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62)
- 2023(15452)
- 2022(12817)
- 2021(11586)
- 2020(9948)
- 2019(22311)
- 2018(21977)
- 2017(42505)
- 2016(23254)
- 2015(25606)
- 2014(25294)
- 2013(25049)
- 2012(23036)
- 2011(20347)
- 2010(20307)
- 2009(18350)
- 2008(17948)
- 2007(16077)
- 2006(13847)
- 2005(12668)
- 学科
- 济(98901)
- 经济(98782)
- 业(94100)
- 企(83846)
- 企业(83846)
- 管理(81843)
- 方法(45611)
- 数学(36957)
- 数学方法(36474)
- 财(31981)
- 农(31659)
- 业经(30697)
- 中国(25063)
- 务(23586)
- 财务(23547)
- 财务管理(23517)
- 农业(23388)
- 企业财务(22369)
- 技术(19715)
- 制(19714)
- 学(18863)
- 划(17907)
- 地方(17775)
- 和(17764)
- 环境(17694)
- 理论(16841)
- 策(16307)
- 贸(15907)
- 贸易(15898)
- 易(15458)
- 机构
- 学院(327735)
- 大学(322584)
- 济(136629)
- 经济(134157)
- 管理(130490)
- 理学(112614)
- 理学院(111469)
- 管理学(109599)
- 管理学院(109003)
- 研究(106720)
- 中国(83200)
- 京(67415)
- 科学(66312)
- 财(63770)
- 农(60482)
- 所(53989)
- 财经(51005)
- 业大(50980)
- 江(50737)
- 中心(50145)
- 研究所(49051)
- 农业(47806)
- 经(46442)
- 经济学(41807)
- 北京(41364)
- 州(39662)
- 院(39143)
- 范(38444)
- 师范(37920)
- 经济学院(37872)
- 基金
- 项目(224347)
- 科学(178619)
- 基金(166249)
- 研究(159306)
- 家(146766)
- 国家(145518)
- 科学基金(126251)
- 社会(102919)
- 社会科(97629)
- 社会科学(97608)
- 省(87989)
- 基金项目(87822)
- 自然(84335)
- 自然科(82463)
- 自然科学(82436)
- 自然科学基金(80994)
- 划(74105)
- 教育(72831)
- 资助(67944)
- 编号(61843)
- 重点(50843)
- 部(49630)
- 创(49343)
- 发(48492)
- 成果(47546)
- 业(45795)
- 创新(45490)
- 科研(43989)
- 国家社会(43366)
- 课题(42475)
- 期刊
- 济(148776)
- 经济(148776)
- 研究(90367)
- 中国(63327)
- 农(55075)
- 财(53654)
- 管理(53304)
- 学报(52658)
- 科学(49958)
- 大学(40389)
- 学学(38666)
- 农业(37591)
- 技术(30417)
- 融(29319)
- 金融(29319)
- 教育(28640)
- 财经(25853)
- 业经(25724)
- 经济研究(22940)
- 业(22509)
- 经(22410)
- 问题(19610)
- 技术经济(17856)
- 财会(16036)
- 版(15999)
- 资源(15387)
- 现代(15268)
- 科技(14946)
- 统计(14887)
- 贸(14579)
共检索到4826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周亚虹 杨岚 姜帅帅
基于企业层面的环境规制强度,本文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探究“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减碳强度的提升,相比非万家企业,该政策通过“规模效应”“要素替代效应”和“技术效应”使得万家企业就业显著下降,表明该政策会降低污染企业就业。但城市层面分析发现该政策对城市工业企业总就业有显著正向影响,呈现出城市层面的就业创造。进一步探究劳动力再配置效应以解释企业和城市层面就业效应的差异发现,企业层面存在万家企业至非万家企业的劳动转移,行业层面就业存在从更为污染的行业向清洁行业的再配置,表明规制促进了行业转型升级。此外,政策实施后,减碳强度提升并未使得企业员工薪酬下降,表明该环境规制没有导致企业将减排治污成本转嫁造成员工福利损失。本文的研究结果能从就业角度为中国环境政策的成本收益分析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碳减排 就业 双重差分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凯杰 杜志英
本文构造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并将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与城市层面特征数据相匹配,利用条件logit模型实证检验了营商环境对劳动力流动就业选址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商环境优化对劳动力流入起正向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营商环境优化对45岁以上已婚女性、低学历劳动力、技术类劳动力的城市就业选择行为影响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良好的营商环境通过强化工业竞争力,提高劳动力就业选择概率;城市落户门槛在营商环境对劳动力流动选址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政府应强化营商环境建设,降低落户门槛,搭建统一的劳动力流动信息平台,吸引人才流入,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李雅洁 王志刚
本文利用文本挖掘法衡量2012-2022年间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程度,分析检验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会有效促进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增长,作用机制在于企业数字化转型增加对劳动力的总需求,提高高技能劳动力需求、降低低技能劳动力需求,同时带动员工工资增加,从而扩充社保费源、提高社保费基,促进社会保险基金增收。此外,在数字经济更发达、市场化程度更高以及产业结构趋于初级化的地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社保增收作用更强烈。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贯春 吴佳其 叶永卫 黄馨
稳岗补贴是国家调控失业风险、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形势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科学评估稳岗补贴政策的经济效应对进一步优化、调整相关稳就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9~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稳岗补贴政策对企业劳动力雇佣的影响。结果显示,通过缓解流动性约束,稳岗补贴政策显著提高了企业劳动力雇佣规模。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融资约束严重、劳动密集型及税收负担强度大的企业,稳岗补贴政策的劳动力雇佣促进作用更为凸显。此外,稳岗补贴政策的实施对员工工资水平和员工结构无显著影响。本文结论为政府部门通过稳岗补贴政策实现“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参考。
关键词:
稳岗补贴 流动性约束 劳动力雇佣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贤彬 陈禾
在全球数字经济的大浪潮下,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及成本费用产生了深刻影响。利用2010—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标,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力成本粘性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提高内部控制质量,从而降低了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劳动力成本粘性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衰退期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东中部地区企业更明显;进一步检验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对降低劳动力成本粘性具有长期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用工粘性而非薪酬粘性,且主要影响普通员工而非高管;企业数字化转型还能够更好地提高劳动力成本经济效率。本研究揭示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成本性态的影响机理,为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了现实指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颖 韩立华
基于不确定需求构建碳限额、碳限额与交易、碳税三种常见碳政策下制造企业的运作和减排模型,分析其最优决策,进而分析各参数的敏感性。并通过数值分析,分析了不同碳政策下,各政策参数对于企业决策的影响,分析结论对低碳经济下企业在降低碳排放、保护环境的同时提升企业运作绩效,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并对政府碳政策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碳政策 减排决策 生产决策 随机需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桂新
随着各国经济国际化的进展,继国际商品、资本、信息流,国际“人(劳动力)流”的兴起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日本作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已成为当今国际人流的重要集聚中心之一。中日两国一依带水、同属东亚文化圈,但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形成了很大的水平差异。自中国大陆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由中国大陆迁向日本的人口流,已成为日本入迁国际人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日本外国人登录统计,1993年底,在日中国人登录人数已达21万,约占外国人登录人数的16%,居在日外国人的第二位。这些入迁日本的中国人——即在日中国人,虽然迁日目的各不相同,但作为劳动力人口绝大部分都要打工赚钱,就业谋生。这是当今国际人流的重要特征,也是其所以产生、得以持续的根本原因。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程晨 王萌萌
针对近期引起普遍关注的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本文利用2002—2013年上市公司样本探索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否能"倒逼"企业转型升级,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1)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促使企业提高了整体生产效率,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2)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于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中更加显著。(3)我们对机制的探索发现,技术创新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在客观上,趋势性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对于企业转型升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政府应着力推进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高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积极性,提升企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以驱动可持续增长。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周颖 刘芳
基于制造商损失规避决策行为,研究碳限额与交易环境策略和不确定需求下的生产和减排决策问题。分别分析了风险中性和损失规避下,碳政策下考虑减排行为、碳政策下不考虑减排行为、不考虑碳政策且无减排行为三种情况下的最优决策,并分析了损失规避行为对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碳减排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提高产量和收益的有效途径,而在损失规避下,制造商的减排决策与决策行为无关,而只与环境策略和自身减排成本有关;对于最优生产量,在一定条件下,损失规避制造商的最优生产量低于风险中性制造商的最优生产量,而且随着损失规避系数的增加,损失规避制造商会逐步减少生产量,期望效用下降。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孙建平 李雅林
本文通过观察劳动力成本的构成及变化趋势,对工业品价格及企业经营效益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企业 劳动力成本 影响分析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都阳
本文利用金融危机前后中国制造业企业调查数据,考察了企业对劳动力成本冲击和金融危机造成的需求冲击的反应。根据劳动力需求函数,估计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产出弹性值较高,达到0.75—0.78。对低技能工人的需求工资弹性为-0.40,对高技能工人的需求工资弹性为-0.53。而且,不同类型工人之间的替代弹性为0.26。经验分析表明,企业已经对要素价格信号的变化产生反应。在未来,如果能够保持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确保不同类型的企业有公平的竞争环境,要素市场的变化就有可能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和升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慧卿
笔者基于我国30个省区扩展型投入产出表,对省际产品贸易之隐含碳排放进行测算,以有效反映各省区碳排放强度,为合理制定地区减排目标提供参考。笔者研究认为:从国内贸易看,存在高碳排放产品由能源富集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的空间特征;从国际贸易看,碳排放进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国家分配减排责任时,应强化"消费者负责"原则,适度增加高能耗产品消费地减排责任,激励沿海省份对能源富集省份进行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以实现全国总体减排目标。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志远 张铭洪
本文首先利用Welch指数计算年轻劳动力和老年劳动力之间的职业替代性。结果表明,这两部分群体之间的职业替代性较差。进一步地,通过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发现,总体上老龄劳动力就业比重增加有助于促进年轻劳动力的就业率,且该促进作用主要是来源于高学历老龄劳动力的增加,低学历老龄劳动力的增加对年轻劳动力的就业率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延迟退休 职业替代性 就业率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慧卿 郝枫
加快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依据结构主义增长理论,利用总量生产函数经济增长率分解方法,基于三次产业要素产出弹性动态估计结果,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劳动力配置效应及其变化规律进行重新考察。结果显示:三次产业劳动产出弹性差异明显,已有研究中直接用国民经济劳动产出弹性代替的做法存在很强假定性;基于分产业劳动产出弹性重新估算劳动力配置效应,发现其数值明显减小,表明已有文献夸大了配置效应;但其在不同时期更为稳定,说明配置效应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稳定因素。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配置效应 要素产出弹性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贺立龙 谭皓文
以新冠疫情为典型的重大疫情事件的发生对全球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疫情结束,劳动力市场运行趋于平稳,就业秩序得到恢复,但这并不意味着疫情影响完全消失。研究疫情对劳动力市场的长期影响发现,疫情冲击及新冠后遗症在劳动力供需两侧造成“疤痕效应”,疫后劳动者工作积极性和效率有所下降,就业市场出现“女性衰退”和部分劳动力永久退出现象;疫情加速社会生产以及经济运行的自动化、数智化转型,对传统工作岗位和就业形态形成“替代效应”,低技能劳动力遭遇就业挤压,远程办公得到推广,零工经济成为常态;疫情妨害儿童及青少年的营养获取、身心健康和在校学习,对未来人力资本积累产生“侵蚀效应”。应对上述影响,要从战略、制度和政策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设计并综合施策,推动疫后劳动力市场快速恢复、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提升就业市场包容性,促进儿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