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87)
2023(8942)
2022(7894)
2021(7135)
2020(6229)
2019(14465)
2018(14246)
2017(28449)
2016(15590)
2015(17527)
2014(17620)
2013(17642)
2012(16690)
2011(14948)
2010(14914)
2009(14030)
2008(14085)
2007(12852)
2006(10990)
2005(9961)
作者
(47218)
(39785)
(39767)
(38016)
(25282)
(19330)
(18339)
(15365)
(14820)
(14116)
(13528)
(13178)
(12701)
(12701)
(12662)
(12470)
(12294)
(11749)
(11520)
(11349)
(9929)
(9748)
(9739)
(9144)
(9008)
(8953)
(8867)
(8861)
(8132)
(8092)
学科
(68618)
经济(68558)
管理(44685)
(43409)
方法(35131)
(33532)
企业(33532)
数学(31629)
数学方法(31367)
(19409)
(18368)
(15848)
中国(15628)
环境(13565)
地方(13141)
农业(12990)
(12745)
贸易(12743)
业经(12514)
(12406)
(11684)
财务(11664)
财务管理(11637)
(11560)
企业财务(11067)
(10133)
(9988)
银行(9956)
(9829)
(9765)
机构
大学(230882)
学院(229531)
(98715)
经济(96804)
管理(86333)
研究(79990)
理学(75069)
理学院(74237)
管理学(72903)
管理学院(72496)
中国(60045)
科学(50705)
(48427)
(46698)
(44372)
(42327)
研究所(38767)
业大(37933)
农业(37144)
中心(36966)
财经(35862)
(34368)
(32657)
经济学(31681)
北京(29934)
经济学院(29005)
(28609)
师范(28243)
(28103)
(26845)
基金
项目(155193)
科学(121497)
基金(114265)
研究(108327)
(101721)
国家(100964)
科学基金(84938)
社会(70006)
社会科(66444)
社会科学(66424)
基金项目(60189)
(59895)
自然(55865)
自然科(54542)
自然科学(54521)
自然科学基金(53608)
(50971)
教育(49338)
资助(47913)
编号(42077)
重点(35648)
(35199)
成果(33902)
(33469)
(31745)
科研(30810)
创新(29868)
国家社会(29866)
教育部(29585)
计划(29464)
期刊
(101655)
经济(101655)
研究(63455)
中国(41149)
学报(41122)
(41109)
科学(36148)
(35838)
大学(30181)
学学(28870)
管理(28613)
农业(28024)
(19289)
金融(19289)
技术(18685)
教育(18362)
财经(18074)
经济研究(17170)
业经(15883)
(15630)
(15548)
问题(14369)
技术经济(12405)
统计(12369)
(12315)
(11319)
(10983)
资源(10756)
理论(10599)
业大(10289)
共检索到3300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姚柳杨  
忽略面源污染外部性的生产率分析影响了研究结果的政策指导价值,而从非期望产出角度构造的生产率分析难以用于冬小麦生产。本文在方向距离函数的基础上,构造了投入产出双视角Malmquist-Luenberge(DML)指数,将环境影响纳入到生产率中,通过分析带来环境污染投入的效率可以获得技术效率与环境效率。使用DML指数方法,以11个冬小麦主产区2004-2011年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整个时期全要素生产率(TFP)仅增长了4.41%,其中技术效率提高了3.20%,技术进步为1.17%,环境效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朱希刚  
1978年以来,尽管粮食播种面积略有下降,但通过有效的农田基本建设、增加物质投入、推广优良品种等新技术,粮食总产量已从1978年的3.05亿吨增加到了1997年的4.94亿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总产的增加,来源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单产的提高...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范丽霞  
笔者采用1978年~2012年国内省域面板数据,结合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借鉴GloBal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构造思路,提出一种新的测度模型SBM-GloBal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核算与分解。实证表明,与GloBal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相比,传统的MalMquiSt指数容易导致"技术倒退",致使粮食tFP的估算"被动"提高;我国粮食tFP的空间非均衡性明显,西部地区粮食tFP增长水平最高,东部地区稍低一点,中部地区最低;我国粮食tFP呈上升趋势,且表现出"u"型波动变化特征;我国粮食tFP增长的源泉主要是...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魏丹  闵锐  王雅鹏  
当今时代土地短缺,如何提高现有耕地的粮食生产效率已成为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在以199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基于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来度量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政府对农业财政支出、人力资本、自然灾害以及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变动等因素对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三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财政支出、产业结构变动显著地促进了中国粮食生产率的增长、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率提高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人力资本并不直接影响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而是通过影响技术效率进而影响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尹朝静  李谷成  葛静芳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提高粮食生产率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1978-2012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在借助HP滤波法分离粮食生产气候产量的基础上,引入"技术不会遗忘"假定,运用序列DEA方法测度了中国粮食生产是否考虑气候因素两种情形下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指数。研究结果揭示:(1)气候产量围绕"0"值水平线,呈倒"U"型波动特征,气候条件对粮食生产具有正反两方面影响;序列DEA分析表明是否考虑气候因素对于测算结果具有较大影响,考虑气候因素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更低,气候因素加重了技术效率恶化程度,但却推动了技术进步;(2)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地区差异...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柴盈  
应用生产效率理论中的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分析2006年~2010年全国31个省区的粮食生产数据,结果表明:粮食生产率增长处于下降态势,剖析生产率的结构发现是由于技术进步率增长缓慢所致。通过回归分析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变量的面板数据发现,生产率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亩产技术的提高来拉动,而财政惠农政策因抑制了技术进步成为阻碍生产率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原因。建议政府干预政策今后应该侧重于亩产技术的提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高鸣  宋洪远  
文章依据1978~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各省的粮食经济增长进行要素分析。结果发现,在粮食经济增长过程中,实物要素投入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是主要动力,尤其是2000年以后,技术进步正逐步替代人力资本要素和实物要素的投入以实现粮食经济发展的有效性;人力资本累积值的差异是导致粮食经济增长累积值差异的重要因素。中国粮食生产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水平不高,制约粮食经济增长;中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差异较大。因此,文章建议改变以资本替代劳动的粮食生产模式,推动粮食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提高人力资本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震  辛贤  
促进土地流转市场整合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基于15省农户调查数据,本文以水稻为例,从转入者视角在全要素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两个层面实证检验土地跨村流转能否实现粮食生产率增长。实证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对土地封闭在村庄内流转,土地跨村流转使农户水稻全要素生产率显著增长5.4%,使水稻土地生产率显著增长7.9%。异质性考察结果表明,土地跨村流转能同时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水稻全要素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增长,但只能促进传统农户水稻土地生产率的增长,对传统农户水稻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无显著效果。土地跨村流转对土地经营规模适度农户的水稻全要素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增长的促进效果最大。因而,要推进土地流转市场的村庄一体化,以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高帅  王征兵  
本文基于Malmquist指数和β收敛分析,实证测算了2003—2010年陕西省32个产粮大县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收敛性。主要结论是:陕西省产粮大县粮食增产源于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双重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年度波动较大。在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中,技术效应改善所贡献的"水平效应"大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增长效应"。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发达县与落后县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卫平  郑风田  
1953—2003年中国主要粮食的TFP都实现了正向增长,但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特征。以1979年为分界点,中国主要粮食产出增长的源泉经历了一场以投入增加为主向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主的粮食生产力革命。1997年以来中国主要粮食产出增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投入要素的下降。从政策角度看,一方面,中国未来要养活自己还主要依赖于粮食生产率的提高,这需要进行一些政策改革以挖掘生产率增长的潜力;另一方面,要提高种粮的收益,建立起可持续的粮食生产投入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若梅  
以界定耕地利用可持续性内涵为起点,采用耕地粮食生产率可比系数和标准化分值方法衡量耕地的生产可持续性,以单位耕地化肥使用过量程度作为生态因子对可比系数和标准化分值进行调整衡量耕地的生态可持续性。利用统计数据、以基期与报告期的时间尺度和分省份的空间尺度实现可持续性的测度。研究发现:(1)以耕地粮食生产率测量的全国耕地生产可持续性呈现出递增趋势,但以化肥使用过量程度作为生态因子调整后的耕地生态可持续性明显低于生产可持续性;(2)耕地生产可持续性与生态可持续性的区域差异明显,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利用可持续的稳定性和递增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意味着差异性的耕地保护政策会更有助于稳定和提升耕地利用的可持续程...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高帆  
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H-P滤波法实证分析了1978—2007年我国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及其增长趋势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波动中增长"的特征,在品种结构、区域分布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粮食生产波动均具有非对称特征。粮食产量波动对稻米产量波动最为敏感,对东部地区(特别是江苏、浙江、河北)的粮食生产波动最为敏感,对粮食单产水平波动最为敏感。未来我国粮食生产仍将保持增长趋势,但粮食单产以及由此决定的粮食总产量与目标值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依据结论,可以给出我国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若干政策含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栾天虹  
本文结合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这一制度环境,利用博弈模型考察了企业家在进行项目融资时利用外部监督股权的选择以最大化预期总收益的过程。研究发现,投资者法律保护越好,企业家可以容忍(选择)的外部监督股权比例就越高,但在投资者法律保护较差的国家和地区,相对于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第二大股东的外部监督股权则由于股权比例相对较低而弱化。文章通过中国投资者法律保护状况的比较分析,实证研究了第二大股东股权结构与企业业绩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验证了本文提出的两个理论推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田旭  王善高  
近年来,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引起日益广泛的关注,而测算环境效率能直观反映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农业生产所付出的环境代价,进而推动中国农业生产向更具可持续性的方向转变。有鉴于此,本文基于2004-2012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农户粮食生产的环境效率,并用TobiT模型考察农户粮食生产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范围内农户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与环境效率均值分别为0.802和0.489,并且两种效率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2)考虑环境效率后,中国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均值出现了略微的下降趋势,但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光泗  钟钰  
文章结合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状况,对2013~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进行预测分析。研究发现:2020年之前,我国粮食供求依然处于相对紧张状态,尤其是粮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可能会进一步凸现;粮食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稻谷、玉米的消费需求增长较快,而小麦消费需求增长相对缓慢;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能够保持持续的增长,其中稻谷与玉米的产量增长幅度较大,但这取决于单产的增长与生产面积的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