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54)
2023(9297)
2022(7640)
2021(6966)
2020(5847)
2019(13405)
2018(13837)
2017(25523)
2016(14610)
2015(16353)
2014(16592)
2013(15750)
2012(14468)
2011(13099)
2010(13385)
2009(11521)
2008(11130)
2007(10016)
2006(8607)
2005(7631)
作者
(45425)
(37768)
(37463)
(35653)
(23621)
(18237)
(16791)
(14958)
(14283)
(13466)
(12878)
(12746)
(12227)
(12223)
(11943)
(11605)
(11456)
(11385)
(11135)
(10655)
(9720)
(9702)
(9490)
(8665)
(8637)
(8468)
(8341)
(8292)
(7847)
(7743)
学科
(52783)
经济(52732)
管理(36961)
(31265)
(25666)
企业(25666)
方法(25027)
数学(22591)
数学方法(22022)
(16899)
中国(14513)
(14092)
环境(12181)
(11741)
理论(11701)
(11416)
业经(10388)
地方(10096)
(9527)
(8659)
(8590)
农业(8535)
教学(8384)
(8216)
银行(8171)
教育(8093)
(8045)
金融(8038)
(7888)
(7733)
机构
学院(201181)
大学(198286)
研究(73043)
(70689)
管理(69567)
经济(68915)
理学(60060)
理学院(59303)
管理学(57464)
管理学院(57138)
中国(52154)
科学(51319)
(45667)
(43370)
(39597)
业大(37700)
研究所(36843)
农业(36426)
中心(32371)
(31979)
(31448)
技术(27551)
(27072)
北京(27019)
(26882)
师范(26405)
财经(25293)
(25287)
(24604)
农业大学(23441)
基金
项目(143079)
科学(109746)
基金(100205)
研究(96858)
(92337)
国家(91694)
科学基金(75643)
(59671)
社会(56592)
社会科(53575)
社会科学(53560)
自然(52871)
基金项目(52352)
自然科(51644)
自然科学(51625)
(51079)
自然科学基金(50603)
教育(46753)
资助(42361)
编号(38801)
重点(34571)
(31270)
计划(30919)
成果(30794)
(29747)
(29695)
课题(29506)
科技(28271)
科研(28188)
创新(27931)
期刊
(75240)
经济(75240)
研究(53295)
学报(44613)
中国(43993)
(41475)
科学(36238)
大学(31576)
学学(30247)
教育(28835)
农业(27969)
管理(26167)
(24162)
技术(19850)
(16278)
(13771)
金融(13771)
业经(13115)
业大(12935)
经济研究(12806)
财经(11957)
(11655)
统计(11349)
科技(11089)
农业大学(10422)
(10370)
林业(10283)
(10250)
职业(9928)
资源(9627)
共检索到2927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家洋  蔺芳  詹乃才  任敏  
通过豫北地区6 a定位试验,以撂荒地为对照,研究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单播、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单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3种不同的栽培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与有机碳垂直分布的影响,并探讨了两者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人工草地建植后,土壤团聚体形态结构改善较为明显;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组成以5.00~3.00和3.00~2.00 mm粒径为主(比例为35.55%~57.12%);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以<0.01)。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形维数值均与小粒径团聚体(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谢开云  张英俊  李向林  何峰  万里强  王栋  秦燕  
【目的】在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草地中不仅存在种内竞争也存在种间竞争,由于不同植物之间竞争力强弱不同,竞争的结果将出现一方逐渐消退,另一方逐渐占据优势的现象,因此研究豆科与禾本科牧草之间竞争与共存机制对于维持混播草地稳定高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温室栽培条件下设置3个氮肥水平(0,75,150kg N·hm-2,记作N0,N75,N150)以及单播和混播两种种植模式(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1﹕1混播),采用相对生物量(RY)、相对密度(RD)、竞争率(CR)和相对产量总值(RYT)以及紫花苜蓿的固氮比例(%Ndfa)和转氮比例(%N Trans)等指标研究无芒雀麦和紫花...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文昊  李嘉欣  王生菊  靳瑰丽  吴雪儿  周时杰  
种子的形态特征体现了物种的遗传特性,外界环境及自身条件的影响会产生趋异适应,探索不同地区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种子在形态特征上的差异对揭示该物种种群更新及环境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天山北坡9个地区野生无芒雀麦的种子为研究对象,采集地分别是西段温泉县(T1)、昭苏县(T_2)、新源县(T_3),中段沙湾县(T_4)、呼图壁县(T_5)、乌鲁木齐县(T_6),东段吉木萨尔县(T_7)、奇台县(T_8)、巴里坤县(T_9)。研究种子的附属物结构(外稃长、内稃长、芒长)、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千粒重、体积指数及变异系数,观察种皮纹饰,探讨生境差异(年均温、年降水、土壤养分)对种子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无芒雀麦种子形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T1、T7及T8地区种子不具芒,种子表皮纹饰有条纹、棱纹及网纹3种类型。2)形态指标在研究区域内的变异在7.74%~44.17%,变异程度芒长>体积指数>种子厚>种子宽>种子长>外稃长>内稃长>千粒重。3)种子形态指标与年均温、土壤全磷含量正相关,与年降水、土壤全氮及全钾含量负相关,而受土壤电导率与pH的影响较小。4)聚类分析将9个地区的无芒雀麦种子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T_1、T_4、T_5、T_7、T_8)种形短、体积小,类群Ⅱ(T_2、T_3)种形及体积处于中间水平,类群Ⅲ(T_6、T_9)种形长、体积大。种子形态对不同的生境表现出一定趋异适应性,但随经度变化并未呈现出分异规律。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于晨  王仪明  马力  苏连泰  高鲤  周鹏  安渊  
为探索南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植新途径,建立长江中下游地区紫花苜蓿和玉米(Zea mays)周年轮作栽培模式,本研究开展了紫花苜蓿冬闲田栽培技术和轮作玉米栽培技术研究。紫花苜蓿栽培试验设置了对照(不施肥)和施肥(NPK复合肥)处理;轮作玉米试验设置了原位添加苜蓿绿肥(紫花苜蓿种植地)、异地添加苜蓿绿肥(未种植紫花苜蓿地)和不添加苜蓿绿肥(对照) 3个处理,添加量为3 000 kg·hm~(-2)苜蓿干草。结果表明:秋播紫花苜蓿可分别于次年4月初和5月中旬刈割两茬。其中,施肥显著提高了苜蓿产量和叶蛋白质含量(P <0.05)。本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与饲用玉米周年轮作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种高效、可持续的轮作栽培模式,既可获得紫花苜蓿和玉米双丰收,又可有效改善农田土壤质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沛松  贾志宽  李军  王俊鹏  李永平  刘世新  
通过连续两年对宁南山区不同生长年限的苜蓿土壤深层水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①随着苜蓿生长年限的增加,土壤整体上干燥化程度加剧。2004年测定的4、7和12年生苜蓿地0~700 cm土层平均含水率分别为5.30%、5.22%和5.01%,2005年测定的3、6和10年生苜蓿地0~800 cm平均含水率分别为6.26%、5.60%和5.27%。3年生以后,苜蓿根系已达300 cm以下,对300~800 cm土层水分消耗强烈,而对300 cm以上土层水分消耗减缓。②根据不同生长年限苜蓿土壤深层水分分布和动态分析,可将土壤剖面分为4个层次:降水蒸发易变层(0~100 cm)、降水继续扩散层(100~3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郑子成  刘敏英  李廷轩  
【目的】探索和了解茶园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及碳固持能力。【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植茶年限为15 a、22 a、30 a和50 a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结果】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团聚体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颗粒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碳含量增加,最大值主要集中于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齐瑞  樊巍  谭晓风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rowing dynamics of the root systems in a apricot and alfalfa sod-culture system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4-year-old apricot root system could reached to the depth of 100 cm,and roots of some 46.5% distrib...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屈皖华  李志刚  李健  
为探讨施用有机物料对宁夏沙化土壤的改良效果,以当地易得的杨树(Populus alba var.pyramidalis)枝条、玉米(Zea mays)秸秆、牛粪为原料,通过桶栽方法研究了有机物料单施和配施对宁夏沙化土壤碳氮含量、酶活性及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添加对照相比,单施和配施有机物料(除牛粪外)均使土壤的碳、氮组分含量(除无机氮外)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单施牛粪处理增加了土壤的无机氮,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全氮和水解氮含量均最高,但是土壤C/N(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C/N(土壤微生物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殿荣  陈温福  徐正进  张文忠  刘义玲  
对不同水稻栽培方式群体株高、叶片和穗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乳苗抛栽群体株高低于手插秧和抛秧,不同栽培方式株高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乳苗抛栽群体上层叶片比较平展,穗型比手插秧方式和抛秧方式小,各形态特征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群体形态特征的影响较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丁康  徐学选  陈文媛  Shahmir Ali Kalhoro  
黄土塬塬坡的水土流失一直是一个重要热点问题而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长武塬边坡的刺槐、侧柏和草地3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5月测定了3类样地030 cm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组成、有机碳含量(SOC)及土壤稳定入渗率(SIR)等土壤物理性质,探讨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团聚体和入渗特征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刺槐林地表层030 c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MWD)、分形维数(D)、SOC及SIR的测定结果为:2.63 mm、2.60、5.62 g/kg和10.40 mm/min;侧柏林地分别为3.67 m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铭  郑子成  李廷轩  罗键  樊西凌  代莉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微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茶园土壤微团聚体含量随粒级的减小而减小;>0.05mm和0.05~0.01mm粒级微团聚体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增大,而0.01~0.005mm、0.005~0.001mm和0.05mm粒级为主,0.05~0.01mm粒级次之,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黎宏祥  王彬  王玉杰  王云琦  
基于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人工杉木林、马尾松林、桉树林、毛竹林、天然林5种不同林分下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及各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20 cm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质量百分含量随粒级的减小先下降后上升,主要以0.5~0.25 mm粒级最低;5种林分条件下各土层均以>0.25 mm的大团聚体为主,随土层加深,大团聚体含量减少。2)各林分土壤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值变化趋势相似,均呈现为0~20 cm土层大于20~40 cm土层;林分间土壤mWD、GmD值则表现为天然林最大,桉树林最小;分形维数(D)在2...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永成  李肖  蔡宜东  郭志国  张凡凡  马春晖  
以昆仑山沙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根际与非根际(0-4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以揭示紫花苜蓿种植对该区域土壤生态的潜在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根际土壤含水量、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整体均显著高于非根际(P <0.05)。综上,昆仑山沙区紫花苜蓿种植通过提高土壤养分在根际的富集以及促进有益真菌丰度,以达到促进土壤生态环境的稳定。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来幸樑  师尚礼  吴芳  郝梓暄  周彤  陈建纲  赵亚东  
为了探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不同禾草混播草地的土壤养分分布与积累规律,将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均分别按1∶2、1∶1和2∶1比例进行同行混播,研究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对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较苜蓿单播,紫花苜蓿与3种多年生禾草混播对浅层(0–20 cm)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全磷的积累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阿芸  师尚礼  张晓燕  张翠梅  李文  吴芳  周彤  来幸樑  陈永岗  孙守江  
苜蓿→作物轮作是一种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的高水平种植方式。以甘农9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Gannong No.9’)连作为对照,5龄甘农9号紫花苜蓿→海波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Haibo’)轮作为处理,于轮作后第1、2年的4月、7月和10月分别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样,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析土壤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轮作后,第1年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全钾含量高于第2年。轮作后第1年,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在0–20 cm土层中分别较连作提高16.32%、 6.16%、 4.13%、 17.94%和8.29%; 20–40cm土层中分别提高30.69%、 5.00%、 2.29%、3.33%和30.00%;轮作后第2年,0–20 cm土层中分别提高9.36%、5.12%、3.54%、18.91%和19.54%;20–40 cm土层分别提高16.70%、0.97%、4.89%、25.00%和26.48%。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轮作土壤有机质、全磷和全钾含量明显高于紫花苜蓿连作,而轮作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与连作差异较小。与紫花苜蓿连作相比,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全磷和全钾的含量,提高N的利用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