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68)
2023(12504)
2022(10888)
2021(10175)
2020(8611)
2019(19698)
2018(19438)
2017(37394)
2016(20720)
2015(22993)
2014(22706)
2013(22453)
2012(20527)
2011(18527)
2010(18173)
2009(16488)
2008(16070)
2007(13668)
2006(11843)
2005(9973)
作者
(62691)
(52076)
(51880)
(49067)
(33231)
(25049)
(23239)
(20621)
(19920)
(18415)
(17792)
(17660)
(16586)
(16260)
(16075)
(16040)
(15984)
(15491)
(14945)
(14758)
(13348)
(12698)
(12570)
(11946)
(11726)
(11578)
(11543)
(11390)
(10568)
(10462)
学科
(77505)
经济(77413)
管理(57154)
(54719)
(45094)
企业(45094)
方法(38390)
数学(33350)
数学方法(32965)
(21148)
(20387)
中国(19034)
(19029)
业经(17395)
地方(15156)
(15095)
贸易(15091)
(14634)
农业(14374)
理论(13079)
环境(12959)
技术(12907)
(12788)
(12481)
(12324)
财务(12264)
财务管理(12246)
企业财务(11602)
(11054)
(10730)
机构
大学(296297)
学院(293007)
管理(116422)
(109333)
经济(106973)
理学(102643)
理学院(101435)
管理学(99457)
研究(99216)
管理学院(98967)
中国(69828)
科学(67706)
(62965)
(57182)
业大(51805)
(51376)
研究所(47974)
(47252)
农业(45647)
中心(43751)
(40691)
财经(39384)
北京(39126)
(38772)
师范(38252)
(35917)
(35914)
(33241)
经济学(31893)
师范大学(31253)
基金
项目(213751)
科学(165942)
基金(154743)
研究(148016)
(138685)
国家(137573)
科学基金(116110)
社会(91448)
社会科(86549)
社会科学(86524)
(83933)
基金项目(83704)
自然(79588)
自然科(77694)
自然科学(77667)
自然科学基金(76261)
(72046)
教育(67347)
资助(63087)
编号(59018)
重点(48201)
成果(46435)
(45992)
(44887)
(44533)
计划(42142)
科研(41956)
创新(41573)
课题(40493)
大学(38740)
期刊
(111900)
经济(111900)
研究(79321)
学报(57798)
(50773)
科学(49951)
中国(48436)
大学(41724)
学学(39709)
管理(39265)
农业(35322)
(33180)
教育(29061)
技术(22453)
(19672)
金融(19672)
业经(19266)
财经(18050)
经济研究(18031)
(17972)
科技(16473)
业大(16123)
(15747)
(15228)
图书(15212)
问题(14966)
理论(14004)
资源(13622)
技术经济(13420)
林业(13414)
共检索到4008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总  贾宏炎  蔡道雄  庞圣江  安宁  刘勇  
【目的】开展基于近自然化森林经营技术的红椎人工林天然更新研究,为解决长期困扰红椎人工林的生长质量差、林分稳定性低及经营成本过高等问题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样地调查法对广西凭祥热林中心林区3种林分(红椎人工林、针阔人工混交林及马尾松人工林)中的红椎天然更新进行了调查,并采取室内试验方法对红椎种子萌发进行测定,通过多元回归统计及方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红椎在所有林分中更新频度及密度均超过其他树种,在针叶树人工林下红椎更新最差,更新密度为625株/hm~2,而在针阔混交林下更新密度相对较低(3 673株/hm~2),在红椎人工林下更新最好(21 231株/hm~2);林分中凋落物层厚度与草本盖度是影响红椎更新的重要环境因子,红椎更新密度与两者呈明显负相关;当与母树的距离S≤5 m时红椎出现更新不良,周围仅出现7.5%的更新幼苗。经红椎种子萌发试验测定,马尾松未分解凋落叶水浸液质量比为1∶10时,对红椎种子发芽产生明显抑制作用。【结论】试验结果说明草本盖度、凋落物层厚度和凋落叶中化感物质的抑制作用及母树的缺失可能是导致红椎在针叶树人工林下更新不良的主要原因。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明国  殷有  孔繁轼  卢国珍  张连生  
为了给辽西半干旱地区油松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标准地调查观测的方法,研究林况、地况因子对辽西半干旱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天然更新幼树株数影响较大的因子为微地形、林分郁闭度、坡向和土层厚度,对更新幼树生长影响较大的因子为林分郁闭度、灌木盖度和土层厚度。林分郁闭度为影响辽西地区油松天然更新的关键因子,郁闭度大于0.7时几乎没有更新幼树,郁闭度小于0.3时幼树分布不均匀;坡向与土层厚度构成了辽西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主导立地因子,阳坡天然更新不能成功进行,适宜的立地条件是实现油松天然更新的前提;侵蚀沟对油松天然更新有着显著影响,侵蚀沟内更新幼树株数比正常坡面高160.2%;...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董莉莉  汪成成  赵济川  刘红民  王建军  高英旭  李兴忠  
[目的]分析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更新特征,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该区天然次生林的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乔木更新树种组成和数量、高度级分布、更新方式以及环境因子(林下光环境、地被物和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行调查,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环境因子对幼苗(株高(H)≤1 m)、幼树(H>1 m,胸径<0.05),与叶面积指数、枯落物厚度、土壤pH值、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P<0.01或P<0.05);幼树密度与林冠开阔度、土壤全磷和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叶面积指数、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3)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幼苗和幼树密度的关键环境因子不同,幼苗密度主要受林冠开阔度、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pH值影响,幼树密度主要受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影响。[结论]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乔木更新树种丰富,但幼苗死亡率高,幼树数量少,天然更新困难,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时,可采取清理枯落物、割除灌木和抚育间伐相结合的经营措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春华  唐国勇  孙永玉  刘方炎  李昆  和菊  
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L.)Jacq.]是干热河谷植被重要的优势种或常见种。通过模拟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地区元谋盆地4月气候条件下,研究了车桑子种子的活力散失机制及其有关生理生化变化情况,并对车桑子天然群落的自然更新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高温干旱处理时间延长,种子活力不断降低,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呼吸强度、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膜保护酶系统活力降低和保护性物质含量减少是造成种子活力下降的主要因素;实验处理的第12~18 d是车桑子种子抵御逆境的临界期;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应采取人工辅助措施来提高其种子...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马星宇  
猴耳环(Archidendron clypearia)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乡土树种,也是传统的中药材树种。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等省区。目前,对野生药用猴耳环的开发和利用模式很不合理,常年掠夺性的采伐使本已是极低种群密度的野生资源几近枯竭,极难满足其日益增长的药用需求量,且野生后备力量极度匮乏。对猴耳环生态学方面天然更新和其生活史化学计量特征的调查和研究极其缺乏。因此,本研究对分布在广州市、深圳市和惠州市主要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公益林内天然分布的42株猴耳环母树进行了天然更新状况调查,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韩广  张桂芳  杨文斌  
利用呼伦贝尔草原 2个组 8个站点的 33个变量进行了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沙地樟子松天然更新的生态气候因子主要是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地温、1月蒸发量和多年平均积雪日数等 4个 ,它们主要是通过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发育施加限制作用。因此 ,在造林生产实践中应选择适宜的立地克服其消极影响 ,必要时应采取人工措施促使其天然更新 ,保障其持续稳定发展。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董莉莉  刘红民  赵济川  高英旭  汪成成  范俊岗  
[目的 ]探讨林分结构与林下更新幼苗之间的关系,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辽东山区蒙古栎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拟合模型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研究了林分空间结构对蒙古栎天然更新的影响。[结果 ](1)林分断面积对更新幼苗密度影响显著,随林分断面积的增加,幼苗密度呈增加趋势,当断面积达到31 m2·hm-2,幼苗密度增加逐渐放缓;(2)林分断面积与幼苗基径和苗高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小鹏  王得祥  杜江涛  张宋智  
【目的】探讨华山松人工林天然更新与微生境因子间的关系,为指导华山松人工林科学经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华山松为研究对象,在甘肃小陇山林区分别在阳坡、阴坡设置20m×20m典型样地各4个,分别调查弱度(20%)、中度(30%)和强度(40%)3种间伐强度处理下,华山松林分的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含水率、凋落物厚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7项微生境因子特性及相应区域的幼苗、幼树更新数量,并采用通径分析法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华山松幼苗更新数量和种群更新潜力随着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明国  赵伟浩  殷有  孟庆洲  鹿天阁  卢国珍  李从心  
采用固定标准地观测方法,对朝阳半干旱地区油松天然更新人工促进措施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半干旱地区油松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结果表明:间伐、带状采伐、带状采伐栽植山杏和整地措施可有效促进天然更新。对于31a生油松人工林,保留株数为225~375株.hm-2的间伐强度更新效果较好,更新幼树株数为2630~3480株·hm-2,更新频率为78%~83%;带状采伐宽度以8~12m为宜,更新幼树株数为2604~4375株·hm-2,更新频率为67%~91%;通过带状采伐栽植阔叶树山杏,可逐渐把现有油松人工纯林向复层异龄混交林方向诱导。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铁岩  毕君  王超  许国民  王立方  尤海舟  
油松是易于天然更新的树种。对冀北山地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情况进行了调查,样方测定结果显示油松天然更新能力较强,更新幼树密度26283株/100 m2,达到了常规造林的密度要求;更新幼树的树高结构呈左偏单峰形,年龄结构呈下降型种群;微地形对更新幼树的株数有明显影响,不平坦的地形相较于平地有利于更新;更新幼树的空间格局呈典型的聚集型分布状态。采用样带法测定油松母树种子传播距离主要在2倍树高以内,平均最远距离约2.8倍树高。建议今后应改变油松林皆伐再造林的生产模式,利用其天然更新能力对现有成熟龄、近熟龄人工林及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梅  郑小贤  
【目的】分析北京十三陵林场人工侧柏林的天然更新情况,为北京人工侧柏林的天然更新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标准地调查法,对北京十三陵林场人工侧柏林林分的天然更新状况进行调查,并运用灰色关联法对影响天然更新的8个因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人工侧柏林林分中,各树种更新幼苗在≤30cm和>30~≤50cm高度级的更新等级均为不良,在>50cm高度级的更新等级为中等;林分中阔叶树种的更新能力强于针叶树种,优势树种侧柏幼苗更新密度和频度分别为538株/hm2和13.8%;影响侧柏林更新的8个因子的关联度排序为:海拔>坡向>土壤厚度>坡位>林分密度>坡度>灌草盖度>枯落物厚度。【结论】北京十三陵林场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朝婵  钱沉鱼  全文选  唐凤华  许塔艳  欧静  
为明确影响野生迷人杜鹃群落天然更新的化学因子,探明迷人杜鹃各土壤层中的化感物质状况。通过发芽试验比较了不同土壤层的水浸提液处理的迷人杜鹃种子的萌发状况,采用衍生化气质联用法(GC-MS)分析鉴定不同层次土壤中的化感物质。实验结果表明:迷人杜鹃不同浸提液对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差异显著,其中枯枝落叶层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强,显著抑制种子萌发;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和土壤层中所含的化感物质总量表现为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土壤层,各土壤层中的化感物质均以棕榈酸含量最高。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罗梅  郑小贤  
利用金沟岭林场8块落叶松人工林固定标准地1986年、2001年、2008年的更新调查数据,研究了其天然更新的密度和分布格局动态。结果表明:林龄为中龄林(1986年)、近熟林(2001年)、成熟林(2008年)时,天然更新密度分别为1 734、1 956、2 544株/hm~2,中龄林、近熟林天然更新等级均为不良,成熟林更新等级为中等;中龄林更新较多的为云冷杉等针叶树种,随着林龄的递增,阔叶树种的更新增多;全林分在中、近、成熟林阶段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聚集的程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降低;各个树种更新分布格局也随林龄变动而发生变化,成熟林时,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本研究通过分析更新密度和幼苗幼树的格...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玉军  郑松发  廖宝文  郑德璋  宋湘豫  昝启杰  
海桑自1994年引种到深圳湾,1999年出现天然更新,在海桑林、天然林和裸滩上均有分布,更新频度达45 0%,幼苗密度最多达69株·m-2,幼苗的扩散距离至少达90m。充足的种源和温暖的气候条件是海桑出现天然更新的前提条件,冬季的低温是决定海桑更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海桑更新的状况与所接受的光照、种子散播地的隐蔽程度、潮水淹浸深度、潮汐动力作用、人为活动的影响、水禽的取食活动及边缘效应等存在相关关系。海桑幼苗扩散的数量随着距人工海桑林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二者符合相关模型:y=58 866 25 741log101 717x。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雪云  潘萍  臧颢  宁金魁  欧阳勋志  李小林  桂亚可  吴自荣  
[目的]分析闽楠天然次生林自然更新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其科学经营及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江西省吉安市闽楠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获取数据,运用多元数量化模型I建立闽楠幼树幼苗重要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模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单个环境因子对闽楠幼树幼苗更新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密度(闽楠下种母树株数、郁闭度、株数密度)、坡位、腐殖质层厚度、坡向、林下植被盖度、凋落物层厚度是影响闽楠天然次生林自然更新的主要因素,偏相关系数在0.325 7 0.715 7之间,t检验结果为极显著或显著;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