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342)
2023(20597)
2022(17236)
2021(15821)
2020(13272)
2019(30243)
2018(29680)
2017(56741)
2016(30746)
2015(34122)
2014(33973)
2013(33523)
2012(31005)
2011(28182)
2010(28322)
2009(26142)
2008(25536)
2007(22625)
2006(20016)
2005(18101)
作者
(91249)
(76119)
(75662)
(72209)
(48346)
(36785)
(34471)
(29770)
(28945)
(26979)
(26088)
(25470)
(24359)
(24048)
(23679)
(23623)
(22852)
(22621)
(21948)
(21911)
(19069)
(18944)
(18518)
(17477)
(17302)
(16995)
(16878)
(16569)
(15433)
(15063)
学科
(140778)
经济(140645)
管理(84393)
(81408)
(64214)
企业(64214)
方法(55871)
数学(49081)
数学方法(48523)
中国(39096)
(36924)
地方(33284)
(30662)
业经(29466)
(28822)
农业(25207)
(24250)
贸易(24237)
(23726)
(23417)
环境(20677)
(20143)
银行(20071)
(19997)
金融(19994)
理论(19676)
(19288)
(19257)
技术(19220)
(18754)
机构
学院(442247)
大学(439943)
(186681)
经济(182831)
管理(165950)
研究(155994)
理学(142865)
理学院(141136)
管理学(138555)
管理学院(137756)
中国(116414)
科学(97353)
(93495)
(81699)
(80118)
(79484)
研究所(72971)
中心(70945)
业大(68058)
(66910)
财经(65410)
农业(62627)
(59435)
北京(58712)
(58580)
师范(57853)
经济学(57848)
(56229)
(52981)
经济学院(51888)
基金
项目(297667)
科学(233865)
基金(215723)
研究(211295)
(190790)
国家(189245)
科学基金(161397)
社会(135355)
社会科(128336)
社会科学(128302)
(117307)
基金项目(114185)
自然(105666)
自然科(103282)
自然科学(103255)
自然科学基金(101380)
(99460)
教育(97010)
资助(88001)
编号(84031)
重点(68045)
(67966)
成果(67025)
(64732)
(61979)
课题(58900)
创新(58037)
科研(57523)
国家社会(56524)
计划(55559)
期刊
(208962)
经济(208962)
研究(127665)
中国(88350)
学报(73120)
(71846)
科学(66813)
(62849)
管理(61297)
大学(54461)
学学(51827)
农业(48668)
教育(44309)
(39750)
金融(39750)
技术(39707)
经济研究(34320)
业经(33627)
财经(32566)
(28159)
问题(28150)
(26330)
技术经济(22759)
统计(21632)
(21294)
(20927)
商业(20667)
资源(20473)
科技(20388)
(19899)
共检索到6584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顺成  李喜演  
选取33个大城市有关从业者人均区域生产总值及其相应的数据,分析了紧凑式城市规划要素对区域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集中度越高、多核心度越高、土地混合利用度越高,就越能够促进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密度和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曲线关系。认为在中国构建紧凑式的城市形态有助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城市管理部门应充分考虑城市和地区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背景特征,以求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和需要的紧凑式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政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顺成  李喜演  
选取33个大城市有关从业者人均区域生产总值及其相应的数据,分析了紧凑式城市规划要素对区域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集中度越高、多核心度越高、土地混合利用度越高,就越能够促进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密度和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曲线关系。认为在中国构建紧凑式的城市形态有助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城市管理部门应充分考虑城市和地区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背景特征,以求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和需要的紧凑式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政策。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徐映梅  瞿凌云  
劳动生产率是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和协调区域平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采用指数方法,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分解为纯生产率效应、鲍默效应及丹尼森效应,三种效应的贡献率显示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是由纯生产率效应驱动的,2002年以后丹尼森效应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对比分析中国31个省份的纯生产率效应和丹尼森效应发现,东部地区省份的两种效应普遍高于其他省份。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中部省份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在保持纯生产率效应贡献度的基础上提高丹尼森效应,而西部地区的两种效应都有待提高。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何爱平  李清华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政策的深入推进,数字技术的应用进入深化发展与共享发展的新阶段,数字经济对于区域经济的驱动作用不断增强,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测度2013—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系统GMM模型、中介效应方法等实证检验了我国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显著缩小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数字经济的发展使得全劳动生产率下降,加快劳动生产要素由发达地区生产性部门向欠发达地区非生产性部门的转移,削弱了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数字经济主要促进了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并且数字经济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效应存在政策阶段性和动态性。基于此,从促进生产要素流动、提高数字劳动者人力资本和强化数字经济政策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陈刚  李潇  
本文利用1997年重庆市实施行政区划调整作为一次自然实验,采用合成控制方法从劳动生产率视角再次检验行政区划调整对试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行政区划调整对试点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有促进作用,平均劳动生产率高出潜在水平22.48%。本文认为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试点城市形成政策和投资聚集洼地,改善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吸引高质量、大规模外来资金。此外,本文还从行政分权、财政分权、外资引入、产权结构、社会服务水平以及金融发展等方面对此进行了解释。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陈刚  李潇  
本文利用1997年重庆市实施行政区划调整作为一次自然实验,采用合成控制方法从劳动生产率视角再次检验行政区划调整对试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行政区划调整对试点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有促进作用,平均劳动生产率高出潜在水平22.48%。本文认为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试点城市形成政策和投资聚集洼地,改善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吸引高质量、大规模外来资金。此外,本文还从行政分权、财政分权、外资引入、产权结构、社会服务水平以及金融发展等方面对此进行了解释。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富华  李国平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传统的份额变化分析方法,把工业作为整体细分地区,分析了我国经济转型期各地区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差异原因。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总体来说,大部分地区的工业劳动生产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通过结构细分,各地区之间的增长又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互联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欧阳博强  孙学涛  王振华  
利用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产业结构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城市化的门槛效应,并据此分析了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的原因。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与二三产业增加值之比呈倒"U"形关系;产业结构的"工业化"倾向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随城市化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非线性特征,中等城市化水平下的"工业化红利"最为显著;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对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具有协同影响,但存在地区差异;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的原因在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下降,不能完全归因于产业结构的服务化倾向。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丹丹  
基于2001~2017年中国工业分企业所有制-分地区-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利用相对劳动生产率和变异系数指标对全国和分区域的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商和港澳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和收敛性进行描述性分析,并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计量检验。结果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三类所有制结构的劳动生产率均呈现显著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但是收敛速度呈现差异。其中,私营企业收敛速度最快,外商和港澳台企业次之,国有企业收敛速度最慢。分区域来看,东北和西部收敛速度相对较快,中部次之,而沿海三类所有制结构的劳动生产率收敛速度均较慢。因此,政府应进一步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完善市场竞争等方面努力,有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所有制结构的收敛,从而带动整体经济的收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杭敬  张志远  苑立波  
当前,上海面临着既要保持合理经济增长速度,又要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双重艰巨任务,而劳动生产率则是完成这两大任务的关键因素。一方面,经济增长本质上是劳动生产率提升与劳动力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当前上海人口红利趋于减弱的形势下,继续提升劳动生产率是保持经济合理增长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经济转型又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赖物质消耗转为主要依赖广义的技术进步。而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又是推动劳动生产率持续增长的三个要素。该文利用非参数生产前沿动态分析模型,对"十五"时期以来上海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要素进行拆解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虽然上海制造业增加值与劳动生产率呈现同步回落走势,但技术进...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许正松  万青  
劳动力成本是促使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但是在比较不同地区劳动力成本时,不能只比较名义工资,而应该将名义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结合起来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在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之后,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的现象。导致区域间产业转移滞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东部地区在经过长期快速发展之后,仍然保持了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因此,从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国家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强人力资本投入以及吸引民间资本更多地投资于中西部,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推动产业转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绅峰  潘爽  吴文洋  
数字经济的赋能作用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推手,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了可能。本文利用2011—2016年285个城市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进行检验。实证结果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有效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经济集聚水平、提升城市创新水平、加剧银行业竞争以及推动市场化进程等渠道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的这种作用具有异质性,表现在失信环境越好、教育水平越高及城市规模越小的地区作用越大。本文的研究揭示了数字经济赋能劳动力的作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中数字经济的应用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借鉴。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丹丹  张倩肖  
在测算和分析中国工业1999-2014年间整体、分区域和分行业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率的基础上,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中国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呈绝对收敛特征;分区域看,中国四大区域均呈绝对收敛特征,东北地区收敛速度最快,中部和西部地区次之,沿海地区收敛速度最慢;分行业看,绝大多数工业行业都表现出收敛特征,且技术密集型行业比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收敛速度快。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赖永剑  
运用偏离-份额法,本文将1985-2008年地区劳动生产率差异分解成产业结构效应、纯生产率效应和配置效应。实证发现,产业结构效应对解释东部和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差异具有突出作用;而纯生产率效应较低是中部地区劳动生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最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基于条件收敛分析框架,我们用SUR模型研究发现,地区间存在着的产业结构收敛、产业内纯生产率收敛是地区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内在原因,并且产业内纯生产率收敛是其最主要的组成成分。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路英  吴玉鸣  
利用2003—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建立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考察就业密度及集聚空间外部性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GMM估计表明工业劳动生产率对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为负;邻近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纳入空间异质性,建立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进一步计算集聚效应为正的城市比例发现,城市间集聚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全国范围就业密度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倒U型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发现空间集聚是导致劳动生产率呈现非线性变化的重要原因。最后简要提出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