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16)
2023(5959)
2022(4917)
2021(4401)
2020(3714)
2019(8350)
2018(8135)
2017(15512)
2016(8701)
2015(9416)
2014(9548)
2013(9521)
2012(9078)
2011(8145)
2010(8177)
2009(7497)
2008(7651)
2007(6960)
2006(6089)
2005(5665)
作者
(29927)
(25078)
(24674)
(23761)
(16159)
(12401)
(11274)
(9613)
(9433)
(9105)
(8656)
(8529)
(8404)
(8201)
(8173)
(7676)
(7501)
(7347)
(7344)
(7240)
(6373)
(6242)
(6126)
(5753)
(5661)
(5643)
(5538)
(5485)
(5281)
(5231)
学科
(34766)
经济(34728)
管理(23344)
(22111)
(17803)
企业(17803)
方法(16837)
数学(14549)
数学方法(14184)
(13185)
(9184)
(8164)
地方(7879)
环境(7792)
中国(7492)
(6296)
(6194)
金融(6192)
业经(6191)
(6040)
财务(6022)
财务管理(6005)
(5859)
贸易(5854)
(5805)
技术(5798)
企业财务(5790)
银行(5780)
(5677)
农业(5646)
机构
大学(131817)
学院(129714)
研究(51252)
(47910)
经济(46744)
管理(44748)
理学(38429)
理学院(37867)
中国(36790)
管理学(36635)
科学(36609)
管理学院(36401)
(30911)
(29393)
(28896)
研究所(26726)
业大(25239)
农业(24636)
(23330)
中心(22360)
(19878)
(19083)
北京(18931)
财经(18738)
(18030)
(16881)
(16880)
师范(16620)
科学院(16392)
(16062)
基金
项目(92858)
科学(71266)
基金(67697)
(63744)
国家(63352)
研究(58688)
科学基金(51725)
自然(37147)
自然科(36262)
自然科学(36247)
社会(35897)
(35562)
自然科学基金(35529)
基金项目(34988)
社会科(34075)
社会科学(34064)
(31931)
资助(29407)
教育(25822)
重点(22147)
计划(20797)
编号(20379)
(19967)
(19613)
科技(19174)
科研(18856)
(18535)
创新(17629)
成果(16788)
(15909)
期刊
(49195)
经济(49195)
研究(36219)
学报(31456)
(26701)
科学(25589)
中国(24669)
大学(21951)
学学(21107)
农业(18046)
(17885)
管理(15676)
(10952)
金融(10952)
教育(10555)
(10400)
技术(9173)
统计(9168)
业大(8977)
财经(8758)
林业(8312)
经济研究(8085)
(7934)
(7924)
(7474)
科技(7437)
资源(7293)
决策(7169)
农业大学(7033)
业经(6697)
共检索到1910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史东梅  陈正发  蒋光毅  江东  
土壤可蚀性K值可为当地土壤流失量预测和水土保持措施效应评价提供依据。采用5种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方法对紫色丘陵区土壤可蚀性进行比较研究,以筛选出符合该地区紫色土成土和侵蚀特点的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结果表明:1)对相同土壤母质和土地利用类型而言,5种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的K值依次为:KEPIC>K修正诺谟>K诺谟>KShirazi>KTorri,5种估算方法K值差异显著,其根本原因在于选择了不同的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作为K值估算基础。紫花苜蓿地土壤可蚀性K值最小,说明选用紫花苜蓿等豆科植物作为坡耕地间、套作植物、绿篱建设植物,可有效降低旱坡耕地的土壤侵蚀敏感性。2)对相同土壤母质和土壤类型而言,不同土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史东梅  陈晏  
【目的】研究土壤抗冲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原状土冲刷试验及室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的方法,对紫色丘陵区农林混作模式的土壤抗冲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容重与土壤抗冲指数呈正相关,总孔隙度与土壤抗冲指数呈负相关。在短历时高强度的冲刷条件下,紫色土的土壤容重越大,孔隙度越小,土壤越紧实,其抗冲性能越强;(2)土壤抗冲指数与细砂粒(0.25~0.05mm)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表现为指数函数关系,说明较粗颗粒的存在有助于提高土壤抵抗径流冲刷的能力;(3)>5mm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抗冲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0.25mm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抗冲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越高,土壤结构越好...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郁耀闯  王长燕  
为了评价黄土高原丘陵区退耕还草水土保持效应,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和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坡度(S=17.36%42.26%)和流量(Q=1.02.5L·s(-1))条件下,采用变坡试验水槽测定土壤的分离能力,利用线性回归方法,结合土壤侵蚀过程,运用WEPP模型推求土壤细沟可蚀性(Kr),分析了冰草和柳枝稷生育期内土壤Kr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冰草生育期内土壤Kr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P0.05)。冰草土壤Kr表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江坤  冉至立  韩雨婧  胡水蓝  刘思艺  曾衡  
田坎土壤可蚀性是影响梯田稳定的关键因素,为探讨不同修建年限田坎土壤可蚀性,本研究以遂宁市安居区镶嵌式田坎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镶嵌式田坎修建1年、3年和5年的土壤可蚀性(K值)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 K值范围0.05~0.06 (t·hm~(2)·h)/(MJ·mm·hm~(2)),田面的K值大于田坎,随着镶嵌式田坎的修建年限的增加,田坎K值呈减小趋势,建成5年时达显著性水平。(2)田坎黏粒含量随修建年限递减,而粉粒与砂粒含量呈递增趋势;建成1年的田坎土壤容重显著大于建成3年和5年;建成1年和3年时,田面和田坎的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不稳定团粒指数(E_(LT))、风干土团聚体分形维数(风干D)、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水稳D)、风干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风干MWD)和风干性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风干GMD)有显著差异;建成5年时则无显著差异,说明建成5年时田面和田坎的土壤物理性质趋于一致。(3) 镶嵌式田坎上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随修建年限呈增加趋势,建成5年时达显著性水平。(4) K值与PAD、E_(LT)和水稳D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风干GMD、水稳MWD呈极显著负相关。镶嵌式田坎K值与团聚体关系紧密,建成5年后K值显著减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乐  倪晋仁  
以黄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纸坊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土壤抗水蚀能力动态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1938~2000年间研究区域的土壤抗水蚀能力进行了动态评估。引入土壤相对抗水蚀能力指标,并采用生态系统健康和承载力相关概念,研究了流域土壤抗水蚀能力偏离理想状态程度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其健康状态变化、恢复力和可恢复程度;通过与土地利用结构状态变化过程与恢复特性的比较,揭示了土壤抗水蚀能力对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响应关系,指出了响应曲线中的滞后特点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与前人所得的结果吻合较好,说明研究中采用的方法能够有效预测土壤抗水蚀能力,也可为水土保持恢复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支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薛萐  刘国彬  张超  余娜  
【目的】土壤抗蚀性是评定土壤抵抗土壤侵蚀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研究黄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营造灌木林后土壤抗蚀性变化过程对认识该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时空互代法,以黄土丘陵区不同年限的人工灌木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对照,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并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土壤抗蚀性的变化过程。【结果】侵蚀环境下的坡耕地由于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土壤抗蚀性能低下,种植灌木林后,土壤抗蚀性显著提高。其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逐渐增加,并从小粒径为主改变为大粒径占绝对优势,平均重量直径(EMWD)随种植年限逐渐上升,结构体破坏率逐渐降低;微团粒结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罗付香  林超文  朱永群  姚莉  张建华  王谢  
为全面掌握氮肥施用对紫色丘陵区稻麦轮作模式下水稻季氮素吸收积累及土壤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机理,本试验采用6水平氮肥(0~300 kg N/hm~2)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氮肥用量对稻麦轮作模式下水稻产量、氮素吸收积累及土壤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水稻籽粒产量先增加后趋于平稳,可以用二次方程模拟y=-0.032 x~2+23.50 x+6495,R~2=0.998;氮肥用量与水稻氮素吸收量及土壤氮素表观平衡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分别为:y=0.27x+85.28,R~2=0.990,y=0.730x-85.32,R~2=0.998。施氮量低于112.5 kg/hm2时,水稻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廖晓勇  张先婉  朱波  
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紫色丘陵区坡坎生态系统,该文采用典型调查法对坡坎生态系统的光热、水土与植被等生境条件予以调查分析,综合评价其资源组合特征。结果表明紫色丘陵区不同地形部位的坡坎生态系统,其小气候、土壤及植被等资源特征不同。逆倾陡坡坡坎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状较差,雨后径流水分易于泄去,植被类型较为单一;顺倾缓坡坡坎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含量高,雨后径流入渗快而易于保蓄,光热资源利用充分,对农田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温湿调节作用,植被组合结构完整,类型丰富;梯地边坡与田边地埂坡坎生态系统,受人为耕作影响大,土壤养分含量较高,能得到梯地、稻田连续的水分供应,可利用的光热资源充足,覆地植物种类多,鲜生物量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汪三树  刘德忠  史东梅  黄先智  唐学文  李叶鑫  甘雪莲  
【目的】研究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的蓄水保土效应。【方法】采用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力学分析等综合性研究手段,对4种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措施的蓄水保土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不同生物埂措施的土壤总孔隙度表现为桑树埂>花椒埂>紫花苜蓿埂>自然生草埂;生物埂土壤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平均入渗率变化趋势一致,依次为桑树埂>花椒埂>紫花苜蓿埂>自然生草埂。(2)生物埂土壤有效库容与对照自然生草埂相比差异明显(P草埂>对照自然生草埂;在生物埂蓄水过程中,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越大,土壤入渗性能越好,土壤水库库容越大;生物埂土壤容重越大,则土壤渗透性和通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廖超林  刘杰  张杨珠  黄运湘  周卫军  
本文在分析土壤各单项肥力要素空间变异基础上,结合Fuzzy综合评价法和GIS技术研究了湘南紫色丘陵耕作区土壤肥力质量空间变异,为该区合理规划、开发土壤资源,科学培肥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选取的8种肥力指标具有一定空间相关性,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磷值的空间异质比(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分别为100.0%、100.0%、87.9%和99.9%,属于空间弱相关,而pH、碱解氮、全磷、全钾的空间异质比分别为33.8%、63.3%、66.1%、73.7%,属中等空间相关;各单项肥力要素空间分布随土地利用变化呈不同的规律性变化。研究区土壤肥力质量偏低,为Ⅱ、Ⅲ和Ⅳ等,分别占整个区域面积的46.2%...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尹忠东  苟江涛  李永慈  
以农作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建立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轻度以上侵蚀土地占地率与平耕地、坡耕地、有林地、其它林地、荒草地、其它用地占地率无截距模型,以及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与不同侵蚀强度土地占地率无截距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土地的侵蚀模数、土壤流失率、土壤流失比、土壤流失面积比,不同侵蚀强度土地侵蚀模数、土壤流失比。结果表明:①无明显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及其以上侵蚀土地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397.78t/km2·a、1639.95t/km2·a、5000.00t/km2·a、9119.12t/km·2a,土壤流失比分别为:-7%、6%、34%、67%,在不同小流域变幅为:-3%--23...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娅芸  刘雷  安韶山  曾全超  李鑫  
论文通过Le Bissonnais法对黄土丘陵区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三种植被区下的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稳定性以及土壤可蚀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植被区表层土壤(0~20 cm)中,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0.2)和平均重量直径(mWD)整体上表现为阳坡小于阴坡,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则表现为阳坡大于阴坡,但是阴、阳坡差异均不显著;2)表层土壤的R0.2、mWD均表现为森林区>森林草原区>草原区,可蚀性因子K值则表现为草原区>森林草原区>森林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森林区、森林草原区和草原区;3)扰动后湿润处理(Ws)和快速湿润处理(FW)下的森林区与草原区...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刚  吕向楠  王磊  董亮  杜昕鹏  
为探究不同水土保持树种对土壤侵蚀的调控机理,以广泛分布在辽西低山丘陵区土石质山坡的荆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荆条植被覆盖度,选取3种不同株密度荆条样地,采用室内土壤理化分析测定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土壤性质指标,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密度荆条下的表层土壤抗蚀性。结果表明:荆条对土壤物理性粘粒形成的促进作用高于草本植物,但株密度对其影响不大;随着荆条株密度增加物理性砂粒含量增加,荒草地显著大于荆条样地,说明荆条的土壤质地更为黏重;土壤大粒径团聚体的稳定性随着荆条株密度的增加变得更好;不同荆条株密度的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大于荒草地,呈显著差异,但不同样地间(YD中>CG>YD大,且随着荆条株密度增加,土壤的改良进程更快,而荒草地对土壤的改良强度小于荆条;>0.25mm水稳性团粒含量、>0.5mm水稳性团粒含量、>0.25mm团聚体破坏率和>0.5mm团聚体破坏率是影响土壤抗蚀性的主要因素。土壤抗蚀性强弱为YD大>CG>YD中>YD小,且存在一个荆条株密度阈值,使荆条土壤抗蚀性与荒草地相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玉敏  林超文  庞良玉  张冀  雷建容  田丽  冯文强  张庆玉  曹卫东  
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了8个不同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光叶紫花苕在四川紫色丘陵区的产量和效益。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光叶紫花苕产量、产量相关性状和养分积累影响差异显著。不施氮肥的处理(60 kg/hm2P2O5和60 kg/hm2K2O)鲜草总产量、第1次刈割和第2次刈割产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该处理株高、单株体积和单株鲜重增长迅速。适量的化肥配施绿肥专用肥(37.5 kg/hm2纯N,60 kg/hm2P2O5,60 kg/hm2K2O和绿肥专用肥30 kg/hm2)显著提高种子产量和总经济效益,单株一级分枝、单株体积和单株鲜重表现明显优于其它处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平  沈学善  屈会娟  王宏  都栩  王晓黎  黄静玮  
【目的】筛选出川中丘陵区鲜食型和全粉加工型紫色甘薯适宜的种植品种。【方法】于2009-2014年,陆续引进23个紫色甘薯品种(品系),以‘南紫薯008’为对照,研究不同基因型紫色甘薯品种主要品质性状在川中丘陵区的变化。【结果】鲜食型品种以蒸煮食味优、干物率和淀粉含量适中、可溶性糖含量高为主要筛选指标,‘渝紫263、‘南紫薯008’和‘南紫薯014’的食味评分分列前3位,干物率27.52%31.34%,淀粉17.20%22.17%,可溶性糖6.75%10.38%,产量22 59725 312 kg/hm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