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80)
2023(11327)
2022(9930)
2021(9350)
2020(7728)
2019(17814)
2018(17695)
2017(34171)
2016(18785)
2015(20711)
2014(20710)
2013(20529)
2012(18687)
2011(16739)
2010(16435)
2009(14839)
2008(14255)
2007(12330)
2006(10469)
2005(8927)
作者
(55446)
(46031)
(45547)
(43559)
(29121)
(22156)
(20673)
(18110)
(17344)
(16386)
(15733)
(15539)
(14485)
(14449)
(14199)
(14151)
(14060)
(13628)
(13083)
(13076)
(11627)
(11128)
(11108)
(10325)
(10229)
(10219)
(10175)
(10030)
(9360)
(9176)
学科
(69324)
经济(69248)
管理(52806)
(49829)
(41959)
企业(41959)
方法(34219)
数学(29607)
数学方法(29252)
(18946)
(18057)
(17403)
中国(17297)
业经(15481)
地方(14075)
环境(13258)
理论(12232)
农业(12142)
技术(12130)
(12013)
(11824)
贸易(11820)
(11668)
财务(11608)
财务管理(11590)
(11561)
(11475)
企业财务(11052)
(10935)
(10281)
机构
大学(262408)
学院(260120)
管理(104637)
(96640)
经济(94450)
理学(91779)
理学院(90727)
管理学(89038)
管理学院(88579)
研究(87540)
中国(61735)
科学(58957)
(56156)
(46576)
业大(44744)
(44665)
(42885)
研究所(41496)
中心(38958)
农业(36449)
(36171)
财经(35429)
北京(35331)
(34104)
师范(33731)
(32798)
(32378)
(29777)
技术(28171)
经济学(28038)
基金
项目(189933)
科学(147844)
基金(137310)
研究(133955)
(121858)
国家(120890)
科学基金(102805)
社会(82190)
社会科(77840)
社会科学(77817)
(75024)
基金项目(74064)
自然(69875)
自然科(68219)
自然科学(68201)
自然科学基金(66960)
(63373)
教育(60597)
资助(56358)
编号(53429)
成果(42465)
重点(42429)
(40572)
(39862)
(39440)
科研(37308)
创新(36790)
课题(36724)
计划(36254)
大学(34651)
期刊
(100367)
经济(100367)
研究(71851)
学报(49068)
中国(43909)
科学(43511)
(41193)
大学(36333)
管理(36294)
学学(34529)
(30932)
农业(28776)
教育(27519)
技术(21068)
(18714)
金融(18714)
业经(17521)
财经(16349)
经济研究(15651)
林业(15614)
科技(14864)
(14611)
图书(13970)
(13754)
问题(13364)
业大(13285)
(13147)
理论(12903)
实践(12109)
(12109)
共检索到3600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丁珌  黄金水  方柏州  吴寿德  柳其文  
Latoia lepida is one of the main defoliators for the mangrove forest. The survey in the forest revealed that L.lepida principally distributed on the middle and upper parts of crown, the position soaked by seawater for short time gradually decreased from the internal beach to the external beach, the ...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许显倩  
广西南部近海地区去年发生了引起国务院高度关注的大片红树林枯死事件,经过广大海洋和林业科技工作者半年多的抢救,红树林一枝枝枯黄的树枝又吐出了新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森洲  黄大林  刘菁  袁桂峰  钟毓娟  
【目的】对分离自广西北海红树林海洋淤泥中的2株放线菌(BH200951、BH200954)进行鉴定,并对其抗菌活性进行分析。【方法】对BH200951与BH200954 2株典型放线菌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进行了观测,并采用医学药敏试验方法对其抗菌活性进行了测定,最后提取2株菌株的总DNA,用放线菌通用引物对其16 SrDNA进行PCR扩增,对获得的扩增结果进行DNA序列测定,采用邻接法构建其与其他典型菌株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在高氏1号培养基上,BH200951和BH200954菌株生长良好,菌落分别呈灰白色和黄色,菌落皱褶,致密坚实;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2株菌株气生菌丝发达,呈深灰色...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常永智  丁四保  
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对于红树林,很多人可能会比较陌生,其实红树林不是红颜色的树林,而是一种木本胎生植物,其生长环境很特殊,主要生存在陆地与海洋交界的滩涂地带,是一种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红树林作为海岸带湿地的重要木本植物,起到了海岸森林的作用,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通过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春干  
为摸清广西红树林的数量分布 ,采用遥感、GIS和GPS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红树林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在此基础上以自然海湾为研究单位 ,对广西红树林的空间分布、群落类型和覆盖度、树高等级等林分结构进行了分析评价 .结果表明 ,红树林在宏观上沿整个海岸线呈展开式均匀分布 ,在 14 89 64km海岸线中 ,间断距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建军  李际平  刘素青  张宏伟  冯湘兰  
根据国内外天然林空间结构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提出红树林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的均质性目标和均质性指数的新概念;对影响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目标的各参数进行多目标规划,并给出均质性指数的定义和量化公式;首次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潮带林分空间结构影响因子调查数据与林木均质性指数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实例分析表明,各影响因子与均质性指数的关联度大小表现为竞争指数0.716>混交度0.686>空间密度指数0.670>目的树种特性指数0.644>角尺度0.638>大小比数0.616>健康指数0.607。林木均质性指数能较客观地反映红树林林木对所在林分均质性的影响,为建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春干  谭必增  
论文研究了“3S”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进行红树林资源调查的技术方法。以SPOT和Landsat7ETM+为信息源,经预处理后在GIS支持下进行目视判读和编制工作手图,实地采用GPS实测和目测勾绘修正小班界线,进入林内调查林况因子。结果表明,群落类型调查精度为100%;小班面积平均误差、小班周界平均位移、小班中心位置平均相对位移分别为11.8%、18.3m、13.1%,远小于常规方法(1∶10000地形图目测勾绘)的76.6%、108.7m和274.9%;效率比GPS实测高2.04倍,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方法调查中存在的红树林空间位置和分布境界线定位准确性差、面积精度低,一般航天遥感调查分类精度低和...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文爱  薛云红  王广军  范航清  
[目的]我国多地多次发生有孔团水虱(Sphaeroma terebrans)造成红树林死亡的事件。目前国内关于该团水虱的研究较少,国外有较长的研究历史但是研究时间和地点比较分散,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方便我们了解并防控该虫。[方法]查询中外文献、专利,并结合本人已开展的研究,主要针对有孔团水虱的形态、分布和分类、生物学特征、天敌,对红树林的危害特征和红树林对其的响应,以及目前的防治手段等方面着手进行总结。[结果]有孔团水虱分布范围很广,其形态特征存在地理性差异,基因研究表明有孔团水虱种群间不是一个单一物种而是一个复杂的分类群。国外有孔团水虱主要蛀孔于红树林气生根,国内除了气生根外还蛀孔于红树植物基干,且前者鲜有致死红树林的报道。对于蛀孔的生物学意义争议很大,既有可引起的"生态灾难",也有可给红树林带来的益处,但前者的支持者较多。团水虱一生至少蜕皮4次,两年可育3代。红树林气生根上团水虱空洞若数量较少,可自行愈合。有文献记录几种海洋生物可捕食团水虱,但天敌种类较少;国内已有关于团水虱的控制方法,但操作性差,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需加强团水虱的防控相关研究,另外,开展团水虱灾害预警技术和灾后重建技术也迫在眉睫。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明兰  宋豫秦  李亚东  
本文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对浙南海岸带红树林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定量评估,明确了该片红树林的主要服务类型和价值,并提出了衡量红树林的生态服务的产出比例和产出效率的指标—服务产出比和净服务产出率。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对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生态服务价值研究,能够深入理解红树林湿地的功能和效应,为保护和开发海岸带红树林提供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文沛  郑松发  黎锐成  陈玉军  郑德璋  
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广东番禺地区人们一直关心的“可否利用当地滩涂构建多用途的生态公益红树林体系”的问题 ,提出了在构建过程中的合理化建议。首先从多个理论角度论证在广东番禺地区引种种植红树林可以取得成功 ,然后通过在 3个地点营造 4个树种、遍布 14.2 km长的潮滩带、总面积达 13.7hm2 的试验林进行实际检验。结果表明 :实际试种检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论基本吻合 ,几个树种的保存率和生长情况与我国其它红树林主要分布地区相同树种的情况相当 ;适宜当地发展红树林的较佳树种为无瓣海桑、秋茄和木榄 ,适合它们生存的滩面高程分别为相对于海平面 - 0 .8m,- 0 .74 m和 - 0 .4 ...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云  郑德璋  郑松发  廖宝文  宋湘豫  
定量调查研究了人工红树林幼树上附着藤壶的种类组成、数量特征与生物生态因子的关系、藤壶对红树林的危害和化学药剂防治等,结果表明:人工红树林幼树上藤壶有2种:网纹藤壶和中华小藤壶。藤壶附着的数量与海水盐度、潮水淹浸深度和潮流速度呈明显正相关;某些树种的生理脱皮现象和其它海洋生物如褐藻的附着可以降低藤壶的数量。藤壶附着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植株生长量下降、树体变形甚至死亡。采用低毒农药喷雾防治,效果不明显;将农药加入到油漆中涂在树干上防治效果达1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玉军  郑德璋  廖宝文  郑松发  昝启杰  宋湘豫  
在深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台风对红树林影响的调查研究表明 ,11~ 12级或者更大的风力才会对红树林生态系统造成损害。台风对海桑类红树林的损害率最高达 80 % ,严重影响红树林的防护功能和其它效益。台风对红树林的危害跟林分起源、林分疏密度、树龄等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人工海桑类林分受台风危害严重 ,而天然林很少受到危害 ;稀疏的海桑类林分较密度大的林分受台风的危害更严重 ;树龄较大的海桑类林分较幼树或幼苗受台风的危害更严重。提出在红树林造林时采取适当措施来提高红树林对台风的抵抗能力 :应适当密植红树林 (海桑类造林规格宜为 2 m× 2m) ;种植带要达到一定的宽度 (至少 50~ 10 ...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涛  谭涛  刘天行  辛志宏  
对1株红树林来源的海洋真菌PJX-41发酵产物中的抗肿瘤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及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得到6个喹唑啉酮生物碱类化合物,利用波谱学手段(核磁共振、有机质谱、X-Ray单晶衍射等)鉴定了单体化合物分别为quinadoline B、glyantrypine、lapatin A、tryptoquivaline、deoxytryptoquivaline和deoxynortryptoquivaline。以磺酰罗丹明B(SRB)法和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评价了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lapatin A对A-549和Hela细胞具有中等抗肿瘤活性,tryptoq...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陆俊锟  康丽华  陈俊  吕成群  黄宝灵  江业根  
研究了广东深圳、福建龙海和海南海口3个地点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主要化学性质的关系,及其解磷菌在红树植物根际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3个地点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均以细菌类群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放线菌和丝状真菌;深圳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放线菌和丝状真菌数量在3个地点中最高,其中丝状真菌数量与其余两地差异显著(P<0.05);微生物总数、细菌数与土壤全N、全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真菌数与全P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土壤微生物总数与细菌数量最主要的因子是全N,影响放线菌与真菌数量最主要的因子是全P;从根际不同部位筛选出31株解磷菌株,细菌占多数;三地红...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丽源  水柏年  胡成业  王晶  章凯  周泽宇  周鑫  方学河  李艺  刘永钿  
生境适宜性评价是生物资源评估及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基于2020年7月(夏季)、10月(秋季)及12月(冬季)沿浦湾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调查数据,选择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尖锥拟蟹守螺(Cerithidea largillierti)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境适宜性研究。本研究采用广义加性模型对环境因子进行初步筛选,并利用相对权重法确定环境因子的权重,然后分别使用加权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通过交叉检验并基于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amation Iriterion, AIC)确立最优模型。结果表明,基于几何平均法构建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最优,选取温度、氨氮、活性磷酸盐、溶解氧、电导率、亚硝酸盐、pH及硝酸盐为解释变量,具有最小AIC值。时间生境适宜性指数表现为秋季>夏季>冬季;空间生境适宜性指数表现为离岸段>中段>近岸段、西北部>东南部。研究发现,沿浦湾红树林尖锥拟蟹守螺生境适宜性存在较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