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30)
- 2023(4100)
- 2022(3351)
- 2021(2787)
- 2020(2176)
- 2019(4903)
- 2018(4540)
- 2017(7566)
- 2016(4767)
- 2015(5336)
- 2014(5182)
- 2013(4885)
- 2012(4295)
- 2011(3901)
- 2010(3966)
- 2009(3223)
- 2008(3160)
- 2007(2755)
- 2006(2302)
- 2005(1982)
- 学科
- 济(15486)
- 经济(15481)
- 管理(11471)
- 业(10300)
- 方法(7848)
- 企(7547)
- 企业(7547)
- 数学(7099)
- 数学方法(7012)
- 理论(5267)
- 教学(5257)
- 中国(5094)
- 农(5037)
- 教育(4698)
- 业经(3801)
- 学法(3656)
- 教学法(3656)
- 农业(3602)
- 财(3430)
- 学(3393)
- 学理(3173)
- 学理论(3173)
- 贸(2984)
- 贸易(2978)
- 地方(2948)
- 研究(2943)
- 环境(2939)
- 易(2892)
- 技术(2627)
- 划(2573)
- 机构
- 学院(64570)
- 大学(64049)
- 济(23275)
- 管理(22874)
- 经济(22756)
- 研究(21814)
- 理学(20304)
- 理学院(20039)
- 管理学(19588)
- 管理学院(19479)
- 科学(13979)
- 农(13919)
- 中国(13874)
- 京(13391)
- 业大(12202)
- 农业(11108)
- 所(10694)
- 江(10180)
- 范(10108)
- 师范(9983)
- 研究所(9938)
- 中心(9641)
- 技术(9487)
- 财(9448)
- 院(8131)
- 教育(8111)
- 北京(8106)
- 师范大学(8039)
- 财经(7927)
- 农业大学(7902)
- 基金
- 项目(47222)
- 科学(36846)
- 研究(35224)
- 基金(32360)
- 家(28818)
- 国家(28557)
- 科学基金(24271)
- 社会(21268)
- 社会科(20257)
- 社会科学(20251)
- 省(20211)
- 教育(18905)
- 基金项目(17273)
- 划(16745)
- 自然(15472)
- 自然科(15121)
- 自然科学(15117)
- 自然科学基金(14874)
- 编号(14762)
- 资助(12693)
- 成果(11810)
- 课题(11349)
- 重点(11345)
- 发(10404)
- 部(10322)
- 创(10225)
- 创新(9457)
- 年(9231)
- 规划(8974)
- 大学(8973)
共检索到911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向东
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是指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各学段课程学习时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构成、发展水平及表现特征。它是素养本位教育理念下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规范性预期,阐明了智能时代儿童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实质内涵。素养本位学业质量蕴含了新的学习观和知识观,具有超越具体课程的现实价值,旨在扭转以知识点为纲的学业质量观,树立一种整合的、实践取向的学业质量观。研制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标准需要在反思学科本质和课程性质的基础上,构建有机整合的核心素养框架;用大观念和学科实践重构课程内容,重新梳理学科知识、思维和价值的内在关系;以核心素养为纲,整合重构的课程内容,划分学业质量水平并描述其表现特征。水平划分要遵循整体性原则,根据质性特征变化确定不同水平及其进阶关系,表述方式要能够体现素养导向学业成就的特征。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对完善义务教育育人目标和学业质量体系,实现学校课程、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的根本转型,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向东
2019年,我国正式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工作首次凝练了义务教育素养模型,研制了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新时期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要求,为育人方式和评价模式的转型提供了上位的理论依据。合理把握标准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树立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观,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深入推进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关键。什么是素养本位学业质量观?
关键词:
学业质量 形成和发展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华
"核心素养"是适应信息时代对人的自我实现、工作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新挑战而诞生的概念。"核心素养观"是我国当前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它指向于构建我国信息时代的课程体系。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和美国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确立起影响深远的核心素养框架,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当前,世界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即协作、交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即"4C’s"。核心素养是人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需要恰当处理素养与知识、素养与情境、素养与表现、核心素养与基本技能之关系。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韩宇 朱伟丽 黄晴珊
原始材料素养是以博物馆素养、档案素养以及信息素养为基础,结合学科专业知识发展而来的综合性素养。以原始材料素养为教学目标,利用特藏与档案等原始材料开展教学活动在美国大学图书馆十分普遍,而在国内未受重视。文章采用文献调研方法,分析原始材料及原始材料素养的内涵,揭示大学图书馆开展原始材料素养教育在支持教学科研、提升信息素养教学效果、促进特藏开发利用以及助力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最后,从举办专题讲座、嵌入专业课堂、提供实习岗位、策划特藏展览等角度对大学图书馆如何开展原始材料素养教育提出建议。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明桦 林众 罗蕾 黄四林
信息素养是个人成功适应信息化社会和实现自我发展的关键成分,所以各国际组织和国家均将信息素养遴选为核心素养框架中的重要指标和关键成分。信息素养也是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系统梳理信息素养内涵的历史演变和核心素养框架中信息素养内涵与结构的国际比较,我们归纳了信息素养的内涵,并从中提炼出综合性、过程性、工具性和批评性四个主要特征,同时发现信息素养结构注重综合表现、基于问题解决的创新和与评价体系之间对接的国际共识。在我国课程改革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中,应注重建构具有时代特征的信息素养内涵与结构,开发基于现实生活情境的主题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耿娟娟
教师评价素养是指教师在开展学生学业评价活动中所需具备的素养。教师评价素养具有动态性、特殊性和可发展性。当代新型评价范式下的教师评价素养内涵在评价态度、评价知识和评价技能三个维度上嬗变。提升教师评价素养需要明确评价素养在教师专业素养中的地位,有效地与教师职业发展整合,提供持续而有力的专业支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关键词:
高校 教师素养 教师评价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贾绪计 王庆瑾 李雅倩 王一涵 林崇德
健康是人首要和珍贵的财富,实现健康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健康素养。健康素养是保障人全面发展的必备素养,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是体现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的重要素养。健康素养具有综合性、层次性、互动性、终身性和目的性等特点。基于健康素养的不同界定,国际上开发了大量的以成年人为对象的健康素养评价工具。国际上的健康素养研究为我国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借鉴:应准确理解和把握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内涵,开发完善我国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评价体系,高度重视沟通性和批判性健康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健康素养 核心素养 内涵与评价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四林 林崇德
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是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核心素养框架下,社会责任是价值观素养的核心成分,更是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关键素养。通过对各国际组织和主要国家及地区所遴选的社会责任素养及其内涵进行比较,同时综合社会责任结构的实证研究,本文提出社会责任素养主要包括家庭责任、集体责任、国家责任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是个人认知、情感和能力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应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融入现有课程体系与开发新课程相结合,注重基于情感体验和过程评价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
关键词:
核心素养 社会责任 价值观 课程教学改革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贾绪计 王泉泉 林崇德
学会学习素养作为中国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如何科学的界定与评价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学会学习素养的产生和发展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要的结果,是全球教育质量提升的共同诉求,也是公民自我完善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保证。学会学习素养具有主体性、延展性、整合性、建构性、价值性等特点,而且国际上学会学习的评价研究取得很大进展,英国的有效终身学习项目、芬兰的学会学习研究、欧盟学会学习的三维框架以及经合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都颇具代表性。为深入推动学会学习研究,亟需建构兼具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学会学习评价框架、优化评价
关键词:
学会学习素养 核心素养 内涵与评价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泉泉 魏铭 刘霞
科学素养是培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国民的重要基础,是个人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成分。本文以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为指导,通过对科学素养内涵与结构的历史梳理及国际比较研究,提炼出核心素养视域下科学素养内涵的整体性、发展性、情境性、时代性等四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出科学素养结构中理性思维、批判质疑能力、科学探究三大关键成分。在我国核心素养课程改革中,科学素养的培养应从系统把握科学素养内涵与结构入手,高度重视批判质疑能力的培养,积极寻求有效的科学探究教育模式,同时完善适合我国国情与文化的科学素养评价机制。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紫屏
坚持"反映论知识观"的学习成为"储蓄"知识的被动活动,并通过标准考试将这种学习客观化、可视化,由此衍生了功利主义学习倾向。素养本位的学习秉持知识的建构性与学习的探究性,学习即问题解决、学习即协作、学习即对话;学会思维、学会交往、学会关心是其核心价值追求;坚持问题导向、创设真实情境、建构合作关系、实施指导性探究构成了其方法要素。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学习内涵 学习价值 学习方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岳欣云 董宏建
核心素养的落实,是通过分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在理论界虽然未形成定论,但在教育实践领域都有一定的体现,其典型表现便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台,综合课程的实施以及“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课程的引进。但一般素养与学科素养的表述遵循着不同的思维路径,存在转化上的困难;同时,素养培养并不凝固于具体的内容载体,综合课程与素养培养也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对于核心素养的落实,不能仅从课程本身寻找依据,而要从其出发点即素养本位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谈起。素养本位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和谐、有灵魂、主动发展的“完整人”。“完整人”在宽度上要知、情、意和谐,在长度上要主动可持续发展,在深度上要突破知识技能的积累,转识成智、涵养生命。“完整人”的培养主要通过教育活动方式的转型来实现。因此,我们需要提升教育活动的态度品质,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真诚热爱;深化教育活动的智性品质,形成学生活跃的智慧;强化教育活动的化育品质,使学生知行结合、入心为行、内化成人。
关键词:
素养 素养本位的教育 完整人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卜玉华 朱琳
未来素养是最近十多年里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牵头推动而日益被国际社会广泛熟知的一个概念,代表着一种未来研究新范式的产生。从背景上看,未来素养的产生是基于学者们对未来社会转型性质的判断、传统预测型范式在当代受到质疑,以及以米勒为代表的一批未来学者对预测型未来研究的反思与重构;从内涵上看,未来素养指的是一种运用未来的预期能力,人的“预期假设”理解水平决定了人的未来素养类型;从理论基础上看,预期系统理论是其本体论基础,这种理论证成了人何以能够运用尚不存在的未来,也证成了个人和组织具备未来素养的必要性;从未来意义上看,未来素养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础性能力,是人类走向自由的工具,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有助于引导人类摆脱关于工业社会的主流叙事,拥抱新的行动可能性,有助于个体能动性的发挥,促进个体积极地拥抱未来,也有助于人类与不确定性之间建立一种积极关系;从未来前景上看,未来素养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计划,正呈现出全球化发展之势。为此,我们有必要主动了解并积极参与到这一理念及其计划中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恽敏霞 彭尔佳 何永红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审视学业质量评价,主要存在功利、单一、武断等不足。为此,本文通过审视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评价的内在关联,厘清其本质定位:从监督问责到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立场转换;从"对教学"到"为教学"与"作为教学部分"的评价理念更新;从复杂性表现推延素养、从终结性"赋分"走向发展性"增值"的评价内容、技术的拓展与深化,进而提出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区域学业质量评价的构想、主要流程和发展保障。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学业质量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