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95)
2023(10109)
2022(8610)
2021(7879)
2020(6290)
2019(13888)
2018(13697)
2017(25351)
2016(13647)
2015(14972)
2014(14512)
2013(14216)
2012(13366)
2011(12385)
2010(12846)
2009(12212)
2008(11758)
2007(10729)
2006(10178)
2005(9209)
作者
(39430)
(32975)
(32655)
(30933)
(20970)
(16062)
(14755)
(12637)
(12488)
(11853)
(11340)
(11153)
(10893)
(10412)
(10104)
(9965)
(9643)
(9592)
(9575)
(9539)
(8383)
(8236)
(7838)
(7721)
(7526)
(7409)
(7365)
(7348)
(6634)
(6550)
学科
(60358)
经济(60204)
管理(33574)
(33177)
(25922)
企业(25922)
中国(21092)
(19781)
地方(19593)
方法(17568)
业经(17386)
(13763)
农业(13555)
理论(13062)
(11512)
(11339)
(11297)
数学(11221)
数学方法(11062)
(10948)
地方经济(10530)
(10491)
金融(10486)
(10358)
银行(10342)
(10144)
(10108)
贸易(10097)
环境(10058)
(9644)
机构
学院(197654)
大学(192789)
(74934)
经济(73179)
研究(72342)
管理(68622)
理学(56818)
理学院(56018)
管理学(54949)
中国(54745)
管理学院(54564)
科学(45189)
(42453)
(37377)
(36807)
研究所(33449)
(33114)
(32969)
师范(32700)
(32487)
中心(31929)
财经(27921)
北京(27420)
(26884)
业大(26473)
师范大学(26056)
(25786)
农业(25380)
(24913)
(23381)
基金
项目(122091)
科学(95781)
研究(94037)
基金(84921)
(73709)
国家(72962)
科学基金(61547)
社会(60658)
社会科(56210)
社会科学(56192)
(49959)
基金项目(44552)
教育(42919)
(41506)
编号(40047)
自然(36817)
自然科(35877)
自然科学(35871)
自然科学基金(35204)
资助(33846)
成果(33629)
(32817)
课题(28898)
重点(28042)
发展(26581)
(26124)
(25648)
(25090)
(24415)
国家社会(23949)
期刊
(101340)
经济(101340)
研究(64689)
中国(46747)
(33091)
教育(30161)
学报(30068)
科学(29738)
(27745)
管理(26324)
大学(22718)
农业(22690)
学学(21012)
(19705)
金融(19705)
业经(19354)
技术(16215)
经济研究(15332)
财经(14472)
问题(12913)
(12594)
(11343)
图书(11007)
商业(10009)
资源(10004)
(9850)
(9628)
(9534)
(9352)
论坛(9352)
共检索到3205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唐晓云  
民族旅游是大众旅游时代旅游研究和产业实践的重要领域。然而,一直以来学界对民族旅游本质的争论不绝于耳,甚至有西方学者认为其本质是"另一种形式的殖民掠夺"。从我国发展实践看,民族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1现代性乡愁推动民族旅游高速发展大众旅游与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相辅相生,旅游可以说是现代化进程中"现代生存状况的‘好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唐承财  钟林生  成升魁  
旅游业快速发展给旅游地带来一系列资源环境等问题,开展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有助于优化旅游地生态服务功能与提升旅游业综合效益。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历程,将其分为起步探索、快速发展与巩固深化3个阶段。其次,分析了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旅游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可接受改变极限、旅游生态足迹分析等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的特点与不足。第三,从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概念内涵与发展水平、旅游地发展演化过程与规律、旅游生态安全与环境容量、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居民与游客的影响感知、旅游地低碳化发展、旅游企业的影响等7个方面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进行综述。最后对中国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提出了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卫红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 ,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实质是要求生态旅游地域系统整体实现良性循环和协调运行。因此 ,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规划也是旅游地域系统结构优化过程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苏明明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和推广,以及人们对于旅游发展负面影响的认知与关注,可持续旅游的概念应运而生。可持续旅游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领域的探讨和应用。由于其概念具有吸引力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可持续旅游成为近20年来旅游领域备受关注的概念之一,不仅得到了全球旅游行业和学术研究领域的重视,也被很多国际组织和政府所推崇。20多年来,众多学者、旅游研究机构和组织从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孙瑞红  叶欣梁  吴国清  
美国旅游业近年持续稳步增长,原因之一就是全美各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理念已较科学贯彻应用。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思路在实践上比较难以掌握。由此以美国各地的四个旅游发展案例为基础,从旅游增长管理模式的实践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魏敏  朱芳琳  冯永军  
在农业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选择上抛弃了传统的综合评价方法,采用了公式法,建立了以承载力指数和人文发展指数为主的农业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为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家明  杨新军  
简要总结了两种生态旅游观点,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生态旅游的可操作性定义。针对旅游地4个方面的限定,提出相应的生态旅游地规划的要求,认为生态旅游地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的社区旅游规划,更注重景点及服务设施的建设设计与布局,而不是宏观的发展战略及中观的规模聚集效应,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从生态旅游地的规划目标出发给出了生态旅游地的规划内容,探讨了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施方略,指出功能分区、游客管理、形象策划及景观设计在生态旅游地开发及规划中的重要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燕玲  罗盛锋  程道品  
在综合分析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及旅游地竞争力评价体系基础上,结合可持续旅游核心标准,着重关注当地居民与旅游者感知,构建农业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体系包括3个层次26个因子。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地为例,运用非线性模型,结合MATLAB软件中的GA遗传算法工具箱进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分类单项指标发展指数式具有"广义"的普适性。案例地评价结果为农业旅游地发展提供适时反馈信息,并做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和调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景学立  胡永懋  
旅游地学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积极作用作者;景学立,胡永懋单位:上海市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专业委员会(200002)文章举了若干例证,分别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旅游地学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1.旅游地学不断发现、更新旅游资源。旅游地学研究对象如地质、地貌、气...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兴柱  王群  
综合国内外居民参与研究的成就,本文提出了传统型、行政主导型、居民政府共同参与型和居民全过程主导参与型等4种居民参与旅游规划与发展模式。并从城市和乡村旅游地角度,比较了中山市和四顶山旅游地的居民基本特征和居民参与旅游规划与发展的差异。根据居民参与旅游规划与发展差异,四顶山旅游地采用行政主导推动型模式,中山市旅游地采取居民政府共同参与型模式。在此基础上,从政府、规划师、居民教育及信息交流4个方面提出了居民参与实施对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虞虎  陈田  王开泳  朱付彪  张希月  
分权化制度框架下的旅游政策、公共设施建设、旅游投资等发展要素的差异是旅游地空间不均衡发展的根本原因。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分析,界定了中国旅游分权化的利益主体,探讨了旅游利益主体组成的旅游地权力网络的分权形式、不同旅游分权利益主体在旅游发展中的角色与功能,提出了不同层面的不均衡表现及未来应关注问题。结果表明,中国分权化框架下的财税制度、利益分割引起不同旅游发展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利益权力网络的空间不对称导致旅游产业结构、旅游土地利用、公共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和社区空间发展不均衡。未来研究应以各级政府、投资商和社区居民三方利益的均衡与权力重组为出发点,从区域旅游组织分权、社区参与制度保障及其技术支持、产业空间再结构化、乡村旅游发展的政治角色4个方面展开,以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徐红罡  
这篇文章运用生态—经济的理论,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将生态旅游的一些零散论述加以系统化,并通过建立生态旅游的结构模型,探讨生态旅游发展中生态、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的结构和行为关系。生态旅游发展的模型涉及了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基础设施、工作市场、游客和财务促销等6个部分,模型的模拟功能有助于理解旅游发展的复杂结构。模型得到验证后,可以成为评价旅游发展政策的工具。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稂艳玲  卢红敏  
旅游业带来的负面效应该如何解决?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从先锋游客体验的角度入手,政府、学者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民俗文化资源,尽量开发小规模社会的旅游形式,设计一些投资少、民众作为主体参与、与游客互动的旅游产品。以先锋游客带动旅游开发,凸显社区民众主体性,真正实现"富民",最终保证旅游地健康有序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菲,菲  
文章以滨海城市连云港为例,通过多目标加权平均法,创建了滨海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首次运用趋近度和因子贡献度两个指标对其定量分析,对所有参评因子,都采取了简单的便于计算的量化指标,方法简便易行,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并据此尝试提出了滨海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模式:"资源环境———社区参与———经济发展———管理监控型"模式。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斌  吕斌  李磊  赵刚  
文章在梳理总结现有三峡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上,以2003~2009年三峡旅游地15区县的国内游客数和国内旅游收入数据为基础,运用位序—规模律对空间结构的变动进行了量化研究。文章发现,三峡旅游地总体上已经从空间极化阶段向均衡阶段转变,旅游产品变化、旅游交通完善和政府主导的跨区旅游企业整合等是影响空间重构的主要因素,并还将持续发挥影响。目前三峡旅游地已经形成了以万州和宜昌(夷陵—秭归)为组织核心,东段以三峡大坝—巫山—奉节为主要旅游吸引物,长江主航道、沪蓉、沪渝高速为主要轴线的旅游空间结构,但西段旅游组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