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27)
2023(14430)
2022(12676)
2021(12113)
2020(10226)
2019(23249)
2018(23162)
2017(44984)
2016(24727)
2015(27540)
2014(27780)
2013(27228)
2012(25122)
2011(22798)
2010(23074)
2009(21465)
2008(21145)
2007(18846)
2006(16651)
2005(15012)
作者
(72498)
(60090)
(59560)
(57082)
(38406)
(28859)
(27262)
(23510)
(22886)
(21872)
(20523)
(20392)
(19256)
(19118)
(18872)
(18710)
(18009)
(17859)
(17269)
(17203)
(14905)
(14854)
(14618)
(13829)
(13525)
(13487)
(13397)
(13283)
(12130)
(11832)
学科
(93131)
经济(93022)
管理(73725)
(71041)
(58329)
企业(58329)
方法(42656)
数学(36198)
数学方法(35700)
中国(26558)
(26514)
(25695)
(22887)
业经(21003)
(20128)
地方(18238)
理论(18050)
(17631)
银行(17582)
(17343)
贸易(17335)
(17114)
财务(17039)
财务管理(17003)
(16860)
农业(16848)
(16683)
企业财务(16165)
(15853)
金融(15851)
机构
大学(354554)
学院(352169)
管理(137947)
(135951)
经济(132720)
理学(118054)
研究(117962)
理学院(116737)
管理学(114636)
管理学院(113993)
中国(90161)
(75830)
科学(74236)
(67566)
(59904)
(57121)
研究所(54433)
中心(53624)
财经(53282)
(52827)
业大(52348)
(48365)
北京(48300)
(47354)
师范(46919)
农业(44844)
(43211)
(42654)
经济学(40203)
财经大学(39633)
基金
项目(235574)
科学(184309)
研究(171912)
基金(170297)
(148546)
国家(147263)
科学基金(125794)
社会(106324)
社会科(100553)
社会科学(100527)
(91507)
基金项目(89899)
自然(83160)
自然科(81178)
自然科学(81156)
自然科学基金(79680)
教育(79276)
(77888)
资助(71235)
编号(70340)
成果(58574)
重点(52708)
(51963)
(49268)
课题(48969)
(48219)
科研(44971)
创新(44960)
教育部(44354)
大学(43783)
期刊
(151913)
经济(151913)
研究(109020)
中国(66943)
学报(58526)
科学(52017)
(51728)
(51622)
管理(50935)
大学(43923)
教育(41465)
学学(41194)
(36347)
金融(36347)
农业(35589)
技术(29913)
财经(26720)
业经(23972)
经济研究(23617)
(22705)
问题(19559)
图书(19342)
(17965)
理论(17911)
(16937)
科技(16682)
技术经济(16662)
实践(16503)
(16503)
现代(16238)
共检索到5242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方意  
本文创新性构建了包含银行破产机制和去杠杆机制的资产负债表直接关联网络模型。本文发现:(1)四类银行特征和4个外生参数影响四类传染渠道,且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四类传染渠道中去杠杆渠道(Loss~(DEL))和银行间负债违约渠道(Loss~(IA_DF))最为重要;(2)在传染过程中,银行破产会导致系统性风险急剧上升,且破产越集中,系统性风险越大;(3)系统性风险存在"区制转换"效应:当低于某一参数阈值,金融体系呈现出随时间递减的"常态"系统性风险(sR),该风险由银行体系杠杆率驱动;当高于某一参数阈值,金融体系呈现出随时间递增的"危机"系统性风险(sR),该风险由银行关联性和资产规模驱动,并主要来...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方意  黄丽灵  
遭遇负向冲击,银行会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差异选择资产抛售并因此形成风险传染。微观审慎抛售是先出售流动性程度较弱的资产,宏观审慎抛售则是先出售流动性程度较强的资产,且微观审慎抛售作为纳什均衡结果会导致更高的系统性风险。本文发现,宏观审慎政策本质上是一种导致银行合作的激励机制。基于此理念,本文通过博弈论分析并结合构建的系统性风险指标测度出"窗口指导"、"流动性注入"等宏观审慎政策的时变政策成本与收益,发现"窗口指导"政策优于"流动性注入"政策,并以此提出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顺序。本文通过总结分析政策实践情况,论证了上述宏观审慎政策的可行性及实施顺序的合理性。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郭丽娟   沈沛龙  
将异质性银行、系统性风险与宏观经济运行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构建DSGE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冲击、宏观审慎政策冲击及银行自身行为冲击下不同银行对金融经济变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运用福利分析探索针对不同银行最优的双支柱政策组合搭配。研究发现:影子银行的存在对产出、通胀和系统性风险波动具有明显放大效应;国有银行对货币政策的执行与传导效果优于其他股份制银行;低利率环境下,高杠杆银行会对低杠杆银行形成挤出,导致系统性风险上升。结合脉冲响应和福利分析,得出启示:对传统银行影子业务的治理采用以资本充足率为代表的宏观审慎政策效果不佳,应针对影子业务计提专门的资本和拨备;应重点关注高杠杆率银行;对其他股份制银行应采取适度偏紧的调控政策,约束其过度风险承担行为。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  魏革军  
气候变化主要通过物理风险渠道和转型风险渠道对金融体系产生冲击,成为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驱动因素。本文基于2000—2019年全国气候和金融时间序列数据,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从气温偏离度和降水偏离度两个维度来实证分析气候变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显著影响并经由直接和间接两条路径产生作用:一是气温偏离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直接影响滞后且影响程度为0.2815,经银行业、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传导的间接影响为0.1193;二是降水偏离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总体影响程度为0.0043,其中直接影响程度是0.0030而间接影响程度为0.0013。为此,我国积极探索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宏观审慎管理措施,但仍存在三方面主要不足,建议建立金融机构气候风险信息披露制度,创新开展对金融机构气候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进一步健全应对气候风险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汤柳  王旭祥  
一、后危机时代关于系统性风险研究的讨论(一)系统性风险衡量与评估工具的评估与优化1.各种系统性风险衡量工具的相互结合传统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两类:一是集中在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相关指标的测量上,例如,关于NPL指标、利润指标、流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肖飞  张希羚  徐龙炳  
宏观审慎工具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以上市银行为样本,基于宏观审慎政策指数,从宏观审慎工具视角研究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宽松型和紧缩型宏观审慎工具均能显著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且二者表现并无差异,在解决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宏观审慎工具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降低银行风险承担实现。异质性分析显示:当银行竞争度高、透明度低时,宏观审慎工具的作用效果更显著,表明宏观审慎工具有效性的发挥是情境依赖的。本文从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视角丰富和补充了宏观审慎工具应用评价的研究,在宏观审慎工具运用情境方面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葛志强  姜全  闫兆虎  
系统性风险是金融危机的来源,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实证结果表明,尽管我国目前的总体系统性风险处于相对安全区间,但受房地产信贷、政府债务风险较高及汇率波动、宏观环境稳定性下降等因素影响,我国整体系统性金融风险自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快速上升,潜在威胁不容忽视。我国应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加强逆周期调控,弱化金融机构的顺周期行为,建立风险预警,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方意  王晏如  黄丽灵  和文佳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建立"宏观审慎政策专门盯住金融稳定目标,货币政策主要关注经济稳定目标"的双支柱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本文基于系统性风险视角,深入剖析系统性风险的累积和实现机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梳理宏观审慎政策实现金融稳定的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对系统性风险造成的潜在溢出性。目前从系统性风险的时间维度探讨双支柱政策的研究已较为丰富,可以总结为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机制和货币政策的"资本缺口"机制。从系统性风险的空间维度探讨双支柱政策的研究,也即对双支柱政策如何作用和改变金融机构内部关联网络的研究正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政策工具和影响机制上对空间维度双支柱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双支柱政策的制定提出如下建议:时间维度宏观审慎政策要关注并消除货币政策对时间维度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性,同时要加强空间维度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创新力度。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关晶奇  何碧清  陈湘鹏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做了顶层设计,如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的监管和风险防控、利用宏观审慎工具防范金融风险跨行业跨市场的传播等。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已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旨在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陈晓莉  成硕  
本文以VAR-NETWORK模型为基础检验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间风险传染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中国银行间风险传染呈周期性波动,同业业务是银行间风险传染的重要渠道。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风险传染较低且对贷款价值比(LTV)政策更敏感;在周期上行阶段,央行需实施更紧缩的LTV政策才能有效控制银行间风险传染。这些结论为如何选择合适的政策时机、实施差别化宏观审慎政策及如何与货币政策协调等提供了决策参考和现实依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陈静  
宏观审慎管理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根本目标,其中,量化系统性风险是有效监管的关键之一。本文尝试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来源出发,提出了一系列专门用于监测系统性风险的指标和工具,并根据我国实际构建了"宏观+微观"双层次的系统性风险评估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金融压力的概念,通过构造系统性风险压力指数实现对系统性风险的量化评估。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苗永旺  王亮亮  
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人们普遍认为以微观审慎监管为主的金融监管方法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控和预防无能为力。因此,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成为了金融监管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概念、必要性和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监测方式及政策工具加以介绍,并对宏观审慎监管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对我国的政策启示进行分析。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毛建林  
金融危机发生后,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我国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在对西方主要经济体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实践进展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从明确组织机构、健全风险监测评估框架、丰富工具篮子、完善政策安排及协调机制四个方面健全完善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对策建议。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柯孔林  宋悦  
本文以中国53个城市2009~2018年数据为样本,将股票市场对房价波动反应因素纳入边际期望损失模型,测度我国房地产市场系统性风险,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住房金融宏观审慎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和经济增长压力对住房金融宏观审慎政策调控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紧缩的住房金融宏观审慎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系统性风险有显著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存在明显滞后效应。当面临较大的财政压力和经济增长压力时,地方政府缺乏调控土地价格和住房价格的激励,这会削弱住房金融宏观审慎政策的调控效果,上述作用效果在一线和二线城市更为显著。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相关部门应进一步丰富住房金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将房价增速纳入中央对地方政府考核体系,从供需两端合力防范房地产市场系统性风险。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擎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已经成为了经济学领域最时髦的词汇。运用宏观审慎政策管理系统性风险、减少负面溢出效应,已经成为了时下最热衷的金融改革设想。然而,毫不夸张地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对系统性风险的本质和构成要素等问题,仍然并不十分明晰,而更为棘手的是,国际监管界对宏观审慎政策如何施行亦未达成共识。弗雷克萨斯、莱文和佩德罗所著《系统性风险、危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