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04)
- 2023(11557)
- 2022(9859)
- 2021(8956)
- 2020(7502)
- 2019(17357)
- 2018(17010)
- 2017(32884)
- 2016(18101)
- 2015(20199)
- 2014(20653)
- 2013(20671)
- 2012(19837)
- 2011(18224)
- 2010(18588)
- 2009(17169)
- 2008(17355)
- 2007(15890)
- 2006(13868)
- 2005(12878)
- 学科
- 济(83161)
- 经济(83084)
- 业(48329)
- 管理(47373)
- 企(36740)
- 企业(36740)
- 方法(33434)
- 数学(29453)
- 数学方法(29113)
- 中国(24356)
- 农(23966)
- 地方(22988)
- 财(18873)
- 业经(17800)
- 学(17598)
- 农业(16166)
- 贸(15284)
- 贸易(15274)
- 制(15175)
- 易(14722)
- 银(14497)
- 银行(14462)
- 融(14240)
- 金融(14238)
- 行(13943)
- 地方经济(12749)
- 发(12123)
- 和(12081)
- 环境(11980)
- 技术(11961)
- 机构
- 学院(268880)
- 大学(267373)
- 济(110520)
- 经济(108076)
- 研究(98430)
- 管理(96859)
- 理学(82204)
- 理学院(81159)
- 管理学(79598)
- 管理学院(79098)
- 中国(73945)
- 科学(62747)
- 京(58097)
- 农(54007)
- 所(52576)
- 财(50996)
- 研究所(47653)
- 中心(44703)
- 业大(43111)
- 农业(42637)
- 江(42290)
- 财经(39782)
- 北京(37124)
- 范(36574)
- 师范(36147)
- 经(35944)
- 院(34771)
- 州(34224)
- 经济学(33941)
- 省(31835)
- 基金
- 项目(173357)
- 科学(134349)
- 研究(123590)
- 基金(122986)
- 家(108817)
- 国家(107874)
- 科学基金(90209)
- 社会(76829)
- 社会科(72811)
- 社会科学(72788)
- 省(69787)
- 基金项目(64563)
- 划(58591)
- 自然(58522)
- 自然科(57137)
- 自然科学(57116)
- 教育(56492)
- 自然科学基金(56085)
- 资助(51343)
- 编号(50081)
- 发(42799)
- 成果(41441)
- 重点(39856)
- 部(37680)
- 课题(35797)
- 创(35480)
- 发展(33781)
- 科研(33459)
- 创新(33294)
- 展(33225)
- 期刊
- 济(127975)
- 经济(127975)
- 研究(80221)
- 中国(56983)
- 农(50441)
- 学报(47418)
- 科学(41617)
- 财(39395)
- 管理(35285)
- 大学(34724)
- 农业(34021)
- 学学(32842)
- 教育(29501)
- 融(27696)
- 金融(27696)
- 技术(23562)
- 业经(22137)
- 经济研究(20787)
- 财经(19787)
- 业(18321)
- 问题(17177)
- 经(16970)
- 技术经济(13875)
- 版(13799)
- 贸(13459)
- 商业(13152)
- 科技(12608)
- 统计(12585)
- 图书(12436)
- 理论(12360)
共检索到4131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袁宁 特日格乐 孙林 贾玉山 格根图 王志军 卢强 李宇宇 李俊峰 孙鹏波
挥发性成分是判断苜蓿干草品质优劣的基本感官指标,苜蓿干草在贮藏过程中受环境变化和微生物的作用,挥发性成分发生明显改变,直接影响苜蓿干草的适口性。目前我国牧草行业内缺乏针对苜蓿干草挥发性成分的分析鉴定方法,为此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分析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挥发性成分,结合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萃取温度90℃、萃取时间80 min、解析温度250℃、解析时间3 min为最佳萃取条件。该萃取条件下紫花苜蓿中共检测出52种化合物,包括酮类化合物9种,占总挥发物的37.55%;醇类化合物12种,占总挥发物的21.74%;醛类化合物15种,占总挥发物的19.31%;酯类化合物6种,占总挥发物的9.41%。其中β-紫罗兰酮含量可达到总挥发物的20%左右,苯乙醇、反式-2-己烯醛、2-苯基乙醛、壬醛、癸醛、6-甲基-5-庚烯-2-酮、3, 5, 5-三甲基环己-2-烯酮、胡薄荷酮等对紫花苜蓿挥发性成分贡献较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辉秀 胡增辉 冷平生 王文和 徐芳 赵静
【目的】研究不同品种百合(Lilium spp.)花挥发物的组成成分与释放量,寻找百合关键致香成分。【方法】采用活体植株动态顶空套袋-吸附采集法与ATD-GC/MS(自动热脱附-气质联用)分析技术,对4个杂种系7个品种百合花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试验共检测出64种化合物,属淡香型的亚洲百合和LA百合杂种系的3个品种含有39种,属浓香型的东方百合和麝香百合杂种系的4个品种含有54种。不同香型百合花的挥发性成分存在显著差异,亚洲百合和LA百合杂种系烷烃类化合物释放量较高,主要成分为2-乙基-1-己醇、乙苯、邻二甲苯、2,2,4,6,6-五甲基庚烷、5-乙基-2,2,3-三甲基庚烷...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敬科 赵思明 熊善柏 张声华
分别采用PA、CAR/PDMS和DVB/CAR/PDMS 3种萃取头的固相微萃取(SPME)提取熟鲢鱼肉挥发性成分,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分析比较3种萃取头提取的挥发性成分差别,确定适宜的萃取头,3种萃取头的固相微萃取共检测出7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PA提取熟鲢鱼肉链长为C14~C23高沸点的物质较多;CAR/PDMS提取链长为C2~C8低沸点的物质较多;DVB/CAR/PDMS提取链长为C2~C23的物质较多。采用不同萃取头的固相微萃取可以全面提取熟鲢鱼肉挥发性成分。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鲢 挥发性成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迎春 蔡冰 郭国宁 李丹 王承明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15个不同产区的烟丝中苹果酸、富马酸、油酸等8种非挥发性有机酸进行定量分析并对甲酯化时间和甲酯化试剂的用量进行优化。试验表明,烟丝中非挥发性有机酸甲酯化的最佳条件为:酯化时间50 min,温度70℃,酯化试剂为V三氟化硼∶V甲醇=3∶7,在此条件下非挥发性有机酸的回收率为79.50%~101.35%,相对标准偏差为3.34%~7.32%。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晓颍 王海静 徐宁伟 曹翠玲 刘建珍 武春成 张立彬
【目的】优化前处理影响因素,分析欧李果实挥发性成分,明确挥发性成分特点并对果实特征性香气成分进行评价。【方法】以欧李果实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测定其挥发物成分,通过优化前处理影响因素,确定最佳试验条件。利用解卷积系统(AMDIS)与NIST11质谱数据库以及保留指数(RI)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内标法确定挥发物含量,并计算香气强度值(OAVs),评价欧李果实香气品质与特征。【结果】在欧李果实中累计鉴定出63种挥发物,含量范围为0.01—3.25μg·kg~(-1)。挥发物以酯类、烷类为主,并有少数醇类、芳香类、醛类、萜类、酸类、酮类,其中苯甲酸乙酯含量最高。通过参考相关挥发物香气阈值并计算部分挥发物OAVs可知,己酸乙酯、乙酸苯乙酯、β-芳樟醇、乙酸己酯、壬醛等物质对欧李果实香气成分构成具有重要作用,而烷烃不具有特征性香气。欧李果实香气主要为青香、花香、果香、脂蜡香和其他少数香型(木香型、芳香油香型等),并以青香、花香、果香型物质为主,三者总含量达到挥发物总量的80%。【结论】优化确立的试验条件为:果肉去核切碎处理,取样量5 g,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与平衡时间均为30 min。SPME前处理条件对果实挥发性成分检测到的种类与含量有较大影响,通过优化试验条件可以获得最佳检测结果。欧李果实挥发物组成复杂,除烃类物质香气品质较弱外,多数具有特征香气,且香气强度属中高级,酯类物质是欧李果实的重要挥发物组成,清香型、花香型和果香型是欧李果实香气成分的主要特点。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余冰 周红丽 李宗军
为开发新型肉制品,运用SPME-GC-MS对传统侗族发酵肉制品中的挥发性风味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鉴定出的48种风味物质中,酯、醛、醇、烷烃分别为13,11,6,5种,其他杂环化合物13种.主体风味成分是己酸乙酯、苯乙醇、辛酸和辛酸乙酯.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发酵肉 挥发性风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誉湘 郑雪源 张睿胤 郑亚杰 陈淼芬 周昊倚 陆英 彭志雄 袁建华 文令 钟晓红 唐其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7月中旬、7月下旬、8月中旬、9月上旬、9月下旬和10月中旬6个时期石虎果实中的挥发性成分,通过NIST谱库检索,结合文献资料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6个时期的石虎果实中共鉴定出7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47种为不同时期的共有成分,萜类化合物占比51.39%;倍半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占比在9月上旬时最高,单萜类化合物的占比在8月中旬达到最高;含量占比较高的化合物为顺式–β–罗勒烯、β–月桂烯和β–水芹烯,这3种化合物含量占比的总和在8月中旬最高,8月中旬为湖南石虎的最佳采收期。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誉湘 郑雪源 张睿胤 郑亚杰 陈淼芬 周昊倚 陆英 彭志雄 袁建华 文令 钟晓红 唐其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7月中旬、7月下旬、8月中旬、9月上旬、9月下旬和10月中旬6个时期石虎果实中的挥发性成分,通过NIST谱库检索,结合文献资料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6个时期的石虎果实中共鉴定出7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47种为不同时期的共有成分,萜类化合物占比51.39%;倍半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占比在9月上旬时最高,单萜类化合物的占比在8月中旬达到最高;含量占比较高的化合物为顺式–β–罗勒烯、β–月桂烯和β–水芹烯,这3种化合物含量占比的总和在8月中旬最高,8月中旬为湖南石虎的最佳采收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芳 未志胜 王鹏 李凯旋 詹萍 田洪磊
【目的】通过BP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对固相微萃取条件(萃取头种类、样品量、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盐离子添加量)的优化,建立高效的库尔勒香梨汁香气物质的萃取分析方法,为库尔勒香梨相关产品天然风味的拟合及调控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萃取纤维头种类和样品量、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盐离子添加量的最佳萃取参数。在单因素试验设计的基础上,以库尔勒香梨汁中关键香气物质(己醛、丁酸乙酯、壬醛、乙酸乙酯、(E)-2-己烯醛、己醇、(Z)-2己烯醛、丙酸乙酯和己酸乙酯)的含量为评价指标进行中央复合设计试验进一步考察样品量、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盐离子添加量对库尔勒香梨汁固相微萃取效果的影响。最后以中央复合设计的试验结果为初始种群,以样品量、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盐离子添加量为输入值,以库尔勒香梨汁中关键香气物质含量为其函数的输出值,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来调试函数适应度。使用中央复合设计数据以外的数据集对BP神经网络外推能力进行验证。利用遗传算法(算法参数:最大进化代数100、初始种群数20、变异概率0.2、交叉概率0.4)在试验水平范围内预测全局最优的萃取条件。【结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65μm PDMS/DVB萃取头对库尔勒香梨汁中关键香气物质的萃取效果最好,样品量、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盐离子添加量对固相微萃取效果具有显著影响(P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吕金顺
The volatile and semi-volatile components in flower of Elaeagnus angustifolia were extracted by using 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extraction and extraction respectively from steam and water residue,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GC-M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mponents from ...
关键词:
沙枣花 GC-MS 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成分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刘庆 童森淼 马建义
为探讨精制前后竹醋液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及不同极性萃取纤维头对VOCs的萃取效果,采用2种不同极性萃取纤维头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萃取精制前后竹醋液VOCs,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2种纤维头萃取出精制前后竹醋液54和57种有机化合物,其中竹醋原液中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纤维头萃取出41种,主要为2-甲氧基-苯酚(9.03%),4-乙基-苯酚(8.36%),苯酚(6.48%),聚丙烯酸酯(PA)纤维头萃取出32种,主要为苯酚(17.23%),2-甲氧基-苯酚(12.73%),乙酸(11.80%);精制液中PDMS纤维头萃取出42种,主要为2-甲氧基-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云 闫顺 陈倩 黄琳曦 张先言 汪琼
【目的】探究木香花(Rosa banksiae Ait.var. banksiae)挥发性成分释放规律,为其花香调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花蕾期、半开期、盛花期和末花期木香花花朵以及盛花期木香花的雌蕊、雄蕊、花瓣和萼片为试验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和聚类热图分析木香花不同花期和盛花期花器官挥发性成分及其差异。【结果】不同花期的木香花中共检出78种挥发性成分,包含烯烃类、醛类、醇类、酸类、酮类等。从花蕾期、半开期、盛花期、末花期的木香花中分别检出39,41,45和41种挥发性成分,共有成分有20种;不同花期木香花的挥发性成分组成不同,花蕾期、盛花期和末花期相对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均为β-蒎烯,其相对含量分别为26.20%,16.85%和21.24%;Z-5-十九烯在半开期相对含量最高,为23.03%。不同花期的木香花中有38种差异挥发性成分,其中半开期、盛花期和花蕾期挥发性成分相近,均与末花期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从盛花期木香花的雌蕊、雄蕊、花瓣、萼片中分别检出27,30,28和2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烯烃类物质在雌蕊、雄蕊、花瓣中相对含量最高,萼片中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雌蕊与萼片中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花瓣与雄蕊中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小。β-蒎烯、甲酸芳樟醇、5-十九烯-1-醇、Z-5-十九烯、正十九烷、2-甲氧基-3-(2-丙烯基)苯酚、β-罗勒烯、乙酸苄酯和正辛醛是不同花器官中主要差异性挥发成分,同时β-蒎烯相对含量较高的雌蕊和β-罗勒烯、甲酸芳樟醇、正辛醛相对含量较高的萼片是木香花释放香气的主要部位。【结论】木香花花香主要来自其雌蕊和萼片中的挥发性化合物,这些挥发性成分在末花期变化较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学敬 李聪 王玉峰 王赟 张万刚 徐宝才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德州扒鸡的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方法]以德州扒鸡为试验材料,用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结合GC-MS分析德州扒鸡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对萃取头、样品量、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等因素进行优化,并分别用非极性柱TR-5MS和极性柱DB-WAX进行双柱定性分析,确定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种类。加0.01 M L 2-辛醇(质量浓度为82.5μG·M L-1)作为内标,准确定量其风味成分。根据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通过风味强度计算,确定其对德州扒鸡整体风味的贡献大小。[结果]SPME法分析德州扒鸡风味成分的最佳条件为75μM CAR/PDMS萃取头、样品量3 G、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45 ...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进根 凌娜 杨哓军
在45℃恒温下,采用固相微萃取方法萃取黑杨叶片的挥发性物质,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挥发性物质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化学成分主要为邻羟基苯甲醛、顺-3-己烯酯、顺-3-己烯醇、水杨酸-2-乙基己基酯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辛广 刘长江 侯冬岩
用同时蒸馏萃取装置(SDE)提取南果梨果心挥发性成分,测得南果梨果心中挥发性成分的含量为0.25 %,用GC/MS法从南果梨果心挥发性成分中分离并确认出50种化学成分,用峰面积归一法通过G1710BA化学站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性成分中的百分含量,其中主要成分为依兰烯(29.78 %) ,2,6 -二甲基 -6-(4-甲基 -3-丙烯基)双环[3.1.1]庚 -2 -烯(9.53 %) ,1-甲基 -4-(5 -甲基 -1-甲烯基 -4-己基)环己烯(6.43%)等 ,占总检出量的80.66%。
关键词:
南果梨果心 挥发性成分 GC/MS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