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67)
2023(17557)
2022(14998)
2021(14114)
2020(11884)
2019(27191)
2018(26666)
2017(51963)
2016(27634)
2015(30767)
2014(30627)
2013(29924)
2012(27202)
2011(24258)
2010(23973)
2009(22438)
2008(20763)
2007(17968)
2006(15314)
2005(13360)
作者
(77427)
(64198)
(63627)
(60723)
(40901)
(30895)
(29262)
(25245)
(24532)
(22788)
(21984)
(21679)
(20201)
(20109)
(19989)
(19684)
(19232)
(19121)
(18568)
(18285)
(15640)
(15596)
(15589)
(14660)
(14494)
(14239)
(14168)
(14008)
(12900)
(12590)
学科
(104012)
经济(103890)
管理(79721)
(79267)
(65630)
企业(65630)
方法(52360)
数学(45894)
数学方法(45263)
中国(33021)
(29938)
(29133)
金融(29130)
(28390)
银行(28345)
(27180)
(27057)
业经(23911)
(22704)
(22598)
地方(21257)
(20810)
财务(20728)
财务管理(20690)
企业财务(19748)
理论(19372)
(18979)
贸易(18965)
(18477)
农业(18235)
机构
大学(380803)
学院(378804)
管理(152654)
(148995)
经济(145722)
理学(132859)
理学院(131473)
管理学(128946)
管理学院(128276)
研究(120312)
中国(97969)
(79068)
科学(75210)
(70632)
(59508)
(58419)
中心(58301)
财经(57666)
业大(56928)
研究所(53776)
(53393)
(52663)
北京(49289)
(47740)
师范(47209)
农业(46815)
经济学(46062)
(44352)
(44223)
财经大学(43672)
基金
项目(268532)
科学(211877)
基金(197152)
研究(193406)
(171643)
国家(170273)
科学基金(147739)
社会(122768)
社会科(116429)
社会科学(116400)
基金项目(104758)
(104337)
自然(97837)
自然科(95646)
自然科学(95622)
自然科学基金(93871)
教育(89328)
(87795)
资助(81832)
编号(78015)
成果(61560)
重点(59722)
(59107)
(56101)
(55807)
课题(52654)
创新(52387)
科研(52196)
教育部(51094)
国家社会(50780)
期刊
(150149)
经济(150149)
研究(107982)
中国(69528)
学报(61251)
科学(55144)
管理(53658)
(53654)
(52547)
大学(46980)
(46836)
金融(46836)
学学(44477)
教育(37758)
农业(35907)
技术(32587)
财经(27578)
业经(24842)
经济研究(24788)
(23530)
图书(19093)
问题(19076)
理论(19048)
(18055)
科技(17844)
(17766)
实践(17569)
(17569)
技术经济(17437)
统计(16645)
共检索到5402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徐欣  
在市场流动性不足的前提下,建立资金融通的金融网络结构可以降低个体机构的破产概率,但转移的风险会通过网络节点之间的关联度和正反馈效应实现交叉传染,从而增加整个市场奔溃的概率。文章通过DCC-MGARCH模型和无向有权型网络阐释了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和多元金融机构在内的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时变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金融机构的动态关联能够较好解释系统性风险的波动性,且我国的金融市场符合无标度网络的风险传染特征。其中,银行部门的市场中介地位不断强化,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联系日益紧密,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在系统性风险的监管中应强调关联度指标的重要性和金融机构的网络属性,构建具有风险包容性的金融体系。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胡锡亮  吴恒煜  
金融机构的网络连通性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关键所在,是研究系统性风险驱动因子、传染机制及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全新理念。"关联太大而不能倒"是网络连通性最直观的概述。本文以运用银行间市场、支付系统、金融衍生工具、资产交叉持有与市场收益等数据构建的五类金融网络为脉络,评述了国外运用金融网络研究系统性风险的最新进展。未来,需要结合金融学、网络理论与计量经济学等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数据以全方位剖析系统性风险的网络连通性。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政  朱明皓  范颖岚  
本文以2011—2017年我国上市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使用LASSO分位数回归构建金融系统的极端风险网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染性和脆弱性指数测度金融机构的传染性风险水平。同时,本文进一步采用改进后的CoVaR指标来度量单个机构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并详细分析了风险传染如何影响不同时期下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贡献。研究发现:(1)金融机构的脆弱性与传染性分别取决于其不同的特征变量,并且两者在数值上存在一定的错配。一方面,规模较大或者期限错配较高的机构,其传染性水平较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中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净资本较小的证券公司以及业务关联较多的保险公司具有较高的脆弱性。(2)相同行业以及同种类型机构之间的风险传染水平较高且跨行业、跨类型的风险传染具有不对称性。(3)在"平静"时期,传染性较高的金融机构,其系统性风险水平较高;但当危机发生时,脆弱性较高的机构接受的传染性风险大幅增加,从而具有较高的系统性风险水平。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娟   张微   李琦  
当前各类经济风险交叉传染,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双循环背景下实现制造业升级的关键战略产业,其与金融系统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备受关注。为探究金融系统与装备制造业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的时变特征,本文从波动溢出网络的视角,分析金融系统与装备制造业所组成的风险网络内的风险传染机制。首先,用TVP-VAR模型计算装备制造业细分产业与金融子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值;其次,以细分产业与子市场为节点,以溢出效应值为连边构建有向加权风险溢出网络,分析网络整体特征变化;最后,分析网络的节点特征变化,探究内在机制。本研究发现,风险系统当中,主导的溢出效应来自装备制造业,向金融系统的股票市场与基金市场风险溢出,且这种溢出效应与经济运行状况成反比。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金融系统与装备制造业间的风险传染效应,对监管机构加强审慎监管、企业规避风险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书斌  王雅俊  
本文从资产价格波动的视角,通过对不同市场中银行资产价格变动的分析,构建相应资产价格模型,阐述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制理论。并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2006~2009年的数据进行检验,得出结论:银行不良资产是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因素,不良资产的增加导致银行贷款规模下降。本文的研究,对进一步理解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微观基础,防范和抑制系统性风险传染,减少银行业损失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宫晓莉  熊熊  
当前各类经济风险交叉关联,金融系统的风险溢出效应备受关注,为刻画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传染的路径特征,本文从波动溢出网络的视角分析金融系统内部的风险传染机制。首先使用广义动态因子模型对收益波动的共同波动率成分和特质性波动率成分进行区分。然后,根据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外汇市场、房地产市场和黄金市场之间的特质性波动溢出效应,利用基于TVP-VAR模型的方差分解溢出指数分析金融系统波动溢出的动态联动性和风险传递机制。在分析方向性波动溢出效应的基础上,采用方差分解网络方法构建起信息溢出复杂网络,从网络视角分析金融系统内部的风险传染特征。实证研究发现,房地产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净溢出效应绝对值相较于其他市场更大,其受其他市场风险冲击的影响强于对外风险溢出效应,而股票市场的单向对外风险溢出效应强度最大。在波动溢出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股市波动率指数与其他市场波动率指数进行投资组合的资产配置权重,计算了波动率指数投资组合的最优组合权重和对冲策略。研究结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金融系统的风险传染机制,对监管机构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投资者规避投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童牧  何奕  
针对复杂金融网络中的系统性风险预测和不同风险场景下的流动性救助策略问题,以中国大额支付系统网络为对象,运用数学建模和仿真模拟建立和验证了系统性风险演化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比较了不同场景不同流动性救助水平下不同救助策略的绩效。结果表明,在所选择的四种不完全救助策略中,均衡救助策略在绝大多数情况都是严格占优的,而三种非均衡救助策略则各有优劣。研究方法和结论对于复杂金融网络的系统性风险管理有显著意义。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向荣  曹红  
以往国际监管组织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测评指标体系偏重于银行群落与机构规模特征,影响了中国金融监管及理论研究的方向。笔者运用复杂网络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及产品空间等方法构建中国金融风险传染网络,可视化系统性风险爆发后的风险传染路径,并通过节点出度、传染轮次、K-核分解值、LeaderranK值等指标综合评估各金融机构风险网络传染的速度、范围、深度及风险累积程度。结果表明,中国金融风险传染网络呈现出多层次、多通道的复杂关联,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风险积聚与跨群落传导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规模与风险传染能力并非完全线性相关,机构关联性及负面信息传播速度等成为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因素。打破既有群落式监管模...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晓星  任超  李绍芳  
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载体,相互间的关联网络日益紧密,跨机构的风险传染程度不断增加。从风险溢出视角,基于TENET模型构建风险溢出动态关联网络,深入研究金融机构间风险传染的方向和路径,结合2014~2021年我国金融机构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我国金融机构间非线性风险溢出网络结构和风险溢出水平。研究发现,我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水平呈现周期性变化,非线性特征明显,其中证券部门的风险溢出强度最高,金融科技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溢出逐渐增强,银行部门吸收了其他金融机构的大部分风险溢出,在维持金融系统稳定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当前,要进一步重视金融科技的监管应用,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跨部门传染的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子晖  陈里璇  陈雨恬  
本文构建"全球金融市场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非线性关联网络,对全球19个主要国家(地区)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EPU)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关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股票市场是风险的主要输出方,而外汇市场则是风险的主要接受者,两者之间存在非对称传染效应。分样本研究发现,危机期间风险传染更加明显,且EPU在风险传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股票市场是风险的源头,对外汇和EPU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近四年的分析发现,风险传染沿着"股票市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外汇市场"这一途径扩散开来。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境外金融市场会对中国大陆金融市场产生显著的风险传染,中国香港金融市场则容易遭受外部冲击。此外,美国资本市场会对全球造成明显的风险冲击,全球EPU(尤其美国EPU)是引发全球金融市场震荡的重要因素。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苏明政  张庆君  
关联性是研究系统性风险传染效应的一个重要途径。借鉴Billio et al.(2012)的思想,从关联性及其方向性变化研究入手,分别使用主成分分析、线性因果关系检验、非线性因果关系检验、网络分析等方法考察银行业、保险业与证券业间系统性风险的时变传染效应。结果表明,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行业间的关联性显著上升,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其机构间的传染性要强于以往。平稳时期,各行业内部机构之间的相互传染影响占主流,而在金融危机期间,跨行业机构间的相互传染影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银行业对其他行业造成的传染影响显著增强,证券行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林砚  陈志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表明,金融机构间的风险传染能够引发系统性风险,造成较大的危害。本文从金融机构主体属性以及金融机构间复杂网络特性两个角度入手建立风险传染性评估模型。通过综合考察规模、复杂性、风险性和盈利性4个方面,得到主体属性综合评分指标;建立金融风险传染网络,计算金融网络节点出强度值、风险传染深度以及节点易受攻击程度,从而得到机构的复杂网络特征指标;采用信息熵赋权法得到风险能力评估模型各指标权重,计算出各机构风险传染性评分值并进行系统重要性排序。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金融网络呈现多层次结构,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风险传染性各不相同。第二,影响金融机构风险传染性的因素较为复杂,并非单一因素作用,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金融网络中风险传染性较高的机构既可能是"大而不能倒",也可能是"太互联、太复杂而不能倒",不能将单个方面作为衡量风险传染性的唯一标准。第三,鉴于部分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部分保险业、证券业金融机构具有较强的风险传染性,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以降低负外部性的影响,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郑智勇  何剑  王小腾  
杠杆不稳定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的重要隐患,因而如何进行风险识别在金融动荡时期具有显著意义。为识别杠杆波动对系统性风险的直接影响及可能造成的风险内部溢出效应,首先选择时变参数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TVP-SVAR)识别杠杆波动对系统性风险的冲击效应,并结合中国几次"去杠杆化"政策时点进行补充分析,其次采用时变参数广义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模型(Tvpdy)对杠杆波动下系统性风险内部溢出关联效应进行动态刻画。研究表明:一方面,杠杆波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存在异质性冲击影响,短期效应最为显著。近年来累积的外部市场与货币流动风险对宏观经济与资产泡沫风险起到周期性的抑制作用。其中,"扩内需"去杠杆举措可有效缓释当前存在的宏观经济与外部市场风险,而"防风险"措施则对整体风险的抑制效应较为稳健。另一方面,杠杆波动下系统性风险内部溢出效应明显。各子风险多为风险的净输入者,在经济过热或金融危机等杠杆异常波动时期,溢出效应较为显著。外部市场风险后期有显著抬升的趋势,而宏观经济风险溢出方向由输入向输出转变。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经纬   李守伟   刘晓星   王虎  
2008年金融风暴等全球性经济危机标志着国际贸易与金融投资业务日趋增长的关联性会推进跨国风险传染,在研究不同国家作为风险源时的传染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我国面对外部冲击时的风险韧性,对于系统评估我国跨国贸易、投资活动抵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构建贸易-投资网络并建立系统性风险在国家内部贸易、投资等不同渠道和不同国家间的传染模型,将2003—2019年中国和OECD国家间的双边贸易与投资数据作为分析数据进行研究,经过研究发现:(1)主要投资国家作为传染源会对系统造成显著破坏,中国作为重要贸易国家对于网络的影响程度远低于G7国家,但在研究时间段内影响力持续提升。(2)与风险传染源无关,网络起始损失与最终损失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3)中国对于北美、东亚、西欧地区的风险韧性较弱,对东欧、南美、亚欧交界国家的风险抵御能力较强;G7国家对中国贸易、投资渠道的负面影响极为显著。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玉鹏   娄云深  
基于18个经济体760家金融机构SRISK系统性风险数据,采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广义方差分解法测度全球系统性风险的时变传染网络,进而采用分位数Granger因果检验考察各经济体对中国高分位段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结合SRISK数据和时变传染网络能有效识别重大风险事件的发生;发达和新兴经济体均会产生风险净输出效应,且会通过直接输出或香港地区间接输出风险至中国大陆;在全样本与2008年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等重大风险事件期间,中国皆为风险净溢入国且新冠疫情期间溢入效应达历史最高;美英两国在重大风险事件期间均对中国高分位段系统性风险产生显著影响,新冠疫情期间中国高分位段系统性风险遭受外部冲击的形势最为严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