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18)
2023(8775)
2022(7586)
2021(7190)
2020(6279)
2019(15019)
2018(15189)
2017(29122)
2016(16010)
2015(18675)
2014(19114)
2013(18675)
2012(17267)
2011(15635)
2010(16223)
2009(15036)
2008(15163)
2007(14053)
2006(11998)
2005(10769)
作者
(47680)
(39795)
(39616)
(37938)
(25349)
(19215)
(18284)
(15556)
(14869)
(14481)
(13605)
(13396)
(12868)
(12593)
(12515)
(12384)
(12336)
(11736)
(11639)
(11365)
(9969)
(9907)
(9818)
(9132)
(9067)
(9022)
(8971)
(8857)
(8111)
(7989)
学科
(67705)
经济(67631)
管理(43688)
(43258)
方法(35337)
(35274)
企业(35274)
数学(31627)
数学方法(31016)
(18727)
中国(16776)
(16201)
(13984)
业经(13101)
(12693)
贸易(12686)
理论(12366)
(12310)
地方(12142)
农业(12072)
(11968)
(10699)
(9985)
(9971)
银行(9959)
财务(9923)
财务管理(9882)
(9450)
金融(9448)
(9392)
机构
学院(234400)
大学(233482)
(92349)
经济(90179)
管理(89613)
理学(76814)
理学院(75949)
研究(75055)
管理学(74176)
管理学院(73753)
中国(57283)
(49825)
科学(47710)
(42611)
(40057)
(39105)
(36748)
中心(35742)
业大(35634)
研究所(35360)
财经(33772)
北京(31626)
农业(31606)
(31011)
师范(30694)
(30403)
(29417)
经济学(28087)
技术(26790)
(26527)
基金
项目(150625)
科学(116613)
研究(109712)
基金(106624)
(93376)
国家(92237)
科学基金(78105)
社会(66209)
社会科(62588)
社会科学(62565)
(60413)
基金项目(55712)
教育(52692)
自然(51293)
(50407)
自然科(50070)
自然科学(50056)
自然科学基金(49128)
编号(46879)
资助(45916)
成果(38459)
重点(34064)
(33009)
课题(32420)
(31806)
(31037)
科研(29252)
创新(28934)
大学(28710)
教育部(28110)
期刊
(101972)
经济(101972)
研究(65835)
中国(46513)
学报(36839)
(35868)
(34889)
科学(33077)
管理(31769)
教育(28998)
大学(27609)
学学(25738)
农业(24001)
技术(23778)
(19183)
金融(19183)
业经(17368)
财经(16352)
经济研究(16224)
统计(14107)
(13988)
(13798)
问题(13377)
图书(13054)
技术经济(12745)
(12535)
(12093)
商业(11566)
决策(11523)
理论(11091)
共检索到3462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苏金花  
累世同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家庭形式,其最基本的特点是同居、共财、合爨。累世同居现象,自汉以来,历经各朝有所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累世大家庭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汉代以儒士及豪强地主家庭为代表;魏晋南北朝以门阀士族家庭为典型;隋唐则以世家大族和官僚士大夫家庭为主;宋明以后耕读传家的地主阶层中出现了大量数世同居现象。但终古代之世,这种家庭模式在整个社会中没有成为普遍现象,没有成为占社会主导地位的家庭模式。这种家庭模式之所以不能普遍化,主要在于其产生的特殊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蒋志梅  
调研分析了老年人对室内居住空间的需求及居住现状的组成与特点,剖析了居家养老同居、邻居、近居、分隔四种室内居住空间组合模式的利弊,并对居家养老室内空间功能的普适性、设计的灵活可变性及布局的多样性提出了思考性的建议。为探索适合居家养老的多功能、复合式的灵活多变的室内空间组合模式提供一点思路。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宋大平  赵东辉  任静  付晓光  程念  
目的:总结提炼现阶段医保支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典型模式,为规范该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政策回顾、面上调查、典型调查。结果:现阶段主要存在6种医保支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典型模式,分别是支持签约服务费、医保打包付费、签约对象报销优惠、不签约不报销、医联体和医共体医保结余用于签约服务人员奖励、将转诊后大型医疗检查等费用额度交给签约团队所在首诊基层机构。结论:医保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支持已形成一些模式,但总体上尚缺乏体制机制性设计,下一步有待以医保打包付费为主要支持模式,建立实体性和程序性机制,并完善配套措施。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于秋华  于颖  
本文从分析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局限性入手 ,阐述了中国农村社会化养老模式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趋势 ,指出当前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养老体系是中国农村的现实选择 ,并就如何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体系提出了有现实意义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健刚  刘艺非  
文章利用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从捐赠参与度、绝对捐赠额及相对捐赠额3个方面对国内家庭捐赠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近年全国慈善捐赠水平可能被低估,一般居民家庭具有直接面向受益人的偏好。在相关因素上,相对于收入,受教育程度是家庭捐赠更稳定的促进因素;家庭平均年龄对捐赠行为呈现出稳定的负向影响;农村家庭与城市相比虽捐赠水平较低却具有更强的收入及教育效应;体制的嵌入及政治资本对家庭捐赠行为有正向影响;此外,家庭捐赠水平呈现东部高于西部,西部高于中部的特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健刚  刘艺非  
文章利用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从捐赠参与度、绝对捐赠额及相对捐赠额3个方面对国内家庭捐赠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近年全国慈善捐赠水平可能被低估,一般居民家庭具有直接面向受益人的偏好。在相关因素上,相对于收入,受教育程度是家庭捐赠更稳定的促进因素;家庭平均年龄对捐赠行为呈现出稳定的负向影响;农村家庭与城市相比虽捐赠水平较低却具有更强的收入及教育效应;体制的嵌入及政治资本对家庭捐赠行为有正向影响;此外,家庭捐赠水平呈现东部高于西部,西部高于中部的特征。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艳国  黄慧  易娟  谭海萍  
形成家庭学校合作、家长教师互动、社会学校双赢的办学新模式。通过跟家长、家庭的沟通,对学生有的放矢地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实现教育资源由"单一渠道、固定时空"向"全方位、立体化"转变。考上大学,并不等于以后一劳永逸、高枕无忧。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江西师范大学通过构建家长委员会这一平台,探索出了大学、家庭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郑晔  
从远古到现代,我国家庭经过了几千年的历程,直到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普遍存在的家庭模式仍是宗法制大家族下的个体小家庭。家族制度深深地影响着个体小家庭的消费模式。大家族有祠堂,有族长,有家族公田。家族内部一方面贫富悬殊、阶级分化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定族公产有时也用于救济本家族的穷人。我们不探讨大家族制度对个体家庭消费的影响,只就一般个体家庭的消费模式加以简要分析。第一,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家庭消费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传统的中国虽有“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但“农”始终占了绝大多数,并且士、工、商都依附于农而存在。由于工商业及社会分工极不发达,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以农...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纪竞垚  
利用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6)数据在探讨家庭照料与社会照料关系的基础上,结合生命历程理论、机会成本视角以及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构建了中国本土化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的理论分析框架——中国居家老年人家庭-社会照料模型。研究发现,总体上社会照料可以减轻家庭照料负担,但两者关系并非线性,而是因社会照料类型、老年人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经济资源禀赋的不同表现为或替代或补充的关系。对中国居家老年人家庭-社会照料模型的理论分析表明,精准匹配社会照料资源需考虑老年人主观能动性及健康状况、照料类型、家庭经济资源禀赋等微观因素,同时当宏观层面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照料政策等作用于个体行为时,需结合城乡发展实际并注重供求对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毛满长  李胜平  
在中国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中国城镇家庭养老模式功能逐渐弱化,机构养老亦不能满足养老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具有养老服务供给的综合优势,是解决中国城镇养老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然而在运行中存在着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社会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培育专业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整合社会养老服务资源是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的有效对策。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小莹  王颖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传统养老方式受到挑战,社区养老服务,作为一种新的居家养老的辅助方式日益显示出其优越性。依托社区和居委会,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不断探索人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是破解目前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北京市部分社区陆续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应从两方面着手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一是加大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引导市场,逐步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维护老年人家庭的独立,以减轻社会养老的负担;二是发动社会力量,利用有限的资源,加强重点帮扶独居空巢老年人。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俞德怡  李金科  
目前,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存在诸多缺陷,"旗舰连锁式"模式创新的内核,就是由企业将养老机构建到各个社区,由机构建立起全方位的覆盖网络,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养老市场资源,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社会化、标准化、高质量、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赵岑  王晓静  刘国尧  
结合育人工作的新情况,探索一种新型的研究生集体建设模式。家庭式研究生集体的组建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家庭式研究生集体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德育工作体系的完善。在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中,德育教育是重要的一环,而基层集体建设是研究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对研究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研究生班集体是研究生学习、科研和生活的基本单位,是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杨洁  
居家养老已经成为城市老年人养老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居家养老也存在老年人缺乏安全保障、现有社区设施有缺陷、系统专业的服务跟不上、市场运行机制落后等问题。在发展居家养老的过程中,应该对现有的模式进行创新,在制度设计上针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分层与定位,以适应不同层次老年人群的需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于传岗  
对国内对中国家庭农场界定,以农业部的标准最为权威,但这种界定以户籍、规模经营、收入、劳力为主要,这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不足。因为中国农业处于转型期,中国家庭农场界定必然是一个动态标准,因而家庭农场收入最大化、禀赋匹配最优化、收入均衡化与农场主素质化是度量中国式家庭农场的标准。因此,中国式家庭农场是指那些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有一定农学素养的农场主,对家庭禀赋与经营的农地坚持适度规模与收入最大化的农业经营组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