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26)
- 2023(18717)
- 2022(15486)
- 2021(14298)
- 2020(11741)
- 2019(27091)
- 2018(26521)
- 2017(51241)
- 2016(27372)
- 2015(30954)
- 2014(30597)
- 2013(29840)
- 2012(27083)
- 2011(24331)
- 2010(24272)
- 2009(22054)
- 2008(21347)
- 2007(18436)
- 2006(16063)
- 2005(13591)
- 学科
- 济(114802)
- 经济(114678)
- 管理(80173)
- 业(76087)
- 企(63114)
- 企业(63114)
- 方法(57030)
- 数学(49848)
- 数学方法(49048)
- 农(29735)
- 中国(27973)
- 业经(27765)
- 财(26425)
- 学(23935)
- 地方(21273)
- 农业(20434)
- 理论(20001)
- 贸(19324)
- 贸易(19314)
- 易(18722)
- 和(18115)
- 技术(17582)
- 环境(17539)
- 制(17158)
- 务(17112)
- 财务(17020)
- 财务管理(16979)
- 企业财务(16085)
- 产业(15494)
- 划(15392)
- 机构
- 大学(392426)
- 学院(391111)
- 管理(158992)
- 济(151898)
- 经济(148646)
- 理学(139102)
- 理学院(137552)
- 管理学(134813)
- 管理学院(134090)
- 研究(124484)
- 中国(91342)
- 京(82843)
- 科学(79500)
- 财(68044)
- 所(60411)
- 农(60139)
- 业大(58760)
- 中心(57450)
- 财经(56353)
- 研究所(55742)
- 江(55041)
- 范(53031)
- 师范(52539)
- 北京(51853)
- 经(51466)
- 农业(47119)
- 院(46139)
- 经济学(46041)
- 州(45201)
- 师范大学(42681)
- 基金
- 项目(278879)
- 科学(220817)
- 基金(204345)
- 研究(200952)
- 家(178995)
- 国家(177387)
- 科学基金(153920)
- 社会(127911)
- 社会科(121431)
- 社会科学(121399)
- 基金项目(108075)
- 省(107758)
- 自然(101585)
- 自然科(99207)
- 自然科学(99186)
- 自然科学基金(97406)
- 教育(92806)
- 划(90873)
- 资助(84754)
- 编号(81659)
- 成果(63839)
- 重点(61891)
- 部(60812)
- 发(58401)
- 创(57643)
- 课题(55034)
- 创新(53777)
- 科研(53454)
- 国家社会(53429)
- 教育部(52436)
- 期刊
- 济(155841)
- 经济(155841)
- 研究(105710)
- 中国(68708)
- 学报(62127)
- 科学(57663)
- 管理(56325)
- 农(52844)
- 财(49911)
- 大学(47417)
- 学学(44426)
- 教育(42348)
- 农业(37348)
- 技术(35415)
- 融(26741)
- 金融(26741)
- 业经(26701)
- 财经(26298)
- 经济研究(25237)
- 图书(23515)
- 经(22402)
- 业(20214)
- 问题(20164)
- 统计(19423)
- 资源(19409)
- 技术经济(18943)
- 科技(18779)
- 版(18240)
- 策(18042)
- 理论(17731)
共检索到5461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佼佼 郭英之
研究以苏州沙家浜红色旅游风景区为案例地,以数字田野调查为基础,剖析了红色旅游地资源的网络空间生产中"人—地"关系转变为"人—网—地"关系的过程,探索了红色旅游地资源的网络空间的多维生产模式特征。结论指出:(1)红色旅游资源网络空间打破了传统时空界限,单向的红色价值观传递转变为主客价值共创,体现了红色精神民主化生产过程;(2)红色网络流动性空间需面对红色教育、娱乐和审美等价值的多元性,空间多维主体以"遥在场"的方式产生了新的主客网络地缘争夺,即网络话语权的争夺;(3)传统游客转变为红色资源网络空间的消费者、参与者与生产者,去中心化特征明显,红色网络空间通过超文本表征和非计划互动得以建构,要求红色目的地官方在网络供给侧掌握更高水平的治理能力;(4)红色旅游官方主体尝试使用流行元素融入网络实践,但也展示出泛娱乐化的趋向,需在红色网络空间的多维精神建构中合理整合多元价值,促进集体情感的深度内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高苹 席建超
复杂性是旅游目的地网络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认识旅游地网络空间结构与组织特征的重要研究手段。论文以河北省野三坡旅游地为例,通过构建旅游联系强度模型,建立旅游地空间网络,并运用TOP网络空间分析以及复杂网络理论,揭示旅游地网络空间结构与组织的复杂性特征。研究发现:1)旅游地网络具有空间集聚性,形成了以核心景区为中心,由中心城镇、乡村社区和特色园区共同构成的空间集聚单元,并体现出"邻近连接"与"择优连接"的双重特性;2)旅游地网络服从幂律分布,具有无标度网络特性;3)每个节点的前三名和前五名旅游联系强度网络(T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闫闪闪 梁宗正 刘国秋 陈婧
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基于社会网络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探究红色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红色旅游流网络中心化趋势显著,少数核心节点对网络控制能力强,大部分节点集聚效应强于扩散效应。大部分网络节点存在显著的不对称性,网络整体处于不均衡状态。(2)红色旅游流网络呈现出“双核集聚、整体分散的线网状”空间分布形态,具有显著的等级分层集聚现象,根据红色旅游流联系度可划分为红色旅游核心区、次核心区、边缘区、孤立区4个类型。(3)红色旅游流核心区为江西省行政中心,红色旅游流次核心区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且交通区位优势显著,红色旅游流边缘区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但区位优势不明显,红色旅游流孤立区在旅游资源和交通区位方面均不具有优势。(4)在市域尺度上,红色旅游流网络均呈现出向旅游接待与服务功能完备的城市中心城区、5A和4A级景区集聚的特征,红色旅游流网络内部也表现为“单核集聚”“双核联动”及“以点织面”等差异化空间分布形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戴璐 白彩全 梁龙武
从政策供给和公众需求的双重视角对中国红色旅游发展进行研究,有助于自上而下进行旅游资源的调配优化和自下而上调整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创新。整合2011—2019年有关红色旅游的政务服务文本、微博信息文本和中国大陆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文本语义分析比较了政策实施和网络关注的差异,从政策空间关联的视角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应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测算红色旅游政策实施对网络关注度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自上而下的红色旅游政策实施与自下而上的网络反馈之间存在差异。(2)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具有显著的地理和政策空间依赖性,政务服务中对传播红色文化目标的重视是网络关注度空间溢出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政策稳定性则与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呈负相关关系,地方政府间不稳定的竞合关系和政策发展环境的低水平稳态是导致公众对红色旅游关注度不及政策预期的可能原因。(3)在地理和政策空间关联作用下,地区公共服务能力呈现出正向溢出效应,而信息化变量表现为负向溢出效应,加强区域联动和信息化融合是红色旅游政策创新的方向。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承云 戴添乐 蒋世敏 涂明程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其红色旅游景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基于携程网、马蜂窝网两大OTA中上海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在线评论,使用词云词频统计法、复杂网络分析法及扎根理论分析法,对上海红色旅游形象感知与情感评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者对上海红色旅游形象感知的构成中,以上海为主体,以名人形象与历史建筑形象为代表,而快速城市化是形象感知变化的主要推动力。(2)旅游者对上海的红色旅游形象感知呈现出“上海-历史-教育”的“单核心-过渡-边缘”层次模式,并且以上海为空间主体、历史为时间动力,拓展出信念教育的功能。(3)关于上海红色旅游情感评价,传承红色精神文化是影响旅游者产生积极情绪的最重要因素,优良的自然生态景观、景区管理能力及交通通达性和安全性是旅游者产生积极情绪的基础,而不合理的红色景点游览结构和旅游者的非自主性是影响旅游者产生负面情绪的主要因素。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单雅雯 史达
红色旅游资源是红色基因代际传承的重要载体,如何推动城市中红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促进公众对红色文化的深度感知,是推进党史教育普及与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关键。文章基于行动研究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嵌入视角,以大连市沙河口区红色文化遗产的活化行动作为代表性案例,构建社会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异质性网络,同时借助增权理论分析激活城市红色旅游资源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第一,红色文化遗产活化以异质类参与主体构建联动网络,进而推进红色旅游资源以市场为媒介的活态保护;第二,在红色文化遗产活化的进程中,行动主体根据增权与去权的行动结果决定活化的具体形式,通过多重方式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红色价值与历史意义;第三,红色文化遗产活化的异质性增权网络由行动主体的多维度增权演化推进,进而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文化认同的社会增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范力 焦世泰 韦复生
从资源整合的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引领市场发展的产品创新、人性化服务的创意宣讲、高科技支撑的文化创意4个方面,总结和借鉴我国红色旅游成熟区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的经验,分析左右江红色旅游区旅游产品开发现状,提出左右江红色旅游区革命历史名人文化、红色艺术文化、革命战争体验、革命生活体验、旅游商品五大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关键词:
左右江红色旅游区 红色旅游产品 开发模式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黄静波
本文重点研究了影响红色旅游消费市场形成的因素、旅游客源的特点,以及旅游者的行为模式,为红色旅游消费市场的定位、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红色旅游 消费市场 行为模式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钱莉莉 郑春晖 王金伟 郭俊成
文章是在国家政策导向及红色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针对红色旅游精神体验、传承集体记忆、促进国家认同等社会效益研究不足与薄弱环节,以国内9处典型红色旅游地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网络UGC数据进行编码分析,使用Gephi软件进行编码节点分析与可视化,以揭示红色旅游国家认同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红色旅游体验包含瞻仰圣地、纪念先辈、学习历史与知识、感受红色革命文化;集体记忆包含认知记忆、情感记忆、反思启示,兼具记忆的个体性与社会性;认同具有多尺度性,存在地方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地理跃迁。研究建构了“红色旅游体验-集体记忆-地方认同-国家认同”这一理论模型,明确了3种不同类型红色旅游地游客建构国家认同的路径差异,揭示了国家认同形成的多途径性。本研究对于指导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升红色旅游社会效益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磊 陆林
高铁开通带来显著的"时空压缩"效应,对沿线旅游地之间的合作关系与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以合福高铁为例,运用社会网络、空间分析、描述统计等研究方法及Ucinet、GIS、SPSS、Excel等软件,研究合福高铁沿线旅游地之间的合作网络与模式。结果表明:(1)合福高铁开通后,旅游者对沿线旅游地的认知程度、同游意愿、重游意愿提升,不同旅游地之间的合作关系增强,合作网络中形成显著的核心—边缘结构,沿线旅游地之间的合作网络密集,并通过与其他旅游地相互联结形成合作关系较强、影响力较大的高铁沿线旅游区"组团"。(2)高铁沿线城市间的旅游流流量较大,具备稳定的二方关系和三方关系,形成了"旅游核心+旅游核心""旅游核心+交通核心""旅游核心+换乘中心"三种典型合作模式,三种合作模式呈现"强强联合"的特征,并带来显著的"马太效应""过滤效应"和"溢出效应"。(3)高铁开通为沿线旅游地建立合作关系提供了重要契机,合作发展成为未来的重要趋势,针对当前的合作模式应制定多种发展策略,建立旅游地之间更加广泛、深入的合作关系,实现沿线旅游地的联动发展。研究成果对于丰富中国高铁旅游的研究内容,揭示高铁沿线旅游地的合作网络及典型模式,探讨社会网络、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在旅游地合作关系研究中的应用,制定高铁沿线区域旅游发展策略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
合福高铁 合作网络 合作模式 旅游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伟 窦小勇 袁旭梅
本文在阐明旅游地复合系统(简称TDCS)及其协调开发内涵的基础上,利用小波网络的非线性特性对旅游地复合系统协调开发进行评价,避免了过去只评价旅游地开发状态过于笼统,线性规律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弊病。建立了基于小波网络的旅游地复合系统协调开发评价模型,并以秦皇岛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旅游地开发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建平 宿琛欣
简要介绍了生态文化旅游地产的发展背景及研究的必要性,以生态旅游地产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为参考,对生态文化旅游地产开发模式的分类进行了研究,将生态文化旅游地产的开发模式划分为两大类和五小类。通过建立开发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并以大明宫国家生态遗址公园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案例指标评分进行数据处理,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焦世泰
文章对我国红色旅游开发模式进行研究梳理和归纳,借鉴中国红色旅游成熟区红色旅游开发模式,分析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的区域特性及旅游发展条件,对左右江红色旅游区旅游资源优势定位,根据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周边景观的组合关系,提出了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红色旅游组团式开发模式:红色旅游与养生度假旅游结合、红色旅游与边境旅游结合、红色旅游与山水生态旅游结合、红色旅游与民族文化旅游结合的红色旅游组团式开发模式,并提出了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红色旅游组团式开发适应对策。
关键词:
左右江红色旅游区 红色旅游 开发模式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刘法建 张捷 章锦河 陈冬冬
采用"联系"视角将旅游地及其要素结构作为网络结构进行研究是旅游地研究的重要方向,其中社会网络理论是最常用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以社会网络作为旅游地研究思路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采用"联系"的属性为分类依据,将以联系和网络为内容的旅游地研究归纳为旅游流、旅游政策、旅游地知识管理与创新、旅游地产业链和集群、旅游地营销与品牌、旅游地一般性网络等研究领域,并对其进行了述评。
关键词:
社会网络 旅游地 联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虞虎 陈田 陆林 王开泳 朱冬芳
以旅游业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将成为未来城市群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结合重力模型与社会网络,构建江淮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经济网络模型,应用Ucinet 6软件分析城市旅游地功能特征,探讨空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联系呈南紧北疏的空间不平衡态势,城市旅游地之间网络密度、联结边数、联系紧密度正在增长,而重点城市的中介能力和核心作用有降低趋势,多数城市呈路径依赖的循环累计,网络空间均衡性增强,据此将11个城市旅游地划分为5种类型。结合区域交通布局、旅游资源分布、城市经济实力等要素,对11城市进行旅游地层次划分,提出了"三条一级旅游轴线、两条二级旅游轴线、一条潜在旅游轴线"的空间结构及与周边重要旅游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