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47)
2023(6920)
2022(5728)
2021(5159)
2020(4371)
2019(9775)
2018(9513)
2017(16891)
2016(9284)
2015(10468)
2014(10414)
2013(10248)
2012(9569)
2011(8707)
2010(8740)
2009(8098)
2008(7820)
2007(7186)
2006(6498)
2005(5987)
作者
(32341)
(27168)
(27127)
(25527)
(16876)
(12998)
(12227)
(10460)
(10411)
(9677)
(9297)
(9239)
(8913)
(8764)
(8567)
(8404)
(8262)
(8174)
(7958)
(7775)
(6879)
(6794)
(6641)
(6237)
(6114)
(6091)
(6004)
(5897)
(5658)
(5552)
学科
(34268)
经济(34191)
管理(25811)
(21754)
(17498)
企业(17498)
方法(15823)
数学(13994)
数学方法(13754)
(10923)
(9772)
中国(9051)
(8173)
环境(8155)
(8108)
业经(7181)
农业(6264)
理论(6227)
(6032)
(5773)
(5736)
贸易(5733)
(5572)
(5527)
金融(5527)
地方(5519)
(5512)
银行(5451)
(5264)
技术(5256)
机构
大学(143373)
学院(139689)
研究(53958)
(51312)
经济(50113)
管理(47149)
理学(40647)
理学院(40065)
管理学(38731)
中国(38575)
管理学院(38501)
科学(37731)
(35140)
(31881)
(29443)
业大(29199)
农业(28285)
研究所(27134)
中心(24202)
(23463)
(21794)
北京(20217)
(20155)
农业大学(18940)
(18661)
财经(18438)
(18350)
师范(17870)
(17242)
技术(17053)
基金
项目(100239)
科学(75882)
基金(71541)
(67271)
国家(66747)
研究(64209)
科学基金(54376)
(39707)
社会(38906)
自然(38547)
自然科(37592)
自然科学(37575)
基金项目(37533)
自然科学基金(36901)
社会科(36764)
社会科学(36753)
(34583)
资助(30184)
教育(30125)
重点(23785)
编号(22655)
计划(22097)
(21069)
(21066)
(20346)
科研(20339)
科技(19928)
创新(19213)
成果(18736)
大学(18454)
期刊
(55815)
经济(55815)
研究(38210)
学报(34389)
(31136)
中国(30925)
科学(27801)
大学(25417)
学学(24234)
农业(21116)
管理(19780)
(17479)
教育(14953)
技术(13267)
(11183)
业大(10853)
(10640)
金融(10640)
财经(9300)
(9093)
农业大学(8802)
林业(8728)
经济研究(8705)
科技(8117)
业经(8082)
(8015)
统计(7235)
问题(7163)
(6566)
资源(6359)
共检索到2084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陈伟  唐倩  张凤娇  郑怀礼  
基于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综合实践能力目标,设计了具有材料制备和仪器分析特点的综合实验。针对现有壳聚糖基絮凝剂絮凝性能不足的原理,采用马来酸酐作为交联剂和双键供体引入壳聚糖,合成新型壳聚糖基絮凝剂CPAM-g-MCS。优化实验和FT-IR、TG、XPS分析表明絮凝剂被成功合成,马来酸酐可有效提高接枝絮凝剂的单体转化率和特性黏度。絮凝实验结果表明:CPAM-g-MCS对含藻水体中叶绿素a去除率为96.59%,絮体粒径更大且更集中,优于无马来酸酐絮凝剂。马来酸酐酰化接枝可显著提高絮凝剂网捕架桥/卷扫机制,并强化絮凝性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正林  冯贵颖  岳晓勤  单丽伟  王月红  刘晓荣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 6 3株菌株 ,培养、筛选得到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 17株 ,其中 2株絮凝活性较高。研究了这 2株菌在不同培养时间的生长情况及其絮凝活性等 ,得出絮凝活性与菌生长量呈正相关关系。通过改变培养基的碳源、氮源、无机盐等因素 ,得出 2株絮凝活性较高的菌株产生絮凝剂的最佳条件 :真菌 IV- 2 1,以蔗糖为碳源 ,蛋白胨为氮源 ,Na Cl为无机盐 ,p H为 6 .0 ,培养温度为 30℃时 ,絮凝效果最好 ;细菌 I- 9,以葡萄糖为碳源 ,尿素为氮源 ,K2 HPO4 为无机盐 ,培养基初始 p H偏碱性 ,培养温度为 30℃时 ,絮凝效果最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静  袁同琦  刘竹  付文娟  
该文以硝酸铈铵作引发剂,制得纤维素改性阳离子絮凝剂,并探讨了该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及造纸废水的絮凝作用,着重考察了絮凝剂投药量、体系pH值、接枝产率、胺化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纤维改性共聚物是一种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浊度去除率达到71%,对造纸废水色度去除率达到81.2%,浊度去除率达到72.3%。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燕友果  张燕  王攀  周丽霞  
设计了研究型实验——双子表面活性剂自组装增黏特性的实验设计。采用LAMMPS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VMD可视化软件及Origin绘图软件,构建了双子表面活性剂溶液模型,优化初始构建模型,模拟了其自组装形成蠕虫胶束的过程,并考察了不同剪切流速下的自组装行为和黏度变化。教学实践证明,该实验使学生掌握了LAMMPS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的使用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莉  冯贵颖  田鹏  
 制备了无机-有机天然高分子复合絮凝剂PAC-CTS,探讨了其组成、投加量以及废水pH值对城市废水和金属合成水样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处理的城市废水pH值为8,复合絮凝剂组成中CTS含量为200g/kg,投加量为80mg/L时,废水的色度、浊度和CODCr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4%,99%和68%;在金属合成水样的应用中,当水样pH值为8,CTS含量为300g/kg时,复合絮凝剂絮凝效果最好,投加量分别为4和5mg/L时,Cu2+和Pb2+的去除效果分别为85%和73%。说明复合絮凝剂PAC-CTS兼有无机和有机絮凝剂的优点,是一种使用范围较广的新型絮凝剂。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王吟  李欢欢  于佳玉  陈佳佳  杨麒霖  张晓东  
基于生物质资源化理念以及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设计了“三维生物质水凝胶吸附剂制备及性能测定”实验。以秸秆为原料优化制备了生物质水凝胶吸附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了其理化性质,并初步考察了其对水中重金属离子Cr(Ⅵ)的吸附性能及动力学模型,最后设置了涉及相关影响因素考察和机理探讨的开放性拓展实验。该实验将专业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及前沿科技成果相结合,能够为学生后续进行研究性、创新性实验以及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也有利于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李望  白雪雨  朱晓波  
根据赤泥中富含铝、铁资源的特点,通过化学浸出和聚合反应实验,制备了一种高效的铝铁无机絮凝剂,用于高浊度废水吸附处理。实验涉及铝铁无机絮凝剂制备、大型仪器表征分析、聚合产物形态分析和吸附法处理废水等基础理论,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节能减排"等环境保护意识,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有效融合。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赵伟伟  王秀华  孙振  黄倢  朱岩松  史秀秀  付军  杨从海  
从山东及河北沿海分离到一株产絮凝剂细菌(编号200903091102,简称1102),分别用细菌全脂肪酸气相色谱法和16S rDNA序列分析比对法对该菌进行鉴定,两种方法的鉴定结果均显示细菌1102为一种芽孢杆菌(Bacillus sp.)。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细菌1102与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特基拉芽孢杆菌(B.tequilensis)等亲缘关系最近。应用高氏1号培养基培养细菌1102,提取其絮凝剂进行絮凝力测定,结果显示,该菌所产絮凝剂的絮凝率达到80.19%。发酵72 h时,絮凝剂得率最高达19.5 g/L;分别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苯酚-硫酸法及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所得絮凝...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融  刘云鹏  霍远涛  郭元飞  李顺鹏  蒋建东  
从江苏苏州某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初筛分离出21株产絮凝剂的微生物菌株,复筛得到1株具有较高絮凝活性的絮凝剂产生菌,将其命名为XNJ1。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并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将菌株XNJ1鉴定为居幼虫普罗威登斯菌属(Providencia sp.)。试验结果表明,菌株XNJ1对高岭土悬浮液的最佳絮凝生长条件为: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尿素,pH值7.0~8.0,温度30℃左右,培养时间48 h。在最佳絮凝条件下,2%絮凝剂投加量对4%的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率达到82.4%。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菌株XNJ1具有较好的生物絮凝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剑  冯贵颖  王曙光  高宝玉  岳钦艳  
从土壤中筛选出1株产絮凝剂的菌种KLE-1,采用BIOLOG菌种鉴定仪鉴定该菌株为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t aerogenes)。该菌株培养产生的絮凝物质主要存在于发酵液中;絮凝剂以粉末状态存在时,在室温下放置50 d以后絮凝活性仪下降14.1%;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絮凝的最适宜pH值为7.0~8.0,即中性偏碱性条件,Ca2+,Al3+,Mg2,Na和Fe3+等金属阳离子均有助于絮凝作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飞  孙军德  
从土壤和活性污泥中分离出22株絮凝剂产生菌,以培养液对高岭土悬浊液絮凝效果为指标,筛选出1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菌Y2,初步鉴定为微球菌属(Micrococcus)。该菌产絮凝剂与菌体生长量呈正相关,在生长的稳定期后,达到最高的絮凝活性。试验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作碳源,NaNO3作氮源,Y2产絮凝剂的最适生长条件为:pH值7.0,温度30℃,摇床转速160r.min-1,培养60h可达最高絮凝活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颜霞  张卫  王莉  
采用常规细菌分离纯化方法,从造纸厂排污口底泥中采样,富集培养后分离得到5株有絮凝活性的细菌,其中菌株E1的絮凝除浊性能较强、稳定性最好。对E1絮凝活性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该絮凝剂的适宜投加量为2.0%,Ca2+的助凝效果较好,且具有较好的pH稳定性。通过测定菌株E1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活性,发现其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活性达到90.32%,产絮凝剂的最佳条件为pH8.0,温度40℃,180r/min摇床培养72h。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焕利  冯贵颖  赵淑艳  张雪峰  杨娜  
【目的】为紫外诱变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由1株絮凝剂产生菌XL-18出发,经过紫外诱变得到絮凝活性高的正突变菌株YB-1,用红外光谱、薄层色谱分析纯化后YB-1产微生物絮凝剂的成分,苯酚-硫酸法分析样品中糖含量,双缩脲法分析样品中蛋白质含量,并用YB-1产微生物絮凝剂处理水性油墨废水,研究了不同因素(pH、投加量、助凝剂)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菌株YB-1的絮凝率为95.0%;YB-1产微生物絮凝剂含有羟基、羧基等官能团,总糖含量为6.630 g/L,不含蛋白质,其是由葡萄糖和甘露糖为主要单体组成的多糖;添加0.5 mol/L CaCl2溶液作助凝剂、废水pH 8.0、Y...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培洲  李云  袁澍  张红宇  彭海  林宏辉  汪旭东  吴先军  
【目的】以叶绿素缺乏突变体水稻为材料,研究其光系统蛋白和叶绿素的合成特性,以揭示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的机理。【方法】通过蛋白质电泳、Western杂交、Northern杂交以及叶绿素前体物质的测定等来鉴定叶绿素缺乏突变体W1的黄化原因。【结果】与野生型相比,叶绿素缺乏突变体W1的叶绿素含量明显减少,与之对应的是其类囊体膜蛋白的减少,特别是光系统II捕光色素蛋白(LHCII)三聚体含量的急剧减少。Western杂交进一步表明,W1的LHCII含量仅为野生型的1/3。编码LHCII脱辅基蛋白的cab基因在突变体W1和野生型中转录水平相仿。突变体W1叶绿素合成的前体物质从合成的起始δ-氨基乙酰丙...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凯强  贾志锋  梁国玲  刘勇  马祥  刘文辉  
土壤干旱是限制青海省燕麦(Avena sativa)幼苗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探究燕麦对干旱的响应机理,本研究以青海省主栽燕麦品种‘青燕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4个水分梯度,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5%(对照)、60%、45%和30%,探讨幼苗叶绿素及其前体物质和荧光参数变化特点,完善该品种在干旱研究中的不足,为评价燕麦抗旱提供理论基础。结果显示:不同土壤干旱显著影响燕麦幼苗的发育,与对照相比,幼苗株高降低了24.3%~57.4%;叶长宽比降低了44.0%~68.2%,根冠比增加了90.3%~129.0%。干旱导致叶绿素及其前体物质代谢失衡,胁迫增加了叶绿素合成前体δ-氨基乙酰丙酸含量,降低了胆色素原、粪卟啉原Ⅸ、原卟啉Ⅸ、镁原卟啉Ⅸ和原叶绿素酸酯含量,最终造成叶绿素含量下降。叶绿素含量降低引起了燕麦光合系统的光能吸收、利用和分配失衡,土壤干旱下过剩光能主要通过热耗散的形式散失,这可能是燕麦保护光合系统光抑制和光破坏加剧的重要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