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52)
2023(5220)
2022(4289)
2021(4171)
2020(3500)
2019(8312)
2018(7963)
2017(14831)
2016(8113)
2015(9012)
2014(8632)
2013(8852)
2012(8538)
2011(7899)
2010(7723)
2009(7169)
2008(6966)
2007(5878)
2006(5133)
2005(4854)
作者
(24419)
(20544)
(20541)
(19805)
(13259)
(9944)
(9133)
(8112)
(8061)
(7366)
(7091)
(6914)
(6898)
(6807)
(6750)
(6516)
(6411)
(6021)
(5976)
(5709)
(5491)
(5075)
(5023)
(4651)
(4613)
(4592)
(4510)
(4200)
(4185)
(4168)
学科
(38417)
经济(38389)
方法(17711)
管理(17456)
(16978)
数学(16548)
数学方法(16477)
中国(13562)
(12661)
企业(12661)
(9813)
贸易(9808)
(9690)
(8635)
(8580)
(8193)
(7555)
(6215)
银行(6169)
(6047)
金融(6046)
(6042)
结构(6037)
(6008)
业经(6003)
(5933)
产业(5858)
关系(5594)
农业(5273)
环境(5194)
机构
大学(121724)
学院(117129)
(59463)
经济(58776)
研究(52070)
中国(39854)
管理(39579)
理学(34279)
理学院(33854)
管理学(33302)
管理学院(33089)
科学(31163)
(27649)
(26625)
研究所(25786)
(24314)
(23414)
中心(21028)
经济学(21025)
财经(20098)
(19367)
经济学院(19010)
农业(18883)
(18744)
业大(18301)
北京(17466)
科学院(16280)
(15609)
研究院(15462)
财经大学(15278)
基金
项目(82002)
科学(64372)
基金(63108)
(58171)
国家(57843)
研究(55235)
科学基金(47310)
社会(37810)
社会科(36086)
社会科学(36080)
基金项目(31896)
自然(30223)
自然科(29567)
自然科学(29554)
自然科学基金(29092)
资助(27663)
(27558)
(25224)
教育(24284)
(19989)
中国(19778)
重点(19642)
(18045)
编号(18037)
国家社会(17898)
教育部(16705)
科研(16321)
(16291)
创新(15640)
计划(15523)
期刊
(59596)
经济(59596)
研究(38546)
学报(24474)
科学(22194)
中国(22128)
(20365)
大学(18058)
学学(17331)
(17265)
管理(14921)
农业(14077)
经济研究(11958)
财经(11096)
(10756)
金融(10756)
(9789)
(9623)
世界(9198)
国际(8753)
(8651)
问题(8632)
技术(7461)
教育(7122)
业经(6668)
统计(6053)
业大(5898)
林业(5897)
技术经济(5867)
(5789)
共检索到1769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田淑娴  陈万东  林利  蔡厚才  宋伟华  
半叶马尾藻中国变种Sargassum hemiphyllum(Turn.)var.chinense J.Agardh是构成南麂海域生态系统重要的大型海藻之一,目前关于半叶马尾藻中国变种的形态学观察尚无报道。以南麂海域繁殖期的半叶马尾藻中国变种为对象,实地跟踪观察和制作组织切片相结合,对该藻的假根、茎、叶、生殖托、气囊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描述和分析。其中通过对不同发育阶段的生殖托的观察,发现了生殖窝的发生特点以及性母细胞分裂为配子的方式。根据半叶马尾藻的营养结构观察,推测半叶马尾藻的髓质部分细胞大部分为死细胞,仅留胞壁结构起支撑作用,藻体表皮以下的一层紧密排列的柱状细胞才进行光合作用及其它生命活...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谢恩义  贾柽  陈秀丽  杨彬  
广东特产的硇洲马尾藻是一种具有食用、药用价值的大型褐藻,有望开发成人工育苗栽培的新种类。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原生态定点观察周年各月其体长和生物量等季节变动情况,结果发现,藻体假多年生,异株、异托。8—10月为体止期,11月至翌年4月中旬为生长期,4月中旬至6月初是繁殖期,6月初至7月底为衰老期。自然种群的繁衍和维持以假根再生为主,有性繁殖为辅。假根周年各月均可再生小苗,拔除假根,严重破坏种群繁衍,保留假根的剪收可以使第二年相同面积、同一时间的同种藻体的现存生物量明显增加。分布在水深2 m以内,宽5~10 m的潮间带岩礁上,11月开始加速生长,到5月上旬藻体长度生长达到最大值,原生态...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高亚平  方建光  张继红  毛玉泽  杜美荣  刘顶海  
2009年1~8月,对桑沟湾大叶藻有性繁殖特性进行了观测,以期为我国大叶藻的研究及保护工作提供基础资料。4月初,大叶藻花枝明显可见,至5月上旬,柱头直立、花药开裂,花期开始,此时水温为14.8℃。第一个可见果实发现于6月上旬,果实成熟及种子的散落始于7月初,此时水温升至21.4℃。至8月初,水温为21.8℃时,花枝基本不可见,此时种子散落结束。花枝的各分枝向心发育,各分枝上的佛焰苞向顶成熟,花期最初和最后阶段分出的佛焰苞着生较少的子房数,结实率相对较低。花枝密度为114颗/m2,每枝结实67.0个,潜在种子产量为7638个/m2。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孙修涛  王飞久  张立敬  王希明  李峰  刘桂珍  刘勇  
鼠尾藻的生殖托气囊的构造和精、卵子的形态与放散是研究鼠尾藻有性繁殖过程的基础内容之一。本文以青岛太平角沿岸潮间带的性成熟野生鼠尾藻为对象,采用活体切片、组织切片以及显微照相等方法对鼠尾藻生殖托的形态、内部结构以及挂卵现象进行了观察,并对精子、卵子和气囊的形态做了观察描述,特别是观察到了鼠尾藻精子的鞭毛、雌性生殖窝的结构、气囊的花纹与构造等重要现象。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赵素芬  李海娟  孙会强  李健鹏  李国荣  
通过离体组织培养,观察了灰叶马尾藻(Sargassumcinereum)有性生殖特征,探讨了光照强度20、40、60、80、120、160μmol/(m2.s)对其有性生殖与幼孢子体早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灰叶马尾藻每窝一般排卵4~6个,单核,核分裂产生2~8核卵。受精卵依次经过2次横分裂、2次纵分裂,再经多次分裂形成梨形幼孢子体。光照强度对灰叶马尾藻卵及受精卵大小、分裂速度影响不显著,80~120μmol/(m2.s)时合子分裂较快。光照强度极显著影响灰叶马尾藻幼孢子体假根数量及其长度。培养第9天幼孢子体产生分枝,叶状部生长受光照强度影响显著,适宜光强范围为40~120μmol/(m2.s...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玲  胡庭俊  陈炳全  
马尾藻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分离提取马尾藻多糖(Sargassum polysaccharides,SP),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研究马尾藻多糖对氧化应激态鸡脾脏淋巴细胞内谷胱甘肽(GSH)和一氧化氮(NO)分泌水平及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藻多糖提取率为152.8 g/L;马尾藻多糖浓度为100、200、400 mg/L时,能显著促进体外培养的鸡脾脏淋巴细胞增殖;H2O2浓度为50μmol/L时,能诱导体外培养的鸡脾脏淋巴细胞处于氧化应激状态。马尾藻多糖浓度为400 mg/L,与细胞共孵育4 h或12 h,能显著增加氧化应激态细胞内GSH含量;共孵育培养8 h,能显著降低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亮然  章守宇  陈彦  赵旭  周曦杰  陈瀛洲  
为了研究枸杞岛马尾藻场铜藻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生命史征及形态特征,首次对枸杞岛马尾藻场铜藻的周年生长与繁殖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并对株高、叶片、气囊和生殖托等16个相关的生物学参数的变化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根据铜藻生命史内生物学结构的发生情况,可将铜藻在全年中的生长情况分为以下4个阶段:(1)幼苗期,在7—8月的幼苗期藻体仅由枝干、侧枝及叶片构成,期间植株以1.52 mm/d的速率生长;(2)成藻期,8月至翌年4月的成藻期植株分别在9、11及翌年4月出现气囊、次侧枝以及生殖托,铜藻的生物学结构得到完善,期间植株以2.01 mm/d的速率生长;(3)繁殖期,4月生殖托的出现标志着铜藻进入繁殖期,而...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文涛  张秀梅  
通过对移植2年后的大叶藻(Zosteramarina L.)的形态、生长和繁殖情况进行4个季度的观察和测量,发现在春季(3月和4月)和初夏(6月)大叶藻叶的叶绿素含量较低,而其他季节相对较高;根在冬季(12月和1月)和初春(3月)最发达;叶及叶鞘长度,叶宽和每株成体的生物量都在夏季达到最高值,而在秋季降到最低值;单株大叶藻叶生产率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也分别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大叶藻侧生苗在冬季的萌发率最高,而夏季未观测到有侧生苗萌出。结果显示,光照影响大叶藻叶绿素的含量;水温对移植大叶藻的形态、生长和无性繁殖产生显著影响,夏季高水温对大叶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比冬季低水温的影响更大。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韩婷婷  齐占会  黄洪辉  梁庆洋  
为了探讨硝氮(NO_3~--N)、氨氮(NH_4~+-N)和尿素氮(Urea)3种氮(N)源对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把幼苗分别置于不同N源浓度中培养24 d,而后测定藻体的生长和生化组成含量。结果显示,不同N源和N浓度对幼苗的生长和部分生化组成有显著影响。3种N源加富均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和组织N的增加,相对生长速率随着N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浓度为25~150μmol/L组中,幼苗的组织N增加量接近或超过每天以最大速率生长的N需求(0.032%/d);在浓度为50μmol/L时,相对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Urea组的最大相对生长速率显著低于NO_3~--N和NH_4~+-N组;在浓度为10、25μmol/L时,NH_4~+-N组幼苗的相对生长率显著高于相同浓度下的NO_3~--N组,而在浓度为50~150μmol/L时则相反。除了最高浓度组(150μmol/L),随着N浓度的升高,幼苗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和组织N含量逐渐增加,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降低;在相同N浓度下,NO_3~--N加富幼苗的可溶性糖、叶绿素a和叶绿素c含量最高,NH_4~+-N加富时,可溶性蛋白和组织N含量最高,而Urea加富下墨角藻黄素含量最高。当NH_4~+-N浓度增加至150μmol/L时,幼苗的生长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幅度最大。研究表明,将培养水体中NO_3~--N加富至50~150μmol/L或NH_4~+-N加富至25~100μmol/L时,可有效促进半叶马尾藻幼苗的生长、光合作用和物质积累,为室内幼苗顺利度夏培育提供保障。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孙修涛  王飞久  汪文俊  江洪涛  王义民  汤庭耀  李生尧  
2007~2009年间,先后在威海小石岛开展了两次鼠尾藻的规模化人工育苗试验,在威海周边和青岛开发区海域进行了3次保苗实验。两年育苗的试验规模均为10个育苗池(规格一致,均为2m×5m)和部分备用池。所用种菜主要在威海附近的多个海域采集,其中以小石岛采集的种菜最为理想。通过6种常见附着基的对比试验,附着基以竹帘附苗密度最高,操作方便和附苗量结合理想的附着基是织带帘。平面基质上的附苗密度最大,达到30株/cm2。2007年出幼苗750.7万株,平均苗长3.5mm;2008年出幼苗3015.42万株,平均苗长3.2mm。本试验发现,鼠尾藻幼苗早期发育中,幼苗附苗较均匀,但生长到4mm后,幼苗有大面...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秦国峰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马尾松组,从1988年开始对马尾松扦插繁殖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4年之中,应用扦插穗条近万株,先后进行了以下各项试验:①采穗母树年龄比较试验:从1~7年生母树上采下的穗条,除7年生的以外,其余各树龄穗条均有扦插生根成活的苗木。一般树龄越大生根成活率越低,树龄越小生根成活率越高,但树龄小繁殖指数也小。试验考虑到成活率与繁殖指数两方面的因素,选择采穗母树最佳年龄。②扦插基质的比较试验:利用河沙、蛭石、糠灰、松林上、圃地土、阔叶林腐殖土以及用几种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韩婷婷  付贵权  齐占会  廖秀丽  黄洪辉  
将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置于实验室球形培养瓶内培养15 d,设置5个充气速率(50 m L/min、100 m L/min、200 m L/min、400 m L/min和800 m L/min)为实验组,静水培养(0)为对照组。每隔5 d测定藻体的生长速率和营养盐吸收速率,培养实验结束时,测定藻体的色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充气速率和培养时间均对半叶马尾藻的生长和PO34--P的吸收具有显著影响,而对NO3--N来说,仅培养时间对其吸收影响显著。培养第1天时,充气可显著促进营养盐吸收,最大充气速率(800 m L/min)培养的半叶马尾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韩增胜  杨长锁  李青旺  胡建宏  王立强  陈晓宇  
 在上海新杨养麝实验场,对1998~2003年饲养繁殖的林麝进行繁殖生理和繁殖性能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养条件下,林麝15~18月龄可达性成熟,性成熟时体重5~6kg,雌性性成熟比雄性早1~2个月;30~36月龄时可达体成熟,成龄林麝体重7~8kg。雌雄林麝繁殖特点均具有明显季节性,每年9月下旬开始发情,至次年3月下旬后逐渐进入休情期,雄林麝繁殖季节略早于雌林麝;雌林麝1个发情周期为18~23d,发情持续期32~48h,1年1胎,每胎1~3仔,妊娠期为178~183d,饲养林麝年平均繁殖率为152.05%,年断乳仔麝平均成活率为74.04%。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亚  龚全  李强  杜军  赵刚  
【目的】为探讨达氏鲟胚胎在各阶段的形态学特征和发育过程。【方法】用Leica EZ4 HD体视显微镜和Leica DM2500正置荧光显微成像系统分别对全人工繁殖达氏鲟受精卵的胚胎发育过程和组织切片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全人工繁殖达氏鲟受精卵呈球形、灰褐色或淡黄色、不透明,卵径2.63.2 mm。受精卵在水温为1618℃下历时159 h后开始出膜,整个发育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发生和出膜7个阶段,34个发育时期。整个胚胎发育过程所需总积温为23222544℃*h。【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仲嘉  谭立佐  翟世宽  
藻体肥嫩的羊栖菜马尾藻,富营养,风味好,是种著名的食用海藻。在中药上,是种有良好疗效的传统药藻。近年来,在日本更流行作为调顺肠胃免便秘,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防治大肠癌等的纤维食品,更供不应求。在藻体内因含有丰富的褐藻胶、甘露醇、碘等物质,又是种良好的工业原料。所以羊栖菜马尾藻是种有很高应用和经济价值的褐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