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2)
- 2023(865)
- 2022(808)
- 2021(756)
- 2020(672)
- 2019(1488)
- 2018(1547)
- 2017(3016)
- 2016(1596)
- 2015(1721)
- 2014(1654)
- 2013(1627)
- 2012(1442)
- 2011(1251)
- 2010(1188)
- 2009(1022)
- 2008(939)
- 2007(735)
- 2006(573)
- 2005(442)
- 学科
- 济(6212)
- 经济(6209)
- 方法(3896)
- 业(3835)
- 数学(3726)
- 数学方法(3708)
- 管理(3353)
- 企(2373)
- 企业(2373)
- 农(2355)
- 农业(1598)
- 贸(1339)
- 贸易(1339)
- 易(1295)
- 环境(1172)
- 中国(1124)
- 业经(1067)
- 学(1057)
- 地方(965)
- 划(900)
- 财(880)
- 技术(816)
- 制(708)
- 人口(684)
- 资源(659)
- 发(634)
- 产业(597)
- 和(579)
- 务(571)
- 财务(570)
- 机构
- 大学(21977)
- 学院(21742)
- 管理(9532)
- 济(9166)
- 经济(9034)
- 理学(8724)
- 理学院(8615)
- 管理学(8481)
- 管理学院(8442)
- 研究(6840)
- 农(6075)
- 业大(5226)
- 农业(4892)
- 科学(4757)
- 中国(4650)
- 京(4297)
- 农业大学(3683)
- 所(3316)
- 中心(3214)
- 研究所(3183)
- 经济管理(3154)
- 财(3065)
- 江(2923)
- 范(2738)
- 财经(2713)
- 师范(2684)
- 经济学(2566)
- 经(2508)
- 北京(2432)
- 经济学院(2385)
共检索到263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邵安琪 李嘉政 张俊波 万荣 杨金龙 梁箫
探究纤维素对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海假交替单胞菌(初始细菌密度 5×10~(8 )个/mL)分别与浓度为0.02、0.2、2、20 mg/L的纤维素共孵育形成生物被膜,检测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变态的诱导作用变化,比较生物被膜成膜能力、胞外产物等生物学特性变化,并分析其与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关系。纤维素浓度为2或20 mg/L时,所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活性显著降低。分析纤维素加入海假交替单胞菌形成的生物被膜生物学特性发现,随着纤维素浓度升高,生物被膜中细菌的分布更为分散,细菌密度和膜厚呈逐渐降低趋势,生物被膜胞外产物中α-多糖、β-多糖和脂质的生物量显著降低,而蛋白无明显变化。在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纤维素主要通过降低胞外α-多糖、β-多糖和脂质的产生,进而间接调控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研究结果为探究海假交替单胞菌纤维素对生物被膜形成及对厚壳贻贝附着变态调控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整治生物污损等实际问题提供新思路。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邵安琪 李嘉政 张俊波 万荣 杨金龙 梁箫
为探究纤维素对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实验设置海假交替单胞菌(初始细菌密度5×10~8个/m L)分别与浓度为0.02、0.20、2.00、20.00 mg/L的纤维素共孵育形成生物被膜,检测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变态的诱导作用变化,比较生物被膜成膜能力、胞外产物等生物学特性变化,并分析其与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关系。纤维素浓度为2.00或20.00 mg/L时,所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活性显著降低。通过分析加入纤维素后海假交替单胞菌形成的生物被膜生物学特性发现,随着纤维素浓度升高,生物被膜中细菌的分布更为分散,细菌密度和膜厚呈逐渐降低趋势,生物被膜胞外产物中α-多糖、β-多糖和脂质的生物量显著降低,而蛋白无明显变化。在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纤维素主要通过降低胞外α-多糖、β-多糖和脂质的产生,进而间接调控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研究结果为探究海假交替单胞菌纤维素对生物被膜形成及对厚壳贻贝附着变态调控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整治生物污损等实际问题提供新思路。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邓丛静 马欢欢 王亮才 朱正祥 周建斌
【目的】研究杏壳半纤维素的结构组成、微观形貌以及其热解特性和产物生成规律,为杏壳热化学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碱抽提和乙醇纯化方式分离杏壳半纤维素,基于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结构组成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利用热重分析、热重红外连用分析杏壳半纤维素的热解特性。【结果】从杏壳中分离出半纤维素的得率为29.44%,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主要集中在1 620~600 cm~(-1)范围内,半纤维素成分以吡喃环结构的木糖为主。核磁共振图谱表明,杏壳半纤维素是以β-D-吡喃木糖形成的木聚糖为主链,在木糖基的C-2位连接4-O-甲基-α-D-葡萄糖醛酸,C-3位连有α-L-呋喃阿拉伯糖。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显示,半纤维素存在团聚现象,微观形态呈堆砌状的近似球形结构,半纤维素结构有一定的破坏。杏壳半纤维素的主要热解温度范围为210~380℃,在240℃出现一个肩状峰,在308℃出现最大失重尖峰,失重过程在600℃左右结束,800℃时热解残炭量为25.33%。杏壳半纤维素热解时各产物析出量在310℃时达到最高,小分子气体产物主要有CO_2、CO、CH_4,且CO_2和CO量远高于CH_4。【结论】杏壳半纤维素得率为29.44%,是以β-D-吡喃木糖形成的木聚糖为主链,呈堆砌状的近似球形结构,热解产物以CO_2、CO及乙酸、糠醛、丙酮等为主。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费岚 邵飞 贾睿 胡乐琴 何培民
从腐烂浒苔和浒苔暴发区域的海水中筛选出具有纤维素分解能力的菌株,采用刚果红染色法进行粗选,得到8株透明圈较大的菌株。将8株菌株分别接种到3种不同碳源的液体发酵培养基,发酵培养6 d后,分别测定滤纸(FPA)酶活力、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活力与水解浒苔纤维素的效果。8株菌株中得到H3、H4、H6、Q1四种产酶较好的菌株并鉴定。3种液体发酵培养基中,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碳源的条件下,H3的CMC酶活力最高,为56.98 U/mL。H3与H4的浒苔水解效果较好,还原糖得率分别为10.4%和12.8%。
关键词:
浒苔 纤维素降解 菌株 酶活力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索风梅 王浩杰 丁中文 徐天森
纤维素酶是天牛体内重要的消化酶类,本文以松墨天牛为对象,研究了该虫肠道纤维素酶随禁食时间、取食时间不同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禁食时间的延长,纤维素酶3种组分酶活性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而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松墨天牛体内的纤维素3种组分酶活性变化规律相一致,由开始的低活性逐渐升高,并最终趋于稳定。
关键词:
松墨天牛 纤维素酶 取食条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晓娟 骆有庆 阎雄飞 田桂芳 年寅杰 孙红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ALB,Asian longhorn beetle)属鞘翅目、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星天牛属,是我国重要林木蛀干害虫(萧刚柔,1992)。中国东部光肩星天牛分布区位于100°—127°E、21°—43°N(阎俊杰,1985);该虫现已在美国伊利诺斯州的芝加哥市、纽约州的纽约市和长岛以及新泽西州,加拿大的多伦多和安大略建立低密度种群,奥地利、德国乃至法国亦有光肩星天牛
关键词:
酶活性 寄主植物 人工饲料 龄期 日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邹局春 郑志锋 凌敏 张宏健
以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为分析手段,研究以苯酚为溶剂、酸催化条件下核桃壳纤维素降解过程中其主要化学基团特征随反应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上述过程虽然可以用液化来描述,但本质上是核桃壳纤维素的降解反应,纤维素分子链降解为低聚糖及葡萄糖等低分子物质,最终导致吡喃环开环。
关键词:
核桃壳 纤维素 降解 FTIR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红艳 宋苏 李青青 袁永丽
为扩大竹纤维素的利用范围,以竹材加工废弃物为原料,研制竹纤维素增强复合膜绿色食品包装材料。采用硫酸水解和超声波辅助法制备竹纤维素,将其作为增强材料分别与壳聚糖和羧甲基纤维素制备成2种复合膜。通过扫描电镜(SEM)及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发现竹纤维素形状为棒状,直径约为500 nm,长度为500~600μm,而且其红外谱图显示具有纤维素的特征官能团结构。对壳聚糖-竹纤维复合膜和羧甲基纤维素-竹纤维复合膜的物理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复合膜的表面粗糙程度随竹纤维素含量增加而增大,并且复合膜的透湿性能和透光性能也会降低。2种复合膜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为:随着竹纤维素的加入量增加,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增加,复合膜拉伸模量提高,而复合膜的断裂伸长率降低,说明竹纤维素可以作为一种较好的增强材料使用。竹纤维素的加入对壳聚糖-竹纤维复合膜物理性能的改善更明显,壳聚糖-竹纤维复合膜有望作为食品包装材料应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奇 李海燕 白钢 熊惠龙 杨文博
制备松材线虫特定纤维素酶的多克隆抗体(Anti_BXC60),通过SDS_PAGE、纤维素酶酶染分析、免疫印迹以及ELISA方法考察该抗血清的特异性。进一步利用抗松材线虫全蛋白抗体(Anti_BX)和Anti_BXC60抗体,建立线虫分泌性蛋白在PVDF膜上双重染色的方法。双重染色分析的结果表明:松材线虫主要通过分泌孔向体外分泌大量的分泌蛋白,而纤维素酶的分泌方式与其他植物线虫相似,是通过口针向外分泌。
关键词:
松材线虫 纤维素酶 双重染色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斐 孙朝晖 赵玉国 谢平林 李式军
从陈年堆积的畜粪堆中筛选出一个耐高温能高效分解纤维素等有机物的菌株。经鉴定 ,该菌株属于糖丝菌属易变糖丝菌种中具有分解纤维素能力的菌株 ,至少可耐 80℃高温 ,在 4 0~ 5 0℃下能够有效地分解纤维素 ,在 2 0~ 30℃下分解纤维素能力较低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翔 甘炳成 黄忠乾 谭伟
在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中筛选具有透明圈的方法,从肥沃的土壤中筛选获得一株溶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D/D)可达4.75的细菌,命名为DBJ。该菌最适产纤维素酶的培养时间是60 h,培养温度是35℃,起始p h 7.0。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 DNA序列比对分析对DBJ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革兰氏阳性菌DBJ为芬氏纤维微菌(CelluloSimiCroBium fuNkei),将其命名为CelluloSimiCroBium fuNkei DBJ,DBJ的16S r DNA序列的GeN BANk登录号为JX392404。
关键词:
降解纤维素 筛选 鉴定 芬氏纤维微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圣进 韦仕岩 覃晓娟 王灿琴 陈振妮
从木质纤维材料堆肥样品中驯化筛选出一组高温型纤维素分解菌群N6,对其纤维素分解功能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6培养体系的pH稳定在6.4~8.0之间,降解纤维的适宜温度为50~60℃,最高纤维素酶活(CMCase)为0.83 IU/mL;在50℃下,N6在4 d内可使滤纸降解90.0%以上,6 d内可使玉米秆粉或稻草粉分别降解75.0%和86.4%,9 d内可使玉米秆粉或稻草粉分别降解失重79.0%和90.4%,对木薯渣的降解率也在30.0%以上。可见,N6具有降解天然木质纤维的高活性,是可应用于木质纤维材料生物转化的优良菌群。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想 陈妮 齐学敏 楚杰 张军华 常德龙 许雅雅
【目的】分析乙醇钠预处理木质纤维素原料的组分及结构特性,为纤维素原料制备生物乙醇燃料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针叶材松木、杉木和阔叶材水曲柳为研究对象,在121℃下采用乙醇钠(C2H5ONa)进行预处理,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参数(XRD)等方法分析预处理木质纤维素原料的主要化学组分变化及结构特性。【结果】预处理后3种原料的纤维素、木聚糖和木质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变化,纤维素、木聚糖含量有所增加,木质素含量略微减少,其中,预处理杉木的纤维素含量增加幅度最大,达48. 1%,平均增加8. 1%,松木次之,水曲柳最低。从除木素效果看,松木预处理后木质素含量相对降低6. 1%,处理效果较好。X射线衍射参数(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反映的LOI(结晶度指数)、HBI(氢键强度指数)变化结果显示,乙醇钠预处理可提高木质纤维素原料的相对结晶度。不同酶剂量和时间点变化的酶水解效率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糖和木聚糖的水解得率由大到小依次为预处理杉木>预处理松木>预处理水曲柳。【结论】乙醇钠预处理杉木纤维素含量提高最多,松木次之,水曲柳最低;针叶材的乙醇钠预处理体系处理效果较好;预处理杉木的相对结晶度高于松木和水曲柳;不同酶剂量和时间点变化的酶水解效率研究进一步验证预处理杉木>预处理松木>预处理水曲柳。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曲萍 王璇 白浩龙 张力平
用表面烷基化的方法降低纳米纤维素表面的亲水性,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对烷基化后的纳米纤维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KH-570和纳米纤维素之间发生了偶联反应,随着偶联剂浓度的升高,纳米纤维素的结晶度先下降后上升;硅醇或部分缩合的硅醇包覆在纳米纤维素的表面,从而使烷基化纤维素的碳氧比下降;烷基化能使纳米纤维素表面的羟基量减少,降低了纳米纤维素表面的亲水性;硅烷偶联剂与纳米纤维素发生了偶联反应,且反应程度一致,纳米纤维素表面烷基化均一。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宁宁 林白雪 何柳 余能富 刘斌 谢联辉
以半纤维素为惟一碳源,从温泉中分离到1株降解半纤维素酶的嗜热菌DT-1,经16S rDNA序列比较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属于Geobacillus thermocatenulatus.菌株DT-1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表明:在培养基初始pH为5.0,温度为55℃,装液量为30%,摇床转速为120 r.min-1的条件下培养36 h,该菌株产酶总活力达到最大.对菌株DT-1所产半纤维素酶的性质分析表明:该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65℃,最适作用pH为6;另外,2-ME、EDTA、SDS、PMSF在不同程度上能增强酶的活性,其余抑制剂和去污剂DDT、Tween-20和TritonX-100对该酶活力影响不大;...
关键词:
降解半纤维素 嗜热菌 筛选 酶学性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