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31)
- 2023(2893)
- 2022(2328)
- 2021(2139)
- 2020(1808)
- 2019(3890)
- 2018(3693)
- 2017(6379)
- 2016(3718)
- 2015(4005)
- 2014(3669)
- 2013(3554)
- 2012(3288)
- 2011(2950)
- 2010(2842)
- 2009(2351)
- 2008(2395)
- 2007(1974)
- 2006(1686)
- 2005(1390)
- 学科
- 济(10869)
- 经济(10859)
- 学(6141)
- 管理(5661)
- 业(5255)
- 方法(4486)
- 数学(3943)
- 数学方法(3854)
- 企(3665)
- 企业(3665)
- 地方(3300)
- 中国(3183)
- 农(2834)
- 税(2635)
- 财(2544)
- 税收(2446)
- 环境(2439)
- 收(2411)
- 农业(2019)
- 业经(1979)
- 和(1791)
- 水产(1727)
- 生态(1726)
- 地方经济(1645)
- 资源(1606)
- 制(1563)
- 动物(1559)
- 发(1556)
- 银(1542)
- 城市(1539)
- 机构
- 大学(49959)
- 学院(49072)
- 研究(22426)
- 科学(18640)
- 中国(15959)
- 农(14381)
- 济(14351)
- 经济(13878)
- 管理(13431)
- 所(12917)
- 研究所(12255)
- 理学(11908)
- 农业(11772)
- 京(11646)
- 理学院(11580)
- 业大(11188)
- 管理学(10909)
- 管理学院(10849)
- 中心(10309)
- 室(10248)
- 实验(9959)
- 实验室(9687)
- 重点(9118)
- 院(9070)
- 范(8146)
- 省(8078)
- 师范(7969)
- 江(7954)
- 研究院(7550)
- 农业大学(7514)
- 基金
- 项目(40730)
- 科学(32186)
- 基金(31003)
- 家(30460)
- 国家(30305)
- 科学基金(24877)
- 研究(22704)
- 自然(19481)
- 自然科(19032)
- 自然科学(19028)
- 自然科学基金(18647)
- 基金项目(17324)
- 省(15852)
- 划(14777)
- 社会(13410)
- 社会科(12797)
- 社会科学(12796)
- 资助(11672)
- 计划(10637)
- 重点(10313)
- 教育(9845)
- 科技(9637)
- 科研(8861)
- 发(8792)
- 专项(8250)
- 创(8092)
- 部(7875)
- 创新(7749)
- 编号(7327)
- 大学(6603)
共检索到690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妙芬 邢旭峰 刘素红 刘绍民
利用航空、航天平台热红外模拟遥感器——红外辐射计观测的资料对非均匀下垫面地表温度空间变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下垫面不均匀性越强,地表温度的空间变化曲线波动就越大,说明目前用一个点的地表温度观测值来表示一个遥感空间分辨率像元的地表温度值是不合理的。红外辐射计是对遥感反演地表温度的精度进行验证的手段之一,其特点是视场角小(6°)。通过对小视场红外辐射计获取的地表温度采用简单的算术平均来代表整个像元的总体温度,与Landsat/TM数据源反演的像元地表温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遥感数据源获取的红外辐射强度是一个像元中所有地物辐射的综合结果,不是像元内所有地物...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蒋兴文 李跃清
青藏高原由于条件艰苦,地面观测站点少,对其地表辐射整体特征的认识还较初步。本文利用全球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的地表辐射收支工程(GEWEX-SRB)提供的卫星资料反演的1983年7月到2005年6月的地表辐射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地表辐射的基本特征及云对辐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地表向下短波辐射全年均在高原西南部最大,在雅鲁藏布江下游最小;②地表向上短波辐射最大值主要出现在春季,而最小值出现的时间存在区域差异;③地表有效辐射全年均为正值,在高原西南部最大,东南部最小;④地表净辐射由南向北逐渐减少,夏季最大,冬季最小;⑤云的地表向下和向上短波辐射强迫均在高原东南部最大,西部最小;⑥云的地表向下长波辐...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表辐射 云辐射强迫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罗红霞 邵景安 张雪清
利用Landsat-5TM影像,采用辐射传导方程对三峡库区腹地的地表温度进行了反演。在辐射传导方程中,对于地表比辐射率的估算,考虑到库区腹地复杂的地形和地表覆被类型的多样性,采用结合地形、水、建筑和自然表面等因素作用的经验公式进行。结果表明:①地表温度随海拔的升高呈降低趋势,其空间展布与山脉走向一致;②不同的地表覆被格局下,近地面水热交换差异较大,地表温度作为其中重要的参数也展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呈现建筑>自然表面>水体的基本格局。在相同海拔高度下,地表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地表覆被的类型及其转换;③同一覆被类型间在不同海拔下的地表温度间的变化幅度因覆被类型的不同而差异显著,但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鑫 刘元波
本文采用统计相关分析、Morlet小波分析、rodionov时间序列分析与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分析了1983年7月至2012年9月长江流域SrB和CereS地表净辐射月产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拟合后遥感产品比气象辐射站点观测值整体高15.8%,平均误差为15.31 W/M2,均方根误差为21.58 W/M2。长江流域地表净辐射多年均值为78.0 W/M2,整体呈下降趋势,于1996年突降,存在16年和10年周期;季相上,呈夏>春>秋>冬。空间上,呈现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1996~2012年相较1983~1995年净辐射整体下降,其中上游流域降幅大于中下游;净辐射降低主要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玉洁 潘韬
基于1981—2010年全国122个气象台站的太阳辐射和气温日较差观测数据,将Bristow-Campbell太阳辐射估算模型在中国八大自然区分别进行了参数校正和验证;利用地理信息空间分析平台,采用PRISM模型对中国区域平均最高与最低气温空间化的结果,将其输入Bristow-Campbell模型,实现太阳总辐射的空间栅格化模拟;通过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计算全国地表长波辐射平衡;进而根据太阳辐射平衡公式,得到中国地表太阳辐射平衡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经过校验的Bristow-Campbell可以较准确地估算中国区域太阳总辐射资源;基于Bristow-Camp-bell辐射估算模型,结合气象数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新安 于贵瑞 何洪林 蔡福 祝青林
利用我国气象系统现有的50个净辐射站1993—2000年的辐射及相关气象资料,采用5种方法计算地表净辐射月值,结果表明:论文构建的多因子综合法是一种误差最小、精度最高的推算方法,平均相对误差为0.348,4至9月误差在0.20以下,可用于全年各月地表净辐射的推算;其次为Chang Jen_Hu修正式和Penman修正式,平均相对误差都在0.64以下,误差小于0.20的站月数约占半数左右,4至9月误差都在0.25以下,可用于植物生长期间的地表净辐射推算。各种方法推算的平均相对误差,都具有北部地区明显大于南部地区,冬半年(11至2月)明显大于夏半年(3至10月)的时空分布特征。
关键词:
地表净辐射 推算方法 模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高庆先 任阵海 李占青 普布次人
该文通过对1978年以来的TOMS气溶胶指数分析,揭示出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长期演变规律,并结合地面辐射资料分析了沙尘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北方地区3、4月份大气气溶胶指数有两类高值区,一是沙尘源区,另一是影响区。影响我国沙尘天气的境外初始源区大气气溶胶指数的峰值集中在0.2附近,北路源区绝大部分气溶胶指数区域面积强度集中在0 3~0 4之间,西北源区和南疆盆地区的峰值集中在0.4附近,整个北方地区气溶胶指数的区域面积强度的峰值集中在0.3附近。沙尘暴天气发生和影响期间,随气溶胶指数出现峰值地面太阳总辐射和入射辐射相应出现低谷,源区两者之间有比较好的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EPTOMS 沙尘气溶胶 时空分布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雷林 陈新军 毛志华
海面风速是海洋环境的重要参数,微波辐射计是卫星监测海面风速的重要手段。通过微波辐射计SSM/I(Special Sensor Microwave/Imager)亮温与浮标实测风速建立的匹配数据集,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构建海面风速反演模型。比较不同模型的反演效果,得出七通道单参数神经网络模型SANN(Single-parameter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反演的效果和浮标实测风速较为接近,均方根误差RMSE(Root Mean Square Error)为1.40m/s。因此选择该模型反演全球的月平均风速,并将反演结果与NOAA产品风速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在整体分布和纬...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张文标 李文珠 曾凡地
为了更深入了解竹炭产生远红外线特性,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红外辐射测量仪,对竹炭红外辐射特性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①竹炭具有较高的法向比辐射率,在8.00~25.00μm范围内,测试温度25℃时,竹炭法向比辐射率为0.888~0.904。②竹炭红外吸收与维恩定律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室温下红外吸收峰主要集中在8.00~14.00μm,处于人体极为有利的远红外线波长范围。③在炭化温度为700~1 100℃时竹炭的红外辐射率基本相同;不同竹龄的竹炭红外发射率有差异,这主要与竹炭本身的化学组成成分有关。竹炭在保暖、保健等领域的应用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
林业工程 竹炭 红外辐射 光谱分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董雪 田静 吴骅 刘素华
地表比辐射率是确定地表长波能量平衡的一个关键参数,也是影响地表温度反演的主要因素,因此比辐射率的精确测定具有重要意义。地表比辐射率除了受地表覆盖类型的影响,与土壤水分含量也密切相关。本文针对MODIS通用分裂窗算法和Landsat TM/ETM+单窗算法,根据Mira等建立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比辐射率的经验模型,利用SMEX04试验中Arizona研究区的遥感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探讨考虑土壤水分影响后的比辐射率信息在地表温度反演中是否能够提高其反演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考虑土壤水分影响后的比辐射率所反演的地表温度平均误差(ME)和均方根误差(RMSE)均低于比辐射率未考虑土壤水分影响反演的地表温度,其中通用分裂窗算法反演的地表温度ME降低了1.0~1.5K,RMSE降低了0.4~0.8K;单窗算法反演的地表温度ME降低了0.7K,RMSE降低了0.9K。因此,基于土壤比辐射率与土壤水分关系模型的比辐射率修正方法能够提高地表温度的反演精度,并且敏感性分析的结果表明目前土壤水分遥感数据0.04cm~3 /cm~3 的误差对本文使用的考虑土壤水分获取地表比辐射率进而反演地表温度的方法影响不明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董雪 田静 吴骅 刘素华
地表比辐射率是确定地表长波能量平衡的一个关键参数,也是影响地表温度反演的主要因素,因此比辐射率的精确测定具有重要意义。地表比辐射率除了受地表覆盖类型的影响,与土壤水分含量也密切相关。本文针对MODIS通用分裂窗算法和Landsat TM/ETM+单窗算法,根据Mira等建立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比辐射率的经验模型,利用SMEX04试验中Arizona研究区的遥感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探讨考虑土壤水分影响后的比辐射率信息在地表温度反演中是否能够提高其反演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考虑土壤水分影响后的比辐射率所反演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祝青林 于贵瑞 蔡福 刘新安 李正泉 苏文 胡磊
利用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29个生态站的2002年紫外辐射、总辐射、日照时数、相对湿度、温度等气象因子资料,采用多种方法分析紫外辐射与其他气象因子以及地理因子之间的关系,选择出最优的因子和最佳方法建立紫外辐射的计算模型。结合本课题组开发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气象 气候要素空间化数据库的1km×1km气候要素栅格图,利用ArcMap ArcInfo软件实现了紫外辐射的空间化。通过比较,选择出合适的紫外线指数分类方法完成了紫外线指数和紫外线辐射等级的栅格化。在空间化图像的基础上分析了年及各月中国紫外辐射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形成这种分布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紫外辐射 空间化 分布特征 紫外线指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良富,范闻捷,柳钦火
地表热辐射方向性是基于多角度热红外遥感数据反演组分温度的基本问题 ,论文分析了国内外近来从等效比辐射率和热辐射模型两个角度研究非同温热辐射方向性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并指出今后应继续基本概念的探讨 ,加强遥感基础实验和热辐射理论模型简化和验证工作 ,进一步探讨基于热红外多角度遥感数据反演组分温度的新方法。
关键词:
热辐射方向性 非同温混合像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何洪林 于贵瑞 牛栋
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太阳辐射计算方法 ,考虑地形和大气衰减因子 ,通过组件技术实现GIS与太阳总辐射计算模型集成 ,建立了太阳潜在总辐射计算模型。同时利用我国 10 7个气象观测站的多年逐日太阳辐射资料 ,假设多年中有 1d为晴朗无云的天气 ,即取多年中的最大太阳总辐射值为该计算日的潜在日总辐射值 ,进行模型检验 ,证明该方法可行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震 徐凤英 李长友 姚振冲
为解决粒状食品红外线源辐射瞬态熟化温度场连续加工测控较难、品质恶变等问题,构建了粒状食品红外线源辐射瞬态熟化温升模型,分析其辐照强度的空间变化,并应用数值仿真方法,研究不同粒径食品变距瞬态熟化温度场形成特性。结果表明:粒状食品红外线源辐射瞬态熟化温度场形成与辐照强度、粒径尺寸、受辐射距离等因素相关,粒状食品表面热损速率与内能变化速率间满足能量平衡瞬态响应;沿红外线源辐照方向,物料内部瞬态熟化温度呈递减分布;4mm粒径荔枝果肉加工食品受50mm距离辐射,其熟化温度高且均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