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46)
- 2023(16536)
- 2022(14351)
- 2021(13614)
- 2020(11152)
- 2019(25503)
- 2018(25380)
- 2017(47284)
- 2016(26506)
- 2015(29969)
- 2014(30081)
- 2013(28739)
- 2012(26113)
- 2011(23618)
- 2010(23648)
- 2009(21773)
- 2008(20987)
- 2007(18405)
- 2006(16119)
- 2005(14299)
- 学科
- 济(91022)
- 经济(90886)
- 管理(75766)
- 业(67888)
- 企(58891)
- 企业(58891)
- 方法(41208)
- 数学(34211)
- 数学方法(33704)
- 中国(29882)
- 财(26935)
- 农(24968)
- 教育(24602)
- 业经(22877)
- 学(22811)
- 制(21526)
- 理论(21036)
- 地方(18016)
- 务(16929)
- 财务(16849)
- 财务管理(16816)
- 贸(16491)
- 贸易(16479)
- 农业(16250)
- 技术(16189)
- 和(16179)
- 易(16020)
- 企业财务(15900)
- 环境(15482)
- 银(15253)
- 机构
- 大学(366331)
- 学院(361961)
- 管理(137130)
- 济(131702)
- 经济(128397)
- 研究(121426)
- 理学(118579)
- 理学院(117150)
- 管理学(114854)
- 管理学院(114155)
- 中国(85263)
- 京(79316)
- 科学(75928)
- 财(64413)
- 所(60428)
- 范(56934)
- 师范(56479)
- 研究所(55016)
- 农(54977)
- 江(54394)
- 中心(54277)
- 业大(52669)
- 财经(50958)
- 北京(50528)
- 经(46200)
- 师范大学(46043)
- 院(44310)
- 州(43885)
- 教育(43567)
- 农业(42988)
- 基金
- 项目(247399)
- 科学(194991)
- 研究(187071)
- 基金(175803)
- 家(152374)
- 国家(150953)
- 科学基金(129182)
- 社会(114928)
- 社会科(108584)
- 社会科学(108561)
- 省(98421)
- 基金项目(92644)
- 教育(92013)
- 划(84203)
- 自然(82896)
- 自然科(80904)
- 自然科学(80886)
- 自然科学基金(79388)
- 编号(78588)
- 资助(71420)
- 成果(66396)
- 课题(56646)
- 重点(56385)
- 部(55322)
- 发(52879)
- 创(51862)
- 项目编号(48824)
- 教育部(48117)
- 创新(48036)
- 制(47665)
共检索到5362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卫英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与学校教育系统作为文化生态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存在着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只有相互作用产生合力,才能产生增力效果。从系统耦合理论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面临着文化主体耦合度不高的现状,学校教育体系之间存在非直接耦合现象、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教育的内容耦合适应性不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系统未产生耦合效应等问题。可通过构建"多主体"场力耦合、注重课程建设与评价改革的方法耦合、加强整体性与阶段性的时序耦合以及完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区域耦合等措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普丽春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兄弟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形成了大量独特的文化。其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本民族存在的基础,既是其先民遗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少数民族生存、认同、发展的重要标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命题。教育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形式。因此,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应肩负起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常超
生产科技化、信息数据化、文化多元化是当今社会的显著特征,伴随移动网络科技的持续发展,在网络信息平台上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物质生活条件在持续改变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之时,同样也在潜移默化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是全球化发展越需要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将以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保护为核心内容,探讨社区教育在中华民族文化保护中的优势及现实意义,为传统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凝聚力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非物质文化 社区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爱琴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跃与发展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传承。我国民族文化教育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学校教育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基础,通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策的价值选择及其合法性分析,提出重建公共教育权力体制、实现教育主体多元化;建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方位、多层次教育传承体系;改革教育评价体制;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网络资源开发。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秀萍
中国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不够良好,出现了萎缩现象,对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已迫在眉睫。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江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最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文章简述职业教育的概念及其特点,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和目前面临的危急状况;并分析职业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及各自具有的优势,预见共赢的表现,深入阐述双方结合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对通过职业教育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行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促进 传承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余澜 杨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教育的文化环境,民族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途径,民族教育立法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我国民族教育立法在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存在不足,必须树立科学的民族教育立法指导思想,既注重少数民族接受主流文化的权利的保护,又重视民族教育在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同时还必须明确民族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为民族教育立法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民族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立法完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胡迪雅 李雪婷 仲丹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文化战略为文化传承与教育指明了方向。学校以创造和创新的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提高文化传承的水平与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基于“两创”视角,非遗教育面临文化选择标准模糊、创造创新方式不明、课程建设能力不足、创新型专业师资匮乏和数字化建设滞后等现实困境。其优化路径主要包括:以学术研究、团队合作和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等方式明确“两创”非遗教育的文化选择标准;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案例库建设、教学技术手段运用和教学评价细则制订等方面纳入“两创”维度以优化“两创”非遗教育的教学设计;通过打造核心课程与示范课程、开发在线课程和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来提升“两创”非遗教育的课程建设能力;通过师范教育改革、地方与校本师资培训和非遗传承人申请教师资格等加强“两创”非遗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数字化赋能“两创”非遗教育。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芳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非遗具有消费特性、体验特性和丰富业态,但在产业化传承上还面临市场化造血能力不足、产权模糊、人才匮乏等难点,必须加快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深化与旅游产业、数字产业的有机融合,培育和推广非遗产业品牌,提升非遗产业化传承公共服务水平,加强非遗产业化传承资金支持,大力培养非遗产业化传承人才,不断开创非遗产业化传承新局面。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业化传承 路径创新
[期刊] 档案学通讯
[作者]
黄体杨
在现代化冲击之下,非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笔者调查发现众多的白族非遗项目正在丧失其数百上千年奠定的群众基础和市场份额,并直接导致了传承人收益和社会地位的下降,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相继谢世,传承人面临着断代乃至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传承人档案能够原真地记录传承人所承载的非遗信息与文化,将活态的非遗"物化"留存下来,为后世提供无穷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看,建立、管理和保护传承人档案的建档保护方式,与延续传承人传承生命、培养新的传承人的动态保护方式同等重要。政府部门已经注意到为传承人建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国家级非物
关键词:
传承人 白族文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芳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非遗具有消费特性、体验特性和丰富业态,但在产业化传承上还面临市场化造血能力不足、产权模糊、人才匮乏等难点,必须加快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深化与旅游产业、数字产业的有机融合,培育和推广非遗产业品牌,提升非遗产业化传承公共服务水平,加强非遗产业化传承资金支持,大力培养非遗产业化传承人才,不断开创非遗产业化传承新局面。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业化传承 路径创新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吴正彪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已经引起了全人类的普遍关注。虽然民族文化知识进校园与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致的,但此项工作的落实还必须通过立法的途径才可得到全面的实施。具体的事例说明:立法手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民族文化 学校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高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社区教育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其优势,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鉴于此,基于对社区教育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问题的实证研究,笔者从政策支持体系、实践活动形式、实践参与主体等方面提出了解决策略。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赵蕊菡 谢枝彤 薛淑允
[目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深入探寻公共图书馆非遗工作的现状、问题与挑战,是践行图书馆传承文明初心、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方法/过程]采用网络调查法,对在公共图书馆第7次评估定级中被评为一级图书馆的1 302所图书馆开展的非遗工作进行调研,归纳总结图书馆非遗工作在空间、资源、服务和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挑战。[结果/结论 ]从空间活化、资源活化、服务活化和管理活化4个方面,系统构建我国公共图书馆非遗活化利用工作的优化路径,以期系统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非遗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罗岩
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近些年各界关注的焦点。相对于家庭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农村的中小学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围绕基础教育改革,农村中小学校应实施多元化培养目标,强化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改进农村基础教育的评价制度和促进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