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53)
- 2023(7695)
- 2022(5869)
- 2021(5026)
- 2020(4067)
- 2019(8981)
- 2018(8888)
- 2017(15905)
- 2016(9360)
- 2015(10630)
- 2014(11107)
- 2013(10430)
- 2012(9507)
- 2011(8290)
- 2010(8530)
- 2009(8034)
- 2008(8270)
- 2007(7796)
- 2006(7027)
- 2005(6463)
- 学科
- 济(38891)
- 经济(38846)
- 管理(27318)
- 业(24531)
- 企(20385)
- 企业(20385)
- 方法(15763)
- 数学(13075)
- 数学方法(12707)
- 中国(12547)
- 农(11150)
- 学(10798)
- 业经(9913)
- 财(9199)
- 地方(8125)
- 农业(7586)
- 制(7211)
- 理论(7047)
- 发(6700)
- 务(6236)
- 财务(6201)
- 财务管理(6181)
- 和(6050)
- 企业财务(5851)
- 策(5728)
- 环境(5530)
- 体(5524)
- 贸(5490)
- 银(5488)
- 贸易(5477)
- 机构
- 大学(139145)
- 学院(137950)
- 研究(49800)
- 济(49530)
- 管理(49124)
- 经济(48212)
- 理学(41444)
- 理学院(40964)
- 管理学(39784)
- 管理学院(39588)
- 中国(37546)
- 科学(34147)
- 京(31570)
- 农(28439)
- 所(26812)
- 研究所(24484)
- 业大(23764)
- 财(23285)
- 中心(22662)
- 农业(22452)
- 江(22405)
- 北京(20055)
- 范(19249)
- 师范(19020)
- 院(18400)
- 财经(18271)
- 州(17684)
- 省(17353)
- 技术(16694)
- 经(16382)
- 基金
- 项目(92056)
- 科学(71036)
- 基金(64615)
- 研究(63497)
- 家(58502)
- 国家(58050)
- 科学基金(48448)
- 社会(38675)
- 省(36761)
- 社会科(36577)
- 社会科学(36564)
- 基金项目(32897)
- 自然(32228)
- 自然科(31496)
- 自然科学(31485)
- 划(31299)
- 自然科学基金(30851)
- 教育(29164)
- 资助(27191)
- 编号(25504)
- 重点(21634)
- 成果(21375)
- 发(20011)
- 部(18857)
- 课题(18831)
- 计划(18329)
- 创(17743)
- 科研(17653)
- 创新(16783)
- 科技(16765)
共检索到2137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波,赵其国
土壤质量评价与监测是评价土壤退化的重要工作,也是重新设计持续性的土壤管理系统的基础。目前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以及将各项土壤性质与土壤管理措施结合起来的评价方法。本文首先提出了选择红壤质量评价指标的原则,并从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评价红壤质量动态变化可资采用的指标体系,综述了国内在南方丘陵区红壤质量演化的研究中应用的指标;最后从土地评价方法中选择了可用于红壤质量评价的方法,并简要综述了国际上最新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关键词:
红壤;退化;土壤质量;评价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鑫 张文菊 邬磊 任意 张骏达 徐明岗
【目的】探究国内外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梳理土壤质量评价中的研究热点与发展前沿,为我国土壤质量评估研究及方法应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检索方法,收集有关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最小数据集筛选、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的文献415篇、最小数据集155个。基于土壤质量评价指标选取频率、评价方法和最小数据集等信息,分析近30年来全球土壤质量评价的发展态势、前沿领域以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结果】国内外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涉及25个物理指标、36个化学指标、35个生物指标和19个环境指标。土壤有机质作为土壤质量的核心指标,其选取频率最高,为96.6%;其次是土壤酸碱度、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容重,选取频率均在50%以上;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等生物指标选取频率较低,均小于25%,但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最小数据集构建方法中,主成分分析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指标冗余,体现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应用最为广泛。被筛选进入最小数据集的指标中,有机质、速效磷、容重和土壤酸碱度在表征土壤质量时应用广泛,频率分别为67.7%、43.2%、34.8%和34.2%。目前土壤质量评价研究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土壤质量指标,运用土壤质量指数法进行综合评价,能较准确地评估管理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适用于土壤可持续管理。【结论】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酸碱度、容重和含水量是表征土壤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构建能够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土壤质量变化的指标体系及其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未来土壤质量评价研究的重点,应用指标体系在大空间尺度评估土壤质量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贻忠 崔潇潇 王建峰
基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郊农田的土壤分布状况,以土属为评价单元研究区域内的土壤质量状况,选取影响土壤质量的地形坡度、成土母质类型、有效土层厚度和质地等主要分类指标,采用经验法和模糊隶属函数,定量地分析了该地区不同土属类型土壤的质量指数(IFI)。结果显示,石家庄市不同土属的土壤质量差异比较明显:①洪冲积砂壤质潮褐土、洪冲积壤质潮褐土、洪冲积砂砾质潮褐土、黄土质石灰性褐土、洪冲积壤质石灰性褐土、灰砂质潮土、夹黏灰性砂质潮土、灰性壤质潮土、灰性砂壤质潮土、灰性夹黏壤质潮土、灰性夹黏砂壤质潮土、氯化物盐化潮土、硫酸盐盐化潮土、砾砂质冲积土、砂质冲积土的IFI值分别为0.868、0.884、0.847、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杜发兴 吴登峰 吴厚发 姚斌
[目的]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客观准确评价土壤质量,为石漠化地区预防土壤退化和改善土壤质量提供参考。[方法]以湖北省鹤峰县石漠化地区为研究对象,综合测定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18项土壤属性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确定评价指标的最小数据集,结合熵权法确定参评指标的权重值,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计算加权关联度值。[结果]根据加权关联度值的大小排序来看,研究区的土壤质量高低依次为:下坪>中营>燕子>五里>走马;结合土壤质量评判标准表可得,下坪的土壤质量等级为Ⅱ级,中营为Ⅲ级,燕子和五里均为Ⅳ级,走马为Ⅴ级;且研究区整体的土壤质量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与当地实际情况相一致。[结论]本文的研究方法可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土壤质量,且该方法计算简便、思路清晰,为土壤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月明 吴谷丰 江华 张馨远 徐剑波 李华兴
本研究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模型和灰关联综合评价模型的结合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并以广东省东莞赤红壤农业现代化试验区为例 ,应用 Arc Info进行空间数据采取、处理与分析 ,采用叠置分析方法 ,以评价因素的组合确定评价单元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 ;构造灰关联综合评价模型 ,计算各单元的灰关联综合评价值 ,得出各单元按质量从劣到优排列的序列 ,应用 Arc View GIS绘制评价结果图。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灰关联 评价模型 土壤质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潘峰 梁川 付强
物元分析方法应用到土壤质量评价研究中 ,以土壤质量等级、评价指标及其特征值构造物元 ,通过建立模型的经典域、节域、权重集和关联度函数 ,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系数 ,并根据计算出的综合关联度来实现对各土壤样本的质量等级综合评判与排序。模型被应用到松花江地区 2 1种土壤样本的质量等级评价与排序中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磊 苏芳莉 郭成久 洪运亮 宋玉亮
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对土壤进行了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系统测试,应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选择了容重、孔隙度、砂砾含量、田间持水率、有机质、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等项目作为评价指标。不同修复模式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未干扰群落(CK2)>油松+荆条群落(C1)>刺槐群落(C3)>果树群落(C4)>杨树群落(C2)>未修复群落(CK1)。研究结果表明:乔灌木混交林生态修复效果最为接近为干扰群落,建议兴隆小流域生态修复模式应采用乔木和灌木混交的模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唐菲菲 邓艳林 郑茂 郭徽 曹福祥 吴立潮
在对湖南省西北部3县4种不同石漠化程度的13个样地进行植被调查及土壤样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指标相关性分析的方法,构建了评价土壤肥力的土壤属性指标的最小数据集,并对30项土壤属性指标进行分析,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最终确定了各样地的土壤质量得分。结果表明:(1)湘西北石漠化区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的最小数据集(MDS)为:土层厚度(ST)、A层厚度(AT)、土壤粗粉粒(SilT-1)、总孔隙度(BP)、全氮(TN)、有效钾(AK)、阳离子交换量(CEC)、微生物量氮(MBN)、微生物量磷(MBP)、C/N比。(2)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对应等级下的土壤肥力灰色关联...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蓝良就 黄炎和 李德成 林金石
对闽西退化红壤采取种植乔木(P2)、牧草(P3)、灌木(P4)3种治理措施,以及对侵蚀对照地(P1)、次生林对照地(P5)的灌木层种群数量、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治理措施不同程度提高了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黄栀子、梅叶冬青、木蜡树、马尾松等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B(sw)i)超过0.5;多数种群生态位宽度较小,其中60.38%的种群仅占据1个资源(B(sw)i=0),多数仅分布于次生林,表明侵蚀地与治理林地资源状态与次生林有较大差距,未能满足演替中后期植物生长的需要.种群Pianka生态位重叠值(NOik)与种对的生态位宽度、占据的资源位及相遇几率、重要值及其分布格局...
关键词:
退化红壤 生态恢复 生态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强 许明祥 赵允格 高丽倩 张金 张晓伟
黄土高原坡耕地沟蚀广泛而严重。科学评价沟蚀土壤质量是侵蚀环境下土壤保育和利用的重要基础。论文以沟间土壤为对照,分析了坡耕地沟蚀对土壤质量单因子的影响并建立了沟蚀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加权和法对黄土高原坡耕地不同沟蚀深度下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沟蚀对坡耕地不同土壤质量因子的影响有较大差异。沟蚀导致土壤硬化,pH值增加,而土壤团聚体和养分含量(除全磷)随着沟蚀深度增加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近似呈"W"型变化规律。②沟蚀深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可以用幂函数y=0.866 8 x-0.142(R2=0.877)较好地拟合。微度侵蚀(
关键词:
土壤质量评价 土壤沟蚀 坡耕地 黄土高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董茜 王根柱 庞丹波 董亮 张梅 刘玉国 万龙 周金星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滇东南喀斯特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土壤质量,以期为石漠化治理和植被生态恢复提供依据。[方法]以云南省建水县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为研究对象,基于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最小数据集,利用全量及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进行土壤质量评价。[结果]显示:(1)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p车桑子灌木林>天然次生林>直杆蓝桉阔叶林>云南松针叶林。[结论]喀斯特区进行人工林恢复时可优先选择马尾松针叶林进行种植。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笑雨 白金珂
为明确青藏高原南部土壤质量的基本特征,本研究采集了该地区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草地、耕地、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相关基本理化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最小数据集指标,并应用土壤质量指数法(SQI)定量评价土壤质量。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影响,饱和导水率属于极敏感指标,电导率、全氮、有机质、砂粒属于高度敏感指标,pH、容重、粉粒、黏粒属于中度敏感指标。青藏高原南部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全氮、粉粒、黏粒、电导率构成,最小数据集能够较为准确地体现青藏高原南部土壤质量信息(P<0.01)。根据最小数据集计算的土壤质量指数表现为乔木林地(0.675)>草地(0.523)>耕地(0.508)>灌木林地(0.494),且乔木林地土壤质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P<0.05)。评价结果能够为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丹丽 喻阳华 钟欣平 秦仕忆
【目的】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养分质量特征,为干热河谷石漠化区土地生产力恢复、土壤科学研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花椒地、金银花地、火龙果地、核桃地、柚木地和玉米地为研究对象,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阐明土壤理化性质在6种土地利用类型间的变化及土壤质量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花椒地的C、N元素含量较低,核桃地、玉米地和金银花地土壤的TP、TK和AK含量较亏缺,火龙果地和柚木地土壤的养分元素均处于较低水平。(2)经相关性分析,土壤TN含量与pH、AN含量与SOC含量、TP含量与TK/AK含量和TK含量与AK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BD与T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3)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为花椒(2.334)>金银花(1.283)>玉米(-0.330)>核桃(-0.386)>柚木(-1.153)>火龙果(-1.598)。【结论】干热河谷石漠化区在作物栽培与管理过程中应补充N、P、K等矿质元素,并注重养分作用效应的协同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鹏 刘晓君 刘苑秋 张志坚 莫兴悦 肖廷琦
【目的】通过测定退化红壤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的土壤养分状况,探讨长期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明确其空间分布规律。【方法】在江西退化红壤森林植被恢复国家长期科研基地,按照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自然恢复4种恢复模式,依据“均匀分布,随机布点”的原则进行取样,共测定了89个样点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结合GIS和地统计学分析开展相关研究。【结果】1)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4种土壤养分的变异系数在9.0%~56.1%之间,除了阔叶林的速效钾含量属于弱变异之外,其余均属于中等变异。自然恢复地的有效磷变异系数最大;阔叶林的速效钾变异系数最小。2)4种土壤养分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含量都显著高于自然恢复地(P 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自然恢复样地;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自然恢复样地。在空间区域尺度上,有机质、碱解氮斑块特征显著,低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针叶林中;有效磷、速效钾分布相较均匀,其中有效磷在研究区北部和南部地区的针阔混交林中含量最高,速效钾在研究区东部地区含量较高。在今后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应注重营造针阔混交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