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61)
2023(14830)
2022(12625)
2021(11799)
2020(9785)
2019(22339)
2018(22545)
2017(42607)
2016(23443)
2015(26837)
2014(26974)
2013(26223)
2012(24502)
2011(22375)
2010(23227)
2009(21989)
2008(21797)
2007(19799)
2006(17905)
2005(16609)
作者
(68421)
(56499)
(56148)
(53568)
(36130)
(26983)
(25661)
(21818)
(21455)
(20530)
(19166)
(19150)
(18236)
(17938)
(17396)
(17289)
(16733)
(16676)
(16412)
(16272)
(14448)
(13968)
(13810)
(13089)
(12879)
(12822)
(12637)
(12611)
(11569)
(11139)
学科
(99270)
经济(99136)
管理(65058)
(59152)
(47245)
企业(47245)
方法(37857)
中国(33670)
数学(32566)
数学方法(31873)
(27859)
地方(24905)
(22360)
(22300)
业经(22008)
(19613)
(18701)
银行(18679)
(18419)
贸易(18398)
(18018)
农业(17822)
(17769)
理论(17422)
(16954)
金融(16952)
(14851)
环境(14722)
(14563)
(14272)
机构
学院(337028)
大学(333938)
(131835)
经济(128456)
管理(122600)
研究(114980)
理学(102644)
理学院(101385)
管理学(99127)
管理学院(98503)
中国(91259)
(73825)
科学(70090)
(65490)
(58947)
(54394)
中心(53470)
研究所(52227)
(52089)
财经(49791)
(48191)
师范(47740)
北京(47711)
业大(46047)
(44662)
(44461)
(41872)
农业(40324)
经济学(39559)
技术(37987)
基金
项目(206537)
科学(161035)
研究(155040)
基金(144989)
(125198)
国家(124094)
科学基金(105572)
社会(95744)
社会科(90480)
社会科学(90455)
(82262)
基金项目(75252)
教育(72974)
(68955)
自然(66395)
编号(66082)
自然科(64810)
自然科学(64796)
自然科学基金(63544)
资助(60647)
成果(55733)
(48146)
课题(47267)
重点(46638)
(44446)
(42133)
项目编号(39617)
创新(39398)
(39046)
(38675)
期刊
(162687)
经济(162687)
研究(106900)
中国(76990)
(50331)
(49500)
管理(48703)
学报(48630)
教育(47362)
科学(45972)
大学(37667)
(36554)
金融(36554)
学学(34735)
农业(33418)
技术(32256)
业经(28336)
经济研究(25380)
财经(24585)
问题(22343)
(21241)
图书(19346)
统计(17348)
(17346)
(17260)
技术经济(16330)
商业(16311)
理论(16268)
现代(15894)
(15719)
共检索到5385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明华  王垚  蒋伟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既要提供足够的住房,叉要满足紧凑城市背景下集约发展。我国居住区目前"高容积"的开发模式存在着种种不足。新的《城乡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居住用地指标的增大和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造成居住用地的容积率降低,使得"高层低密度"和"低层高密度"的开发模式能够实现,而这两种开发模式不能满足集约发展的要求。借鉴欧洲紧凑城市的发展理念,本文提出了"中层中密度"的开发模式,通过研究分析,"中层中密度"是一种集约的开发模式,能够在满足住房需求的前提下实现集约发展的目标。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林超  吕萍  
探索集体居住用地住宅开发,建设和完善农村住房体系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广西北流、山西泽州和河南长垣集体居住用地住宅开发改革试点调研,发现3地试点存在以下共同特征: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低,改革的外部环境好;受婚俗、求学因素影响,住房改善型需求旺盛;集体居住用地供给区位好,价格相对较低。与此同时,集体居住用地住宅开发存在政策不明朗、对农村住房保障形成冲击和增大开发企业资金风险的隐患。因此,应当允许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集体居住用地住宅开发,灵活保障农村居民住房权益,加快相关配套政策出台,降低政策与金融风险。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松雪  林坚  
居住的郊区化和居住用地的分散布局往往是城市蔓延的先导现象,研究城市居住用地扩张模式,有助于加深对城市扩张机理的认识,并为形成相应的空间治理措施提供支撑。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将城市用地面状图斑与城市居住区点状空间数据相结合,通过城市用地扩张指数LEI的计算,对1996~2006年、2006~2015年两时段的北京城市居住区用地进行了区位类型的划分,识别了城市新增居住用地的扩张模式,并采用logit模型对城市居住用地区位类型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研究发现,1996~2015年,北京市连片城市建成区以外的新建居住区以散点型的用地扩张模式为主,与典型城市蔓延现象中跳跃式的用地扩张模式一致,且蔓延趋势逐渐强化;与城市建成区的距离是居住用地区位类型变化过程中唯一显著的影响因素;连片城市建成区以外的大规模居住区建设对城市用地的扩张没有显著的引导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永春  刘沁萍  田洪阵  
辨析了中西方不同发展背景下紧凑城市的具体含义,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发展模式———高密度紧凑城市的概念,并指出高密度紧凑城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土地混合利用和开发强度高,人口或建筑高密度化,城市整体形态紧凑。最后,探讨了高密度紧凑城市的空间模式及其测度方法,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余颖  扈万泰  
重庆都市区同时体现着集中和分散相统一的空间发展过程。通过对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类型和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规律的分析,以及对重庆、香港、上海等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比较研究,提出了重庆都市区一心两圈的宏观结构和多组团、分片集中紧凑的城市空间规划发展模式构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单玉红  朱欣焰  
构建包含智能主体和环境主体的城市居住空间演化情景模型,旨在探讨土地利用主体的行为决策与居住空间演化形态和土地利用效用之间的关系。调整城市政府主体的土地利用政策设定紧凑型、松散型和适度型三种居住空间演化情景类型,通过综合分析城市居民、住宅开发商和城市政府三类微观主体的相互作用求取每种情景下住宅用地开发的综合优先级函数。在VC和ArcGIS的实验环境下,以武汉市洪山和武昌区为实验区模拟了三种规定情景下实验区在1998年至2008年期间的居住空间演化情况,并与实际演化情况进行扩张形态和土地利用社会效用的概略对比,对比结果表明,多主体模型能有效比对不同主体空间决策情景下土地利用的效用,在表现土地利用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姜栋  万碧玉  赵文吉  杨振宇  李玲玲  曹余  
当前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课题。围绕这个题目,国家从各个层面展开研究与实践工作。分析了当前我国城镇化背景与趋势,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引入微城市的概念,进而分析微城市的要素及内涵,提出微城市的典型模型,探索一种适合我国现阶段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从一个微小的单元建设出发,由这些理想的单元最终汇聚成理想的"智慧城市",促进城市空间组织合理有序地演进。分析国内外城市化发展趋势,对比了未来国内外微城市的发展特点,结果可供政府决策层、城市规划领域、城市建设部门参考借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姜栋  万碧玉  赵文吉  杨振宇  李玲玲  曹余  
当前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课题。围绕这个题目,国家从各个层面展开研究与实践工作。分析了当前我国城镇化背景与趋势,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引入微城市的概念,进而分析微城市的要素及内涵,提出微城市的典型模型,探索一种适合我国现阶段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从一个微小的单元建设出发,由这些理想的单元最终汇聚成理想的"智慧城市",促进城市空间组织合理有序地演进。分析国内外城市化发展趋势,对比了未来国内外微城市的发展特点,结果可供政府决策层、城市规划领域、城市建设部门参考借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燕月  陈爽  李广宇  余成  
量化表征城市紧凑性是当前地理学界和规划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明确紧凑性指标反映的实际意义与适用范围,成为构建测度体系的关键。当前已有众多研究提出数量相当可观的量化指标,本文结合国内外城市紧凑性定量研究进展,根据表征紧凑内涵的不同将其归纳为形状、规模、密度、结构、功能和过程6类,分析了不同类型指标的适用范围,并以结构类指标为例,采用南京和苏州的实际建设用地数据,根据指标自身稳定特性识别的实用性和局限性,达到评判和筛选指标的目的。结果显示:指标能有效指示建设用地的实际空间结构特征;4个指标受尺度变化的影响不强烈,具有良好的应用性能,其中Gini系数和Moran’s I在应用中,前提条件局限小,适用广泛;而连续度和向心度较直观,但在进行城市比较研究时限制条件较多。该研究结果能够为城市紧凑性量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并指导城市规划与管理政策制定。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韩昊英  陈宇   张小东  
文章利用2008—2019年中国土地市场网的杭州市土地出让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对杭州市居住用地出让的规模、均价和开发强度等要素进行对比研究,得出杭州市居住用地出让的时空演变特征,梳理出杭州市的居住用地出让的区位选择模式以及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 :(1)总体上,居住用地出让的区位选择上表现出凝聚性空间分布的状态,区域分布的均衡度偏低。其中主城区较为密集、外围区县较为稀疏;县域中心较为密集、一般乡镇较为分散,且随着主要交通轴线呈带状分布。(2)居住用地出让规模空间上呈现出"点状集聚—线状串联—面状围合"空间集聚的发展趋势,其集聚核心呈现出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演变的趋势。(3)居住用地出让平均收益逐年升高,呈现出较强的增长趋势,在主城区产生高值集聚现象。(4)开发强度的演变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由原先较为分散、平均的低强度开发演变为如今的高强度开发集聚的空间特征,尤其是主城区的开发强度增长显著。根据研究结果归纳推导出杭州市居住用地出让的发展阶段和区位选择模式:整体上呈现出"成长—起飞—成熟—击穿"4个阶段;对应4个阶段居住用地的区位选择演变呈现出以主城区为核心逐渐集聚并扩张,局部地区形成多个次核心地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涛  郑新奇  
本文阐述了城市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与人居环境优化的关系 ,并对城市居住用地的适宜性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贾梦圆  刘晓阳  陈天  范斐  
在明确紧凑城市内涵的基础上,从空间利用效率、物质流通效率、城市运营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四个维度构建了城市紧凑度测度体系,评估了2005年和2015年中国26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紧凑度,并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城市紧凑度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紧凑度整体上有所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驱动城市紧凑度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从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和城市空间结构来看,紧凑度呈下降趋势;不同等级城市间的紧凑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与非均衡性,城市紧凑度与城市等级呈U型分布特征,中小城市具有较高的城市蔓延风险;城市紧凑度的空间聚集特征显著,东南沿海地区为高紧凑度聚集区,东北地区和中原地区为低紧凑度聚集区;中西部地区城市紧凑度差异性逐渐增大,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城市紧凑度呈现出扩散效应,京津冀地区城市紧凑度呈现出极化效应。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田成诗  李金  
采用超效率DEA和熵值法测算了2003—2014年29个大型城市的能源效率与紧凑度,进而通过象限图法对城市紧凑度与能源效率的关系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我国大型城市能源效率普遍偏低但在缓慢提升;城市紧凑度与能源效率以低级协调为主。从区域看,二者关系的地区差异明显,东部以高级协调为主,中西部低级协调关系显著。城市规模越大,紧凑度和能源效率水平越高,且城市突出关系类型由低级协调变为高级协调。剔除紧凑度外其他可能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后的象限图再次印证提高紧凑度有利于改善城市能源效率的结论。为通过提升城市紧凑度来提高能源效率,需加大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工业用地的集约使用,完善城市功能体系,实现经济、人文和生态的多功能复合利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潘浩之  李永浮  
紧凑型发展模式与城市碳减排的主要路径之间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上海紧凑型发展模式的重点应集中于提高现有建设用地建设强度以及通过紧凑社区规划满足市场需求等方面。由于上海紧凑型发展模式的减排对象(主要为交通用汽、柴油)占总能耗比例较低以及发电结构中煤电占比较高,尽管紧凑型发展模式的减排潜力短期有限、远期可观,但紧凑型发展模式对于公交发展的促进效应能够在中长期内抑制城市私车出行的增长,并能减少上海对外来石油的依赖,有助于能源安全度的提高以及碳减排目标的实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任荣荣  郑思齐  
文章基于竞租函数的基本思想,从理论上探索了办公与居住用地开发的空间演变机理,并以北京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办公用地的价格梯度明显高于居住用地,并且办公用地的开发区位更靠近市中心;一定区域内,价格相对较高的土地利用类型,其开发量相对较大;实证结果同时发现了资本和土地之间的替代效应以及办公用地开发的集聚经济。研究结论认为:随着我国土地市场的发展和成熟,市场力量在土地开发模式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土地价格成为影响土地开发量、开发区位以及开发强度的重要信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