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39)
2023(3805)
2022(3139)
2021(3075)
2020(2417)
2019(5746)
2018(5810)
2017(8786)
2016(6408)
2015(7400)
2014(7509)
2013(6403)
2012(5761)
2011(5406)
2010(5646)
2009(4470)
2008(4287)
2007(3883)
2006(3467)
2005(3109)
作者
(15333)
(12650)
(12605)
(12066)
(7959)
(6138)
(5959)
(5046)
(4889)
(4723)
(4445)
(4379)
(4104)
(4094)
(3978)
(3906)
(3891)
(3850)
(3738)
(3576)
(3452)
(3244)
(3108)
(3073)
(2916)
(2860)
(2802)
(2765)
(2709)
(2706)
学科
教育(20110)
(12286)
经济(12280)
中国(10364)
教学(8751)
理论(8386)
管理(7778)
(6913)
方法(6657)
数学(6198)
数学方法(6089)
(5510)
学法(4853)
教学法(4853)
研究(4709)
(4590)
(4396)
企业(4396)
学理(4365)
学理论(4365)
(4295)
发展(3810)
(3741)
改革(3692)
(3685)
技术(3566)
高等(3458)
(3440)
思想(3377)
政治(3251)
机构
大学(78579)
学院(74606)
研究(29530)
教育(28202)
(21991)
师范(21865)
管理(20207)
(19798)
经济(19082)
(18334)
师范大学(18118)
科学(18005)
理学(17776)
理学院(17423)
管理学(16845)
管理学院(16682)
技术(14679)
(14559)
职业(14220)
研究所(13566)
(13337)
中国(13231)
(13081)
北京(12210)
业大(12021)
中心(11771)
教育学(10792)
农业(10550)
(10535)
职业技术(9844)
基金
项目(49571)
研究(43390)
科学(39852)
教育(30826)
基金(30774)
(26539)
国家(26137)
社会(23447)
(22456)
社会科(21940)
社会科学(21934)
科学基金(21306)
(20855)
编号(20771)
成果(19299)
课题(18682)
(16047)
基金项目(15885)
规划(13648)
重点(13253)
(12700)
自然(12471)
自然科(12183)
自然科学(12179)
资助(12067)
自然科学基金(11983)
(11975)
项目编号(11813)
教育部(11553)
(11426)
期刊
教育(51190)
研究(31554)
中国(26829)
(18661)
经济(18661)
职业(13247)
学报(12091)
技术(11698)
(11054)
大学(10318)
科学(9745)
技术教育(8597)
职业技术(8597)
职业技术教育(8597)
农业(7963)
学学(7943)
高等(6256)
成人(5727)
成人教育(5727)
(5709)
论坛(5709)
管理(5534)
(5429)
高等教育(5351)
(4714)
(4534)
职教(4359)
发展(3909)
(3909)
比较(3442)
共检索到1170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岳欣云  董宏建  
核心素养的落实,是通过分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在理论界虽然未形成定论,但在教育实践领域都有一定的体现,其典型表现便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台,综合课程的实施以及“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课程的引进。但一般素养与学科素养的表述遵循着不同的思维路径,存在转化上的困难;同时,素养培养并不凝固于具体的内容载体,综合课程与素养培养也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对于核心素养的落实,不能仅从课程本身寻找依据,而要从其出发点即素养本位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谈起。素养本位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和谐、有灵魂、主动发展的“完整人”。“完整人”在宽度上要知、情、意和谐,在长度上要主动可持续发展,在深度上要突破知识技能的积累,转识成智、涵养生命。“完整人”的培养主要通过教育活动方式的转型来实现。因此,我们需要提升教育活动的态度品质,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真诚热爱;深化教育活动的智性品质,形成学生活跃的智慧;强化教育活动的化育品质,使学生知行结合、入心为行、内化成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华  
我国正阔步迈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教育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展且计算机的功能日益复杂,人必须发展计算机所不能取代的能力方能在信息时代生存。某种意义上说,"核心素养"一词的主要内涵即在于人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计算机及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能力,它是人面向未来所必须具备的"新能力"。这种"新能力"包括两类:一是以道德意识与审美判断为核心的"人性能力";二是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协作性思维为核心的"高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紫屏  
坚持"反映论知识观"的学习成为"储蓄"知识的被动活动,并通过标准考试将这种学习客观化、可视化,由此衍生了功利主义学习倾向。素养本位的学习秉持知识的建构性与学习的探究性,学习即问题解决、学习即协作、学习即对话;学会思维、学会交往、学会关心是其核心价值追求;坚持问题导向、创设真实情境、建构合作关系、实施指导性探究构成了其方法要素。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宝敏  
探究是儿童的天性,教育本身蕴含着探究的本义,网络素养教育本身对‘探究’有着强烈的诉求,网络探究使网络素养教育孕育着丰富的内涵,网络探究不仅是儿童认识网络世界、建设网络世界的方式,而且也是儿童张扬个性,获得个人自由成长与健康发展的方式。本文通过对网络素养教育的现状反思,分析探究对儿童进行网络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价值,探索为什么开展基于探究的网络素养教育以及如何开展基于探究的网络素养教育的问题。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向东  
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是指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各学段课程学习时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构成、发展水平及表现特征。它是素养本位教育理念下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规范性预期,阐明了智能时代儿童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实质内涵。素养本位学业质量蕴含了新的学习观和知识观,具有超越具体课程的现实价值,旨在扭转以知识点为纲的学业质量观,树立一种整合的、实践取向的学业质量观。研制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标准需要在反思学科本质和课程性质的基础上,构建有机整合的核心素养框架;用大观念和学科实践重构课程内容,重新梳理学科知识、思维和价值的内在关系;以核心素养为纲,整合重构的课程内容,划分学业质量水平并描述其表现特征。水平划分要遵循整体性原则,根据质性特征变化确定不同水平及其进阶关系,表述方式要能够体现素养导向学业成就的特征。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对完善义务教育育人目标和学业质量体系,实现学校课程、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的根本转型,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向东  
2019年,我国正式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工作首次凝练了义务教育素养模型,研制了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新时期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要求,为育人方式和评价模式的转型提供了上位的理论依据。合理把握标准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树立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观,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深入推进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关键。什么是素养本位学业质量观?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雷浩  李雪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的颁布,标志着核心素养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引领教学变革的重要引擎,倒逼课堂教学走向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学整体站位,弥合正式课程与体验课程之间的落差,从课程角度落实学习中心理念。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设计需要在核心素养育人目标体系下聚焦大单元主题与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作业与检测、学后反思六个要素。在素养本位大单元教学实践中需要坚持“为学而教”的初衷,在实施路径上聚焦学科实践,在教学全程贯穿教-学-评一致性。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汪明帅  胡惠闵  
中小学教师是教育行动研究的主体,中小学教师与理论工作者的合作是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行动研究的必然选择。然而,现实中这一合作或者演变为"人大于人"的合作,或者"走样"为理论工作者与中小学校领导的合作,甚至成为理论工作者的"独舞"。本文根据大学-中小学合作研究的实践以及来自美国大学与小学合作研究的个案,认为权利的均衡、信任关系的建立以及交流与沟通,是教育行动研究中的合作有效开展的三个关键要素。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邓胜利  付少雄  
基于LIS领域发展的需要与切实的社会需求,本文指出了素养教育从信息素养向多元素养转型的必要性,系统阐释了多元素养的定义,将多元素养划分为核心素养与拓展素养,全面论述了LIS领域多元素养教育的目标。通过对社会需求、政策规划、行业发展与实践探索4个方面的分析,指明了多元素养教育的驱动因素。同时,本文对国外数据素养、健康素养、环保素养与金融素养教育实践进行介绍,然后分析了国内LIS领域多元素养培养的举措,以期优化LIS领域的人才培养,实现LIS素养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同步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白玉婷  李中国  
科教融汇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创新驱动战略的发展宗旨,重点关注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融合汇聚的新能量、新动态、新变化和新发展。科教融汇符合科学探究的底层逻辑,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催化剂,也是推进新兴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智力保障。将“科与教”的制度、内容、载体相融合,资源、流程、成果相汇聚,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打造科教共同体、完善科教制度设计等途径,强化科研机构和职业院校结合紧密度,加强教学与科研的互动联系,提升科教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兵营  
加强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是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企业对工匠精神的需要、提升职校生综合竞争力、丰富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基于素质本位的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文章从了解素质本位阶段的实际内容出发,以素质本位理论为依据,通过深入剖析当下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杨文建  
关键词: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正>瑞尔·米勒(Miller, R.)是一位享誉国际的当代未来学家,现为法国巴黎高科路桥学校商学院研究员,曾于2015年至2022年间任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未来素养研究中心主任,是国际未来素养和未来教育研究的领军人物。
关键词: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王晓力  
目前,在国外高校中提供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有四种方式:课外教学、课中教学、课内教学和独立课教学。这些教学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终生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需求。信息素养的四种教学模式各有其长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会并存和发展。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安桂清  
本文简要概括了课程故事被广泛倡导的理论背景,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其在方法论意义上对当前课程研究和教师生活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