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80)
2023(3134)
2022(2695)
2021(2376)
2020(2078)
2019(4563)
2018(4468)
2017(8003)
2016(4676)
2015(5151)
2014(4906)
2013(5016)
2012(4777)
2011(4462)
2010(4371)
2009(4020)
2008(3847)
2007(3411)
2006(3162)
2005(2836)
作者
(17756)
(15060)
(14917)
(13850)
(9445)
(7330)
(6442)
(5888)
(5841)
(5315)
(5298)
(5033)
(4948)
(4932)
(4903)
(4796)
(4560)
(4486)
(4393)
(4256)
(4024)
(3861)
(3591)
(3556)
(3384)
(3354)
(3305)
(3243)
(3208)
(3189)
学科
(18445)
经济(18425)
(11307)
管理(10624)
方法(9370)
数学(8444)
数学方法(8339)
(7962)
企业(7962)
(7108)
(5427)
中国(4341)
业经(3807)
(3789)
土壤(3776)
农业(3719)
(3681)
(3141)
贸易(3140)
(3063)
地方(2979)
环境(2922)
(2866)
(2554)
金融(2554)
技术(2526)
(2460)
(2359)
(2326)
理论(2316)
机构
大学(70799)
学院(69592)
研究(32017)
(27067)
经济(26542)
(24840)
科学(23858)
中国(22373)
管理(21650)
农业(20378)
(19154)
理学(18664)
理学院(18396)
研究所(17991)
管理学(17859)
管理学院(17780)
业大(17684)
(16618)
中心(13186)
农业大学(12864)
(12076)
科学院(11778)
(11760)
(11552)
(11375)
(11069)
实验(10703)
(10587)
北京(10396)
实验室(10243)
基金
项目(52616)
科学(39642)
(38653)
国家(38418)
基金(38383)
科学基金(29874)
研究(29817)
自然(22786)
自然科(22249)
自然科学(22236)
自然科学基金(21834)
(20567)
基金项目(19588)
(19057)
社会(17821)
社会科(16860)
社会科学(16853)
资助(16804)
计划(13866)
重点(13353)
科技(13324)
教育(13075)
(11947)
(11176)
(11131)
科研(10957)
(10906)
(10530)
创新(10415)
专项(10414)
期刊
(27267)
经济(27267)
学报(22840)
(22543)
研究(18525)
科学(17408)
农业(15713)
大学(15471)
中国(15316)
学学(15025)
(9685)
管理(8803)
业大(7498)
(7453)
农业大学(6082)
林业(5504)
技术(5193)
(5048)
经济研究(5020)
中国农业(4851)
(4811)
金融(4811)
教育(4752)
财经(4356)
科技(4348)
自然(4232)
(3872)
资源(3769)
世界(3767)
业经(3667)
共检索到1044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春亮  李淑英  张怀文  杨学文  辛晓平  杨桂霞  唐华俊  
调查了北京顺义区河南村紫花苜蓿(WL323)的连续生产过程中的产量、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刈割产量动态年内随茬次下降,年产量则受气候变化影响波动较大,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土壤水分含量成为产量变化的直接原因;同时,0~20 cm土层的速效氮含量波动升高,说明了紫花苜蓿的土壤改良较强,但短期种植效果不易保证;0~20 cm土层中的速效磷含量在4年后降低很多,说明了紫花苜蓿的种植能降低土壤的速效磷含量,实际生产中应注意补充磷肥。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振洲   吴征江   李春阳   蒋朝   武文莉   刘慧霞  
为探究土壤水分和种植密度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双因素盆栽试验,分析了土壤水分梯度(W_(1):85%~90%、W_(2):75%~80%、W_(3):60%~65%、W_(4):35%~40%土壤田间饱和含水量)和植株密度(D_(1):10株·盆~(-1)、D_(2):15株·盆~(-1)、D_(3):20株·盆~(-1))交互作用对紫花苜蓿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灰分(CA)、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无氮浸出物(NFE)及相对饲用价值(RFV)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CP、EE、NFE及RFV值在W_(2)处理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CF、NDF、ADF及CA在W_(2)处理下显著低于其他处理;CP、RFV随植株密度的增加而降低;EE、CA随植株密度的增加而升高,EE在D_(1)、D_(2)处理下差异不显著并显著低于D_(3)处理,CA在D_(1)处理下显著低于其他处理;CF、NDF及ADF随植株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CF在D_(2)处理下显著低于其他处理;NFE随植株密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D_(1)、D_(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D_(3);土壤水分和植株密度互作对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影响。在W_(2)土壤水分下,紫花苜蓿获得较高的CP(22.40%)、EE(3.40%)、NFE(27.04%)和RFV(151.24%),较低的CF(36.26%)、NDF(40.23%)、ADF(30.53%)和CA(10.91%);在D_(2)处理下,紫花苜蓿获得较高的NFE(27.52%)和较低的CF(37.79%)。综合考虑,当土壤水分在饱和含水量的60%~80%,植株密度为15株·盆~(-1)时,紫花苜蓿营养品质达到最佳。这一结果为紫花苜蓿田通过水分和种植密度耦合管理技术提供参考。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蒋朝   吴征江   李春阳   张振洲   武文莉   刘慧霞  
为探寻其生物量分配对不同土壤水分和种植密度互作的响应规律,为生产管理中通过种植密度和土壤含水量耦合管理来调控植物生物量分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植物生产力,完善植物适应环境因素的机制研究,本研究以紫花苜蓿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土壤水分85%~90%_((W1))、75%~80%_((W2))、60%~65%_((W3))、35%~40%_((W4))的土壤饱和含水量和不同种植密度10_((D1))、15_((D2))、20_((D3))株·盆~(-1)对紫花苜蓿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显著影响紫花苜蓿的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单株地上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冠比(P<0.05),随土壤水分的减少,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峰值均出现在土壤水分含量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75%~80%时。种植密度显著影响紫花苜蓿单株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P<0.05),随种植密度增大,单株地上生物量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种植密度为15株·盆~(-1)时,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则呈增高趋势。土壤水分和种植密度互作只显著影响了紫花苜蓿的单株地上生物量(P<0.05),在土壤水分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75%~80%,种植密度为15株·盆~(-1)时,紫花苜蓿单株地上生物量有最大值,为5.00 g。这一结果说明紫花苜蓿可以通过调节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来适应土壤水分和种植密度条件,提高其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本研究中土壤水分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75%~80%,种植密度为20株·盆~(-1)时紫花苜蓿的地上、地下生物总量最大,牧草产量最高。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文瑞  蒋朝  唐娜  吴征江  武文莉  戴洪伟  李春鸣  刘慧霞  
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和植株密度是栽培草地管理的关键因子。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土壤水分(85%~90%、 75%~80%、 60%~65%、 35%~40%的土壤饱和含水量)和植株密度(10、 15、 20株·盆~(-1))互作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植株性状和叶片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株高、分枝数、根颈直径、主根长和叶绿素含量随土壤含水量增大,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而叶面积和叶片干重表现为增加趋势。紫花苜蓿根颈直径、主根直径、叶面积、叶片干重随植株密度增大,均呈减小趋势,而叶绿素a和叶绿素b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土壤水分和植株密度互作仅显著影响了根颈直径(P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沛松  贾志宽  李军  王俊鹏  李永平  刘世新  
通过连续两年对宁南山区不同生长年限的苜蓿土壤深层水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①随着苜蓿生长年限的增加,土壤整体上干燥化程度加剧。2004年测定的4、7和12年生苜蓿地0~700 cm土层平均含水率分别为5.30%、5.22%和5.01%,2005年测定的3、6和10年生苜蓿地0~800 cm平均含水率分别为6.26%、5.60%和5.27%。3年生以后,苜蓿根系已达300 cm以下,对300~800 cm土层水分消耗强烈,而对300 cm以上土层水分消耗减缓。②根据不同生长年限苜蓿土壤深层水分分布和动态分析,可将土壤剖面分为4个层次:降水蒸发易变层(0~100 cm)、降水继续扩散层(100~3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小赟  王琦  张登奎  周旭姣  赵武成  赵晓乐  刘青林  崔循臻  
垄沟集雨种植是我国半干旱黄土高原丘陵区缓解干旱和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节水耕作措施,耐久环保覆盖材料缺乏是限制垄沟集雨种植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探寻适宜覆盖材料,本研究以生物炭-土壤结皮作为垄沟集雨种植覆盖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2种生物炭类型(玉米秸秆炭和牛粪炭),副区为3种生物炭施加量[0(土垄)、3×10~4(单倍炭)和6×10~4 kg·hm~(-2)(双倍炭)],研究生物炭-土壤结皮覆盖垄沟集雨种植对径流、土壤水分、养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营养成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牛粪炭-土壤结皮覆盖集雨垄相比,玉米秸秆炭-土壤结皮覆盖集雨垄提高径流系数、土壤水分、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玉米秸秆炭-土壤结皮覆盖集雨垄的紫花苜蓿全生育期干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3.34%和0.82 kg·(hm~2·mm)~(-1)。径流系数和土壤贮水量随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养分、pH、紫花苜蓿品质和相对饲喂价值随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而升高;与土垄相比,单倍炭垄和双倍炭垄的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分别增加3.96%~11.05%和3.33%~6.4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0.96~1.88和0.98~1.38 kg·(hm~2·mm)~(-1)。综合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分析,单倍(3×10~4 kg·hm~(-2))玉米秸秆炭-土壤结皮适宜于垄沟集雨种植模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孟翔  刘伟  褚皓清  颜安  谢开云  孙伶俐  赵越  
土壤养分是影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为探究灌溉、磷肥和丛枝菌根(AM)真菌对紫花苜蓿土壤养分的影响,本研究设置调亏灌溉(RDI)和定额灌溉(QI)两个灌溉处理,磷肥0 (P_0)、60 (P_1)、120(P_2)和180 kg·hm~(-2) (P3) 4个肥力梯度,以及AM (土壤不灭AM真菌)和–AM (土壤灭AM真菌)两种处理。结果表明:定额灌溉处理提高了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施磷肥和AM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中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在0-20、20-40和40-60 cm土层紫花苜蓿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均大于土壤有效磷含量,说明丛枝菌根真菌对紫花苜蓿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有重要贡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潘声旺  魏世强  袁馨  曹生宪  
【目的】探讨混种模式下植物对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的联合修复、积累效应。【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法,对比研究油菜、紫花苜蓿在不同栽培模式下对土壤中芘、菲的去除效果与修复机制。【结果】在试验浓度范围内,混种模式下芘、菲的修复效果明显超过单种模式。油菜、紫花苜蓿联合种植70d后,土壤中菲、芘平均去除率为75.06%、68.22%,分别比二者单独种植时高出43.26%、40.38%和11.03%、16.29%,强化效果明显。植物本身能够吸收与累积在一定量的菲和芘,累积量与土壤中菲、芘的添加浓度正相关。相同污染水平下,茎叶部积累量低于根部、菲小于芘、混种模式低于单种模式。在植物-微生物系统中,微生...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来幸樑  师尚礼  吴芳  郝梓暄  周彤  陈建纲  赵亚东  
为了探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不同禾草混播草地的土壤养分分布与积累规律,将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均分别按1∶2、1∶1和2∶1比例进行同行混播,研究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对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较苜蓿单播,紫花苜蓿与3种多年生禾草混播对浅层(0–20 cm)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全磷的积累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阿芸  师尚礼  张晓燕  张翠梅  李文  吴芳  周彤  来幸樑  陈永岗  孙守江  
苜蓿→作物轮作是一种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的高水平种植方式。以甘农9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Gannong No.9’)连作为对照,5龄甘农9号紫花苜蓿→海波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Haibo’)轮作为处理,于轮作后第1、2年的4月、7月和10月分别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样,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析土壤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轮作后,第1年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全钾含量高于第2年。轮作后第1年,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在0–20 cm土层中分别较连作提高16.32%、 6.16%、 4.13%、 17.94%和8.29%; 20–40cm土层中分别提高30.69%、 5.00%、 2.29%、3.33%和30.00%;轮作后第2年,0–20 cm土层中分别提高9.36%、5.12%、3.54%、18.91%和19.54%;20–40 cm土层分别提高16.70%、0.97%、4.89%、25.00%和26.48%。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轮作土壤有机质、全磷和全钾含量明显高于紫花苜蓿连作,而轮作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与连作差异较小。与紫花苜蓿连作相比,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全磷和全钾的含量,提高N的利用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源  高洪文  王赞  孙桂枝  
采取播种量、播种方式及品种三因素正交设计为试验处理,分析不同栽培模式对紫花苜蓿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水平结构特征系数除消光系数差异不显著外,其他特征系数呈显著性差异,产量性状除株高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性状均呈显著性差异(P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韩路  贾志宽  韩清芳  刘玉华  
 比较了引进美国的15个紫花苜蓿品种和新疆大叶苜蓿的生长特性、产草量、营养价值、产出能量、经济效益等的差异。结果表明,15个引进品种中有10个品种的各个性状均优于对照品种,其中牧歌401、巨人201的生长势、再生性能强;鲜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高,营养丰富;产能效率高、经济效益好,值得大面积推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韩博  张攀  王卫栋  孙伟泽  呼天明  
【目的】研究了关中地区8个紫花苜蓿品种连续8年的生产性能及其利用年限,旨在筛选出适合关中地区的紫花苜蓿新品种。【方法】2002-2009年,以8个国内外紫花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株高、鲜干比、茎叶比和产量等进行了测定,运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了各苜蓿品种的适应性,并对其在关中地区的最佳利用年限进行了分析。【结果】平均株高较高的品种是维多利亚和中苜1号,分别为71.67和70.89cm;鲜干比较低的品种有放牧者、德宝和维多利亚;茎叶比较高的品种是三得利和关中;不同年份各个苜蓿品种平均产量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平均产量较高的品种分别是放牧者、中苜1号和三得利,分别比当地品种关中高48.19%,39.1...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龙会英   张德  
在云南省干热河谷区,以不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系)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方差和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对其生产性能及营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8个品种(系)的一级分枝数和水分有明显差异。所有参试材料在2018年和2020年每年可刈割8次,2019年为9次。6号苜蓿品种‘南苜701-特克拉’的年均干草产量最高,达到29 589.96 kg·hm~(-2),显著高于5号‘四季旺’和8号‘德钦’(P <0.05)。在2018年,8个苜蓿品种(系)产量在4个季度中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第3季度>第2季度>第4季度>第1季度。所有供试材料的粗纤维、粗脂肪、粗灰分、全钙、无氮浸出物差异均不显著(P> 0.05)。8号品种‘德钦’的粗蛋白含量(21.43%)、粗灰分(10.16%)和全磷含量(0.25%)均最高,粗纤维含量最低(18.36%)。经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热引41号紫花苜蓿’‘德钦’‘多叶’和‘WL525HQ’”的综合表现较好,在该地区具有较高的推广利用价值。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阿芸  师尚礼  李文  孟涛涛  邵建雄  
通过研究甘农9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 Gannong No.9)与海波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Haibo)轮作序列土壤氮素时空动态变化,探讨不同轮作序列土壤氮素时空分配机制。设置草地早熟禾→紫花苜蓿(PA)和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AP)轮作处理,以草地早熟禾→草地早熟禾(PP)和紫花苜蓿→紫花苜蓿(AA)为对照;于种植第二年4–10月分别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测定全氮与碱解氮含量。结果表明,PA模式0–20和20–40 cm土层4–10月全氮含量动态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0–2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动态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而20–40 cm土层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趋势;0–20 cm土层,除8月外,4–10月PA模式全氮含量显著高于PP,20–40 cm土层,除8、9月外,4–10月PA模式全氮含量显著高于PP(P 0.05);0–20 cm土层,除4、5、6月外,其他月份AP模式碱解氮含量显著低于AA;20–40 cm土层,10月AP显著低于AA(P 0.05)。综上所述,草地早熟禾→紫花苜蓿序列可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序列可使土壤全氮与碱解氮得到有效利用。与苜蓿→草地早熟禾轮作相比,草地早熟禾→苜蓿能有效增加土壤氮素含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