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85)
2023(7244)
2022(6074)
2021(5259)
2020(4286)
2019(9437)
2018(9044)
2017(16778)
2016(9623)
2015(10308)
2014(9952)
2013(9983)
2012(9356)
2011(8565)
2010(8115)
2009(6802)
2008(6705)
2007(5804)
2006(4972)
2005(4245)
作者
(33074)
(27763)
(27692)
(26175)
(17776)
(13747)
(12272)
(11203)
(10606)
(9725)
(9589)
(9296)
(9223)
(9060)
(8951)
(8788)
(8612)
(8423)
(8116)
(8067)
(7455)
(6892)
(6782)
(6376)
(6290)
(6221)
(6182)
(6087)
(5868)
(5853)
学科
(33121)
经济(33088)
管理(27724)
(24421)
(18420)
企业(18420)
方法(15346)
数学(13865)
数学方法(13716)
(12868)
环境(11598)
(10455)
(9097)
中国(8470)
(8344)
贸易(8344)
(8142)
业经(7259)
农业(7157)
(6736)
技术(5862)
(5835)
(5763)
地方(5704)
(5645)
财务(5639)
财务管理(5633)
企业财务(5398)
资源(5217)
(5012)
机构
大学(137623)
学院(137382)
研究(53556)
(51527)
经济(50520)
管理(48950)
理学(43291)
理学院(42738)
管理学(41723)
管理学院(41515)
(40960)
科学(40142)
中国(37191)
农业(33179)
业大(32026)
(30761)
(29136)
研究所(29121)
中心(23230)
农业大学(21787)
(20749)
(20546)
(20091)
(19974)
(19189)
实验(18078)
(17913)
北京(17725)
科学院(17548)
实验室(17294)
基金
项目(106459)
科学(80699)
基金(77073)
(74085)
国家(73504)
研究(64934)
科学基金(59433)
自然(43218)
(42810)
自然科(42191)
自然科学(42167)
基金项目(41463)
自然科学基金(41454)
社会(40388)
社会科(38294)
社会科学(38283)
(37465)
资助(31006)
教育(28595)
计划(25453)
重点(25299)
科技(23938)
(23261)
科研(22377)
编号(22369)
(22261)
(22102)
(21172)
创新(21008)
(19698)
期刊
(49193)
经济(49193)
学报(38891)
(35210)
研究(31177)
科学(30633)
大学(26753)
学学(26136)
中国(24399)
农业(23861)
管理(15494)
(14847)
(13341)
业大(11933)
林业(9835)
农业大学(9784)
(9483)
(9241)
金融(9241)
科技(9003)
业经(8908)
经济研究(8468)
技术(8277)
教育(8221)
财经(7929)
中国农业(6933)
资源(6924)
自然(6769)
问题(6768)
(6761)
共检索到1880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林鑫   杨贵云   郭昊澜   董强   李明   马祥庆   吴鹏飞  
【目的】了解繁殖方式对杉木幼苗根系不同序级生物量分配及生长的影响,有利于认识杉木因繁殖方式影响幼苗个体根系发育水平及生长策略的差异。【方法】以种子萌发、组织培养和无性扦插等繁殖方式培育1年的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测定比较杉木根系不同序级生物量、形态性状与组织碳氮含量的差异,分析根系生物量与不同序级测定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探究杉木幼苗因繁殖方式影响根系生长策略的差异性。【结果】1)不同繁殖方式培育的杉木幼苗根冠比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表现为扦插苗>实生苗>组培苗。从同一序级生物量分配情况来看,扦插苗1级根生物量(每株(0.68±0.13) g)分别是实生苗的4.31倍和组培苗的1.09倍;组培苗2~4级根生物量显著大于实生苗与扦插苗,分别为每株(1.19±0.21) g、(1.63±0.19) g和(1.82±0.27) g,组培苗与扦插苗根系不同序级生物量积累量更大。2)实生苗通过4级根生长来促进1~2级根延伸,其4级根生物量、1~2级根比表面积显著大于组培苗与扦插苗(P<0.05);但组培苗与扦插苗1级根平均直径与比根长显著大于实生苗,表现出通过直径增大与长度增加的方式来增强资源吸收效率的策略。3)实生苗、组培苗与扦插苗根系不同序级组织C和N含量存在差异,组培苗与扦插苗1~2级根N含量显著高于实生苗(P<0.05),但3~4级根N含量显著低于实生苗;组培苗1~4级根C含量显著低于实生苗与扦插苗;组培苗与扦插苗1级根C/N显著小于实生苗。4)实生苗根系生物量与1级根上的组织C和N含量、2~3级根上的形态性状、4级根上的形态性状及组织C和N含量均具有显著关系(P<0.05);对于组培苗、扦插苗而言,根系生物量与1~2级根上的形态性状、3~4级根上的形态性状及组织C和N含量具有显著关系,体现了根系不同序级在形态构建与资源获取效率间存在的生态权衡关系。【结论】不同繁殖方式培育的杉木幼苗根系发育水平及生长策略存在明显差异,实生苗根系表现出探索寻觅土壤空间资源的生长策略;与之相比,组培苗与扦插苗根系形态构建特征与生长策略更具相似性,表现出增强对已占据空间资源吸收利用效率的生长策略。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任江波  李钠钾  秦平伟  陈庆明  汪代斌  江厚龙  
【目的】为探究不同地表覆盖材料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中的适应性,本文在重庆市武隆县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方法】试验共设置地膜覆盖(T1)、小麦秸秆覆盖(T2)、玉米秸秆覆盖(T3)等3种处理和无覆盖(CK)对土壤温度、含水率、养分状况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地表覆盖栽培具有良好的调温保墒效果,以T2最好,T3次之,覆盖塑料地膜的效果最差。地面覆盖后显著增加了土壤的速效氮、磷、钾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同时也降低了径流液中硝态氮、全磷和钾离子的浓度,起到了保肥的作用。其中,覆盖秸秆的保肥供肥效果最好,覆盖塑料地膜次之,裸地栽培的效果最差。覆盖地膜降低了土壤生物量碳氮含量,揭膜后又逐渐恢复到裸地栽培水平;覆盖秸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较高,其中覆盖秸秆的效果好于覆盖玉米秸秆。【结论】地表覆盖可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增强了保水保肥特性,以覆盖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的效果最好。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吕梓晴   段爱国  
【目的】建立适用于不同产区的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模型,以便准确估算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方法】基于四川、广西、江西和福建共109株杉木的树干、树皮、枝、叶和根实测生物量数据以及四川、广西和福建共40株杉木的树干、枝、叶和根的含碳量实测数据,建立不同产区、不同林龄和综合产区成熟林的可加性生物量、碳储量模型。采用似乎不相关回归(SUR)对可加性模型系统中的参数进行联合估计,并用调整后确定系数R_a~2和总相对误差TRE检验模型拟合精度。【结果】1) 4个产区和不同林龄杉木生物量模型的R_a~2为0.635 0~0.995 8,TRE为-17.88%~21.39%,树干、树皮和全株生物量模型的R_a~2均在0.91以上,适用于建模地的杉木人工林生物量预测。广西分侧根拟合的生物量模型除一级侧根外,R_a~2均在0.80以上,TRE为-5.42%~7.21%,可用于预测广西杉木人工林侧根生物量。枝、叶、根的生物量模型拟合精度较干、树皮低。2)四川、广西和福建3个产区碳储量模型R_a~2为0.805 0~0.994 0,TRE为-19.34%~19.84%,树干、根和全株模型R_a~2在0.93以上,适用于各地区杉木人工林碳储量预测。枝、叶的碳储量模型拟合精度较干和根低。3)不同产区的生物量、碳储量模型通用性存在地域差异,位于中亚热带西区的四川生物量模型通用性最差,位于南亚热带的广西带皮干和全株生物量模型通用性较好,位于中亚热带东区的福建和江西生物量模型可进行相互预测;南亚热带广西的碳储量模型通用性最好,而四川和福建的碳储量模型仅适用于本地碳储量预测。4)综合生物量模型R_a~2为0.733 5~0.966 9,根据交互检验结果,综合模型可准确估算不同产区成熟林和福建幼龄林、中龄林的带皮干和全株生物量,TRE为-10.47%~19.88%;还可对江西和福建成熟林及福建中龄林除枝以外的各器官和全株生物量进行准确预测;综合碳储量模型R_a~2为0.802 9~0.982 6,除对广西杉木人工林枝碳储量的预测误差相对较大以外,其他检验样本TRE为-9.57%~15.70%,说明模型的通用性好,可准确预测不同产区的杉木人工林各器官和全株碳储量。【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均适用于建模地生物量和碳储量的预测;模型的通用性受产区差异的影响;综合模型可用于不同地区生物量和碳储量的预测。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雷梅  甘子莹  谭世广  宋秀玲  上官翰婷  丘清燕  
[目的]探究丛枝菌根真菌(AMF)和不同形态氮(NH_4~+-N、NO_3~--N)对杉木根际土壤氮(N)与磷(P)养分含量、相关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方法]本研究以1年生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实验,研究杉木幼苗在接种摩西球囊霉(G.mosseae,Gm)和添加不同形态N(NH_4~+-N、NO_3~--N)后根际土壤N、P养分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与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结果](1)AMF接种提高了土壤有效P含量,降低了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可溶性有机氮以及全P含量,与NH_4~+-N处理相比,NO_3~--N处理下AMF对土壤N、P养分的调节作用更显著(p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昌晓  钟章成  陶建平  
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淹水变化特征,设置常规生长水分条件(CK)、轻度干旱水分胁迫(T1)、土壤水饱和(T2)以及水淹(T3)4个处理组,研究池杉当年实生幼苗根系的苹果酸、莽草酸含量以及生物量变化(均以干质量计)。结果表明:T1、T2和T3这3组池杉幼苗主根的苹果酸、莽草酸含量以及生物量均未与CK组达到显著性差异;T2和T3组侧根苹果酸平均含量分别显著高出CK组1.7和2.2倍,总根苹果酸平均含量显著高于CK组0.8和1.5倍;T1组的侧根、总根苹果酸平均含量与CK组均未达到显著差异;与侧根苹果酸的变化类似,T2和T3组侧根莽草酸平均含量分别高出CK组0.4和1.1倍,这与T1组低于CK组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姜鹏  秦召文  王永明  谷建才  王桂真  
旨在研究张家口坝上地区不同无性繁殖造林小黑杨生物量状况,以张家口坝上张北、沽源的无性繁殖造林小黑杨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解析和收割的方法获取插条、断根和埋桩造林的小黑杨的生物量实测数据,利用SPSS18.0拟合3种无性繁殖造林小黑杨的生物量模型,其结果表明:(1)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R2都大于0.96,D1.3和D1.32H能够很好解释各器官生物量。(2)分别建立了插条造林小黑杨生物量的Logistic方程模型、断根造林小黑杨生物量的幂函数模型和埋桩造林小黑杨生物量的Logistic方程模型。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夏春燕  黄慧敏  夏虹  宋海燕  陶建平  
[目的]探究紫耳箭竹种群(Fargesia decurvata J. L. Lu)在不同林型下的生长和繁殖特征,探讨长寿命一次性开花结实的竹类克隆繁殖和有性繁殖的权衡特性。[方法]以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典型林型:落叶阔叶林(De)、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De+Ev)和常绿阔叶林(Ev)下的灌木层优势种紫耳箭竹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林型下紫耳箭竹种群在营养生长期和果期的形态可塑性、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特性以及繁殖特征。[结果]表明:(1)相较于营养生长期,果期紫耳箭竹单株叶片数在De和De+Ev中显著减少,在Ev中没有显著变化;隔离者长度、隔离者节间数、隔离者直径、隔离者节间均长在De和De+Ev中均降低,在Ev中均增加;果期De中的紫耳箭竹单株小穗数高于De+Ev和Ev。(2)从营养生长期向果期过渡过程中,De和De+Ev中的紫耳箭竹分株叶片生物量和分配比例急剧下降,其余构件的生物量和分配比例无明显变化;Ev中各构件生物量除叶片外均显著增加,分配比例则在枝中显著增加,在叶片和根中显著降低;秆和枝作为支撑器官在3个林型中均占据很大的生物量分配。(3)在营养生长期,3个林型中的紫耳箭竹均产生竹笋进行克隆生长,且De+Ev中的竹笋数显著高于Ev,Ev的单位面积竹苗数显著低于其余2种林型,秆组织密度显著低于果期。在果期均不产生竹笋只产生种子,且单株结实率和生殖分配都很低。[结论]紫耳箭竹种群的形态特征、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特性在不同生活史阶段不同,且在不同林型间也存在差异;克隆生长与有性繁殖间存在明显的权衡,随着有性繁殖的进行,克隆生长能力随之变弱并逐渐消失。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雯雯  王淑真  姜宇杰  周垂帆  
[目的 ]分析不同代数杉木林的土壤有效氮含量变化,探讨硝态氮与不同分类水平的氨氧化古菌(AOA)群落结构、多样性之间的联系,为人工林土壤氮素的有效性和杉木林土壤质量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在福建南平选取4个代数的杉木人工林,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PCR扩增的amoA基因进行测定,运用Mantel_r相关分析、随机森林模型和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等分析方法研究不同代数的土壤有效氮含量与氨氧化古菌群落丰度、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随杉木连栽代数增加,硝态氮(NO_3~--N)含量显著下降,铵态氮(NH_4~+-N)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变化不明显。土壤酶活性、氨氧化古菌群落丰度与多样性总体呈降低趋势,土壤有效氮含量与氨氧化古菌群落以及酶活性之间联系密切,其中,氨氧化古菌丰度与多样性指数是影响硝态氮含量的最主要因素。[结论 ]随着连栽代数增加,氨氧化古菌群落的丰富度与多样性一定程度上降低,除第4代土壤脲酶和氨单加氧酶活性略有上升,土壤氮循环相关酶活性基本呈降低趋势,从而导致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限制了杉木连栽林土壤氮素的有效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艳荷  吕广林  包和林  侯丹  洪伟  范海兰  吴承祯  李键  
采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设计,研究杉木人工幼龄林叶和枝的C、N含量和C/N与氮、硫沉降之间的关系,并建立模型.结果表明,氮沉降和硫沉降对降低杉木叶和枝的有机碳含量作用不显著.氮沉降能极显著提高杉木叶氮含量,显著提高枝氮含量,氮输入量的饱和临界值约为145 kg.hm-2.a-1;硫沉降可提高杉木叶和枝的氮含量,对叶作用不显著,对枝作用显著.硫沉降为26 kg.hm-2.a-1时叶的N含量达到最大值,硫沉降为30 kg.hm-2.a-1时,枝的N含量达到最大值.氮沉降和硫沉降对杉木叶和枝的C/N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氮沉降作用更显著),对枝的影响较对叶的影响明显.试验处理前叶和枝的平均C/N分别为69....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腾飞  李贤伟  范川  魏鹏  刘运科  苏宇  杨正菊  
【目的】探讨香樟人工林土壤表层(0~20cm)细根形态特征、生物量及碳氮含量变化动态,为深入研究人工林细根的养分、水分吸收规律及碳在地下的分配特点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选取四川雅安市雨城区老板山31年生香樟人工林,随机设置20m×20m样地3块,于2011年的1,4,7和10月份,在各样地按"S"形选取5个采样点,采用根钻法,分0~10和10~20cm土层采集根系样品,用WinRHIZO 2005根系分析系统对细根形态进行分析,并测定细根生物量及碳氮含量。【结果】1)1~5级细根随着根序的增加,平均直径、生物量和细根C含量逐渐增大,比根长(SRL)、根长密度(RLD)和细根N含量逐渐降低。2)...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温小荣  孟雪  刘俊  陈树  林国忠  佘光辉  刘雪惠  郜昌建  
[目的]研究不同立地质量对杉木生物量遥感估测精度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森林生物量遥感监测体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以2007年建德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TM影像为研究材料,采用蓄积量—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计算杉木林生物量和地位级法评价立地质量等级,比较杉木立地质量好、中等、差和不分地位等级4种生物量遥感估测模型,并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1)以TM遥感影像主成分分析中第一主成分为自变量的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决定系数R2均在0.69以上,最高0.855。(2)利用预留独立样本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不分地位级总体估测精度为87.78%,分立地质量等级好、中、差3种类型总体估测...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陈美玲  刘鑫  陈新峰  孟苗婧  张金池  聂晖  曾婧祎  谢德晋  
【目的】探究酸雨类型转变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为不同类型酸雨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京市东善桥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对照处理(ck,山间防火池水,pH 6.6)、不同酸雨类型[包括酸雨类型(硫酸型、硝酸型和混合型)和酸雨酸度(模拟溶液pH 4.5、3.5和2.5)]胁迫1 a后,探究酸雨类型转变对杉木林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结果】随着酸雨酸度增加,不同类型酸雨处理土壤pH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土壤交换性氢离子(H~+)和铝离子(Al~(3+))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与对照相比,酸雨pH为2.5时,土壤交换性H~+、Al~(3+)均在硫酸型酸雨处理下分别增长了275%和240%,在混合型酸雨处理下分别增长了254%和246%,在硝酸型酸雨处理下分别增长了246%和249%。此外,酸雨胁迫时间显著影响土壤总碳、总氮、总硫、有效磷和微生物量碳氮(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屈皖华  李志刚  李健  
为探讨施用有机物料对宁夏沙化土壤的改良效果,以当地易得的杨树(Populus alba var.pyramidalis)枝条、玉米(Zea mays)秸秆、牛粪为原料,通过桶栽方法研究了有机物料单施和配施对宁夏沙化土壤碳氮含量、酶活性及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添加对照相比,单施和配施有机物料(除牛粪外)均使土壤的碳、氮组分含量(除无机氮外)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单施牛粪处理增加了土壤的无机氮,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全氮和水解氮含量均最高,但是土壤C/N(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C/N(土壤微生物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童冉  陈庆标  周本智  
[目的 ]利用神经网络所具有的输入层与输出层间存在的高度非线性映射关系,对杉木叶片C、N、P含量实现准确、经济、快捷的预测。[方法 ]以我国亚热带地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在杉木叶片C、N、P含量与地理、气候及土壤性质等生态因子间构建最优预测模型,并结合已发表文献数据进行叶片C、N、P含量预测。[结果 ]模拟预测叶片C、N和P含量分别为476.68、12.27和1.24 mg·g~(-1),其中N含量远低于我国陆地植物叶片平均含量;叶片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40.28、412.01和10.50。预测结果与实测值较为符合,表明RBF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用于预测杉木叶片C、N、P含量与生态因子的关系是可行的。[结论 ]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估测杉木叶片C、N、P含量,平均误差分别为1.82%、9.88%和7.02%。较低的叶片N含量和N/P表明亚热带地区杉木生长主要受到N素限制。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童冉  陈庆标  周本智  
[目的 ]利用神经网络所具有的输入层与输出层间存在的高度非线性映射关系,对杉木叶片C、N、P含量实现准确、经济、快捷的预测。[方法 ]以我国亚热带地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在杉木叶片C、N、P含量与地理、气候及土壤性质等生态因子间构建最优预测模型,并结合已发表文献数据进行叶片C、N、P含量预测。[结果 ]模拟预测叶片C、N和P含量分别为476.68、12.27和1.24 mg·g~(-1),其中N含量远低于我国陆地植物叶片平均含量;叶片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40.28、412.01和10.50。预测结果与实测值较为符合,表明RBF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用于预测杉木叶片C、N、P含量与生态因子的关系是可行的。[结论 ]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估测杉木叶片C、N、P含量,平均误差分别为1.82%、9.88%和7.02%。较低的叶片N含量和N/P表明亚热带地区杉木生长主要受到N素限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