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64)
2023(8832)
2022(8027)
2021(7652)
2020(6404)
2019(14938)
2018(14974)
2017(28820)
2016(15973)
2015(18012)
2014(18007)
2013(17919)
2012(16252)
2011(14535)
2010(14351)
2009(12874)
2008(12234)
2007(10361)
2006(8840)
2005(7484)
作者
(47203)
(38873)
(38607)
(36592)
(24916)
(18852)
(17471)
(15524)
(14874)
(13753)
(13512)
(12950)
(12260)
(12196)
(12058)
(11958)
(11806)
(11575)
(11147)
(10888)
(9864)
(9459)
(9439)
(8759)
(8754)
(8692)
(8619)
(8519)
(7844)
(7833)
学科
(58787)
经济(58722)
管理(44038)
(41468)
(35155)
企业(35155)
方法(29780)
数学(25749)
数学方法(25460)
(15211)
(15133)
中国(14365)
(13998)
业经(13053)
地方(12106)
理论(10779)
(10512)
(10310)
(10162)
贸易(10158)
农业(10149)
(9846)
技术(9810)
环境(9740)
教育(9312)
(9292)
财务(9235)
财务管理(9221)
企业财务(8739)
(8493)
机构
大学(223615)
学院(220894)
管理(90574)
(80558)
理学(79615)
理学院(78668)
经济(78511)
管理学(77247)
管理学院(76870)
研究(73018)
中国(50737)
科学(49188)
(47853)
(38401)
(37122)
业大(36847)
(34947)
研究所(34359)
中心(32465)
(30689)
农业(30310)
北京(30029)
(29431)
师范(29111)
财经(28903)
(26838)
(26340)
(25346)
技术(24679)
师范大学(23655)
基金
项目(160821)
科学(124964)
基金(115490)
研究(115269)
(101233)
国家(100395)
科学基金(85792)
社会(69494)
社会科(65700)
社会科学(65681)
(63832)
基金项目(62560)
自然(58332)
自然科(56914)
自然科学(56894)
自然科学基金(55852)
(53882)
教育(52887)
资助(47609)
编号(47434)
成果(38014)
重点(35735)
(34652)
(33686)
(33593)
课题(32565)
创新(31251)
科研(31239)
计划(30187)
大学(29825)
期刊
(85593)
经济(85593)
研究(61584)
中国(39833)
学报(39786)
科学(35208)
(34278)
管理(31470)
大学(29244)
学学(27531)
教育(25900)
农业(24689)
(24442)
技术(18566)
(14292)
金融(14292)
业经(14048)
图书(13262)
财经(12906)
经济研究(12691)
科技(12091)
(12037)
理论(11746)
实践(11117)
(11117)
业大(10938)
问题(10766)
(10747)
(10679)
情报(10342)
共检索到3053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吕全  张星耀  杨忠岐  Henri Maraite  尹德善  任晓宏  
红脂大小蠹是我国重要的外来入侵害虫,给我国林业生产和国土生态安全带来巨大危害。包括红脂大小蠹在内的小蠹科昆虫与真菌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生关系,伴生菌在协助昆虫建立种群、协同克服寄主抗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对北美原发地红脂大小蠹伴生菌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探讨引起灾害发生的多重因素,并为灾害的控制提供思路。红脂大小蠹记载与10种长喙壳类真菌伴生,其中黑脂小蠹细帚霉、长梗细帚霉、温菲尔德细帚霉和瓦格纳长喙壳等与红脂大小蠹有着较为紧密的共生关系。对这些主要伴生菌的形态特征、系统发育关系、生活习性和致病性进行详细比较。应当警惕这些重要森林病原物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入侵和危害。并对今后包括红脂大小蠹伴生菌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叶辉  周旭东  吕军  杨丽源  丁骅孙  
Information of Ophiostoma minus in Yunnan of China was provided, which includes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pine tree hosts, relatedness with bark beetles and temperatures, and the pathogenicity features. O. minus was proved to be a fungus associated wi...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淑霞  廖林  张云鹤  
二步发酵法是我国生产维生素C(Vc)生产的主要方法,其中的第二步由产酸菌与伴生菌混合发酵完成。产酸菌为普通生酮基古龙酸杆菌,伴生菌多为芽孢杆菌属。现有的研究表明:在Vc混菌发酵中伴生菌为产酸菌提供了营养物质以促进其生长并增强2-酮基-L-古龙酸(Vc前体物质)的生成。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推测,有关产酸菌生长慢、产酸低等问题,是由于产酸菌ROS代谢紊乱,产生氧化胁迫所致。解析两菌之间存在的氧化胁迫关系将有助于优化生产工艺,强化产酸菌生长与产酸。本文主要从产酸菌生长受到氧化胁迫,以及伴生菌解除产酸菌氧化胁迫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艺璇  王晓渭  陈鹏  袁瑞玲  冯丹  杜春花  叶辉  潘悦  吕军  
[目的]为了弄清中国云南4种切梢小蠹伴生菌的携带率差异,了解伴生菌在蠹害过程中的互作关系。[方法]采用人工接种法和野外调查法,检测松树韧质部是否蓝变,判断切梢小蠹带菌情况,统计分析小蠹试验材料的带菌率。[结果]云南切梢小蠹成虫带菌率(80%)明显高于横坑切梢小蠹(63%)、松芽小蠹(53%)、华山松切梢小蠹(56%)。切梢小蠹幼虫的带菌率最高(90%),其次是蛹的带菌率(78%),新成虫的带菌率最低(58%)。切梢小蠹头(33%)、足(30%)、翅(32%)3个重要器官带菌率差异不明显。林间调查表明,切梢小蠹伴生菌提高了小蠹蛀干繁殖的成功率。[结论]首次报道了中国云南4种切梢小蠹伴生菌的带菌特性及其差异,研究结果为揭示云南省切梢小蠹成灾机制及探索切梢小蠹有效防控新途径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建兴  杨忠岐  任晓红  梁小明  
对红脂大小蠹越冬部位及虫态,胁迫条件下的寄主、生活习性进行模拟试验,对各地红脂大小蠹的年生活史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红脂大小蠹各主要发生地,该害虫主要在油松伐桩、衰弱树和新死亡树的根部以大龄和老熟幼虫或少量成虫越冬。在山西、河北和河南、陕西的北部部分发生区,油松伐木树皮下也是红脂大小蠹的重要越冬场所之一,红脂大小蠹成虫还可以转主为害。林地火灾、割松脂作业过度和偷砍乱伐等人为不良因素干扰的林地,红脂大小蠹发生程度较重。做好林地的防火、防盗伐,合理的抚育是控制红脂大小蠹发生非常重要的措施。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历燕  陈庆昌  张小波  
红脂大小蠹又名强大小蠹 (DendroctonusvalensLeConte) ,为国内新纪录种 ,是油松 (PinustabulaeformisCarr.)的毁灭性害虫 ,可导致几十年生的油松在较短期内死亡。越冬虫态以成虫和老熟幼虫为主 ,占 77 5 % ,2~ 3龄幼虫为辅 ,占 2 1 7% ,少数以蛹越冬 ,占 0 8%。其生活史以成虫越冬的 1a 1代 ,以老熟幼虫越冬的需跨年度才能完成 1个世代发育 ,以小幼虫越冬的需 3a完成 2代或 2a完成 1代。在种群密度较低时 ,危害生长衰弱的过火木、新伐倒木及新的伐桩 ,种群密度大时 ,能迅速入侵胸径≥ 10cm、树龄在 2 0a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廖周瑜  叶辉  吕军  
本文研究了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Leptographiumyunnanense在不同温度下 ,在PDA培养基、云南松木段和活树上的生长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 :在 5  2 0℃温度范围内 ,真菌的生长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云南松韧皮反应区长度逐渐增大 ;在 2 0  35℃温度范围内 ,真菌的生长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 ,韧皮反应区逐渐减小。说明温度变化使真菌的生长力与云南松的抗性之间的对比力量改变 ,从而导致真菌的生长长度和韧皮反应区发生相应变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鸿斌  张真  孔祥波  刘随存  沈佐锐  
根据发生区内的历史气象资料研究分析得出,1997年的春季干旱气候是造成1998年红脂大小蠹在山西突然暴发的原因,其中主要影响因子为春季的空气相对湿度和降水。据此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3.2和全国305个站点的气候数据预测出该害虫在我国的气候适生区,确定目前发生区并非其最佳适生区,而是稍偏北的更加干旱地区。在这些地区如果有适宜寄主存在,一旦传入害虫将会严重发生。而目前发生区害虫种群密度则随气候转常会逐渐降低直至条件适宜再度暴发。以目前最适寄主油松为参照,对发生区及潜在区的主要针叶植物挥发物组成和比例进行相似性分析,并据此对潜在寄主进行判断,确定白皮松和云杉是除油松外较危险的侵入树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简恒  杨秀芬  刘峥  杨怀文  苗振旺  
The bark beetle, 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 infested mainly pine tree over 30 year old. It has been a disaster of pine forest in Shanxi province and part areas of Hebei and Henan provinces since 1998. This research reported the results of infectivity of 7 species belonged to Steinernema ...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周秀华  宋瑞清  曹翠  崔磊  梁晓东  潘建中  朱元金  胡振宇  
从落叶松八齿小蠹各虫态体内外、坑道及木材蓝变部位获得3株与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的真菌,该3株菌可导致木材变色,与蠹害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通过菌体的培养特性和形态观察、放线菌酮耐性及rDNAITS序列测定,将3菌株确认为Ceratocystis fujiensis,为国内新记录种。3个菌株生长的最佳环境条件:温度为25℃,光照为全黑暗条件,pH值为5.0;最佳营养条件:培养基为PDA+落叶松韧皮培养基,碳源为蔗糖,氮源为酵母粉。3个菌株均具有较强的高温和低温耐受性,能够适应北方较大的温差,树体内的黑暗和酸性条件也比较适合菌株的生长。3个菌株对寄主落叶松具有明显的营养选择性,可利用的碳源种类较多,有...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廖周瑜  叶辉  
比较研究了不同生物检测材料及方法在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毒素的生物活性检测上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该毒素不仅对云南松产生病害作用,对思茅松和华山松同样产生病害作用。用切根幼苗为材料对该毒素进行生测,所需时间虽较短,但幼苗所产生的症状较复杂,不易观察和确定;以松树及其木段为材料将该毒素进行接种试验,则在韧皮部位形成明显的反应区,与接菌产生的反应症状一样,容易确定,但木段上出现反应症状的时间较短,因此,以木段为材料,采用接种法进行该毒素活性检测较好。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学伟  吕全  孟贤静  白雪松  黄国军  李秀玲  张星耀  
【目的】对我国东北异域分布的3种落叶松林内齿小蠹粘束孢属(微囊菌目:粘束孢科)伴生真菌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为控制森林病虫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异域分布的长白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八齿小蠹(鞘翅目:小蠹科)的虫体和坑道组织进行伴生真菌的分离纯化,进行生理学特性、菌落特征、微观形态学的观察,以及基于rrNA-ITS和TEF-1α多位点DNA序列的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结果】落叶松粘束孢和黑梗粘束孢2种粘束孢属真菌与我国的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其中落叶松粘束孢为中国新纪录种。落叶松粘束孢和黑梗粘束孢都是首次从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上分离到,与落叶松八齿小蠹形成新的小蠹虫-真菌伴生关...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刘学伟  王正  吕全  张雪萍  王秀芹  孔祥波  张星耀  
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严重危害落叶松Larix spp.林,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损失,被列为中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长喙壳类真菌(ophiostomatoid fungi)是小蠹虫伴生菌中的最主要类群,在小蠹虫危害寄主甚至导致寄主死亡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些长喙壳类真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物,具有强致病力。实现病原菌的特异性和快速检测是明确病害分布和评估其危害的前提条件。为克服传统组织分离受多种因素制约的缺陷,对2种病原菌进行快速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以内源转录间隔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廖周瑜  叶辉  吕军  林雁  
 利用云南半帚孢测试了干季中云南松抗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云南松抗性的相对强弱与降雨量及环境温度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7798和r=-0.4627,|r0.05|=0.811,P>0.05。在干季前期,温度较低,降雨量偏少,松树的针叶及韧皮含水量较低,伴生菌的生长力较低,云南松的抗性相对增强,这一时期内纵坑切梢小蠹危害较轻;而干季后期,温度逐渐升高,降雨量也有所增加,松树含水量较高,伴生菌的生长力增强,云南松的抗性相对减弱,因此该时期内纵坑切梢小蠹的蛀干危害较严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亚   周勤政   王慧敏   王正   吕全  
[目的 ]通过分析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长喙壳真菌对寄主的致病能力,探究其对落叶松的危害程度与潜在风险。[方法 ]利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将从落叶松八齿小蠹虫体及坑道中分离到的12种长喙壳真菌接种到长白落叶松上,60 d后观察和测量病斑大小。并对2种Endoconidiophora真菌(E. fujiensis和E. laricicola)诱导寄主抗性的能力进行测定。[结果 ]结果表明,5种长喙壳真菌E. laricicola、E. fujiensis、Ophiostoma hongxingense、O. peniculi和O. xinganense接种长白落叶松产生的病斑面积大于对照处理,其余7种Ophiostoma真菌产生的病斑面积与对照无显著差异。E. laricicola产生的平均病斑面积最大,为3.51 cm~2,且诱导寄主萜类物质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现出对长白落叶松的较强致病力。而E. fujiensis产生的平均病斑面积为1.70 cm~2,诱导寄主萜类物质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表现出较弱致病力。[结论 ]E. laricicola对长白落叶松具有强致病性,E. fujiensis、O. hongxingense、O. peniculi和O. xinganense对长白落叶松具有弱致病性,而另外7种Ophiostoma真菌对落叶松无明显致病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