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66)
2023(3016)
2022(2457)
2021(2168)
2020(1773)
2019(3787)
2018(3580)
2017(6575)
2016(3598)
2015(3834)
2014(3917)
2013(3848)
2012(3547)
2011(3462)
2010(3349)
2009(2778)
2008(2495)
2007(2301)
2006(1978)
2005(1752)
作者
(13085)
(11289)
(11231)
(10510)
(7017)
(5446)
(4834)
(4407)
(4188)
(4018)
(3871)
(3715)
(3649)
(3630)
(3617)
(3486)
(3366)
(3348)
(3303)
(3184)
(3008)
(2728)
(2719)
(2554)
(2510)
(2416)
(2394)
(2376)
(2373)
(2361)
学科
(14172)
经济(14161)
管理(11517)
(8750)
方法(7023)
(7001)
企业(7001)
数学(6251)
数学方法(6179)
(5298)
环境(5156)
中国(3698)
(3667)
土壤(3654)
(3469)
生态(3415)
(3391)
业经(2955)
资源(2818)
(2755)
(2606)
技术(2572)
地方(2520)
(2469)
(2456)
金融(2456)
银行(2452)
农业(2391)
(2379)
贸易(2376)
机构
学院(55689)
大学(55684)
研究(21058)
(20844)
经济(20429)
管理(19158)
理学(16832)
理学院(16652)
科学(16295)
管理学(16170)
管理学院(16102)
中国(14970)
(14454)
业大(12896)
(12229)
(11774)
农业(11521)
研究所(11251)
中心(9236)
(8990)
(8194)
(7905)
农业大学(7804)
财经(7707)
北京(7693)
(7579)
(7512)
科学院(7360)
实验(7288)
(7104)
基金
项目(44799)
科学(34440)
基金(33407)
(32117)
国家(31950)
研究(26401)
科学基金(26195)
自然(19337)
自然科(18888)
自然科学(18881)
自然科学基金(18531)
基金项目(17912)
(17601)
社会(16740)
社会科(16014)
社会科学(16012)
(15497)
资助(13413)
教育(11692)
重点(10867)
计划(10707)
科技(10306)
(9499)
(9192)
科研(9156)
(9016)
创新(8724)
编号(8463)
专项(7645)
国家社会(7622)
期刊
(18854)
经济(18854)
学报(16411)
研究(13275)
科学(12847)
(12480)
大学(11778)
学学(11500)
中国(8755)
农业(8725)
管理(7070)
(6483)
林业(6307)
(5203)
业大(5173)
技术(4592)
科技(4172)
(3810)
金融(3810)
财经(3782)
农业大学(3656)
(3594)
经济研究(3549)
资源(3347)
(3321)
自然(3204)
业经(3073)
中国农业(2635)
科技大(2588)
科技大学(2588)
共检索到749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叶川  贺湘逸  熊国根  黄庆海  
本文根据田间实测水分资料,分析了红壤低丘陵泡桐-茶树复合系统1m 土体蓄水量变化及伏秋旱土壤水分耗损动态,表明红壤丘陵林茶立体利用能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田卓   何建华   张帅普   代俊峰   徐勤学  
【目的】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Seem.) Hemsl.]幼苗根系的空间分布及变异特征,为泡桐栽培及红壤丘陵区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野外调查典型红壤丘陵区对重金属元素具有较强富集作用及可防治水土流失的白花泡桐幼苗不同直径(d<0.5 mm、0.5 mm≤d<2.0 mm、2.0 mm≤d<3.0 mm、3.0 mm≤d<5.0 mm和d≥5.0 mm)根系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泡桐幼苗对土壤的适应能力。【结果】在垂直方向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泡桐幼苗的根长、根表面积和比根表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根体积、根干重和根组织密度逐渐减少,比根长逐渐增加;<3.0 mm各径级根系的根体积、根表面积和<5.0 mm各径级根系的根长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他径级根系的根体积、根表面积和根长逐渐减少。0≤土层深度(h)<10.0 cm土层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的变异性均显著强于其他土层(P<0.05,下同),根干重的变异性显著强于20.0 cm≤h<50.0 cm各土层;40.0 cm≤h<50.0 cm土层中2.0 mm≤d<5.0 mm各径级根系的根长、根体积和根表面积变异性均显著强于其他土层。在不同水平位置上,<2.0 mm各径级根系的根长、根体积和根表面积在距树干最远的剖面均最大,≥2.0 mm各径级根系的根长、根体积和根表面积在树干所在的剖面均最大。各剖面间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干重、比根长、根组织密度和比根表面积的变异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径级根系根长、根体积和根表面积变异性均在距树干最远的剖面均最强。【结论】白花泡桐幼苗根系主要集中分布在0~20.0 cm土层,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在栽培泡桐时,应重点关注0~20.0 cm土层土壤的理化性质,以保证泡桐根系对土壤水肥的高效吸收利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阳  乔杰  王保平  冯延芝  周海江  崔令军  王炜炜  杨代贵  
针对南方低山丘陵区缺乏适宜栽培的泡桐优良无性系的现状,本研究以湖北省赤壁市泡桐无性系测定林为对象,对5年生24个泡桐无性系的4个生长性状(胸径、主干高、总材积、接干高/苗干高)和2个干形性状(主干削度、形数)进行了遗传参数估算及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并利用多性状指数法对其进行了评价和选择。结果表明:各性状在无性系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胸径和总材积的重复力较大,分别达到0.727 3和0.726 9,其余4个性状的重复力稍小,为0.201 80.383 7。4个生长性状间呈极显著的表型和遗传正相关关系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冯延芝  乔杰  王保平  赵阳  周海江  段伟  李芳东  
[目的]为了选育出适宜南方低山丘陵区栽植的白花泡桐优良无性系。[方法]以湖北省赤壁市5年生的18个泡桐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对其4个生长性状(胸径、主干高、总材积、接干高)和2个干形性状(主干削度、形数)进行变异分析、遗传参数估算、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多性状综合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各性状在无性系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胸径、主干高、总材积、接干高和形数的重复力较大,均在0.785 8以上,主干削度的重复力较小(0.516 3)。胸径、主干高、总材积和接干高之间均呈极显著的表型和遗传正相关关系;除与主干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庞宏东  李玲  杨代贵  唐万鹏  
【目的】泡桐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是揭示泡桐生长与立地因子间关系的重要方法,是在南方丘陵山地进行泡桐推广种植的前提,对其进行研究可为南方丘陵山地泡桐大径材林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115块泡桐人工林标准样地调查数据,运用数量化理论Ⅰ,分析各立地因子对泡桐人工林生长的影响,筛选出主导立地因子并划分立地类型。统计分析各标准地优势木平均胸径与年龄的关系,应用导向曲线方法推导编制了南方低山丘陵区泡桐人工林立地指数表,并以所编制的立地指数表对所划分的立地类型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结果】1)影响泡桐人工林生长的立地因子中,重要性排序为:坡向>石砾含量>海拔>土壤质地>坡度>土壤容重>坡位,坡向和石砾含量是影响泡桐人工林立地质量的主导因子。2)以坡向和石砾含量2个主导立地因子对泡桐人工林立地类型进行划分,最终将南方丘陵山地泡桐人工林的立地类型划分为12个类型。3)对数曲线方程D=2.696 1+22.528 7lg A是合适的导向拟合曲线,经χ2检验和落点检验证明所编制的立地指数表合格。4)应用所编制的立地指数表对南方丘陵山地泡桐人工林进行立地质量评价,处于较高立地指数水平的样地占39.13%、处于中等立地指数水平的样地占38.26%、处于较差立地指数水平的样地占10.43%。【结论】南方丘陵山区泡桐人工林立地质量总体上处于中等以上水平;阴坡低石砾含量、半阴半阳坡低石砾含量和半阴半阳坡较低石砾含量这3个立地类型生产潜力最高,最适宜作为培育泡桐大径材林的立地类型。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王前华  余树全  周国模  
对浙江省金衢盆地红壤丘陵区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湿地松+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杉木-湿地松,胡柚Citrusgrandis ‘Changshanhuyou’,6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小气候进行对比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对比分析表明,杉木-湿地松林对土壤湿度和空气相对湿度的调节效果最佳,雷竹林对气温的调节能力最强;6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关联度分别为0.7816,0.7384,0.8234,0.7595,0.7122,0.7418。对所选定的土壤湿度、空气相对湿度和气温3...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志刚  李锋瑞  曹云  欧阳志云  李锡泉  田育新  王中建  柳辉  
对南方红壤丘陵区杜仲和油桐人工林土壤蓄水功能、径流及泥沙流失特征进行监测,对比研究2种人工林的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杜仲人工林林冠枝叶最大持水容量及林地凋落物吸水容量均高于油桐人工林;杜仲林地0~140cm土层年均土壤蓄水量达到239.7mm,高出油桐林地4.1%;2002—2005年油桐人工林年均径流深为75.1mm,是杜仲人工林的2.6倍;油桐林地年均土壤侵蚀模数达到19.6t.km-2,是杜仲林地的2.9倍。杜仲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密度、最大持水量、渗透速率和毛管孔隙度)优于油桐林,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强于油桐林;杜仲人工林枝叶繁茂,其密度及盖度均高于油桐林,其控制水土流失的效果比油桐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长青  何园球  卞新民  
在分析生态经济系统健康特征和指标筛选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适合于县域尺度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诊断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采用了精度较高的均方差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递阶多层次综合法和线性加权函数法建立了时间尺度上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模型,以县为单元,研究了红壤丘陵区县域多年农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健康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1980~2005年生态经济综合健康稳定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经济健康性方面是逐年平稳上升,社会健康性是波动性上升,而资源环境健康性则是先升后降,然后是相对稳定。引入障碍度概念,进行健康障碍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991年以前障碍因子主要是经济指标,1997年后障碍因子主要是...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郭庆荣  钟继洪  谭军  高淑涛  
分析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区受气候因素的制约形成明显的湿季和旱季,阐述了季节性干旱、土壤水分特征因子和土壤物理性质退化导致的水分问题,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土壤水分调控生物或工程技术措施,如: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减少地表径流、提高降雨入渗率、以肥调水、覆盖技术、人工保水措施、节水灌溉技术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霍高鹏  赵西宁  高晓东  王绍飞  潘燕辉  
探明黄土丘陵区农林复合系统植物土壤水分利用策略对评价其配置合理性与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黄土丘陵区枣农(枣树+农作物)复合系统为对象,测定不同生育期植物木质部水和土壤水氧稳定同位素比率(δ(18)O),利用IsoSource模型分析了复合系统中枣树与间作农作物(黄花菜和饲料油菜)土壤水分利用策略,判断两种复合系统作物间是否发生水分竞争。结果表明:枣树各时期对表层(020 cm)土壤水利用较少,在旱季主要使用中层(2060cm)和深层(60200 cm)土壤水,雨季有显著降雨后主要利用中层土壤水。黄花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高峻  郑曼  孟平  张劲松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梯田杏树—黄芪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杏园间作黄芪2a后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杏树—黄芪复合系统和清耕杏园中土壤理化性质均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布层次性和水平分布差异性。杏园间作黄芪2a后,可使0~60cm土层土壤密度降低0.8~1.4g.cm-3;土壤总空隙度、土壤稳定入渗率分别增加1.6~4.7个百分点、0.10~0.35mm.min-1;全N、全K以及速效N、速效K含量分别增加0.10~0.32、0.8~5.5g.kg-1、1.3~13.3、3.0~33.7mg.kg-1;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03~0.52g.kg-1,其中,0~20cm土层增加量尤为显著,可达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允芬  李家永  陈永瑞  林耀明  
红壤丘陵区森林植被恢复后, 对水分和热量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尽管林内穿透雨只占林外降水量的90%左右, 但相对湿度始终高于林外, 森林可以增湿、 调湿, 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同时, 林内气温、 地温始终低于林外, 随着林龄的增长, 这种作用愈加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志华  蔡崇法  王天巍  丁树文  张光远  
以鄂南红壤丘陵典型区的三个村为代表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 1981和 1998年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质量进行对比研究 ,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总体上具有农业型特点 ,17a间水田减少了 2 1% ;其余的利用方式则有不同幅度的增加 ,居民地、水域、林地、园地和旱地增加了 4 2 .2 %、99.6 %、8%、5 6 .8%和 8%。土壤质量有从优劣两端向中等靠拢的趋势 ,17a后 、 、 和 等地面积分别减少 18.6 %、12 .2 %、2 9.6 %和 2 5 % ; 等地增幅达 5 1.9%。土地利用方式及管理措施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姚阳  刘文兆  濮励杰  
根据田间试验资料,分析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苜蓿地土壤水分的周年变化规律,并以休闲地和几种一年生作物地作为对照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雨季降水对苜蓿地土壤水分的补给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土壤贮水量动态与年内的降雨周期相吻合,但总体上朝着土壤不断干化的方向发展;②经过一个雨季,苜蓿地的土壤贮水量与平均含水量分别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休闲地与4月份持平;③相同的降水对不同作物地的补给效果不同,以3m土层计算,苜蓿地的农田蒸散量与谷子、玉米相当,比豆子地高,但要低于高粱地;④长期种植苜蓿引起的深层土壤干化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干化土地的水分恢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爱民  李飞  封志明  
在南方红壤丘陵区传统种植业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水旱轮作、旱地间作等方式,发展玉米生产,建立“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三元复合结构模式,不但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而且还能促进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将新模式和传统的较好模式轮换种植,还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平衡,提高持续生产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