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314)
- 2023(4990)
- 2022(4039)
- 2021(3736)
- 2020(3091)
- 2019(6805)
- 2018(6745)
- 2017(12417)
- 2016(7006)
- 2015(7469)
- 2014(7730)
- 2013(7608)
- 2012(7225)
- 2011(6896)
- 2010(7282)
- 2009(7041)
- 2008(6681)
- 2007(6416)
- 2006(6081)
- 2005(5413)
- 学科
- 济(26342)
- 经济(26301)
- 农(23621)
- 业(18690)
- 农业(15845)
- 管理(14750)
- 业经(9924)
- 企(9924)
- 企业(9924)
- 中国(9743)
- 制(8883)
- 地方(8094)
- 财(7423)
- 农业经济(7173)
- 方法(6909)
- 银(6403)
- 银行(6400)
- 发(6392)
- 行(6161)
- 学(6049)
- 数学(5821)
- 数学方法(5655)
- 发展(5646)
- 展(5631)
- 收入(5592)
- 融(5421)
- 金融(5421)
- 村(5190)
- 农村(5173)
- 策(5045)
- 机构
- 学院(96662)
- 大学(94888)
- 济(35804)
- 研究(35060)
- 经济(34601)
- 管理(33000)
- 中国(28178)
- 理学(27173)
- 理学院(26826)
- 管理学(26126)
- 管理学院(25933)
- 农(22786)
- 科学(20970)
- 京(20758)
- 财(18638)
- 中心(18058)
- 江(17884)
- 所(17444)
- 范(17252)
- 师范(17113)
- 农业(16292)
- 研究所(15357)
- 业大(15246)
- 省(15006)
- 州(14355)
- 北京(13435)
- 师范大学(13362)
- 财经(13221)
- 院(12113)
- 教育(11816)
- 基金
- 项目(59476)
- 研究(47323)
- 科学(46652)
- 基金(41163)
- 家(35175)
- 国家(34721)
- 社会(29404)
- 科学基金(29265)
- 社会科(27487)
- 社会科学(27485)
- 省(25000)
- 教育(22767)
- 基金项目(21168)
- 编号(20862)
- 划(20523)
- 成果(18915)
- 自然(17029)
- 自然科(16615)
- 自然科学(16609)
- 资助(16521)
- 自然科学基金(16273)
- 课题(15597)
- 发(13946)
- 重点(13727)
- 农(13477)
- 部(13017)
- 年(12910)
- 性(12761)
- 规划(11925)
- 国家社会(11696)
共检索到1675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容中逵
近十余年来,经验事实和调研数据都从不同角度表明我国乡村教师的基本状态是“来的动力不足、走的趋势增加、混的迹象明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学界也提出了不少主张。限于篇幅,这里我主要围绕如何确保乡村教师来得了、派得下、留得住、走得出四个方面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供广大同仁参考。其一,以师范生计划分配为乡村教师供给主渠道,确保来得了。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晓生 邬志辉
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是当前重要且紧迫的政策议题。审视目前的稳定机制发现:"以补定稳"机制并非稳定乡村教师队伍的最优策略,易陷入"重补充"的路径依赖;"以控维稳"机制依靠行政或道德力量来规约教师的流失行为,常忽视乡村教师个体的真实需求;"以政促稳"机制侧重对乡村教师进行经济或机会补偿,尚未考虑乡村教师流失的组织诱因;"以教求稳"机制聚焦于教育系统内部发力,缺乏助力乡村教师留任的外部支持;这极大地影响到乡村教师"留得住"目标的实现。构建乡村教师队伍稳定长效机制的策略在于:坚持补充与留任同步推动,巩固乡村教师队伍稳定的基础;瞄准乡村教师的真实需求,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生活品质;聚焦乡村学校组织环境改善,营造温馨和谐的组织氛围;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升乡村社会空间的吸引力。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教师流失 稳定 长效机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艳玲
政策工具是政府实现政策目标的方法和手段。本文通过分析发现,政府在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方面综合运用了激励、命令、能力建设、劝告或劝诱等政策工具,体现了建设"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的政策意图。但上述政策工具仍有诸多不完备之处,且"系统变革工具"明显缺失。为此,需要凸显激励工具的"激励性",完善逆差序教师待遇补偿机制,保障不同层级学校教师岗位具有相同的吸引力;完善命令性工具,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难题,规范教师调动行为;丰富能力建设工具,提升乡村教师专业水平,帮助乡村教师获得积极的职业体验;善用劝告或劝诱工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教师队伍建设 政策工具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朱秀红 刘善槐
如何稳定青年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其中,青年教师的个体特征、现实需求、职业期待与组织环境供给的匹配度对员工的流动意愿具有决定性影响。本文基于18省35县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乡村青年教师流动意愿强,其中,工作负担、相对待遇、发展机会、工作氛围等因素作用显著。从匹配理论的视角来分析,政策定位与个体决策偏好不一致、职业期待与实际获得不匹配和组织环境与现实需求不对应是主要原因。为了建设一支总量稳定的乡村青年教师队伍,应全面分析乡村青年教师的个体决策偏好、现实需求和职业期待,构建系统化的政策体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程琳
在近30余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分化,诸多学者担忧地指出,巨大的底层社会将成为中国政治社会危机的根源。农村无疑是中国底层社会的主体部分,然而,农民之间"有分化无分层"的现象成为社会常态,这种现象源自于农村社会特有的去阶层分化机制。由拉平机制和转移机制组成的去阶层分化机制,将在村富人逐渐消解,将不能消解的富人转移出村,保持了村落阶层结构的均衡性、模糊性。去阶层分化机制不但保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而且为进城农民工提供了返乡的物质和社会基础,继而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了弹性空间。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振伟
改革开放以来,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各个重要阶段国家都适时出台了与之相适应的支农政策,政策、科技、投入是农业和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新时代,建立健全财政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社会参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筹资投劳的多元投入增长机制,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程琳
在近30余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分化,诸多学者担忧地指出,巨大的底层社会将成为中国政治社会危机的根源。农村无疑是中国底层社会的主体部分,然而,农民之间"有分化无分层"的现象成为社会常态,这种现象源自于农村社会特有的去阶层分化机制。由拉平机制和转移机制组成的去阶层分化机制,将在村富人逐渐消解,将不能消解的富人转移出村,保持了村落阶层结构的均衡性、模糊性。去阶层分化机制不但保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而且为进城农民工提供了返乡的物质和社会基础,继而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了弹性空间。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黄九光
稳定发展农业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其基本对策是建立完善的指导和调节农业生产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体包括:对主要农产品,要继续建立完善"管好一块,放开一块"的新体制;建立完善的主要农、副产品储备制度;对农业生产比重大的省区实行倾斜政策,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投入;创造条件向适度规模经营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水平。
关键词:
农业发展,农业生产调节机制,适度规模经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立 张河
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是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推动两者稳定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具有内在理论一致性和政策内容一惯性。而理解政策稳定性在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则需要联系两者的长期性、艰巨性、差异性和联动性等诸多特征。促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政策稳定接续,应当具有系统思维,科学合理谋划,从政策方针、方法措施、考核制度等多方面推动两者科学合理有效衔接。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精准扶贫 政策稳定性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文竹
1991年,图书馆的特色服务的讨论发韧于上海。6年来,它已从讨论进入广泛实验,并成为上海各区、县、街道、乡镇图书馆提高业务水平的主旋律。各馆似乎都有“虎豹无文、鞟同犬羊”的竞争心态,从而绽开了一片特色繁花,令人目不暇接。 6年的实验、开掘与延伸,使得特色服务迈进一个新的思考阶段——往后的路向在哪里?似应走出逐年追求新特色的故辙,回过头来,通过对本地区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德贵
目前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存在工作方式单一、工作内容陈旧、工作本身趋向边缘化等问题。要确保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建设和谐校园,需要从组织机构、教育载体、网络平台利用、防范网络及系统建设等方面着手,建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高校育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安全稳定工作 高校 大学生 创新 路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安建平 侯铁虎
一、确保高校稳定是关系教育工作全局和国家建设大局的政治任务,务必高度重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高校稳定工作,要求作为政治大事始终不懈地抓紧抓好。1.保持高校稳定的重要性是由高校主体的特点所决定的。高校是青年知识分子最密集的地方,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特殊的政治敏感性和辨别能力,是一支颇为宏大和不甘寂寞的热血群体。以他们为主体的社会主义高校园地,必然成为政治上最敏感的区域之一。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发生和时事政治的重大变化,往往较早地在高校师生中引起自发性政治回应,并对全国民众舆论和政治情势产生影响。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张卫星 吕佑斌 田松冈
当前,我国构建的是多头金融稳定机制,较好促进了我国多层次金融体系与市场的发展。但在基层,由于多头稳定机制的缺乏和协调不足,影响了金融稳定与发展,突出表现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强化中央银行履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制度保障,加强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建设,正确引导与规范民间金融活动,切实增强基层金融内控水平,是维护基层金融稳定之必需。
关键词:
金融稳定 基层表现 成因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