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99)
2023(15520)
2022(13477)
2021(12507)
2020(10331)
2019(23784)
2018(23684)
2017(45252)
2016(24888)
2015(27859)
2014(28111)
2013(27837)
2012(25915)
2011(23504)
2010(23737)
2009(21989)
2008(21537)
2007(19063)
2006(17085)
2005(15615)
作者
(74007)
(61524)
(61073)
(57917)
(39174)
(29556)
(27532)
(24112)
(23540)
(22128)
(21060)
(21047)
(19702)
(19694)
(19152)
(18795)
(18183)
(18149)
(17679)
(17577)
(15457)
(15324)
(14791)
(13910)
(13796)
(13751)
(13749)
(13650)
(12470)
(12133)
学科
(102831)
经济(102696)
管理(72849)
(68635)
(56541)
企业(56541)
方法(39621)
数学(33315)
数学方法(32952)
中国(29919)
(28425)
地方(25820)
(25753)
业经(24624)
(24195)
(22913)
农业(18982)
(17784)
贸易(17764)
(17560)
银行(17511)
环境(17266)
(17176)
(16817)
(16750)
金融(16747)
(16684)
理论(16328)
技术(16289)
(15568)
机构
大学(355895)
学院(354846)
(139375)
管理(137400)
经济(136141)
研究(125488)
理学(117216)
理学院(115823)
管理学(113901)
管理学院(113262)
中国(94175)
(78420)
科学(78369)
(66460)
(64496)
(61775)
研究所(58369)
中心(55922)
(54403)
业大(54397)
财经(51593)
北京(50219)
(48279)
农业(48165)
师范(47831)
(46716)
(45653)
(43913)
经济学(40985)
(39710)
基金
项目(237786)
科学(186062)
研究(174400)
基金(170380)
(149207)
国家(147931)
科学基金(125776)
社会(108155)
社会科(102389)
社会科学(102365)
(93658)
基金项目(90544)
自然(81687)
自然科(79669)
自然科学(79651)
(79275)
教育(79163)
自然科学基金(78176)
编号(71699)
资助(69533)
成果(59029)
(54177)
重点(53806)
(51800)
课题(50456)
(49235)
创新(46001)
(45077)
科研(44987)
国家社会(43896)
期刊
(163539)
经济(163539)
研究(108996)
中国(77829)
学报(57968)
(57755)
科学(53832)
管理(52657)
(50270)
大学(43416)
教育(42684)
学学(40658)
农业(39825)
(33381)
金融(33381)
技术(30452)
业经(27659)
财经(25209)
经济研究(24743)
(21474)
问题(21300)
(20590)
图书(19309)
科技(17969)
理论(17341)
资源(16702)
技术经济(16604)
(16458)
现代(16458)
实践(15809)
共检索到5434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道友  姚季伦  彭廷柏  陈桂秋  
集水区土地开发与利用的潜力是水面 >坡地 >耕地 ,当非耕地 (包括坡地、水面 )单位面积的投入水平达到或超过耕地时 ,其投产效率和单位面积产值成倍或数倍增加 ;红壤丘陵集水区的土地开发与利用 ,将由耕地集约型向土地半集约型 (耕地集约 +非耕地部分集约 ) ,继之向土地全面集约型 (耕地集约 +非耕地集约 )方向发展 ;发展进程的快慢 ,主要取决于集水区开发利用时所选择的新型主导产业 (或项目 )的生产要素容量大小、比较利益高低以及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等机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道友  王克林  陈桂秋  黄敏  张广平  
以湖南省桃源县3个地貌完整且地理条件基本一致的集水区为代表,设置耕地集约型、土地半集约型和土地全面集约型3种垦殖模式。11年的定位观测与研究表明:(1)3种模式耕地的产、投水平基本相同,但非耕地的产、投差异甚大,形成了显著不同的土壤肥力演变特点、生物产量和经济效益,即土地集约经营的集水区,土壤侵蚀模数已接近或低于土壤允许流失值(500t/km2·a),土壤有机质、N等的养分含量稳步提高(增幅>10%),坡地和旱地的土壤贮水量在少雨季节增加20%以上,农作物大幅增产(增幅>20%),林、果、茶、鱼等的产量以及土地生产率成倍增长;(2)不同垦殖模式代表了红壤丘陵集水区开发利用的三个发展阶段,即集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红旗  李家永  
近年来赣中红壤丘陵区的畜牧业虽有一定发展 ,但在畜禽资源配置与利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 ,使得区内畜牧业 ,尤其是草食畜牧业处于缓慢发展甚至停滞不前的状态。该文在分析千烟洲试区的试验数据与农户调查资料的基础上 ,指出以猪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 ,肉牛、山羊、鹅等草食畜产品比重低及饲养管理粗放是制约该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从土地生产率、市场与政策限制以及启动资金等方面探讨了传统草食畜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和评价表明 ,南方草食畜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 ,且种草养畜的经济效益明显高出传统畜牧业。因此 ,该区今后畜牧业发展方向应利用天然草地、果园空地和冬闲田建立人工草地 ,种草养畜 ,逐步形成以肉牛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彭廷柏  
本文分析了南方红壤丘陵区1个地级市、89个县、164个村的农业结构状况及其由耕地型农业向非耕地型农业、非农产业型农业的演化规律;阐述了农业结构与农业持续发展的关系,即农业结构与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剖析了农业结构中主导生产项目或产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现阶段农村经济的“二元循环”现象以及“二元循环比率”与农业结构类型之间的关系,指出开创主导生产项目或产业调整农业结构,将有效地推进农业的持续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效举  
以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站为例,定量地研究了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壤类型开垦利用为水田、旱地、桔园、马尾松、湿地松、杉树、天然林、枫香、牧草、荒草、竹丛林等多种土地利用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位观测,建立了千烟洲土壤信息系统(QYZSIS)和土壤变化数据库,方便而有效地进行了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变化的定量化评价、监测和制图。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和预测了研究区C、N等养分含量以及降雨、林冠透雨、树干流、径流和淋溶引起的元素输入和输出。提出了相对土壤质量指数(RSQI)的概念,并且依据土壤RSQI的变化值△RSQI较好地研究和评价了研究区土壤质量变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志华  蔡崇法  王天巍  丁树文  张光远  
以鄂南红壤丘陵典型区的三个村为代表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 1981和 1998年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质量进行对比研究 ,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总体上具有农业型特点 ,17a间水田减少了 2 1% ;其余的利用方式则有不同幅度的增加 ,居民地、水域、林地、园地和旱地增加了 4 2 .2 %、99.6 %、8%、5 6 .8%和 8%。土壤质量有从优劣两端向中等靠拢的趋势 ,17a后 、 、 和 等地面积分别减少 18.6 %、12 .2 %、2 9.6 %和 2 5 % ; 等地增幅达 5 1.9%。土地利用方式及管理措施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冬梅  孙保平  刘敬军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林业土地生产潜力研究*王冬梅孙保平刘敬军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现实生产潜力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植被和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是一切生产和一切生物生存的源泉。长期以来,黄土高原由于人口数量的迅...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启清  应汉清  
一、丘陵山地合理利用和开发的必要性富阳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富春江下游,是一个以丘陵山地为主的农业县。全县土地总面积约1,830平方公里,丘陵山地面积占75.7%,全县人均山地4.2亩,山区人均山地7~10亩。该县不但有许多有利的自然条件而且农垦历史悠久,耕作业发达,在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条件下,农林牧副渔都将占有一定比重,是一个具有发展多种经营优势的县份。解放以来,这个县的粮食生产有很大发展,1979年粮食总产量比1949年增加4.3倍,平均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项国荣  王克林  谭云峰  陶云虹  刘新平  
本文分析了湖南省丘岗地资源环境特征、利用现状及其地域差异,提出了综合利用,治用结合,以短养中,中短养长,倾斜开发的指导思想,并对全省及不同类型丘陵岗地农业开发利用方向、模式及对策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风亭,刘纪远,庄大方,胡云锋  
近几十年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东南红壤丘陵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且变化强烈,研究该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不仅对该区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认识该区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成果和发展,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结果表明:1)由于长期对土地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利用,整个地区生态与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土壤退化问题极其严重:2)研究重点从土地退化及其恢复转向土地利用对碳循环及全球变化的影响,但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有待深化。3)选择合理的生态农业开发模式,采用持续性的土地利用管理措施,是减少土地利用负面环境效应的有效措施。4)今后应加强退化土壤环境定量遥感技术和信息系统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变化定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家永  袁小华  
以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站为例 ,通过实测对比分析了红壤丘陵在开发 1 4a后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湿地松和杉木林地系统中有机碳储量较高 ,主要储存于植物活体和凋落物 ;受人为活动干扰强烈的农田及人工草地系统有机碳储量较低 ,主要储存于土壤。土地利用方式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重要影响 ,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成为人类调节大气含碳温室气体的一条重要途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程彤  李家永  
地处江西省泰和县的中国科学院-江西省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正式建站已经10周年了。本文回顾了千烟洲自建站(点)以来红壤丘陵综合开发治理的经历,并在系统总结千烟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阐释了"千烟洲模式"的基本经验,指出红壤治理开发取得经济效益是重要的,但恢复生态系统是农业持续发展之本。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茂才  
本文从实际出发,提出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实行农业现代化和广大农民的小康,必须认真对县级经济进行研究,尤其是对丘陵农业大县的经济进行研究。丘陵经济已成为制约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作者通过对丘陵农业大县的实地考察,认为一般的丘陵农业大县目前存在着三个方面的恶性循环,即:低水平的社会再生产的恶性循环,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恶性循环,人文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恶性循环。要使丘陵农业大县脱贫致富,必须实现这三个系统的良性循环。为此,就必须下大决心,对丘陵农业大县进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配套的改革,并依靠科学技术去推动丘陵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孙凤莲  王雅鹏  王薇薇  
目前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我国已引起高度重视,但对其开发利用在我国能源系统中如何定位还未达成共识。本文通过分析农村与城市能源的配给不均衡、农村能源短缺、社会供给程度低等问题,提出林木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定位在农村的构想。建议通过不断加强公众环保意识,为农村积极培育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市场条件和为企业建立健全的融资补贴机制,正确引导农户的能源消费倾向,以实现对农村传统生物质能源和日益增长的商品性能源的替代。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千烟洲试验站(点)始建于1982年,位于江西省泰和县境内,北纬26°44',东经115°04',属典型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土地总面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