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79)
- 2023(15046)
- 2022(12544)
- 2021(11576)
- 2020(9446)
- 2019(21491)
- 2018(21623)
- 2017(40843)
- 2016(22749)
- 2015(25433)
- 2014(25750)
- 2013(25295)
- 2012(23284)
- 2011(21178)
- 2010(21167)
- 2009(19206)
- 2008(18616)
- 2007(16434)
- 2006(14595)
- 2005(13219)
- 学科
- 济(93502)
- 经济(93408)
- 管理(60343)
- 业(59218)
- 企(47064)
- 企业(47064)
- 方法(35841)
- 数学(30248)
- 数学方法(29925)
- 中国(29280)
- 农(27190)
- 地方(25321)
- 业经(23050)
- 学(21570)
- 财(19602)
- 农业(18535)
- 制(16138)
- 贸(15852)
- 贸易(15838)
- 易(15262)
- 环境(15148)
- 银(15111)
- 发(15092)
- 银行(15060)
- 和(15030)
- 理论(14958)
- 技术(14948)
- 融(14637)
- 金融(14633)
- 行(14502)
- 机构
- 大学(321104)
- 学院(320812)
- 济(122554)
- 管理(122139)
- 经济(119731)
- 研究(115341)
- 理学(104817)
- 理学院(103516)
- 管理学(101648)
- 管理学院(101092)
- 中国(84139)
- 科学(75184)
- 京(70605)
- 农(61558)
- 所(60141)
- 研究所(54962)
- 财(54837)
- 业大(52410)
- 中心(51046)
- 农业(48408)
- 江(48215)
- 北京(44975)
- 范(44498)
- 师范(43983)
- 财经(43401)
- 院(41583)
- 州(39754)
- 经(39393)
- 技术(36678)
- 省(36086)
- 基金
- 项目(219801)
- 科学(170822)
- 研究(158552)
- 基金(156185)
- 家(137874)
- 国家(136649)
- 科学基金(115542)
- 社会(97149)
- 社会科(91863)
- 社会科学(91839)
- 省(88040)
- 基金项目(83110)
- 自然(75867)
- 划(74113)
- 自然科(74067)
- 自然科学(74043)
- 自然科学基金(72691)
- 教育(72013)
- 编号(65230)
- 资助(63608)
- 成果(53416)
- 发(51223)
- 重点(49809)
- 部(46670)
- 课题(46023)
- 创(45708)
- 创新(42649)
- 科研(41847)
- 计划(41026)
- 发展(40189)
- 期刊
- 济(141952)
- 经济(141952)
- 研究(96008)
- 中国(67007)
- 农(58342)
- 学报(57705)
- 科学(51244)
- 管理(46191)
- 大学(42249)
- 农业(40595)
- 教育(39979)
- 学学(39680)
- 财(39252)
- 融(28803)
- 金融(28803)
- 技术(27875)
- 业经(24903)
- 经济研究(22011)
- 业(20941)
- 财经(20398)
- 图书(18951)
- 问题(18750)
- 经(17328)
- 科技(16900)
- 版(15916)
- 业大(15524)
- 理论(15522)
- 技术经济(15020)
- 现代(14823)
- 实践(14311)
共检索到4823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嘉莉 马江 肖爱华 朱仲龙 桑子阳 马履一
【目的】研究红花玉兰花蕾挥发油的萃取工艺,并对其化学组成、抗氧化及抗菌活性进行鉴定和评价,旨在为红花玉兰花蕾挥发油的萃取建立一套可行的工艺体系,并为其后续的开发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方法】以‘娇红1号’红花玉兰阴干花蕾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结合自动化质谱解卷积和保留指数对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挥发油进行成分定性和定量;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还原能力法评价挥发油抗氧化活性,纸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评价挥发油抗菌活性。【结果】阴干预处理条件下,红花玉兰花蕾挥发油萃取的最佳条件为萃取温度47℃,萃取压力40.7 MPa,动态萃取时间102 min,该条件下挥发油的萃取率为(1.217±0.014)%。GC-MS共鉴定出30种化学成分,占检测到的挥发油总量的70.65%。DPPH自由基清除法测定得到挥发油IC_(50)值为12.82 mg/mL AEAC值为198.64 mg,表明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还原力测定也得到了这一结果。抗菌试验表明,挥发油对4种供试菌抑制作用强弱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结论】首次建立了红花玉兰阴干花蕾挥发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确定了该工艺条件下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并验证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菌活性。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彬 邓樱花 苏明伟 张洪权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侧蒿全草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鉴定其中化学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对挥发油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进行测试.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法测定侧蒿挥发油体外抗氧化活性,以及其对5种供试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侧蒿挥发油共鉴定出37种化学成分,占总含量的76.93%,其中主要成分为石竹烯及其氧化物、桉树脑、樟脑、龙脑、萜品烯-4-醇、大根香叶烯D等.侧蒿挥发油对DPPH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但清除效果弱于维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何跃君 岳永德 汤锋 郭雪峰 王进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黄金间碧竹、孝顺竹、毛竹和麻竹4种竹叶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4种竹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共获得168个色谱峰,鉴定其中132种化学成分,并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以TBHQ为对照品,采用DPPH法研究4种竹叶挥发油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采用水蒸气蒸馏法黄金间碧竹竹叶挥发油的得率最高(0.827%),而毛竹竹叶挥发油的得率仅为0.391%。4种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在含量和组成上不同,竹叶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是3-甲基-2-丁醇,麻竹竹叶挥发油含量最高达到46.25%;其他主要化学成分有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己-2-...
关键词:
竹叶 挥发油 化学成分 抗氧化活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聂小妮 梁宗锁 段琦梅 兰晓继
【目的】研究陕西土荆芥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对15个临床消毒常见菌株的抗菌性能,为土荆芥天然消毒杀菌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土荆芥挥发油,GC-MS测定其化学成分,分别用连续2倍梯度液体稀释法、液体转染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从陕西土荆芥挥发油中共检测到16种化学成分,并鉴定出了其中的15种成分,主要化学成分有p-伞花烃(29.95%)、驱蛔素(22.97%)、冰片烯(20.74%)、α-松油烯(17.67%);在临床消毒常见的15种菌种中,土荆芥挥发油除对绿脓假单胞菌CMCC10211株无抑制作用外,对炭疽芽胞杆菌CMCC63...
关键词:
土荆芥 挥发油 抗菌活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蒋继宏 李晓储 高雪芹 高甜惠 陈凤美 冯友建 黄利斌
用A lam ar b lue法对提取的侧柏叶、种皮及种子挥发油进行了抗人肺癌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侧柏叶、种皮和种子挥发油对肺癌细胞NC I-H460有明显抑制率,分别为86.24%、47.80%和97.73%。其中以叶挥发油和种子挥发油最高。采用气-质联用法对侧柏叶、种皮和种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其含有的挥发物质种类侧柏叶、种皮和种子分别为8,31和21个成分,其挥发油成分也不尽相同,侧柏叶含量最高的是α,,α4,8-四甲基-3,7环癸二烯-1-甲醇和雪松醇分别占总挥发油的27.213%和26.193%,种皮和种子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都是雪松醇,分别占总挥发油的28.277%和26.91...
关键词:
侧柏 挥发油 雪松醇 抗肿瘤活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何开跃 李晓储 樊亚苏 张双全 毕慧敏
用乙酸乙酯从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叶片中萃取出的活性物质,在进行主要成分理化检识鉴定后,以人工抗氧化剂PG(没食子酸丙酯)和天然抗氧化剂PA(植酸)为对照,测定了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并用两种体系DPPH.(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和卵磷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提取物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和酚类化合物。提取物稀释10倍(92.00 mg.mL-1)时,对过氧化氢的清除率达最大,为29.41%,在稀释20倍(46.00 mg.mL-1)时,抑制活性氧活性达最大,达500活力单位,稀释50倍(18.40 mg.mL-1)时,非酶体系的总抗氧化能力达最大,为270活力单位。DPPH.体...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桃 陈新 徐旭 李龙 何舟 胡海
【目的】考察从华山松松针中提取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运用正交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对松针挥发油提取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对松针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萃取时间、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超临界CO2萃取松针挥发油的最佳工艺参数:萃取压力34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2.2h。【结论】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松针中挥发油,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的提取率为1.549%,提取率高、分离效果好,所得挥发油为淡黄色澄清透明油状物。
关键词:
华山松松针 挥发油 超临界CO2萃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廖颖 杨丹 李元 马丹炜
通过2倍稀释法和熏蒸法检测了入侵杂草土荆芥挥发油对常见3种皮肤真菌羊毛状小孢子菌(Microsporum canis)、絮状表皮癣菌(Epidermophyton floccosum)、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土荆芥挥发油对这3种皮肤真菌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1~2和4~8 mL.L-1,除了对这3种真菌有直接的抑菌外,土荆芥挥发油还表现出熏蒸的间接抑制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土荆芥资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
土荆芥 挥发油 抗真菌活性 皮肤真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柏宏伟 成军 杨柳 姜奕晨 曹庆芹 张卿 秦岭
【目的】研究板栗雄花序不同萃取物的抗氧化及抑菌效果,为其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基础。【方法】用不同极性溶剂对板栗雄花序乙醇浸膏进行萃取分离,得到石油醚萃取物、二氯甲烷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4个部分;并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和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醇提物及不同萃取物的抗氧化能力,以滤纸片琼脂扩散法和共培养测定抗菌活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核磁共振波谱法(NMR)鉴定出板栗雄花序中的鞣花酸(EA),并对其进行初步定量与结构分析。【结果】1)通过系统提取法得到板栗雄花序醇提物提取率为16.6%,其他4种萃取物提取率在2.6%~26.2%,其中乙...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荣 王艳 任吉君 周小梅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利用正交设计,对影响罗勒挥发油萃取工艺参数(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以及挥发油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罗勒挥发油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参数的最佳组合是:萃取压力为12MPa,萃取温度为45℃,萃取时间为2h,萃取率达0.761%.所获得的挥发油呈黄色半透明状,具芳香味.采用GC-MS对挥发油进行分析,共鉴定出30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萜类物质,占总量的96.64%.相对含量最高的是芳樟醇,占69.83%,其次分别是(+)表-双环倍半水芹烯(6.73%)和1,8-桉叶油素(5.01%).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彭国平 杨华 姜放军 于华忠 饶力群
通过研究超临界CO2(SFE-CO2)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CO2流速对灰毡毛忍冬挥发油萃取效果的影响,优化了山银花挥发油超临界CO2萃取条件,并与水蒸气蒸馏法的提取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了湖南产湘蕾金银花与灰毡毛忍冬不同方法加工品的挥发油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萃取釜温度48℃,萃取釜Ⅰ温度50℃,萃取釜Ⅱ温度35℃,萃取釜压力28 MPa,萃取釜Ⅰ压力12 MPa,萃取釜Ⅱ压力5 MPa,CO2流速18 L/h,萃取时间120~150 min为湘蕾金银花挥发油SFE-CO2较佳的萃取条件;湘晒干、湘冻干、灰晒干、灰冻干等加工品挥发油的SFE-CO2提取量分别为3.03,4.42,2.87...
关键词:
山银花 挥发油 超临界CO_2萃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傅大立 赵东欣 孙金花 徐京文 王健
对1 0种国产木兰科玉兰属(原木兰属玉兰亚属)植物辛夷挥发油成分及其含率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中腋花玉兰、河南玉兰、椭圆叶玉兰、舞钢玉兰、两型玉兰、罗田玉兰和鸡公玉兰7种植物为首次测定。结果表明,1 0种植物共检测出84种成分,每种植物为3 6~5 6种成分,鉴定出6 2种化合物,其含率占挥发油的98 4%。有1 7种成分为1 0种植物所共有,含率达72 9%,以单萜类化合物为主,占6 4 8%,其余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占8 1 %。主要共有成分为桉油醇、香桧烯、β-蒎烯、月桂烯、a -松油醇,其中桉油醇的含量最高,通常在2 0 %以上,最高达3 5 5 %。5种成分在玉兰属植物挥发...
关键词:
木兰科 玉兰属 挥发油成分 化学分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单体江 贺佳 苏艳 钟慧霞 叶孟辉 余炳伟 温秀军 王军
为阐明鲜切花黄莺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抗细菌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莺花中的挥发油,得率为1.00%(以鲜质量为基础)。通过GC-MS分析,从黄莺花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9个成分,占总相对含量的96.37%,其中主要成分为大根香叶烯D(23.34%)、(3a S,3bR,4S,7R,7aR)-7-Methyl-3-MethyliDene-4-(pRopan-2-yl)oCtahyDRo-1hCyClopenta[1,3]CyClopRopa[1,2]benzene(19.27%)、(1R)-(+)-α-蒎烯(13.10%)、D-柠檬烯(10.00%)和β-萜品烯(5.62%)。黄莺挥发油对枯草芽...
关键词:
黄莺 挥发油 GC-MS分析 抗细菌活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孟巧巧 岳海燕 张玉琴 马丹炜
【目的】蓝桉、巨桉和大叶桉是成都地区广泛引种栽培的绿化植物,本文挖掘了桉树植物资源的利用潜力。【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叶挥发油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了其成分和相对含量,同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评价了3种桉树叶挥发油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蓝桉、巨桉和大叶桉叶的挥发油得率分别为3.67%、1.21%和0.43%;分别从它们的叶挥发油中鉴定出34、34和31种化合物;α-蒎烯、莰烯、右旋柠檬烯、桉油精、葑醇、龙脑烯醛、龙脑、香芹酮、别香橙烯、石竹烯、邻伞花烃等共17种化合物是3种挥发油的共有成分。含量最高的成分均为α-蒎烯和桉油精,在蓝桉、巨桉、大叶桉叶挥发油中,α-蒎烯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7.18%、17.89%、41.91%,桉油精的相对含量分别为59.55%、50.49%、7.68%;3种桉树叶挥发油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和人正常肝L02细胞的增殖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SMMC-7721细胞的抑制效应大于L02细胞;大叶桉、巨桉、蓝桉叶挥发油对SMMC-7721细胞的IC_(50)为4.66、7.36、13.53μg·mL~(-1),以大叶桉挥发油抗肿瘤活性最佳。【结论】同一地区桉属不同种类的挥发油组成成分和含量具有一定的差异,桉树挥发油具有开发为抗肿瘤药物的潜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晓霞 李建科 张研宇
【目的】研究蚕蛹油(silkworm pupa oil)超声波辅助萃取的最佳工艺、蚕蛹油的理化性质、影响蚕蛹油氧化的因子和不同抗氧化剂及几种天然多酚类提取物对蚕蛹油的抗氧化效果。【方法】利用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建立超声波辅助萃取蚕蛹油的数学模型,获得最佳萃取工艺;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蚕蛹油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采用Schaal烘箱法,研究不同因子和添加不同抗氧化剂及几种天然多酚提取物对蚕蛹油抗氧化稳定性影响。【结果】通过二次回归模型响应曲面分析得出超声波辅助萃取蚕蛹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102W,超声时间20min;超声温度40℃[0],在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