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762)
- 2023(20784)
- 2022(17717)
- 2021(16367)
- 2020(13646)
- 2019(30820)
- 2018(30456)
- 2017(58275)
- 2016(31678)
- 2015(35257)
- 2014(34681)
- 2013(33849)
- 2012(30664)
- 2011(27380)
- 2010(27177)
- 2009(25358)
- 2008(24516)
- 2007(21642)
- 2006(19081)
- 2005(16803)
- 学科
- 济(125598)
- 经济(125423)
- 业(107015)
- 管理(104560)
- 企(93781)
- 企业(93781)
- 方法(56598)
- 数学(46302)
- 数学方法(45632)
- 农(39272)
- 财(38729)
- 业经(36470)
- 中国(31838)
- 制(27718)
- 农业(27005)
- 务(26611)
- 财务(26522)
- 财务管理(26479)
- 企业财务(25107)
- 地方(24618)
- 学(24222)
- 理论(23220)
- 技术(22704)
- 和(22450)
- 环境(21986)
- 贸(21408)
- 贸易(21394)
- 划(20848)
- 易(20776)
- 体(19789)
- 机构
- 学院(442152)
- 大学(437538)
- 管理(177211)
- 济(174371)
- 经济(170526)
- 理学(152912)
- 理学院(151311)
- 管理学(148579)
- 管理学院(147757)
- 研究(140312)
- 中国(107648)
- 京(91962)
- 科学(86834)
- 财(83613)
- 农(72248)
- 所(68674)
- 江(66357)
- 财经(66299)
- 业大(65958)
- 中心(65402)
- 研究所(62170)
- 经(60229)
- 北京(57096)
- 农业(56329)
- 范(56256)
- 师范(55720)
- 州(53175)
- 经济学(51977)
- 院(51789)
- 财经大学(49061)
- 基金
- 项目(302140)
- 科学(239004)
- 研究(223196)
- 基金(219138)
- 家(189712)
- 国家(188072)
- 科学基金(163583)
- 社会(140863)
- 社会科(133470)
- 社会科学(133435)
- 省(120344)
- 基金项目(115930)
- 自然(106109)
- 自然科(103656)
- 自然科学(103631)
- 教育(102783)
- 自然科学基金(101726)
- 划(99336)
- 编号(92166)
- 资助(89264)
- 成果(73341)
- 重点(67388)
- 部(65725)
- 发(64415)
- 创(64365)
- 课题(62683)
- 创新(59658)
- 国家社会(57748)
- 科研(57604)
- 制(57579)
- 期刊
- 济(194868)
- 经济(194868)
- 研究(126344)
- 中国(84191)
- 管理(68426)
- 财(67218)
- 农(67105)
- 学报(66569)
- 科学(62091)
- 大学(51780)
- 学学(48870)
- 教育(47776)
- 农业(46237)
- 技术(41155)
- 融(37678)
- 金融(37678)
- 业经(35107)
- 财经(32106)
- 经济研究(29762)
- 经(27515)
- 业(25318)
- 问题(25088)
- 技术经济(22191)
- 图书(21085)
- 科技(20982)
- 版(20917)
- 现代(20625)
- 理论(20190)
- 财会(19951)
- 商业(19812)
共检索到6463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治国 朱永梅 高新伟
山东省致力于打造制造业强省,但其发展伴随着高碳排放和高污染的现状。在大力倡导低碳发展的背景下,面对国际国内碳排放达峰目标的双重压力,实现山东省碳排放2027年达峰目标,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成为关键。通过对山东省2000-2016年制造业碳排放状况展开研究,选取制造业碳经济、能源消费和生态环境系统展开系统耦合分析,并建立三系统耦合模型和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发现制造业系统耦合度相当,处于良性发展态势,耦合协调度处于比较协调发展阶段,但很难实现向优质协调发展的跨越性转变。针对此总结出制造业"压力—倒逼"机制下的达峰机理,为实现制造业碳排放达峰,规划具体的碳排放达峰路径,以期制造业最终实现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治国 朱永梅 吴茜
在大力倡导低碳发展的背景下,面对国际国内碳排放达峰目标的双重压力,实现山东省碳排放2027年达峰目标,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成为关键。文章以山东省2000-2016年制造业碳排放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对能源、投资、产值等碳排放演变驱动因素进行分解,并进行综合性、阶段性以及贡献值累积性分析,发现产出规模、能耗规模、投资规模对碳排放具较强的促进作用、碳强度效应较强的抑制作用以及碳效率效应比较微弱的抑制作用。基于此,提出引导制造业投资流向、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双调并举、碳强度和能源强度实现双降的碳减排措施。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梁树广 张芃芃 臧文嘉
构建山东省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2—2019年山东省数据,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制造业“三链”的水平和耦合协调度,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影响制造业“三链”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发现,2012—2018年山东省制造业“三链”耦合协调度值逐渐上升,但在2019年明显回落;总体上看,“三链”耦合协调水平处于磨合阶段,但省内16个地级市的耦合协调水平分布并不均衡,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
关键词:
产业链 创新链 资金链 耦合协调度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高鹏斌 李雪 吴伟伟 于渤
以2010—2018年山东制造业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物理学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内部研发和外部研发的耦合状态,并考察内部研发和外部研发耦合协调度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内部研发和外部研发的耦合协调度对制造业升级具有正向影响,且在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中,内部研发和外部研发的耦合协调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存在差异。
关键词:
内部研发 外部研发 研发耦合 制造业升级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梁树广 张芃芃 臧文嘉
本文基于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分析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以下简称“三链”)的耦合协调度,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我国制造业“三链”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和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制造业“三链”耦合协调发展态势维稳向好,但地区间差异较大;(2)产业链与创新链之间存在互促互进、协同升级的耦合互动关系;(3)资金链良性运转可以显著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优化升级。最后,文章从减小地区间差异、保障资金链稳定运行、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互相衔接、推动“三链”耦合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顾庆康 林乐芬
制造业大省的制造业低碳转型关系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局。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数据,分析样本省份制造业及其子行业的碳减排成效,并实证分析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样本省份制造业总体实现了制造业发展与碳减排目标的协同推进,但碳减排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且各子行业差异较大。实证发现,煤炭消费占比高是限制制造业碳减排的主要因素;提高产业发展质量、获得绿色技术专利、加大绿色金融支持等有助于促进制造业碳减排;行业人均资产是影响重点领域子行业碳减排成效的主要因素;是否涵盖高技术产业、煤炭消费占比、内部研发支出是影响非重点领域子行业碳减排成效的主要因素。推进制造业碳达峰应遵循“瞄准重点领域—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绿色创新—强化环境规制—加大财金支持”的路径。
关键词:
“双碳”目标 制造业 碳减排 碳排放强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季小妹 方雨豪 赵西君 聂智磊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潜力的评价及预测是制定产业政策的前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山东省制造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山东省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GM (1,1)对未来5年各行业发展潜力进行预测。研究提出:山东省应着力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布局,加大对传统制造业的创新投入,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庞美燕 桑金琰 张峰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开始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新旧动能转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产业升级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外在表现。基于2006—2017年山东省17个地市的面板数据,从需求、供给和环境三方面研究发现:山东省及其各区域正处于改造旧动能、培育新动能的关键时期,消费需求、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对山东省的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研究发现,产业升级具有区域差异性。
关键词:
传统动能 新动能 产业升级 面板数据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丁 陈文颖
该文以中国能源系统优化模型(China TIMES)为基础,构建了碳排放达峰路径模型体系,分析了中国未来可能的碳排放峰值水平和达峰路径,综合评估了各部门及各项措施的碳减排贡献。结果表明:在参考情景下,中国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在2010—2050年间将持续增长,对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严峻挑战;在达峰情景下,通过发展非化石能源和推广高耗能工业的节能减排技术,使得电力、工业和高耗能工业部门分阶段地实现碳排放达峰,进而实现2030年碳排放峰值达100亿108亿t;电力和工业部门是碳减排的关键部门,二者在203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任保平 贺海峰
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能够有效提升制造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同时制造业也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具体支撑和应用空间。对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阶段的理论模型和融合机理进行分析,建立了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中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灰色关联模型分析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与制造业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差异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漫长复杂的过程,因此在对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进行科学测度的同时,也需要通过加强驱动要素的投入以促进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制造业 融合发展 系统耦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力军 冯江林 孙玉璇
我国于2020年明确提出了碳排放峰值目标,但学术界在区域碳排放达峰预测模型构建和实现路径方面的研究还相对缺乏。为探索和构建更为有效、准确的区域碳排放达峰预测模型并提出可行的实现路径,首先,分析和选取影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与指标,建立起STIRPAT拓展模型;其次,依托排放系数法及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MEIC)来计算历史数据,运用岭回归算法得出STIRPAT拓展模型中各个指标的弹性系数;最后,结合情景分析法,对区域碳排放量进行不同发展情景的预测。其中,预测模型采用天津市统计年鉴(2000—2021年)的数据,预测天津市未来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峰值和碳达峰时间,进而深入探索区域实现碳达峰的最优路径。研究结果以期为区域碳排放达峰的预测理论拓展和实践,以及绿色减排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辅助,为实现区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和路径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力军 冯江林 孙玉璇
我国于2020年明确提出了碳排放峰值目标,但学术界在区域碳排放达峰预测模型构建和实现路径方面的研究还相对缺乏。为探索和构建更为有效、准确的区域碳排放达峰预测模型并提出可行的实现路径,首先,分析和选取影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与指标,建立起STIRPAT拓展模型;其次,依托排放系数法及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MEIC)来计算历史数据,运用岭回归算法得出STIRPAT拓展模型中各个指标的弹性系数;最后,结合情景分析法,对区域碳排放量进行不同发展情景的预测。其中,预测模型采用天津市统计年鉴(2000—2021年)的数据,预测天津市未来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峰值和碳达峰时间,进而深入探索区域实现碳达峰的最优路径。研究结果以期为区域碳排放达峰的预测理论拓展和实践,以及绿色减排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辅助,为实现区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和路径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静 崔兰花 齐巧玲
基于系统耦合视角,对京津冀2000—2019年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与制造业碳排放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运用Tobit模型剖析了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在时间演变上,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值呈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在空间演变上,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从影响因素来看,人力投入水平、政策扶持力度和技术进步水平对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对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负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升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静 崔兰花 齐巧玲
基于系统耦合视角,对京津冀2000—2019年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与制造业碳排放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运用Tobit模型剖析了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在时间演变上,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值呈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在空间演变上,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从影响因素来看,人力投入水平、政策扶持力度和技术进步水平对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对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负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升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林
文章根据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构建两业联动发展供需耦合系统模型,选取制造业物流需求、物流业服务供给及两业联动外部环境作为研究变量。结合与研究变量高度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产业供需的角度对我国各省级区域的两业联动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两业联动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通过对全国区域两业联动水平进行分类,得出我国区域两业联动水平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步转弱的趋势,两业联动发展环境的优劣对其联动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影响。按照各地区的两业联动发展特点,针对性地提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