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6)
2023(889)
2022(755)
2021(694)
2020(609)
2019(1318)
2018(1314)
2017(1962)
2016(1412)
2015(1602)
2014(1682)
2013(1754)
2012(1622)
2011(1524)
2010(1438)
2009(1249)
2008(1310)
2007(1150)
2006(1015)
2005(847)
作者
(7041)
(6036)
(5901)
(5616)
(3801)
(3077)
(2717)
(2358)
(2269)
(2267)
(2194)
(2132)
(2126)
(2123)
(2110)
(1899)
(1867)
(1821)
(1802)
(1750)
(1724)
(1574)
(1530)
(1405)
(1399)
(1378)
(1363)
(1359)
(1355)
(1307)
学科
(3742)
(2649)
经济(2646)
(2139)
管理(1827)
(1625)
植物(1620)
(1588)
方法(1484)
数学(1319)
数学方法(1291)
(1134)
企业(1134)
(1123)
(1113)
(1108)
(1054)
森林(1054)
(1024)
生态(999)
水产(996)
(981)
及其(973)
防治(970)
(969)
贸易(969)
(965)
(941)
虫害(917)
(894)
机构
学院(22020)
大学(21799)
(12088)
研究(11237)
科学(10810)
农业(9819)
业大(8446)
(7607)
研究所(7251)
中国(6915)
农业大学(6346)
(6346)
实验(6231)
实验室(5971)
(5890)
重点(5627)
(5488)
(5481)
中心(4618)
技术(4525)
科学院(4462)
管理(4233)
(4143)
(4091)
(3964)
经济(3887)
林业(3791)
(3756)
理学(3512)
工程(3497)
基金
项目(18068)
(12925)
国家(12858)
科学(11890)
基金(11762)
科学基金(9211)
自然(8380)
自然科(8160)
自然科学(8152)
(8071)
自然科学基金(8010)
研究(7184)
(7010)
科技(6865)
基金项目(6204)
计划(6190)
资助(5398)
专项(5001)
重点(4723)
(4634)
科研(4191)
(3985)
(3870)
技术(3685)
农业(3648)
(3508)
创新(3424)
教育(3015)
(2942)
社会(2618)
期刊
学报(12723)
(11229)
大学(8430)
学学(8375)
科学(8131)
农业(7602)
中国(4900)
业大(4629)
(4363)
(4322)
经济(4322)
农业大学(3692)
林业(3602)
研究(2940)
(2871)
自然(2785)
自然科(2556)
自然科学(2556)
科技(2323)
中国农业(2312)
农林(2104)
(2104)
科技大(2036)
科技大学(2036)
(1790)
西南(1608)
农业科学(1462)
管理(1414)
技术(1361)
农学(1331)
共检索到309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于东  方忠祥  杨海花  张进杰  叶兴乾  吴丹  
【目的】对产自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的紫山药中的酚酸类化合物进行鉴定和含量分析,为其后续天然产物研究提供参考,有利于紫山药及其加工产品的宣传,为这种特色蔬菜更好地走向市场提供帮助。【方法】采用高压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技术,对该特种紫山药中的酚酸类化合物进行鉴定,并对其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酚酸在紫山药中主要以可溶态酚酸形式存在。紫山药中可溶态酚酸类和不可溶态酚酸类均主要为芥子酸和阿魏酸,且芥子酸含量均高于阿魏酸含量。紫山药中可溶态酚酸含量为356.71μg.g-1DW;不溶态酚酸含量为26.92μg.g-1DW。【结论】高压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质谱技术可快速有效分析紫山药中的酚酸类化合物。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泽南  张庆路  李凯凯  陈浩  
为研究不同种植地域对“华墨香5号”黑米中花青苷和酚酸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在武汉、西安、陵水、宁波等14个地区种植了该黑米品种,通过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不同种植地域来源的“华墨香5号”样品中靶向代谢物,以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域种植的“华墨香5号”黑米中花青苷和酚酸类化合物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来自西安地区样品检出量最高,含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2.855 mg/g、芍药色素-3-O-葡萄糖苷0.491 mg/g、原儿茶酸0.088 mg/g;黄石地区样品检出量最低,分别为0.865、0.162、0.048 mg/g。表明黑米中花青苷和酚酸类化合物积累显著受到种植环境影响,为生产高营养价值黑米,需针对特定品种筛选合适的种植地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超  付春华  姜革民  兰文智  余龙江  
 研究了在真菌诱导子诱导红豆杉细胞时酚类化合物与紫杉醇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真菌诱导子处理提高了细胞的G6PD、PAL的活性和酚类化合物含量;真菌诱导子和谷氨酸的联合处理也可提高细胞中G6PD、PAL的活性,且联合处理后的酶活性较真菌诱导子单独处理的要高。联合处理后紫杉醇产量与酚类化合物的变化相似,均是前期低于真菌诱导子处理,后期高于诱导子处理;PAL的抑制剂AOA显著降低真菌诱导子处理的酚类化合物和紫杉醇的产量,同时细胞死亡明显增加。因此认为,酚类化合物与细胞诱导时的紫杉醇产量有关,细胞诱导时保持一定浓度的酚类化合物有利于紫杉醇产量的提高。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琪  严善春  
冷杉梢斑螟和赤松梢斑螟常伴随发生,危害红松球果。为探讨利用红松诱导防御抵抗梢斑螟危害的可行性,以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茉莉酮喷雾处理红松,采集健康、虫害及喷雾处理红松的球果和主梢,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其酚酸含量的时序变化。在健康红松球果中检测到香豆酸、苯乙酸、阿魏酸、水杨酸和肉桂酸等5种酚酸,在主梢中检测到香豆酸、苯乙酸、苯甲酸、水杨酸和肉桂酸等5种酚酸,两部位酚酸数量相同但组分存在差异。梢斑螟幼虫取食危害后,球果内出现原儿茶酸和苯酚,主梢内出现苯酚和阿魏酸,且除球果内香豆酸含量下降外,球果和主梢内其余几种酚酸含量均显著增加。相对茉莉酸甲酯,喷施茉莉酮诱导的酚酸种类更多,除原儿茶酸、绿原酸、...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孟昭军  周永泉  严善春  金虎  胡晓  
为明确外源茉莉酸类化合物对落叶松防御物质单宁的诱导作用,利用喷雾处理和香草醛比色测定法,研究不同浓度外源茉莉酸类化合物对2年生兴安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的诱导作用,及对其针叶内单宁含量变化的影响。喷施茉莉酮(ZJ)、茉莉酸甲酯(MJA)和茉莉酸(JA)后,2种树体针叶内单宁含量增加或减少波动明显,诱导作用可持续10~20天。茉莉酮对兴安落叶松针叶内单宁含量变化的影响较茉莉酸甲酯和茉莉酸显著;但3种茉莉酸类化合物均明显影响长白落叶松针叶内单宁含量的变化。0.01mmol·L-1茉莉酮、茉莉酸甲酯和1mmol·L-1茉莉酸诱导兴安落叶松针叶内单宁含量明显变化;0.01mmol·L-1茉莉酸甲酯和1mm...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天宏  金东艳  王岩  曹莹  
【目的】揭示大豆酚类物质对O3浓度升高的代谢机制与响应方式,为从分子水平研究植物次生代谢对O3胁迫的适应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大豆(Glycine max.)为试材,O3浓度45 nmol·mol-1为对照,利用开顶式气室系统探讨O3浓度升高(O3-1处理:(80±10)nmol·mol-1,O3-2处理:(110±10)nmol·mol-1)对大豆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内,O3-1处理下的大豆叶片总黄酮含量、总多酚含量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脂氧合酶(LOX)、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与对照相比显著(P<0.05)升高,而O3-2处理下的总黄酮含量与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屈晓媛  孙琳  童华荣  
本实验以普洱生茶和熟茶为原料,测定了主要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并进行了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研究了生普和熟普的主要酚类化合物与氧化还原电位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普洱生茶的儿茶素总量与没食子酸的含量均高于普洱熟茶,但熟茶的氧化还原电位高于生茶,且熟茶样品之间存在有显著性差异。生茶中EGCG与氧化还原电位值(ORP)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27;熟茶中ORP值与EGC、DL-C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2和-0.688。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敏  屈欢  刘建利  代秀秀  司海丽  张琇  杨国平  
[目的]从宁夏中卫硒砂瓜种植区多年连作土壤中分离获得1株高效降解酚酸类物质的菌株,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并全面评估其对11种酚酸类物质的降解效能,以期为该菌在酚酸类自毒物质降解领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形态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采用液相色谱串联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研究菌株对多种酚酸物质的降解特性。[结果]经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命名为K7。该菌株对4-羟基苯甲酸、香豆酸、香草酸、苯甲酸、阿魏酸和咖啡酸具有良好的降解效果,对丁香酸、香草醛、肉桂酸和没食子酸的降解效能较弱,不能降解水杨酸。以咖啡酸为代表,研究不同条件对菌株K7降解效能的影响,发现在中性偏碱(pH7~8)、较高温度(30~40℃)、咖啡酸初始浓度小于100 mg·L~(-1)时,菌株K7对咖啡酸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结论]不动杆菌K7对多种酚酸类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降解效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天行  郭佳  王伟  辛志宏  
采用碱降解法使珍珠小米中的结合酚释放出来,并优化碱降解条件,利用酚类化合物追踪法,对降解产物中的酚类化合物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最佳碱降解时间为4 h,NaOH浓度为5 mol·L-1,最佳的结合酚提取溶剂为甲醇。应用优化的提取条件提取得到结合酚粗提物,通过常压硅胶柱层析和Sephedex LH-20柱层析从碱降解粗提物中分离得到2个单体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NMR)和电喷雾质谱(ESI-MS)鉴定其化学结构分别为反式阿魏酸和反式阿魏酸甲酯。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星星  王仁才  张家银  李炎林  秦宇  熊兴耀  
以南方红豆杉的枝、叶、果实为材料,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6种紫杉烷类化合物(紫杉醇、三尖杉宁碱、7–表–10–去乙酰紫杉醇、7–表–紫杉醇、巴卡亭III、10–去乙酰巴卡亭III)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以甲醇–乙腈–水(体积比为25∶36∶39)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检测波长227 nm,6种紫杉烷类化合物在35 mIn内完全分离;南方红豆杉的枝、叶、果实中6种紫杉烷类化合物含量存在差异,其中,紫杉醇和7–表–10–去乙酰紫杉醇在种胚中含量最高,分别为866.47、722.50μg/g,10–去乙酰巴卡亭III、巴卡亭III和7–表–紫杉醇在叶中的含量最高,分别为301.20、234.08...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珊  仲伶俐  周虹  李曦  雷欣宇  黄世群  郑幸果  冯俊彦  雷绍荣  郭灵安  
【目的】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作物之一,也是人们饮食中酚酸类营养成分的重要来源。建立稻米中酚酸类化合物鉴定与分析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以深入了解和挖掘稻米的功能性营养。【方法】采用UPLC-MS/MS法对四川收集的白米、红米、紫米和黑米等14份材料中的19种酚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优化碱水解、酸水解和净化萃取方法等前处理条件,同时优化色谱柱、流动相条件和质谱条件,并采用电喷雾电离和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检测。最后利用优化的分析方法分别测定糙米样品中的游离型、可溶性酯型、可溶性糖苷型、不溶性结合型和不溶性糖苷型酚酸的含量。【结果】通过对前处理条件的比对优化,获得的最优条件为:在含1%抗坏血酸和10 mmol·L~(-1) EDTA的2 mol·L~(-1) NaOH浓度下碱水解4 h,在1 mol·L~(-1) HCl溶液下酸水解1 h;所有净化萃取都使用含0.2%BHA的乙酸乙酯;采用HSS T3色谱柱,乙腈-0.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除反式肉桂酸采用正离子模式,其余均为负离子模式,各化合物峰形好、分离度和灵敏度高。19种酚酸的线性范围良好(R2≥0.9997),检出限在0.023—4.728μg·L~(-1),定量限在0.076—15.759μg·L~(-1)。19种酚酸游离型酚酸提取回收率为55.3%—98.0%,18种酚酸(绿原酸除外)的碱水解和酸水解回收率分别为90.8%—103.1%、51.7%—100.3%。该方法测定的14份稻米中共鉴定出14种酚酸,定量的有12种,酚酸总含量范围为356.3—1 234.5mg·kg~(-1),含量较高的有阿魏酸、原儿茶酸、香草酸、4-香豆酸、芥子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其中原儿茶酸和香草酸主要存在于紫米和黑米中,主要为不溶性结合型、可溶性酯型和可溶性糖苷型酚酸。【结论】该方法准确且灵敏度高。在提取和测定过程中保护剂的加入能有效抑制酚酸的降解,增加游离型和糖苷型酚酸的鉴定与定量分析,能更精确、全面地呈现出稻米中酚酸的分布情况。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纪伟  沈雪梅  赵一帆  王玮  张钎  周艺凡  李家华  
【目的】为了探究不同贮存年份普洱生茶中3种黄酮醇类化合物含量变化与普洱生茶年份鉴定的相关性。【方法】以不同贮存年份(2006—2015年)的普洱生茶为研究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测定了茶样中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3种含量最多的黄酮醇类化合物含量,并利用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探讨3种黄酮醇类化合物含量及黄酮总量与贮存年份的相关性。【结果】随着贮存年份的延长,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的含量都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杨梅素的含量在0.36~3.19 mg/g,槲皮素在2.40~10.17 mg/g,山奈酚在2.00~7.35 mg/g,黄酮总量在12.87~51.99 mg/g。利用聚类分析发现,茶样可以分为2大簇,第一簇包括2006—2008年的茶样,第二簇为2009—2015年茶样;相关性分析发现,黄酮总量、槲皮素和山奈酚之间存在的相关性最强,且贮存年份越接近的茶样间相关性越强。【结论】不同年份普洱生茶茶样中黄酮醇类化合物含量及黄酮总量可以作为普洱生茶年份鉴别的指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军良  逯保德  徐鸿林  朱祯  赵美华  梁爱华  
以大白菜纯合系河头早B为试验材料,用携带质粒pBinΩSCK的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LBA4404转化其无菌苗子叶,比较了8种酚类化合物对大白菜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酰丁香酮和邻苯二酚对外植体的转化频率影响最大;阿魏酸和ρ-羟基苯甲酸的作用次之;芥子酸和焦性没食子酸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香草醛和丁香酸没有明显的作用。复合酚类化合物的促进作用优于单一酚类化合物的作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诗濛   冯嘉欣   孔维一   郭海林   宗俊勤   刘建秀   陈静波   徐志刚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不同LED光质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光合色素和酚类化合物含量影响的研究,为进一步紫花苜蓿芽苗菜生产和植物工厂化生产的光质调控技术提供基础。[方法]以黑暗处理(D)为对照,研究10种不同LED光质(红光R660和R630、蓝光B450和B465、绿光G520、黄光Y590、红蓝组合R5B2、R1B1和R2B5、白光W)对紫花苜蓿‘WL656’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解剖及酚类化合物合成的影响。[结果]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无显著影响。单色光处理中,两种纯红光均促进了紫花苜蓿幼苗胚根伸长;B465处理使幼苗下胚轴的茎直径、表皮细胞厚度、皮层厚度和单个导管面积均显著增加,B450使维管束直径显著增加。不同单色光对叶绿素a含量没显著影响,而两种蓝光处理下叶绿素b含量最低,R660处理下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两种纯蓝光均对幼苗中花青素、总酚和类黄酮的积累有促进作用,而在G520、Y590和D处理下幼苗几乎不含花青素。R630提高下胚轴中查尔酮合成酶(CHS)活性,G520显著提高了子叶中CHS活性;W提高了幼苗下胚轴的花青素合成酶(ANS)活性,Y590提高了幼苗中ANS活性。3种红蓝光组合中,随着红光比例降低,茎直径、皮层厚度和下胚轴CHS活性降低,根长、表皮细胞厚度、维管束直径和下胚轴中花青素含量先减少后增加,子叶中光合色素含量和CHS活性上升。下胚轴中总酚和类黄酮含量在R2B5下最高,子叶中3种酚类化合物含量无差异。下胚轴中ANS活性在R1B1下最大,子叶中ANS活性在R5B2下最大。[结论]纯红光促进种子发芽后的幼苗伸长,纯蓝光促进幼苗中花青素、类黄酮和总酚生成,红蓝组合光对幼苗生理特性影响较为复杂。综合考虑生长生理指标,本研究初步认为R2B5处理下生长量适中,叶绿素和酚类物质含量较高,是较适合紫花苜蓿幼苗生长的LED光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红  陈道文  章维华  蒋木庚  
通过用具有杀菌活性的N-(2,6-二甲苯基)-丙氨酸甲酯与具有除草活性的2-甲基-α-萘氧基(或β-萘氧基)-乙酸反应,合成获得N-酰基丙氨酸类新化合物。经除草和杀菌生物试验表明,这类新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