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80)
2023(14199)
2022(12309)
2021(11487)
2020(9506)
2019(22060)
2018(22021)
2017(41504)
2016(23132)
2015(26054)
2014(26187)
2013(25873)
2012(24394)
2011(22259)
2010(22455)
2009(20439)
2008(19982)
2007(17742)
2006(15729)
2005(14057)
作者
(70877)
(58821)
(58485)
(55356)
(37770)
(28343)
(26327)
(23108)
(22612)
(21355)
(20201)
(20180)
(19129)
(18882)
(18451)
(18103)
(17549)
(17351)
(16914)
(16902)
(14896)
(14858)
(14328)
(13477)
(13227)
(13226)
(13119)
(12987)
(12191)
(11767)
学科
(93816)
经济(93720)
管理(60589)
(58422)
(46763)
企业(46763)
方法(37737)
数学(31897)
数学方法(31442)
中国(27427)
(26298)
地方(24794)
(24109)
业经(21703)
(19819)
农业(17922)
(16628)
贸易(16614)
(16023)
(15929)
理论(15719)
(15473)
环境(15223)
(15109)
金融(15106)
(14898)
银行(14822)
技术(14737)
(14300)
(13741)
机构
大学(332415)
学院(330134)
管理(124696)
(123777)
经济(120832)
研究(120594)
理学(106893)
理学院(105552)
管理学(103408)
管理学院(102837)
中国(87859)
科学(79689)
(74121)
(63991)
(62681)
研究所(58590)
(55894)
业大(55248)
中心(52618)
(50450)
农业(48724)
北京(47848)
(46780)
师范(46299)
(44727)
财经(44268)
(41222)
(40138)
(38388)
师范大学(37404)
基金
项目(226458)
科学(174753)
研究(161646)
基金(160216)
(142876)
国家(141667)
科学基金(118310)
社会(97389)
社会科(91953)
社会科学(91927)
(90009)
基金项目(85332)
自然(79054)
自然科(77142)
自然科学(77120)
(76410)
自然科学基金(75720)
教育(73614)
资助(66609)
编号(65815)
成果(54530)
(51725)
重点(51520)
(48118)
课题(47141)
(46162)
科研(43680)
创新(43103)
计划(42974)
大学(40579)
期刊
(144055)
经济(144055)
研究(98722)
中国(66914)
学报(61827)
(57608)
科学(55631)
管理(46376)
大学(45699)
学学(43059)
教育(41447)
农业(39869)
(39667)
(28903)
金融(28903)
技术(28117)
业经(25341)
经济研究(21819)
财经(20906)
(20378)
图书(19129)
问题(18915)
林业(18772)
科技(18075)
(17698)
(16788)
业大(16735)
理论(16016)
技术经济(15434)
资源(15229)
共检索到4991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臧润国  徐化成  高文韬  
本文通过对长白山脉西部蛟河林场32hm2原始红松阔叶林中77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红松阔叶林中13个主要乔木树种对林隙大小和发育阶段的更新反应规律。结果表明:树种更新密度随林隙大小的变化呈现出单峰型的反应,除沙松、紫椴和花楷槭在林隙面积为40~60m2时更新密度最大外,其它10个树种的更新密度都在林隙面积为20~40m2时最大。树种更新密度对林隙发育阶段有单峰型、双峰型和变化不明显3种反应类型。所有树种在林隙内的更新密度都大于其在非林隙林分下的密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于振良  于贵瑞  王秋凤  赵士洞  延晓冬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实际林隙面积小于 2 5 0m2 的林隙数量占被调查林隙的 70 %以上 ,扩展林隙面积大部分分布在 1 0 0m2 ~ 5 0 0m2 之间 (70 %左右 ) ,林隙最大面积大部分分布在 3 0 0m2 ~ 90 0m2 之间 ,林隙模型所模拟的面积应在 5 0 0m2 ~ 90 0m2 之间。 4 0 %的阔叶红松林林隙是风干扰形成的。每个林隙的平均林隙形成木的数量是 2 .65株。最大林隙形成木集中分布在 5 0cm~ 60cm和 60cm~ 70cm两个径级内 ,占总数的5 0 %以上 ,红松、紫椴、蒙古栎和春榆在最大林隙形成木中占 95 %以上 ,其中紫椴 (4 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春雨  赵秀海  郑景明  
该文应用高斯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二阶对数分布模型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隙大小结构进行研究,分析了模型的模拟效果,并对模型的拟合优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以中小型林隙为主,大林隙极少出现.林冠空隙总面积占调查样地总面积的12.5%,扩展林隙总面积占调查样地总面积的28.8%;冠空隙面积在20~100m2之间的林隙占林隙总数的80.7%,扩展林隙面积在80~240m2之间的林隙占林隙总数的81.8%.冠空隙和扩展林隙的大小结构都呈峰值左偏的偏山状分布.冠空隙大小结构服从高斯分布,扩展林隙大小结构可以用高斯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二阶对数分布进行理论描述;根据复相关系数、决定系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代力民  孙伟中  邓红兵  肖以华  
通过对长白山林区椴树阔叶红松林伐根的大量调查 ,认为红松种群是由不同年龄阶段的群团状斑块组成 ,以多世代群居 ,优势世代之间没有一定的严格间隔期 ,在年龄结构图上往往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高峰。阔叶树在天然红松林中的分布呈群团状或散生 ,阔叶树的年龄也为异龄性 ,也为多世代共居。红松与阔叶树之间存在明显的动态消长关系 ,同龄伴生 ,异龄混生 ,形成复层异龄的针阔混交林 ,年龄结构与年生长关系的数学模型表明年生长量与年龄有正相关趋势 ,但林木年龄达到老龄时 ,生长有所减缓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水松  詹有生  陈长发  敖向阳  
针对常绿阔叶林树种组成结构复杂,种类繁多的特点,对林分树种组成结构、数量结构和产量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1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1)林分树种划分为重要速生树种、重要慢生树种和次要树种3类;(2)3类树种组成结构和株数比例(N%)随年龄(A)增加呈规律性变化。重要速生树种株数比例与年龄呈线性关系,组成和数量结构较稳定;重要慢生树种株数比例与年龄呈双曲线关系,相关密切;次要树种株数比例与年龄呈二次抛物线关系,相关密切;(3)3类树种材积比例(V%)随年龄的变化规律与株数比例的变化规律相类似,但相比之下,重要速生树种的材积比例的变化尤为重要,而另2类树种的株数比例的变化更重要些。(4...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景文  聂绍荃  安滨河  
对固定样地调查,采用伐桩的径、高度、萌芽的数量、萌芽的生长情况等指标,分析东北东部林区主要阔叶树种的伐桩萌芽更新规律。结果表明:在一定的伐桩径范围内,伐桩萌生枝数随着伐桩径的增大而增多;增长到一定程度后随着伐桩径的增大而减少;得出不同树种萌芽能力较强的年龄范围的伐桩径级。对于不同阔叶树种,伐桩高与当年生萌生枝数量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变化规律,研究地点具有产生萌芽能力的阔叶树种可划为3种类型:对数型、直线型、指数型,阔叶树的萌生枝高生长与伐桩径和伐桩高无明显关系。第2年伐桩萌生枝的数量与伐桩径的关系在总体趋势上与第1年基本相同,同时次年仍有新的萌生枝产生,但数量很少。与第1年不同之处在于萌生枝开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乘风  陈巧玲  乔雪涛  程艳霞  
【目的】从生理角度探究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的5个主要树种对光胁迫的适应性差异;揭示不同高度和不同冠层方向是否对叶片的光合特性、光谱反射特性以及相关生理功能性状产生影响;对各树种的有机物积累速率进行评估,为东北地区阔叶红松林初级生产力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了阔叶红松林林冠层的5个乔木树种(春榆、紫椴、胡桃楸、蒙古栎和红松)进行研究,测定不同取样位置的叶片光合参数、光谱反射参数、比叶面积、元素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方差分析与均值多重比较,建立各生理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异速生长方程估算样地春榆、紫椴、胡桃楸、蒙古栎和红松种群的初级生产速率。【结果】(1)光合特性、光谱反射特性、比叶面积、叶片厚度和叶片元素含量等生理特征的种间差异显著(P 0.05);(3)阔叶树种的暗呼吸速率和光补偿点分别与光化学反射指数存在显著的种间负相关(P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梦丽  雷相东  国红  段光爽  阎晓旺  
[目的]提出了基于TWINSPAN双向指示种分析法的发育阶段划分方法。划分天然云冷杉-阔叶混交林的发育阶段,为天然林发育阶段划分和按阶段进行森林经营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方法]以吉林省森林资源一类连续清查中的172块云冷杉阔叶混交林为对象,采用TWINSPAN双向指示种数量分类法进行初始分类,对各初始类的生长、树种多样性和结构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划分其生长发育阶段。[结果] TWINSPAN法将云冷杉阔叶混交林分为3类(类1:云杉桦木混交林;类2:冷杉软阔叶混交林;类3:红松云杉硬阔叶混交林)。各类林分直径分布相似,基本均呈倒J形分布;垂直结构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各类的林分因子、定期生长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高、优势高、优势径、每公顷蓄积的大小排序为:类2<类1<类3;定期生长量的大小排序为:类3<类2类3>类1,类2、类3的树种优势度低于类1。[结论]根据TWINSPAN、林分结构和生长分析,云冷杉阔叶混交林的生长发育阶段依次为:冷杉软阔叶混交林、云杉桦木混交林、红松云杉硬阔叶混交林。该方法也可用于其它天然林发育阶段的划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郝敬梅  张韫  崔晓阳  彭红梅  
以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土壤NH+4-N与NO-3-N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顶盖埋管法,研究2个林地土壤矿质氮供应水平与组成的差异动态。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NH+4-N含量均高于次生林,5、6、7月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NO-3-N含量低于次生林,其他时段高于次生林;观测期内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NH+4-N始终占优势,5、6、7月次生林土壤NO-3-N占优势,其他时段NH+4-N占优势。以红松、白桦分别作为顶级群落优势树种与退化演替群落先锋树种的代表植物,根据各器官氮含量动态与生长动态,对2个树种氮素获取行为模式进行连续研究。结果表明:红松、白桦氮吸收动态与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土壤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许文秀  吴金卓  林文树  刘艳琪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演替阶段红松阔叶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为明确各林分结构与功能、合理保护和经营红松阔叶混交林提供科学依据。采用TOPCON全站仪在吉林省蛟河市林业实验区管理局不同演替阶段红松阔叶混交林内分别设置4块100 m×100 m监测样地,并进行群落调查,在Visual Studio平台上编写应用程序对不同林分的混交度和大小比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林分的平均混交度在0.66和0.78之间,树种之间隔离程度较大;4种林分中树种数量最多的前5个树种平均混交度取值范围为0.69~0.82,其中过熟林最大,近熟林最小,按平均混交度数值大小排序为过熟林>中龄林>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林分平均胸径大小比数分别为0.48、0.53、0.49、0.49,平均树高大小比数分别为0.48、0.50、0.49、0.49,平均冠幅大小比数分别为0.34、0.42、0.38、0.41。可以看出,胸径和树高平均大小比数取值范围相近,反映林木大小分化程度上具有一致性,而与平均冠幅大小比数取值范围具有一定的差异,说明用树高及胸径计算大小比数得出的结果较冠幅更为可靠。不同演替阶段红松阔叶混交林整体上呈现出一个由不同树种组成、处于强度混交向极强度混交过渡的复杂森林群落,且树种之间大小分化程度明显。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潇   秦立厚   刘琪璟  
【目的】阐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乔木树种和灌木树种凋落叶分解之间的差异,探讨光合参数与植物凋落叶分解速率之间的关系,为揭示叶片经济学谱的普适性提供依据。【方法】以19个乔木树种和11个灌木树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网袋法做分解试验,2019年10月26日布设分解袋,2020年4月26日、6月26日、8月26日、10月26日回收分解袋;通过Olson负指数衰减模型拟合分解系数,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原位活体叶片的光响应曲线,拟合光合参数,分析相关性,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1)乔木树种中,红松分解系数最小(0.24),黄檗最大(1.05);灌木树种中,毛榛分解系数最小(0.52),瘤枝卫矛最大(1.63);灌木树种分解系数总体高于乔木树种(P=0.003)。(2)光合参数表现为光饱和点处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叶片羧化速率(CE)、光饱和点(LSP)、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光补偿点(LCP)、蒸腾速率(T_r)、气孔限制值(L_s)、暗呼吸速率(R_d)这9个光合参数的均值乔木树种高于灌木树种(P <0.05),胞间CO_2浓度(C_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在乔灌木树种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 0.05)。(3)乔灌木树种分解系数(k)与P_n、LSP、P_(max)、G_s、CE、LC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Rd无明显相关性;P_n和P_(max)存在多重共线性,逐步回归结果表明P_n对k的解释和指示作用最强。【结论】光照强度通过影响叶片形态以及养分含量进而影响凋落叶的分解速率,使得乔木树种虽然有更高的光合参数,但分解系数比灌木树种更低,即分解速率更慢,存在光照强度—叶片形态、养分含量—凋落叶分解速率的连通关系;P_n、G_s、CE、LSP、P_(max)、LCP基本符合叶经济学谱理论,P_n可以解释和预测叶凋落物的分解速率。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萍  叶吉  吴钢  
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2森林大样地的基础上,研究阔叶红松林木本植物组成,同时应用徐振邦等关于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的干、枝、叶生物量与其胸径的相关关系公式以及地上地下的生物量关系,直接推算阔叶红松林中红松、紫椴、蒙古栎、水曲柳、色木槭的生物量,进而得到单位面积的生物量.结果表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2样地内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共51个种,59 158个活的个体.5种主要树种的生物量以紫椴最高,为101 039.489kg/hm2;红松次之,为81 012.335 kg/hm2.水曲柳为54 767.362 kg/hm2,蒙古栎为35 035.157 kg/hm2,色木槭最低,为22...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伟程  高露双  赵冰倩  
【目的】探究不同间伐措施下树木的竞争环境差异是否影响树木生长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策略,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经营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吉林蛟河林业实验管理局阔叶红松林优势树种红松、水曲柳、色木槭和紫椴为研究对象,选取4块面积为1 hm~2的间伐处理固定样地,间伐强度分别为0(对照CK)、15%(轻度间伐LT)、35%(中度间伐MT)、50%(重度间伐HT)。采用Hegyi竞争指数量化竞争并进行竞争压力组划分,比较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和竞争作用下各树种生长差异,构建不同竞争压力组树木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探讨间伐强度和竞争差异是否影响树木对干旱事件的响应策略。【结果】(1)不同间伐强度下低竞争组树木生长量显著高于高竞争组生长量(P <0.05)。(3)间伐增强了树木对干旱的适应能力,高竞争压力的红松和紫椴的恢复力,低竞争色木槭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均得到增强。红松、色木槭和紫椴恢复力均在重度间伐后呈现最大值。【结论】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保留木竞争环境是影响树木生长的关键要素,并改变了树木生长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轻度和中度间伐能够有效提高保留木低竞争株数比例,促进保留木的生长,重度间伐增强保留木对干旱事件的恢复力。因此,间伐能够缓解气候暖干化带来的生长下降。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梁星云  
演替能显著改变森林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叶片功能性状和生态化学计量学分别将叶片性状和元素平衡关系与生态过程联系起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拥有完整的原始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并与周边分布的不同林龄的杨桦次生林,共同形成了从先锋到顶级群落的次生演替系列。本论文研究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演替过程中主要树种的叶片功能性状和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变异性,为深入理解森林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动态及其机制提供新的见解。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11个20 m×20 m不同林龄的样地数据,发现随着阔叶红松林演替系列的进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双红  陈立新  李少博  段文标  刘振花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混交林在进展演替过程中(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和顶级群落)土壤各发生层(A1、B和C层)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养分有效性和活性有机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在进展演替中A1层土壤酶活性明显高于B和C层。而在A1层中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发展阶段较形成阶段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是随着演替阶段的进行呈递减趋势。土壤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之间均存在相关关系。其中,土壤脲酶和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与速效钾、有效磷、有机质和全氮呈极显著相关,而过氧化氢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