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99)
2023(3606)
2022(3102)
2021(2863)
2020(2540)
2019(5601)
2018(5488)
2017(10677)
2016(6172)
2015(6428)
2014(6590)
2013(6534)
2012(6108)
2011(5518)
2010(5465)
2009(5002)
2008(5008)
2007(4376)
2006(3641)
2005(3160)
作者
(20422)
(17473)
(17340)
(16431)
(11132)
(8671)
(7669)
(6814)
(6656)
(6430)
(6114)
(5835)
(5762)
(5727)
(5647)
(5444)
(5169)
(5154)
(5034)
(4938)
(4644)
(4438)
(4310)
(4145)
(4037)
(3880)
(3858)
(3740)
(3722)
(3717)
学科
(22578)
经济(22552)
(16786)
管理(15820)
(14097)
企业(14097)
方法(12658)
数学(11253)
数学方法(11153)
(7772)
(6571)
中国(5047)
(4944)
(4508)
财务(4504)
财务管理(4494)
(4432)
企业财务(4404)
技术(4063)
业经(3956)
(3853)
(3847)
土壤(3838)
银行(3824)
(3807)
贸易(3807)
(3801)
金融(3798)
(3679)
(3637)
机构
大学(89334)
学院(88125)
研究(33978)
(31009)
经济(30335)
管理(29194)
理学(26018)
理学院(25609)
(25412)
科学(25113)
管理学(24875)
管理学院(24734)
中国(22832)
农业(20853)
业大(19798)
(19783)
(18692)
研究所(18585)
(14858)
中心(14248)
农业大学(13638)
(13116)
(12754)
财经(12370)
(12092)
(11766)
科学院(11704)
(11634)
实验(11398)
(11383)
基金
项目(65635)
科学(50153)
基金(48397)
(46406)
国家(46093)
研究(38871)
科学基金(37173)
自然(27591)
自然科(27024)
自然科学(27013)
自然科学基金(26553)
(25906)
基金项目(25833)
社会(24131)
(22924)
社会科(22878)
社会科学(22869)
资助(20073)
教育(18134)
重点(15956)
计划(15668)
科技(14399)
(14078)
(13601)
科研(13500)
(13454)
编号(12928)
创新(12813)
(12644)
专项(11848)
期刊
(29974)
经济(29974)
学报(26068)
(23516)
研究(21321)
科学(19713)
大学(17922)
学学(17548)
农业(16343)
中国(16015)
(11645)
管理(10512)
(9144)
业大(8335)
农业大学(7029)
(6833)
金融(6833)
财经(6447)
(6441)
教育(6168)
(5496)
林业(5486)
经济研究(5347)
技术(5192)
科技(5175)
中国农业(4973)
自然(4743)
业经(4530)
问题(4012)
自然科(3973)
共检索到1209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南奇  
测定了具有代表性的 3种水育型 4种母质发育的红壤性水稻土及起源土壤的稀土体系 [稀土元素总丰度 (∑ REE)、轻稀土丰度 (∑ LREE)、重稀土丰度 (∑HREE) ]、土壤颗粒组成、有机质体系、铁氧化物体系主要组分和土壤 p H值 ,并分析了 REE体系与这些土壤特性物质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1 )土壤 ∑REE和 ∑LREE均与土壤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与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LREE对 ∑REE消长变异的影响大于∑ HREE.(2 )土壤∑ REE和 ∑LREE均与土壤腐殖质及富里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与胡敏酸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3 )土壤∑ REE与土壤全铁 (Fet...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彭卫福  吕伟生  黄山  曾勇军  潘晓华  石庆华  
【目的】土壤肥力是红壤性稻田水稻丰产的基础。明确不同肥力对红壤性水稻土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红壤性稻田土壤培肥和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质地相似的不同肥力水平的红壤性水稻土进行盆栽试验(以土壤有机质的高低代表土壤肥力的高低),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不同肥力水平(F_L、F_M和F_H分别代表低肥力、中肥力和高肥力,其低、中、高肥力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9.9、29.6、38.9 g·kg~(-1))和氮肥水平(N_0、N_(150)和N_(225)分别代表施氮量为0、150和225 kg·hm~(-2),共9个试验处理,分别为F_LN_0、F_LN_(150)、F_LN_(225)、F_MN_0、F_MN_(150)、F_MN_(225)、F_HN_0、F_HN_(150)和F_HN_(225))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氮肥吸收及其去向的影响。【结果】提升土壤肥力和施氮均能显著提高水稻的有效穗数、产量和总吸氮量。与N_0相比,F_L、F_M和F_H在N_(150)处理下的增产率分别为63%、40%、17%,而在N_(225)处理下的增产率分别为89%、55%和23%。在中、低肥力土壤上,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而F_HN_(150)和F_HN_(225)处理之间产量无显著差异。~(15)N示踪结果表明,相同施氮量条件下,水稻植株对肥料氮素和土壤氮素的吸收量均随土壤肥力的提高而增加。但是,水稻植株总吸氮量中来自土壤氮素的比例随土壤肥力的提高而增加,而来自肥料氮素的比例则随之降低。增施氮肥会增加水稻吸收肥料氮素的比例,降低其吸收土壤氮素的比例。F_L、F_M和F_H土壤水稻的平均氮肥回收率分别为42%、48%和52%,平均氮肥残留率分别为20%、23%和28%,平均氮肥损失率分别为38%、29%和20%。F_LN_(225)氮肥回收率显著高于F_LN_(150),F_M两个施氮量氮肥回收率无显著差异,而F_HN_(225)的氮肥回收率显著低于F_HN_(150)。提升土壤肥力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铵态氮和固定态铵的含量。【结论】提升土壤肥力能显著提高红壤性水稻土的水稻产量以及化肥氮的回收率和残留率,而降低氮肥损失率。在低肥力土壤上适当增加施氮量有利于增加产量和氮肥回收率;而在高肥力土壤上适当降低施氮量在保证较高水稻产量的同时,能够提高氮肥回收率、降低氮肥损失。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宗云   李顺   诸泽明   徐卫学   秦春丽   杨加标   李微杰   杨树明   张素华  
【目的】筛选适合云南省植烟水稻土耕层土壤质量提升及烟叶提质增效、烤烟与多元产业有效融合的最佳种植模式。【方法】以烤烟品种云烟87号为材料,在水稻土上进行3年大田试验,设置5个处理:烤烟连作(T1,CK)、2年紫花苜蓿—1年烤烟轮作(T2)、1年紫花苜蓿—2年烤烟轮作(T3)、烤烟套作玉米(T4)、烤烟—羊肚菌轮作(T5),探讨种植模式对烟田土壤理化特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烟叶产量、品质的改良效应。【结果】与T1(CK)相比,烤烟轮作、套作后土壤容重降低2.47%~21.77%,土壤孔隙度、阳离子交换量及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土壤水溶性氯无明显变化;且能提高土壤中大粒径团聚体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及其稳定性。与T1(CK)相比,烤烟轮作、套作后根际土壤的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61.82%~176.4%、13.0%~49.73%、25.38%~130.05%,微生物量碳、氮及碳氮比分别提高13.81%~60.38%、9.96%~52.40%、3.51%~5.48%。烤烟轮作、套作后烟叶的叶面积、上等烟比例、产量和产值显著增加,其中处理T2、T5产值最高,分别较T1(CK)显著提高43.28%、50.22%。与T1(CK)相比,T2、T3、T4、T5烟叶总糖、还原糖、钾含量显著升高,增幅为13.96%~56.51%、7.46%~27.91%、40.76%~52.72%;烟叶总氮、烟碱含量则显著降低4.13%~11.00%、3.39%~16.41%。【结论】采用“烤烟—紫花苜蓿”“烤烟—羊肚菌”轮作体系,可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壤通透性、团聚体结构及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对提高烟叶产量、产值,改善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作用效果明显。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慧敏  方圆  唐翠荣  顾明华  雷静  窦飞  谭力  陈宏  王丽萍  
【目的】开展广西水稻土镉有效性、水稻镉富集系数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研究,为降低石灰岩地区土壤镉迁移及稻米镉累积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以广西不同地方的65个水稻土及相应的Y两优品种系列水稻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理化性质、水稻各部位镉含量、土壤有效镉/总镉、水稻各部位对镉的富集系数与土壤性质的关系,以及影响土壤镉有效性和糙米镉富集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土壤镉超标率为67. 69%,糙米超标率为41. 54%。土壤镉有效性受到铁、锰形态的影响,有效镉/总镉与总铁、总锰呈显著负相关,与有效铁呈显著正相关;土壤p H、有机质、交换性钙、总铁和总锰显著影响水稻对镉的富集能力,其中,糙米镉富集系数与pH值、交换性钙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总铁、总锰呈显著负相关。总锰和有效锰是决定土壤镉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子,镉有效性的线性回归方程为:有效镉/总镉=0. 491-0. 167×总锰+0. 004×有效锰;交换性钙和总锰是决定糙米镉富集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糙米镉富集系数线性回归方程为:糙米镉富集系数=0. 493-0. 006×交换性钙-0. 156×总锰。【结论】广西稻米超标率低于稻田土壤镉超标率。在所研究的土壤性质中,锰形态是影响土壤镉有效性的主要因子,总锰、交换性钙含量是影响稻米富集镉的主要因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建国  张杨珠  曾希柏  谭周进  周清  周卫军  
【目的】研究不同配方施肥对缺钾水稻土的生态效应。【方法】采取盆栽方式对长期缺施钾肥水稻土进行了三年半施肥试验。施肥处理为氮、磷、钾平衡施肥同时结合施用适量的与水稻营养密切相关的硅、钾、有机肥。【结果】平衡施用氮、磷、钾肥能使水稻健康生长,显著提高了养分利用率和水稻产量,水稻增产幅度达27.7%(NPK处理)至51.5%(NPKSi处理)。水稻健康生长又促使其根系分泌物量增大,泌氧增多,稻田土壤细菌数量、微生物活度、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磷及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提高,其中MBC增幅达33.9%(NPK处理)至47.3%(NPKSi处理),从而强化了微生物生态系统的供肥能力,增强了稻田生态系统功能。而...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吕真真  刘秀梅  仲金凤  蓝贤瑾  侯红乾  冀建华  冯兆滨  刘益仁  
【目的】土壤有机碳矿化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与土壤养分释放、土壤质量保持以及温室效应密切相关。揭示稻田生态系统在长期施肥下土壤有机碳固存与矿化特征,旨在正确评价施肥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33年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对红壤性水稻土土壤有机碳累积及矿化动力学特征等进行系统研究。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4年,选取其中5个处理:不施肥处理(CK),施氮磷钾化肥处理(NPK),施70%化肥+30%有机肥处理(70F+30M),施50%化肥+50%有机肥处理(50F+50M),施30%化肥+70%有机肥处理(30F+70M),于2017年早稻种植前采集耕层(0—20 cm)土壤样品,采用室内培养方法,测定土壤碳矿化释放CO2-C量和速率等,并采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C0)、易矿化有机碳量(C1)和周转速率常数等。【结果】各施肥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NPK处理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CK,较CK提高了27.32%。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70F+30M、50F+50M和30F+70M)土壤有机碳显著高于NPK处理(P30F+70M>70F+30M>NPK>CK,随后下降,11 d之后趋于稳定,稳定后各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大小排序为:30F+70M>50F+50M>70F+30M>NPK≈CK。在整个培养期,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与培养时间呈对数曲线关系。培养35 d结束后,NPK处理较CK未能显著改变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P>0.05),70F+30M、50F+50M和30F+70M处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显著高于NPK处理(P<0.05),分别较NPK提高了50.99%、70.85%和86.39%。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率(累积矿化量占有机碳总量的比率)变化范围为3%—4%,30F+70M处理显著高于NPK处理(P<0.05);土壤有机碳的周转速率常数(k)与土壤有机碳及投入碳量均未呈现显著性相关性。【结论】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可有效提高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及促进有机碳的积累,并未显著改变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率,有利于红壤性水稻土的养分供应及固碳。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名宇  张杨珠  李顺义  黄运湘  刘学军  
以湖南农业大学1982年设置的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水稻生育期间红壤性水稻土有效锰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间,土壤交换性锰和易还原态锰含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早稻生育期间,插秧前土壤交换性锰含量最高,随着水稻生育进展,含量逐渐下降;而土壤易还原态锰含量插秧前最低,随着水稻生育进展,含量逐渐升高。晚稻生育期间,从插秧前到孕穗期,交换性锰含量逐渐升高,到孕穗期达到最高,之后到黄熟期,交换性锰含量又逐渐降低;而易还原态锰含量则从插秧前到孕穗期逐渐降低,到孕穗期达到最低值,之后,又升高。不同稻作制对土壤交换性锰和易还原态锰含量的影响差异最大,稻-稻-冬泡处理土壤交换性锰和易还原态锰含...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涂淑萍  周桂香  郭晓敏  张文元  胡冬南  牛德奎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从衡量土壤抗蚀性的16个指标中,优化得到赣县稀土采矿区巨桉林地土壤抗蚀性7个最佳评价指标:分散系数(X1)、团聚度(X2)、>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X3)、>0.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X4)、0.25 mm团聚体破坏率(X6)和2年生林地>4年生萌芽1 a林地>裸露地。在此基础上,以上述7个评价指标为自变量,以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Y)为因变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杨珠  刘学军  袁正平  肖永兰  周清  黄运湘  
以湘中地区的耕型第四纪红土红壤进行不同稻作制度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旱改水及不同稻作制对土壤铜的化学行为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旱地改水田10年后,土壤对铜的吸附能力显著增强,土壤有效铜含量也明显提高。三种稻作制比较,稻稻冬泡土壤对铜的吸附能力和土壤有效铜含量明显高于稻稻冬绿和稻稻冬油土壤。供试土壤铜主要以有机态铜、无定形铁态铜、晶形铁态铜和残留态铜四种形态存在。红壤旱土改水田后,有机态铜和无定形铁态铜明显增加,而晶形铁态铜和残留态铜则显著下降;稻稻冬泡土壤的有机态铜和无定形铁态铜明显高于稻稻冬绿和稻稻冬油土壤;无定形铁态铜和有机态铜与土壤有效铜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是供试土壤有效铜的主要来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玲  朱捍华  苏以荣  肖和艾  黄道友  吴金水  
【目的】探讨稻草还田和易地还土对红壤丘陵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方法】以红壤丘陵区长期定位点坡旱地和水旱轮作地为研究对象,选取3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和稻草配施氮磷肥(S+NP),对试验6年来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初始值相比,坡旱地NPK和S+NP处理在前4年内土壤有机碳(SOC)明显增加,平均增幅分别为14.6%和36.2%,此后波动较小;微生物量碳(MBC)总体保持增加趋势,NPK和S+NP处理显著高于CK,平均增幅分别为16.1%和33.5%;溶解有机碳(DOC)保持逐年增加,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水旱轮作地各处理土壤有机碳6年内基本保持稳定,但NP...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钱晓晴  沈其荣  王娟娟  杨龙寿  
采用土培和水培试验研究了络合稀土对尿素和硫铵的转化以及对蔬菜、小麦的产量和对矿质养分的吸收与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 ,络合稀土的处理可以减缓尿素水解 ,抑制铵态氮的硝化作用 ;施用络合稀土能显著提高白菜和菠菜及小麦产量 ,降低白菜和菠菜体内硝酸根含量 ,增加小麦的氮、磷、钾吸收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聂军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杜昌文  
通过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均能明显增加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减少真菌数量;N,P,K肥配合稻草还田对提高土壤微生物活度的效果显著;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对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碳和生物氮量的作用显著,并可降低土壤微生物碳氮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晶  张杨珠  徐明岗  高菊生  
【目的】分析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有效磷含量、全磷含量、土壤磷素盈亏和磷素活化效率(PAC)的动态变化,探讨不同施肥下水稻土磷素演变特征及与磷平衡的响应关系。【方法】基于1982年开始的红壤性水稻土长期不同施肥定位试验,试验包括不施肥(CK)、有机肥(牛粪,M)、氮磷钾肥(NPK)、氮磷钾肥+有机肥(NPKM)、氮磷肥+有机肥(NPM)、氮钾肥+有机肥(NKM)和磷钾肥+有机肥(PKM)共7个处理。【结果】经过30年不同施肥,土壤有效磷含量均呈上升趋势。M、NKM、NPK、NPM、NPKM和PKM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速率分别为0.18、0.20、0.83、1.35、1.46和1.62 Mg·Kg...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晓芬  刘明  江春玉  吴萌  李忠佩  
【目的】在已有团聚体碳氮分布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不同施肥处理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矿化特征,并分析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因素,为揭示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土壤有机碳矿化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期定位施肥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包括9个处理:不施肥(CK)、有机质循环(C)、氮肥(N)、氮肥+有机质循环(NC)、氮磷肥(NP)、氮磷钾肥(NPK)、氮磷钾肥+有机质循环(NPKC)、氮钾肥(NK)和氮磷钾肥+1/2秸秆回田(NPKS)。运用湿筛法得到>2 mm、1—2 mm、0.25—1 mm、0.053—0.25 mm和1 mm团聚体有机碳矿化速率在培养前期快速下降,之后逐渐降低至稳定状态,而2 mm和1—2 mm团聚体中最高,在0.053—0.25 mm团聚体中最低。与对照相比,施磷肥处理(NP和NPK)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平均提高17.0%—62.1%,施有机肥处理(C、NC和NPKC)则平均提高25.0%—80.5%。>2 mm和0.25—1 mm团聚体对全土有机碳矿化的贡献最大,分别为21.0%—42.5%和20.6%—32.7%。>0.25 mm大团聚体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转化酶活性均高于0.25 mm大团聚体转化酶活性,其中NC处理大团聚体转化酶活性最高,较对照提高46.0%—135.0%。团聚体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与有机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转化酶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有机碳的相关性最大。【结论】大团聚体在土壤有机碳矿化中发挥主导作用;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团聚体有机碳矿化的最主要因素;磷肥和有机肥的施用促进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矿化,是提高红壤性水稻土供肥能力的有效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袁红朝  秦红灵  刘守龙  童成立  魏文学  吴金水  
【目的】通过对土壤细菌数量和多样性的研究,揭示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规律,为中国稻田土壤科学施肥、维护健康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重要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和实时定量(real-time)PCR方法,研究湖南省望城县施用化肥(NPK)和秸秆还田(NPKS)对水稻土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和数量的影响。【结果】T-RFLP分析结果表明红壤性水稻土细菌的优势类群为变形菌(150 bp;相对丰度33%—37%)和放线菌(67 bp;相对丰度20%—25%),施肥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产生了显著影响。典范对应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