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27)
- 2023(4725)
- 2022(3888)
- 2021(3684)
- 2020(3280)
- 2019(6905)
- 2018(6757)
- 2017(13246)
- 2016(7190)
- 2015(7756)
- 2014(8059)
- 2013(7840)
- 2012(7174)
- 2011(6481)
- 2010(6551)
- 2009(6169)
- 2008(6223)
- 2007(5585)
- 2006(4681)
- 2005(4466)
- 学科
- 济(24437)
- 经济(24405)
- 业(23256)
- 管理(20638)
- 企(17509)
- 企业(17509)
- 方法(13257)
- 数学(11566)
- 数学方法(11425)
- 险(10758)
- 保险(10666)
- 中国(8896)
- 财(8880)
- 银(8046)
- 银行(8037)
- 制(7769)
- 行(7560)
- 学(6890)
- 融(6573)
- 金融(6573)
- 务(6455)
- 财务(6439)
- 财务管理(6419)
- 企业财务(6176)
- 农(5841)
- 理论(5029)
- 业经(4918)
- 各种(4702)
- 技术(4656)
- 类型(4340)
- 机构
- 大学(103062)
- 学院(101259)
- 济(38584)
- 管理(38338)
- 经济(37612)
- 研究(33858)
- 理学(32249)
- 理学院(31866)
- 管理学(31160)
- 管理学院(30971)
- 中国(30194)
- 财(22169)
- 京(22107)
- 科学(22006)
- 农(18662)
- 所(17625)
- 财经(17259)
- 中心(16627)
- 研究所(16020)
- 业大(16013)
- 经(15805)
- 江(15581)
- 农业(14817)
- 北京(14108)
- 财经大学(13285)
- 州(12596)
- 院(12287)
- 经济学(12194)
- 范(12079)
- 师范(11866)
- 基金
- 项目(68744)
- 科学(53762)
- 基金(51424)
- 家(46088)
- 研究(46047)
- 国家(45754)
- 科学基金(38946)
- 社会(29582)
- 社会科(28008)
- 社会科学(27999)
- 自然(27012)
- 基金项目(26877)
- 自然科(26425)
- 自然科学(26413)
- 自然科学基金(25972)
- 省(25821)
- 划(22538)
- 资助(22083)
- 教育(21143)
- 编号(16982)
- 重点(15714)
- 部(15261)
- 创(13952)
- 成果(13877)
- 科研(13727)
- 性(13599)
- 计划(13564)
- 创新(13160)
- 发(13134)
- 教育部(12909)
共检索到1538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莉亚 梁琪
本文内容是根据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在经济所建所90周年国际研讨会2019年5月17日第四单元主题论坛"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上的发言编辑整理而成。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党委书记刘莉娅教授和南开大学科研处处长梁琪教授分别主持了两个时段的讨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方意 黄丽灵 荆中博
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基石。为更好地认识与理解金融稳定政策的有效性,本文借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框架分析三类金融稳定政策的传导机制,并基于“相对成本—相对收益”关系量化政策的成本与收益。其中,政策工具为注资政策、资产购买政策与银行合并政策,政策中介目标为非核心负债占比、机构关联性、相对规模。结果表明:在政策效果方面,注资政策和资产购买政策效果明显,是较好的政策工具;银行合并政策效果较不稳定,高度依赖于合并银行与被合并银行的风险特征。在作用机制方面,以控制非核心负债占比为目标时,这些政策还会通过控制机构关联性来降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特别地,通过影响机构关联性来控制风险非常重要,但是操作不当会造成风险上升。此外,政策在不同时期的实施效果不同,注资政策与资产购买政策均在压力期间的效果较好,银行合并政策则是在非压力时期的效果相对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如何选取合适的政策工具以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丁建臣 赵丹丹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风险易发高峰期,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已成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构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能够维护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应不断丰富和发展"双支柱"的内涵和外延,提升宏观调控的全面性;关注经济"结构性"和金融"周期性"问题,转变货币政策目标;控制银行和房地产市场杠杆率,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推进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建立前瞻性的风险监测系统,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效率。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赵星 李向前 孟颖
将研究型审计应用到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之中,是探索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新思路、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探究研究型审计的内涵及时代价值,并从审计思维角度审视研究型审计的思维体系构成,为其深化应用奠定基础。根据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面临的新变化和现实挑战,探究研究型审计助力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逻辑理路。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微观、中观和宏观逻辑与研究型审计的理念方法相结合,寻求研究型审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实现机制,推动研究型审计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领域的创新应用。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余文建 黎桂林
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通过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及最后贷款人职能,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奥巴马政府提出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进一步强化了美联储的宏观审慎监管职能,使其成为美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者。本文比较了我国央行与美联储在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面临的不同条件,充分借鉴了美联储的相关经验及改革趋势,从短、中、长期提出了强化人民银行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能力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林晓峰
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国务院赋予人民银行金融稳定的职责。因此,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特性,并提出可行的防范化解策略和具体措施,将是人民银行监管职能调整后首要面对的一项艰巨任务。为此,笔者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形成的因素及人民银行履行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现实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央银行 金融稳定
[期刊] 改革
[作者]
胡滨
系统性风险是单个或少数几个金融机构的破产或巨额损失导致的整个金融系统崩溃的风险,以及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的可能性,可具体分为横向维度和纵向维度。在横向维度上,金融系统中的风险暴露和相互关联使一个特定的冲击在金融网络中传播并演变成系统性风险。在纵向维度中,系统性风险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其主要关注的是金融体系的顺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马建堂 董小君 时红秀 徐杰 马小芳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杠杆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名义杠杆率并不高,但潜在风险并不小,一是存在较多隐性债务,二是债务增长偏快。杠杆率的过快上升,与过度依赖间接融资、资金使用效率偏低、过剩产能占压大量资金以及货币信贷政策过度工具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如何在稳增长下有效化解债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当前金融监管的首要任务。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马如飞 邓城涛 卜慧美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由于起步较晚,业务范围以传统的银行业务为主,监管机构对风险的识别也主要以存贷业务的信用风险为主。同时,由于国内的市场波动因素长期在政府管控下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利率与汇率的相对稳定导致大多数商业银行忽略了市场风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动了汇率制度改革,2015年12月人民币加入一篮子货币后允许人民币汇率自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靖国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持续蔓延表明,以保证单个金融机构稳健经营为目标的微观审慎监管不能有效维护金融稳定,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存在重大缺陷。当前,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防范,建立健全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已经成为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高度关注的内容和改革的重点。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程清
系统性风险(Systemic Risk)又可称为"可分散风险"(Diversifiable Risk)或"聚生风险"(Aggregate Risk)。从本质上而言系统性风险是指:既定金融系统本身固有风险在内外风险事件作用下超过本系统界定之外的扩散与蔓延。互联网金融系统性风险与相关风险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股权众筹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部分具有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共性,比传统金融的风险传染性更强,引发互联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对其风险予以防控非常重要。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政 石晴 温博慧 刘淇
区别于传统的波动风险溢出研究,本文将行业波动率分解为好波动和坏波动以捕捉正负向冲击下的行业风险状况,通过构建中国经济金融系统的好坏波动溢出网络并提出针对冲击方向的相对溢入溢出指数,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揭示行业在正负冲击下的风险共振和传染效应,并探究不同时期好坏波动主导地位的转变,以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的风险状况进行科学判断。研究发现,(1)中国行业间存在显著的波动风险传染效应,表现出同向波动关联更紧密且负向冲击诱发风险共振更强烈的特征。(2)可选消费好坏波动的溢出水平均居行业首位,是最主要的系统性风险源头;而工业好坏波动的溢入水平均最高,易受其他行业的溢出影响,最为敏感。(3)相较于波动溢入,冲击方向对波动溢出的影响更具行业异质性;金融、房地产、能源以及信息技术在负向冲击下的波动溢入溢出水平显著高于正向冲击。(4)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医疗保健好波动的方向性溢出水平高于坏波动,而其他大多数行业则由坏波动占据主导地位。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张懿 包明友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评价和防范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性日益明显。文章根据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提出了一个三层次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熵值法确定各子系统风险因子之间的权重。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金融业总体稳健程度得到有效提升,但未来仍需密切关注风险因素的动态变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夯实系统性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关键词:
系统性风险 熵值 灰色预测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张欣
欧债危机的发生,为世界经济再次敲响了警钟,危机还远远没有过去,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仍是当前世界经济的第一主题,对中国而言,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也同样是第一主题。本文研究认为国家审计通过在更高角度、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充分发挥作用,有效行使对国家战略实现的监督权和推进权,扩大防范金融外生性风险审计范围,加强对资本市场各种交易的审计深度,以审计推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程,能够比其他单一、浅层次监管更有效地发现和揭示深层次系统性金融风险,能够更有效地防范危机的发生。
关键词:
金融风险 国家审计 审计监督 金融生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