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3(399)
- 2022(347)
- 2021(358)
- 2020(280)
- 2019(602)
- 2018(651)
- 2017(1154)
- 2016(671)
- 2015(623)
- 2014(653)
- 2013(675)
- 2012(625)
- 2011(570)
- 2010(608)
- 2009(664)
- 2008(626)
- 2007(554)
- 2006(546)
- 2005(578)
- 2004(525)
- 学科
- 济(2236)
- 经济(2234)
- 管理(1638)
- 中国(1158)
- 业(1143)
- 教育(1122)
- 学(1121)
- 企(1074)
- 企业(1074)
- 理论(1048)
- 和(555)
- 业经(550)
- 教学(550)
- 农(537)
- 方法(520)
- 图书(507)
- 书馆(493)
- 图书馆(493)
- 地方(479)
- 发(478)
- 策(476)
- 财(476)
- 制(451)
- 发展(392)
- 工作(384)
- 展(382)
- 经济学(382)
- 体(356)
- 环境(355)
- 经济理论(348)
- 机构
- 大学(9757)
- 学院(8720)
- 研究(3855)
- 济(2768)
- 中国(2703)
- 管理(2690)
- 经济(2656)
- 京(2485)
- 科学(2245)
- 范(2197)
- 师范(2189)
- 理学(2106)
- 理学院(2042)
- 所(2028)
- 教育(2005)
- 管理学(1987)
- 管理学院(1959)
- 师范大学(1864)
- 研究所(1787)
- 北京(1772)
- 江(1734)
- 财(1570)
- 中心(1540)
- 州(1312)
- 院(1299)
- 财经(1132)
- 系(1085)
- 经(1030)
- 社会(1028)
- 科学院(998)
共检索到178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丁长清
纪念著名经济史学家汪敬虞先生。他的等身论著丰富了中国经济史研究宝库。他主编的"金字塔式著作"《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为中国经济史研究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的优良学风、奋斗不息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是我学习的榜样。史论结合是汪先生一贯坚持的原则。他把史料看作是经济史论著的基石,毕生致力于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众所周知,他的研究生涯是从收集近代工业史料、协助巫宝三从事中国国民所得研究开始的。他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为史学界提供了大量有价值史料。但是,人们较少知道,他晚年仍然十分重视史料工作。2003年我校聘请他给我指导的几名博士生毕业博士学位论文写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朱荫贵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汪敬虞先生离开我们已有一年多了。日子一天天流逝,可是我只要一想到汪敬虞先生,许多记忆就会不由自主地浮上心头,难以忘怀。汪敬虞先生是著名的中国经济史专家,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名,他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多个领域和方面,都有着煌煌巨著,尤其在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国近代工业、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和近代中国金融等方面的许多学术成果和观点,影响深远,这些方面的情况早已为人熟知,所以在纪念汪敬虞先生的时候,有关他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影响和贡献,我在这里就不再多说,这里只想就我记忆深刻的汪先生关怀帮助青年学者的几个记忆片段写成文字,一作为对汪敬虞先生的纪念和缅怀,二也作为对自己的激励和鼓舞...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争平
著名经济史学家、中国经济史学会前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汪敬虞先生辞世一年多了,但是他那些抽丝剥笋般的经济分析,高屋建瓴式的史学论述,以及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依然活在我们的心里。在汪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时候,笔者把上世纪80年代我读研究生以来汪公对我的教诲作一追忆,以更好地了解汪敬虞先生为人及学术思想。一上世纪80年代初我本来是要报考其他专业研究生的,在读了汪敬虞先生和吴承明先生等老一辈学者所撰写的有关中国经济史的论著后,对中国经济史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下决心改考经济史专业研究生。在硕士生阶段,我的导师聂宝璋先生一再要求我们精读严中平和汪敬虞先生等老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崔之元
我和荣敬本老师相识于1980年代初,记忆中是通过吴敬琏老师的介绍。当时我读大学本科,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对顾准《希腊城邦制度》一书的书评,得到了顾准的弟弟陈敏之老师的注意,并转给了吴老师。和荣老师第一次见面似乎是在他西单附近的编译局宿舍里,具体谈的细节已经记不得了,但他平易近人的态度至今难忘。1985年,吴敬琏,荣敬本和赵人伟三位老师共同创办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这一杂志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进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我也有幸几年后成为了这一杂志的年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戴一峰
在我的学业与学术生涯中,有几位学界老前辈曾给予我深刻的影响,汪敬虞先生就是其中之一。我虽然不是汪老的授业弟子,而且在与汪老交往的近三十年间也仅有一次机会当面聆听他的教诲,但在我心灵深处,我一直将汪老视为恩师。如今,当记忆的阀门再次徐徐开启,往事历历在目,令我心动。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首届进入厦门大学历史系求学的。1981年底完成本科学业后,随恩师陈诗启先生攻读中国近代经济史。1983年夏,我和同学曾山一道,经上海赴京查阅资料,并遵照行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郭予庆
汪敬虞先生是我国学术界的老前辈,他在近代经济史研究领域的卓越建树,学术界已有公论。同时他在传授学生,培育新人方面也倾注了很多心血。作为汪先生的学生,在这里我想谈谈他对我的研究生教育。1989年下半年,作为"文革"后毕业的大学生,在高校任教七八年的我,愈来愈感到由于"文革"的耽搁,基础单薄,学力不足,已不能适应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于是就萌生了报考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念头。按照自己的专业方向,自然就想报考敬慕已久的汪先生。于是我给汪先生写了封信,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并附上了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书。信寄出后,又感到有点冒昧,汪先生这么著名的专家,和自己素昧平生,能有回音吗?但不久,汪先生就回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希群
汪振儒先生作为北京林业大学资深教授,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林业教育家、植物学家、树木生理学家,而且是我国树木生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树木生理和森林生态学领域造诣深厚。他不仅学术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而且还是北京林业大学建校的创始人之一,深受几代北林人的爱戴。他以101岁高龄仙逝,以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见证了中国林业科学从近代到现代的曲折发展过程,同时也伴随着北京林业大学从无到有,从艰苦创业到外迁解散,再到复校发展并迎来新世纪的全部事件,为北京林业大学从零开始发展壮大并能够在国内外拥有今天的学术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可以说,他的个人历史就是中国林业科学发展近现代史的缩影,总结整理汪先生的人生经历,尤其是他在林业科学研究和教育方面的事迹,对研究中国林业发展史具有很重要的价值。他1908年生于北京,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是清华大学第一届毕业生,之后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工作和清华大学、广西大学任教,1935年赴美留学,1936年和1939年先后获得康奈尔大学森林学硕士和杜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9年回国后,他一直从事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担任广西大学农学院、北京大学农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林业专业适用的《植物生理学讲义》,精通英、德、俄、日、拉丁语并编译和审定了《德汉林业名词》《英汉林业科技词典》《日汉林业科技词典》和《林学名词》,翻译了有影响的植物生理学方面论著《树木生理学》《木本植物生理学》,他是我国林学专业第一个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博士生导师,并培养了我国林业界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博士何平;担任《中国植物学杂志》(复刊)主编,《生物学通报》《北京林学院学报》《森林与人类》首任主编和《林业科学》副主编。汪振儒在我国林学、森林生态学、植物生理学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威望,他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见证了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巨变,见证了中国植物学、树木生理学、森林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中国高等林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汪振儒 年谱 林业教育家 树木生理学家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杜恂诚
我没有记日记和整理个人文字档案的习惯,别人给我的信件,无论是过去的纸质信,还是现在的电子信,绝大部分我也不会长久保留。惟独汪敬虞老师的纸质信(他没有给我写过电子信),我大部分仍完好地保存着,因为我特别重视汪老师给我的信。汪老师逝世后,我把这些信拣出,重新读了一遍,脑海中又浮现出自1984年我与汪老师首度书信联系,后考入他门下做学生以来的历历往事,胸中涌起无尽的惆怅。逝者已去,但其精神永存。汪老师的学术精神对我的垂范和激励作用是终身和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汪同三
我父亲那一辈有很多经济所的老人,他们对我国经济学研究的贡献不容忽视,甚至很多人比我的父亲做得更好。我接触到的经济所的老前辈有:巫宝三先生、严中平先生、李文治先生、彭泽益先生、章有义先生、姚贤镐先生、张国辉先生、聂宝璋先生、经君健先生、魏金玉先生、宓汝成先生。我都跟这些先生们谈过话,他们对我有很深刻的教诲。除了这些研究人员之外,我们还不应该忘记经济所那些科研辅助人员,今天我在看所史展览的时候,看到有他们的照片。我特别要提到的是宗井滔先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汪敬虞,又名汪馥荪,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经济史学家。1917年7月20日出生于湖北圻春。2012年6月20日仙逝于北京。先生1937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后转入经济系,1943年毕业。1943年至1945年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做研究生,1946年任助理研究员,1949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55年任副研究员,1979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1999年1月退休。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荣誉学部委员。先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马俊亚
我在读硕士生期间,跟从段本洛先生学习经济史。汪敬虞先生编辑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及其撰写的论著是我的研究基础和模仿的范本。业师段先生谦和宽厚,对汪先生的学识人品极为赞赏,使我对汪先生抱着朝圣般的心态,一直想报考他的博士生。自1989年春夏一直到毕业,自己始终无法静下心来准备,遂未能在应届毕业时投考。1991年夏研究生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某师范大学工作,栖身于一破教室中,仆仆如丧家之犬,所得薪资不足以填饱肚皮,几欲放弃教职南下深圳、海南,以觅一糊口职业。我把自己的苦闷写信禀告汪先生,汪先生立即回信,慰勉有加,教导我不要参与任何不必要的人际纠纷,"困难"环境下往往也是最好的读书时机;并向我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经君健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杨雪冬
我是1995年来编译局当代所工作后认识荣老师的。那一年,荣老师62岁,已经不在领导岗位上,但因为是离休干部,依然来局工作,主持着《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的工作。那个时候,研究所的会议不多,集体活动也少,一个新来的人,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把研究所不多的人认全,熟悉。然而,来局不久,我就和这个戴着高度眼镜、头发有些乱、衣服上偶有饭菜痕迹,思维非常敏锐的矮个子老头熟悉起来。第一次认识应该是在五楼的那间有一对布套沙发的办公室里。我敲门进去想找近期出版的杂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都庆
虽然他已离开我们多年,但他的形象一直在激励着我。早想将他的事迹写一写,但终因笔拙而未竟,使人觉得此愿未了,如负重债。是一股责任感命令着我,使我终于握笔了。即使难以写出他的全貌,但对青年朋友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克祥
经济史学大师汪敬虞先生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汪公在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了60余载,废寝忘食,奋力开拓,教书育人,著述丰硕,桃李成林,无论学术研究,还是道德文章,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汪公艰辛探索、确立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的曲折历程和特殊贡献,更是值得大书一笔。"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的"中心线索"命题,最先是严中平先生提出来的。上世纪60年代初,严老主持《中国近代经济史》的集体编写时,在编写组内提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核心问题",应该作为贯穿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一条"红线",并在组内外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当时因编写工作尚未真正开始,讨论比较空泛,未能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