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58)
- 2023(10623)
- 2022(9554)
- 2021(9021)
- 2020(7680)
- 2019(17707)
- 2018(17668)
- 2017(33842)
- 2016(18746)
- 2015(21161)
- 2014(21087)
- 2013(21008)
- 2012(19207)
- 2011(17247)
- 2010(17013)
- 2009(15628)
- 2008(14930)
- 2007(12989)
- 2006(11286)
- 2005(9758)
- 学科
- 济(70065)
- 经济(69977)
- 管理(52510)
- 业(49206)
- 企(41683)
- 企业(41683)
- 方法(34593)
- 数学(29613)
- 数学方法(29250)
- 学(19505)
- 农(18478)
- 中国(17408)
- 财(17408)
- 业经(15490)
- 地方(13972)
- 理论(12739)
- 农业(12386)
- 和(12131)
- 制(11945)
- 贸(11844)
- 贸易(11837)
- 环境(11481)
- 易(11467)
- 务(11419)
- 技术(11375)
- 财务(11355)
- 财务管理(11331)
- 企业财务(10757)
- 教育(10009)
- 划(9956)
- 机构
- 大学(267245)
- 学院(263835)
- 管理(104400)
- 济(95879)
- 经济(93559)
- 研究(91808)
- 理学(90862)
- 理学院(89826)
- 管理学(88014)
- 管理学院(87587)
- 中国(65612)
- 科学(62537)
- 京(58800)
- 农(52269)
- 所(48339)
- 业大(47112)
- 研究所(44717)
- 财(42424)
- 农业(41820)
- 中心(40612)
- 江(38281)
- 北京(37021)
- 财经(34459)
- 范(34327)
- 师范(33872)
- 院(33430)
- 经(31390)
- 州(31110)
- 技术(29919)
- 省(28740)
- 基金
- 项目(189961)
- 科学(146621)
- 基金(136558)
- 研究(131951)
- 家(122615)
- 国家(121657)
- 科学基金(102065)
- 社会(78977)
- 省(74924)
- 社会科(74582)
- 社会科学(74558)
- 基金项目(73258)
- 自然(70909)
- 自然科(69192)
- 自然科学(69170)
- 自然科学基金(67923)
- 划(64426)
- 教育(60060)
- 资助(56866)
- 编号(53199)
- 重点(43156)
- 成果(42615)
- 部(40584)
- 发(40032)
- 创(39269)
- 计划(37906)
- 科研(37186)
- 课题(37055)
- 创新(36653)
- 大学(34486)
- 期刊
- 济(103154)
- 经济(103154)
- 研究(74031)
- 学报(52562)
- 中国(48908)
- 农(47295)
- 科学(45016)
- 管理(38135)
- 大学(37972)
- 学学(35836)
- 农业(33727)
- 财(31131)
- 教育(28450)
- 技术(22942)
- 融(18770)
- 金融(18770)
- 业(17688)
- 业经(16690)
- 财经(16076)
- 经济研究(15784)
- 图书(15668)
- 业大(15039)
- 科技(14429)
- 版(13751)
- 经(13514)
- 理论(13338)
- 问题(13170)
- 技术经济(12733)
- 林业(12726)
- 实践(12479)
共检索到3762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卫军 王凯荣 谢小立 刘鑫
田间模拟施肥和水分管理模式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施肥和水分管理模式显著地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转化和生产效益。单施N的产量效应为 4 .5kg/kg ,而NP或NPK配施养分的产量效应分别为 8.8kg/kg和 8.0kg/kg ;有机物料循环的增产率为 5 6 .5 % ;在有机物循环的基础上配施NPK化肥最大的增产率可达 79.8%。常规灌溉年需水量为 5 838m3 /hm2 ,田间水分分配为 :蒸散占 1 / 2 ,翻耕整地占 1 / 6 ,植物构成占 1 / 2 1 ,田间渗漏占 1 / 1 4 ,其它环境耗水 (维持 )占 1 / 5。晚稻灌溉占全年的 71 % ,7~ 9月是灌溉需水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文培 王开峰 王凯荣 谢小立 李志国
通过长期有机物循环的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对红壤稻田养分供应及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目的是了解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水稻生长特性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有机物循环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使土壤养分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有机物循环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全K及其有效部分的平均含量分别比无循环处理提高了44.5%、34.7%、17.5%、9.4%,特别是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含量提高显著,有机物循环处理比无循环处理提高达46.9%、45.2%和34.7%。有机物循环利用提高了水稻分蘖数和叶面积指数,使水稻群体的透光率减少。有机物循环处理平均单叶净光合速率比...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侯红乾 刘光荣 冀建华 刘益仁 刘秀梅 程正新
针对南方红壤区施氮量高、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设置了不施氮(N0)、传统施氮(CFN)2个对照处理和6个氮肥减施处理,分析了土壤养分在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动态变化以及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低于传统施N20%,等P、K的条件下,30%传统氮肥用量+50%厩肥有机氮肥用量(30F+50M)、30%传统施氮肥用量+50%缓释氮肥用量(30F+50S)产量与CFN持平,比80%传统氮肥用量(80F)分别增产4.7%,5.2%;其余减施氮肥处理与80F产量基本持平。30F+50M处理在分蘖盛期、抽穗期、成熟期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均达到最高,碱解氮在分蘖盛期和成熟期达到最高,30F+50S处理在水稻抽穗...
关键词:
水稻 氮肥减施 产量 土壤养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柳开楼 李大明 黄庆海 余喜初 叶会财 徐小林 胡惠文 王赛莲
【目的】有机粪肥还田是实现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大量研究证实,猪粪还田施用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但是,由于饲料添加剂含有较高的Cu、Zn、As等重金属元素,再加上养猪业中饲料添加剂的广泛应用,猪粪长期还田也可能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大量累积,从而威胁土壤质量和粮食安全。因此,利用长期定位探讨和综合评价长期施用猪粪下红壤稻田的生态效益就显得十分重要。【方法】以始于1981年的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肥定位试验为载体,分析了长期施用猪粪30年间红壤稻田的水稻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以期明确猪粪对水稻产量的增产幅度和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潜力,同时分析不同猪粪施用年限(包括试验前、试验5年...
关键词:
红壤性水稻土 猪粪 重金属 承载力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小立
甲烷(CH_4)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对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约为15%,大气甲烷的年增长率为0.2-1.2%。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忍 伍佳 吕广动 隆斌庆 杨飞翔 周晶 陈慧娜 黄璜
【目的】为探明不同稻草还田方式与稻田养鸭耦合对水稻生物量、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设置5种处理方式:"稻草炭化还田+养鸭"(CD),"稻草直接还田+养鸭"(ZD),"稻草粉碎还田+养鸭"(FD),"稻草不还田+养鸭"(BD)和"稻草不还田不养鸭"(BR)。通过测定水稻生物量、产量,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及土壤pH值,研究稻草还田+稻田养鸭对土壤养分及水稻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稻草炭化还田+稻田养鸭(CD)能显著降低水稻株高、提高水稻生物量,稻草还田+稻田养鸭主要通过增加水稻有效穗来提高水稻产量,短期内(1年)能使水稻增产10%以上。稻草还田+稻田养鸭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增幅分别为33.73%~41.28%和15.06%~21.47%。CD能显著增加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增幅分别为20.15%、13.73%、10.25%,CD还能有效缓解土壤pH值降低。【结论】稻草炭化还田+稻田养鸭处理(CD)为最佳组合处理方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翠民 梅新兰 商庆银 杨秀霞 沈其荣 郭世伟
采用密闭室法测定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双季稻田氨挥发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双季稻田氨挥发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节肥型有机无机结合农业施肥处理(JF处理)的水稻产量与全肥型有机无机结合农业施肥处理(OM处理)和单施无机肥(NPK处理)的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单施化学氮钾肥(NK处理)的产量;双季稻氮素农学利用率(NUEA)以JF处理的最高,早稻和晚稻分别为17.4和8.9 kg.kg-1,显著高于NK处理;双季稻氨挥发累积量以OM处理最高(86.2 kg.hm-2),NK处理次之(78.2 kg.hm-2),显著高于JF处理(60.7 kg.hm-2);氨挥发速率主要受田面水NH4+-N质量浓度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卫军 王凯荣 张光远
10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红壤稻田系统有机物养分循环再利用潜力大 ,水稻收获 ,年均从稻田系统中输出NPK的总量最大可达到 2 2 4.7、5 3.0和 2 71.4kg/hm2 ,有机物循环再利用 ,年均可归还N、P、K量最大分别为 115 .1、35 .8和 2 31.5kg/hm2 ,占系统输出总量的 5 1.2 %、6 7.5 %和 85 .3% ;保持稻田系统内有机物循环再利用可提高系统生产力 ,在不施化肥的情况下 ,增产 30 5 6kg/hm2 ;增施N肥 ,增产 2 75 3kg/hm2 ;增施N、P肥 ,增产 15 43kg/hm2 ;NPK配合 ,增产 984kg/hm2 ...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卫军 王凯荣 谢小立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红壤稻田土壤不同施肥制度与土壤持续生产力的关系。维持土壤持续生产力的实质是维持土壤肥力,有机农业和石油农业施肥制度土壤养分收支基本持平,可维持土壤肥力和生产力;而偏施化肥的施肥制度促使缺施营养元素亏缺量加大,土壤肥力下降,生产力降低;有机无机结合施肥制度养分循环速度快,养分产出量大,养分消耗加剧,但有机物质生产量大,有利于有机物质的归还和土壤有机质平衡,土壤养分盈余量大,可逐斩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
关键词:
红壤稻田,施肥制度,土壤肥力,持续生产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成小琳 周玲红 徐华勤 魏甲彬 张浪 唐剑武
以中嘉早17号为早稻材料,以湘晚籼12号为晚稻材料,设置稻田冬季养鸡、施用生物炭、养鸡配施生物炭3种处理,以冬季休闲为对照,研究各处理下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及其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炭处理各生育期早稻的分蘖数降低,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生育期晚稻分蘖数显著提高;在双季稻生长的大部分时期,养鸡和养鸡配施生物炭处理双季稻的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和水稻产量构成均高于对照,双季稻的实际产量显著提高,产量增幅达8.3%19.1%;养鸡配施生物炭处理双季稻田土壤的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提高。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侯红乾 刘秀梅 刘光荣 李祖章 刘益仁 黄永兰 冀建华 邵彩虹 王福全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双季稻地区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效应。【方法】在江西双季稻区进行连续2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等养分条件下70%化肥配合施用30%有机肥(70F+30M)、50%化肥配合施用50%有机肥(50F+50M)、30%化肥配合施用70%有机肥(30F+70M)的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结果】有机无机肥配施,早晚稻平均产量比不施肥(CK)增产幅度为65.4%-71.5%(P<0.05),比施化肥(NPK)增产幅度为3.9%-7.8%(P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照全 尹力初 周卫军 张杨珠 谢建明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研究了红壤稻田系统不同轮作制度、施肥条件、地下水位状况对晚稻田间杂草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轮作制度下,稻稻冬绿肥的稻田系统中杂草密度最大,为409.8株/m2;在不同施肥处理中,以单施化肥处理的稻田系统中杂草密度最大,为513.7株/m2;在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低水位更有利于杂草的生长,杂草密度达到376.6株/m2。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杂草种群组成存在差异,以施肥措施对杂草种群组成影响最大。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敏砚 吴玉美 张福群
谈稻田养蟹效益与问题辽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周敏砚,吴玉美,张福群近年来,在辽宁省盘锦、营口、东港等市的许多县、乡农民兴起了稻田养蟹的热潮,而且面积不断扩大。以盘锦市盘山县为例,1980年开始试行稻田养蟹,1990年养蟹0.2万亩;1991年达1万亩;1...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龚臣 王旭东 倪幸 乐天天 曾诗媛 叶正钱
设置3个菌渣(F)施用量(0,50%,100%)和3个化肥(C)施用量(0,50%,100%)共9个处理,采用长期定位试验方法(2010-2016年),研究长期菌渣化肥配施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土壤基本肥力要素变化的影响以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相比单施化肥,菌渣化肥配施显著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3种土壤活性有机碳(LOC1,LOC2,LOC3,指分别以33,167,333 mmol·L-1高锰酸钾氧化有机碳)及其有效度,增幅分别为45.09%,41.77%53.55%和11.69%33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燕 易军 刘目兴 张君 李胜龙
利用田间染色示踪和室内样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江汉平原不同水耕年限稻田土壤水分运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期望为制定合理的稻田水分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新稻田(水耕17a)与老稻田(水耕大于100a)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引发土壤剖面内不同水分运动特征。新稻田垂直渗漏较老稻田明显,表现为新稻田有更大的染色深度。老稻田染色区域主要集中在耕作层,染色面积为48.52%;犁底层和底土层染色面积较小,仅为3.17%和0.2%。除耕作层外,新稻田其他土层染色面积均大于老稻田,且优先流特征较老稻田明显。老稻田侧向水分运动较新稻田强烈,其侧流剖面的染色面积(15.35%)显著高于新稻田(8.45%),老稻田侧向水流主要发生在犁底层以上。为减少稻田水分渗漏损失,老稻田可以通过减少农田-田埂-沟渠过渡区侧渗实现,而新稻田可采取少量多次的灌溉原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