096)
- 会计(18881)
- 统计(18458)
- 贸(18264)
- 商业(17837)
- 现代(17628)
共检索到5759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宋易珈 李锡涛 刘若曦
本文以中国在2002年实施的所得税分享改革为背景,将纵向财政失衡纳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互动的理论模型,分析纵向财政失衡引致的地方政府行为对企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并利用1998—2012年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库采用强度DID的识别策略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纵向财政失衡显著提升了中国企业能源消耗强度,在一系列稳健性与有效性分析后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讨论发现,长期纵向财政失衡将通过能源要素市场和劳动力成本影响企业的要素投入决策,最终影响企业能源消耗强度。本文为形成以财政制度为核心的能源环境治理政策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政府应认识到能源要素市场扭曲背后的制度原因,从财政制度设计角度解决公共治理问题,发挥财政工具的激励、协调作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马恩涛 杨璇
现阶段,我国处于大规模减税降费以及外部疫情冲击时期,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剧增,这对地方碳排放产生何种影响,现有研究相对匮乏。本文借助2010年教育事权改革的准自然实验衡量财政压力的外生变化,采用连续双重差分方法实证考察地方财政压力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教育事权改革目标所产生的财政压力显著增加了地方碳排放强度,这表明地方政府在感受到财政压力时,会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化解进而影响碳排放;(2)地方政府为缓解财政压力,会施政于高能耗企业,依仗其产值大且创税能力强的特点,让其扩大产能,获得较多的税收等收入,这将导致大量碳排放。本研究对于今后如何化解财政压力,以及如何处理好地方财政与碳排放的关系具有尤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宁静 赵旭杰
基层政府的财力保障关系到整个国家财政职能的履行。如何调整政府间纵向财政关系以提升基层政府的财力水平,是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问题。近年来,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行成为理顺政府间纵向财政关系的一项重要尝试,为实证研究纵向财政关系改革对县级基层政府财力保障的影响提供了准自然实验分析的条件。本文基于全国县级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研究省直管县这一纵向财政关系改革对县级可支配财力的影响,并且对其影响路径加以识别。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对县级可支配财力的提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相比于本级财政收入,改革对上级转移支付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说明改革更多的是通过约束地级市对县级转移支付的截留行为,实现了县级基层政府财力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纵向财政关系改革 基层政府 财力保障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思霞 许文立 张领祎
本文基于2002年的所得税分享改革构造了强度类DID模型,借助所得税分税关系调整的外生冲击测度财政压力变化,并使用来自城市一级的卫星灯光数据,实证检验了财政压力与地方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财政压力显著提高了地区灯光亮度。研究还发现:第一,在财政转移支付净流入地区,财政压力的经济激励效应并不显著;第二,财政压力下,地方政府倾向于支持房地产等地方高税行业的发展,而这种趋向于单一化的发展模式,可能会降低地方经济增长多样性,增加宏观经济风险;第三,所得税分享改革形成的财政压力,约束了地方政府过度的支出竞争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思霞 许文立 张领祎
本文基于2002年的所得税分享改革构造了强度类DID模型,借助所得税分税关系调整的外生冲击测度财政压力变化,并使用来自城市一级的卫星灯光数据,实证检验了财政压力与地方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财政压力显著提高了地区灯光亮度。研究还发现:第一,在财政转移支付净流入地区,财政压力的经济激励效应并不显著;第二,财政压力下,地方政府倾向于支持房地产等地方高税行业的发展,而这种趋向于单一化的发展模式,可能会降低地方经济增长多样性,增加宏观经济风险;第三,所得税分享改革形成的财政压力,约束了地方政府过度的支出竞争,但以土地收入为资金支持开展的税收竞争仍普遍存在。本文的研究在支出分权和决策分权之外,为中国式分权解释地方经济增长奇迹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也为更加全面理解分税制度下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激励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忠 李殷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税收征管力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转型。本文基于2002年实施的企业所得税分享改革自然实验,采用双倍差分法(DID)探讨了税收征管对企业TFP的影响。研究发现:(1)税收征管力度的下降会降低企业的TFP水平;(2)机制探讨过程发现,降低税收征管力度会增加企业避税行为,而避税增加会减少企业的研发投入,从而对企业TFP产生负面影响;(3)异质性分析发现,税收征管对非高新技术企业、非民族自治区域企业以及高避税程度企业的TFP的负面影响更大。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未来的税收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蔡庆丰 陈熠辉
在“收入集权,支出分权”的制度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财政纵向失衡可能引发地方激励异化,进而对辖区内企业的投融资决策产生影响。本文以2007~2019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表明地方政府财政纵向失衡会显著提升区域内企业的投资支出水平。机制检验表明,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和土地价格上升是财政纵向失衡影响企业投资支出的正向渠道;而财政纵向失衡带来的政府投资增加是影响企业投资支出的负向渠道。异质性检验发现,财政纵向失衡对企业投资的促进效应在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低市场化程度地区和高经济竞争地区更加明显。此外,财政纵向失衡对企业投资的促进效应是偏离最优效率水平的,主要体现在增加了企业的过度投资水平。本文的研究发现揭示了各层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影响辖区内企业决策的微观机制,将有助于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助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贾俊雪 宁静
基于2004年以来实施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本文重点探究了纵向财政治理结构安排在促进地方政府职能优化中的作用。特别地,为了有效校正选择偏差问题,本文利用2002年和2007年全国县级面板数据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构造反事实,在拟自然实验环境下识别出改革对县级政府支出结构的因果处置效应。结果显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具有较强的职能扭曲效应,强化了县级政府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支出行为偏差:改革导致县级政府的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平均增加了4.312个百分点,较2002年提升了266.2%;导致教育支出比重和医疗卫生支出比重平均下降了1.061和0.588个百分点,较2002年减少了3.7%和12.7...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席鹏辉 黄晓虹
大规模减税降费时期,各界对财政可持续性问题尤为关注。在这种“紧日子”的财政压力环境下,地方政府会表现出怎样的行为倾向,目前的证据还相对匮乏且不系统。本文以2010年教育事权改革为准自然实验,研究了伴随事权改革而形成的财政压力对地方收支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为了实现中央政府提出的“2012年国家性财政教育经费占GDP比重4%”的目标,地方政府的教育支出规模经历了快速扩张。在应对急剧支出需求所带来的财政压力时,地方政府没有扩大税基或强化征管,而是以牺牲其他支出的增长为代价,且在目标实现后,这类支出未得到弥补或改善。本文的研究对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和现阶段减税降费具有重要启示:一方面,在财政支出偏好和基本格局未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应防范民生性公共服务为财政压力买单;另一方面,在关系到各级政府切身利益的财政体制或税费制度改革时,应予以适当的转移支付支持,避免改革对中国公共服务区域不均等程度的加剧。
关键词:
国家性财政教育经费 事权改革 支出结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范子英 周小昶
市场一体化建设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其中产品市场统一建设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要素市场建设相对滞后。本文手工搜集1999—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数据,以母公司在异地设立子公司的行为来测度资本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性;借助2002年所得税分享改革的“自然实验”,研究了财政激励对资本要素市场整合的影响。研究发现:所得税分享改革降低了地方发展企业的税收分成,于是地方政府放松了对国有资本的管制,地方国有企业在异地设立子公司的数量显著增加;该效应与税收分成的比例完全吻合,改革后地方所得税分成比例为40%,因此,只有那些地方政府持股比例大于40%的地方国有企业才显著增加了跨地区投资;地方财政对国有企业依赖度越大,政策的刺激效应越大,并且跨省投资显著多于省内异市投资;这种投资行为不仅显著改善了资本回报率,而且增加了地方国有企业的现金分红。本文的研究拓展和丰富了关于要素市场整合的研究,在当前税制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为建设统一市场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少林 杨文彤
“双碳”目标与财政压力陡增如何兼容并进,是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央地税收分成作为财政压力切入点,利用强度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地方财政压力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显著促进财政压力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于产业结构低端化地区,在稳增长前提下,适度调整环境规制强度虽然能刺激工业与第二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产业结构优化空间与资本来源,但环境规制强度的下降也导致后续绿色增长动力不足;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激发更深层次的绿色变革;西部、东北和转移支付流入地的财政压力地区具有显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
[期刊] 国际税收
[作者]
王进猛 吴小强
本文借助2008年我国企业所得税改革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实际税率调整对外资企业跨国关联交易的影响。研究发现:2008年《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以后,实际税率调整的外资企业整体跨国关联交易比重下降了1.46%,其中关联进口交易比重下降了1.21%,关联出口交易比重下降了1.72%;随着时间延长,税率调整产生的跨国关联交易比重降低的效应增大;《企业所得税法》改革对跨国关联交易影响存在企业异质性差异,即对合资企业、大企业、非技术密集型企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外资企业以及文化差异大的外资企业的影响更加显著;《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以后,实际税率调整的外资企业跨国关联交易比重越大其盈利水平越好。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于国安
一、讨论还价博弈与所得税分享改革方案的确定自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中央企业所得税归中央,地方企业所得税归地方。由于地方企业比中央企业多,所得税收入的大头在地方。这种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所得税归属的制度,客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刘和祥 诸葛续亮
"营改增"后地方财政面临失衡问题。本文以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2009-2011年国内增值税收入和地方级营业税收入为测算样本,将增值税和营业税合并作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分析各地区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地方对中央税收上缴情况,得出"营改增"之后,按照50:50的增值税分享比例计算,绝大部分地区财政受损和得益不大,只有个别地区财政受损和得益比较严重,并提出适当调整个别地区的税收返还和上缴政策,以平衡各方的利益。
关键词:
“营改增” 财政失衡 增值税 分享比例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杜彤伟 张屹山 杨成荣
本文在中国式财政分权框架下,从理论上分析了财政纵向失衡、转移支付和财政可持续性之间的联系机制,并建立"有效财政空间"指标量化财政可持续性,实证检验转移支付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我国地方政府尚未建立基本财政对其债务的正向反馈机制,既有的财政行为不可持续,但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可以改善地方政府的财政可持续性。(2)我国地方政府存在"财政疲劳"现象,但大部分地方政府有充足的空间通过适当财政调整建立正向财政反馈机制以实现财政可持续,其中东部地方政府的"有效财政空间"普遍大于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出效率也具有类似的特征。(3)尽管财政纵向失衡不利于地方财政可持续,但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综合影响为正,起到了降低财政纵向失衡的作用。同时,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在地方政府财政纵向失衡程度较小时,转移支付对财政可持续性具有消极影响;反之则具有积极影响。因此,需要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设计与完善地方政府债务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