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95)
2023(9341)
2022(8403)
2021(8055)
2020(6766)
2019(15698)
2018(15735)
2017(29876)
2016(16667)
2015(18721)
2014(18648)
2013(18546)
2012(16853)
2011(15126)
2010(14888)
2009(13447)
2008(12869)
2007(10942)
2006(9376)
2005(7933)
作者
(50197)
(41539)
(41345)
(39156)
(26622)
(20105)
(18726)
(16598)
(15874)
(14711)
(14356)
(13901)
(13135)
(12981)
(12893)
(12860)
(12765)
(12343)
(11954)
(11769)
(10683)
(10181)
(10082)
(9439)
(9371)
(9368)
(9221)
(9142)
(8488)
(8429)
学科
(61192)
经济(61128)
管理(44266)
(41788)
(35384)
企业(35384)
方法(30103)
数学(25806)
数学方法(25512)
(19654)
(15436)
中国(14659)
(14149)
业经(13260)
地方(12174)
理论(11626)
(10699)
农业(10355)
(10110)
贸易(10105)
技术(9966)
环境(9892)
(9780)
教育(9545)
(9387)
财务(9330)
财务管理(9316)
(9239)
企业财务(8829)
(8519)
机构
大学(235480)
学院(232183)
管理(92081)
(82905)
经济(80915)
理学(80806)
理学院(79814)
管理学(78300)
研究(78288)
管理学院(77903)
科学(54498)
中国(53649)
(50170)
(44864)
业大(41164)
(40761)
研究所(37954)
(35906)
农业(35752)
中心(34596)
(32211)
北京(31253)
(30863)
师范(30450)
财经(29840)
(28151)
(27176)
技术(26821)
(26624)
师范大学(24715)
基金
项目(168984)
科学(130141)
基金(120875)
研究(118333)
(107407)
国家(106536)
科学基金(89878)
社会(70629)
(67644)
社会科(66678)
社会科学(66658)
基金项目(65368)
自然(61944)
自然科(60431)
自然科学(60409)
自然科学基金(59308)
(57276)
教育(54127)
资助(49726)
编号(48197)
成果(39021)
重点(37977)
(35810)
(35557)
(35393)
计划(33353)
课题(33179)
科研(33152)
创新(33008)
大学(31097)
期刊
(86863)
经济(86863)
研究(63299)
学报(46921)
(40707)
中国(39547)
科学(39510)
大学(33522)
管理(32044)
学学(31694)
农业(28965)
教育(26054)
(25508)
技术(18856)
(14587)
图书(14505)
业经(14230)
(14133)
金融(14133)
财经(13643)
经济研究(13271)
业大(13226)
科技(13088)
(12234)
理论(12044)
(11399)
实践(11379)
(11379)
林业(11272)
问题(11194)
共检索到3199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谢美华  杨金奎  李雪玲  杨海艳  陈莉莉  吴帆  
【目的】对紫果西番莲叶片炭疽病病原X-03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杀菌剂对X-03的抑制作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形态观察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结果】X-03为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真菌,它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520℃,最适生长p H为p H 89,当温度高于50℃时X-03菌株的孢子不能萌发。X-03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Na NO3。供试的杀菌剂中以福美双对X-03的抑制效果最好。【结论】研究可为紫果西番莲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凡  范鸿雁  罗霓  陶挺燕  
对番木瓜Carica papaya L.炭疽病果组织进行分离、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初步鉴定为胶孢炭疽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分别为20~30℃和25~30℃,适宜pH值分别为7~9和6~10。供试的9种碳源中以葡萄糖和蔗糖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以蔗糖有利于该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供试的9种氮源中,以蛋白胨和酵母浸膏最有利于菌丝生长,以酵母浸膏最有利于该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完全黑暗与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萌发。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廖旺姣  韦维  邹东霞  钟雅婷  罗辑  叶航  
【目的】鉴定广西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掌握其生物学特性,为抗病油茶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广西南宁市、来宾市和崇左市香花油茶林地典型炭疽病样品,以组织分离法和柯赫氏法获得致病菌株,依据病原菌形态特征描述和病原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肌动蛋白(ACT)、几丁质合成酶(CHS1)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H)多基因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进行鉴定,并采用平板法测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从广西南宁市、来宾市和崇左市3个地区香花油茶林地采集典型炭疽病样品中分离获得的76株炭疽菌属真菌,对健康香花油茶叶片均具有致病性,但致病力略有差异;代表菌株CXNN02、CXLB08和CXCZ09的离体接种病斑平均直径分别为6.48、6.39和5.20 mm,活体接种病斑比前者略小,分别为5.53、5.33和 4.97 mm,以CXNN02菌株的致病力略强。菌株CXNN02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菌丝灰色至深灰色,气生菌丝茂盛,绒毛状,背面产生黑色色素;菌丝生长较快,平均生长速率为11.75 mm/d;分生孢子光滑,无色,单胞,圆柱状,顶端钝圆或略尖,大小为(13.30~20.67)μm×(3.39~7.48)μm;分生孢子附着胞浅褐色至褐色,单个或多个,圆形或近圆形,边缘完整,大小为(6.50~10.69 )μm×(5.17~9.50)μm。对菌株CXNN02、CXLB08和CXCZ09进行形态学结合病原菌多位点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确定核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是广西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温度均为28 ℃,最适菌丝生长pH为4~5,最适产孢pH为6,菌丝生长的较佳碳源为D-麦芽糖、D-葡萄糖、D-果糖和D-木糖,最佳产孢碳源为乳糖,较佳氮源为牛肉膏、蛋白胨和酵母粉3种有机氮源,最佳产孢氮源为酵母粉;完全黑暗有利于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结论】广西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为核果炭疽菌,其菌丝生长和产孢受温度、pH、碳氮源和光照条件影响明显。香花油茶是核果炭疽菌的新寄主,进行香花油茶抗病品种选育及制定炭疽病防治措施时需充分了解该菌的生物学特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丽芬  孔垂思  郭建伟  杨建  郭娟  高源  王宏飞  李成云  丛花  
【目的】确定云南屏边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及其分类学地位、致病谱、生物学特性,为野生墨兰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刺伤接种、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确定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分类学地位、致病谱,采用生长速率法、血球计数板法测试碳氮源、温度、pH值、光照等对因素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的影响。【结果】本试验分离鉴定了云南屏边的2株墨兰炭疽病分离物,经形态学特征、回接发病特征及基于ITS rDNA的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胶孢炭疽菌。该菌还能侵染兜兰、建兰、红柱兰,菌丝生长最佳碳氮源为甘露醇、甘氨酸,最适温度为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海英  张明会  刘志恒  于海滨  王东来  
于辽宁省抚顺市栽培的草莓品种的茎上分离得到一种炭疽病菌。针对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及其有性形态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等研究。结果表明:该炭疽病菌属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该病原菌在PSA和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PSA培养基最适于病菌产孢;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25℃,适宜pH值为4~6;光照可促进产孢,而全黑暗有抑制作用;对碳源的利用,果糖最好,纤维素最差;对氮源的利用,蛋白胨最好,尿素最差;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低于5℃不能萌发;萌发最适pH值为5~7,高于10不萌发,光照对孢子萌发无明...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叶云峰  杜婵娟  杨迪  赵廷昌  刘思情  付岗  
【目的】明确广西地区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和生物学特性,为该病害的正确诊断及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红花檵木病叶的病原菌,通过活体接种法确定其致病性,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肌动蛋白(ACT)、β-微管蛋白(TUB2)、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几丁质合酶(CHS-1)和钙调蛋白(CAL)]分析,确定引起红花檵木炭疽病的病原菌。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温度、pH、碳源、氮源和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从广西红花檵木炭疽病病叶组织中分离获得6株形态一致并具有致病性的真菌菌株,菌落近圆形,中部灰色至深灰色,边缘灰白色,气生菌丝体疏松、絮状,分生孢子单细胞、长椭圆形,与果生刺盘孢(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形态一致。对代表性菌株H6的ITS、ACT、TUB2、GAPDH、CHS-1和CAL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并在NCBI中进行BLAST比对分析,发现这些序列与多个C. fructicola菌株的序列同源性达99%~100%。使用这些基因序列构建多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发现菌株H6与C. fructicola聚于同一最小分支,因此确定红花檵木炭疽病病原菌为果生刺盘孢。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最适宜菌株H6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8.0 ℃,最适pH为8.0,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木糖醇和L-脯氨酸;对菌株H6菌丝生长有较强抑制效果的杀菌剂有吡唑醚菌酯、啶氧菌酯、乙蒜素、多菌灵和咪鲜胺。【结论】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将广西地区红花檵木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果生刺盘孢(C. fructicola),明确了最适宜该病原菌生长的温度、pH、碳源和氮源等条件及对该病原菌具有较强抑制效果的几种杀菌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艳花  崔忠吉  欧善生  黄远光  蒙成  李杨秀  
【目的】鉴定西番莲顶枯病病原菌种类,明确其分类地位,为西番莲顶枯病的科学防控及西番莲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植物组织分离法对首次在广西南宁市发现为害西番莲的新病害——西番莲顶枯病进行病原菌分离,测定其致病性,观察其形态特征,分析其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钙调蛋白(CAL)和交配型基因(ApMat)的基因序列,鉴定引起西番莲顶枯病的病原菌。【结果】从具有典型西番莲顶枯病症状植株中分离到同一形态真菌,命名为TK2A2CLA6菌株,其孢子与自然发病西番莲枝条上切片观察到的病原菌孢子形态一致,进行顶芽接种致病性测定均能发病,且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再分离得到的病原菌与原接种病原菌相同。TK2A2CLA6菌株菌落圆形或近圆形,正面产生发达且较致密的灰白色气生菌丝;菌落背面初期为浅黄色,后期中央浅墨色、周围浅黄色,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 d后偶有橙色孢子堆产生;菌丝平均生长速率为18.89 mm/d;分生孢子无色,近圆柱状钝圆,另一端钝圆或略细,一般具1~2个油球,大小为(13.03~17.75)μm×(3.75~5.25)μm。对TK2A2CLA6菌株的ITS V1~V4区、CAL和ApMat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将基因序列在NCBI中进行BLAST比对分析,发现其与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多个序列的同源性达100%。以ITS、CAL和ApMat基因序列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TK2A2CLA6菌株与C. siamense LF177和C. siamense JH-Coll001以100%的自展支持率聚为独立的1支,确定引起西番莲顶枯病的致病菌为暹罗炭疽菌。【结论】使用形态学方法结合多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明确危害广西南宁西番莲顶枯病的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俊斌  邱仁胜  赵纯森  向发楚  黄维涨  杨东  
对魔芋软腐病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魔芋软腐病由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 Erwinia carotovora pv.caratovora) 引起,病原菌的生长最适温度为25 ~30 ℃,最适酸碱度为pH6.0~6 .5,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酵母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艳花  宁平  黄远光  欧善生  张燕杏  覃潮妮  蒙成  
【目的】明确百香果茎基腐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其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植物病原真菌常规分离法对采自广西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百香果茎基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观察其形态特征,测定其致病性,分析其rDNA-ITS序列,鉴定引起百香果茎基腐病的病原菌。【结果】从采自广西各百香果种植基地的典型百香果茎基腐病症状植株中分离到同一形态的真菌,命名为32-WUB3菌株,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致病性检测,确定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是引致百香果茎基腐病的病原菌。该病原菌菌丝在28和30℃条件下生长速度较快,菌落直径分别为8.27和8.31 cm,极显著高于其他温度条件下的菌落直径(P0.05),但与pH 9.00~11.00各处理菌落直径存在显著差异;菌丝在PDA培养基中生长最快,菌落直径达9.00 cm,极显著高于其他培养基的菌落直径;菌丝在碳源为葡萄糖时生长最快,菌落直径达7.78 cm,显著高于其他碳源的菌落直径;氮源为酵母粉时,菌丝生长最快,菌落直径为7.13 cm,其次为蛋白胨、DL-丙氨酸、L-精氨酸和甘氨酸,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以牛肉膏、尿素、磷酸二氢铵、氯化铵、L-赖氨酸和CK为氮源的菌落直径;该病原菌菌丝致死条件为52℃处理10 min。【结论】可可毛色二孢菌是百香果茎基腐病的病原菌,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8~30℃,pH为3.00~8.00,光照为全光照,培养基为PDA,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粉,菌丝致死条件为52℃处理10 min。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舒正义  陈启恒  
番木瓜炭疽病菌在 PDA 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在 PmDA 培养基上产孢最多。菌丝生长适温16~32℃,最适温度24~28℃。适宜菌丝生长的 pH 值4~6。对碳源的利用以葡萄糖、蔗糖最佳,在含蔗糖、半乳糖和可溶性淀粉的培养基中产孢较多;氮源以蛋白胨最适宜菌丝生长,天门冬酰胺有利于孢子形成。分生孢子萌发适温16~28℃,附着胞形成最适温度20~24℃。在 pH 值2.5~8之间,分生孢子可萌发,最适pH 值4~5;pH3~5最适宜附着胞形成。在三种营养液中0.05%的蛋白胨最适合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叶云峰  胡凤云  付岗  刘威  蒋妮  刘丽辉  林伟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冬静  孙厚俊  赵永强  徐振  谢逸萍  
对甘薯紫纹羽病(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适宜该病原菌生长的碳源为淀粉,氮源为硝酸钾,pH为10,菌落直径分别为9.50,8.04,7.52 cm,菌丝在光照、黑暗、光暗交替下均能生长,其中在黑暗条件下生长最好,菌落直径为7.54 cm,菌丝致死温度为50℃、10 min。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了5种杀菌剂对甘薯紫纹羽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5种杀菌剂对甘薯紫纹羽病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中97.6%甲基立枯磷和97%氟酰胺效果最佳,EC50值分别为0.28和0.45;87.6%拌种灵的抑制作用其次,EC50值为5.5...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小秋   葛礼姣   仇亮   翟彩娇   王广达   宋益民   程玉静  
从发病严重田块采集蘘荷叶枯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获得代表性致病菌株RH–1,对RH–1进行鉴定,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构建真菌内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和TEF–1α系统发育树,鉴定该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分别在温度(5、10、15、20、25、30、35℃)、pH(4、5、6、7、8、9、10)和光照时间(连续光照、连续黑暗、12h光照/12 h黑暗、24 h光照/24 h黑暗)条件下用PDA培养基培养RH–1,结果在30℃、pH 9和连续光照下菌丝生长较快。分别用葡萄糖、α–乳糖和麦芽糖以及酵母膏、牛肉膏、(NH4)_2SO_4、NH_4Cl、蛋白胨和NH_2CH_2COOH等量替代Czapek基础培养基中的碳源和氮源,发现菌丝生长的较适碳源为葡萄糖或麦芽糖,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或蛋白胨。将RH–1分别接种于红蘘荷和绿蘘荷,发现绿蘘荷的抗病性强于红蘘荷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小秋   葛礼姣   仇亮   翟彩娇   王广达   宋益民   程玉静  
从发病严重田块采集蘘荷叶枯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获得代表性致病菌株RH–1,对RH–1进行鉴定,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构建真菌内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和TEF–1α系统发育树,鉴定该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分别在温度(5、10、15、20、25、30、35℃)、pH(4、5、6、7、8、9、10)和光照时间(连续光照、连续黑暗、12h光照/12 h黑暗、24 h光照/24 h黑暗)条件下用PDA培养基培养RH–1,结果在30℃、pH 9和连续光照下菌丝生长较快。分别用葡萄糖、α–乳糖和麦芽糖以及酵母膏、牛肉膏、(NH4)_2SO_4、NH_4Cl、蛋白胨和NH_2CH_2COOH等量替代Czapek基础培养基中的碳源和氮源,发现菌丝生长的较适碳源为葡萄糖或麦芽糖,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或蛋白胨。将RH–1分别接种于红蘘荷和绿蘘荷,发现绿蘘荷的抗病性强于红蘘荷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黎肇家  李汶晋  毛跃彦  贺林生  李姝江  
[目的]探究栾树枝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栾树枝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栾树枝枯病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病原菌;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平板测定法探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pH、光照和温度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以及菌丝和孢子的致死条件,初步明确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发病栾树枝干皮层出现多个灰白色圆形斑块,斑块边缘洁白不规则,皮层干枯坏死,分离得4种类型微生物;利用柯赫氏法则,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确定引起栾树枝枯病的病原菌是小新壳梭孢(Neo fusicoccum parvum),分离频率为72%。该病原菌在胡萝卜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好,直径达6.20 cm,产孢量最多,为100.95 × 10~7/mL;碳源以葡萄糖、D-果糖和麦芽糖最佳,氮源以牛肉膏最好;菌丝和产孢适合在偏碱性、25℃环境中生长,完全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慢、产孢量少,光照12 h及以上培养效果好,产孢量最大可达77.55 × 10~7/mL;菌丝和分生孢子致死条件分别为50℃处理30 min和60℃处理15 min。[结论]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能引起栾树枝枯病,其对环境适应性好,生长繁殖能力强,有很强的致病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