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17)
- 2023(16031)
- 2022(13734)
- 2021(12834)
- 2020(10799)
- 2019(24520)
- 2018(24247)
- 2017(46908)
- 2016(25324)
- 2015(28251)
- 2014(28258)
- 2013(27792)
- 2012(25363)
- 2011(22804)
- 2010(23051)
- 2009(21946)
- 2008(20635)
- 2007(18290)
- 2006(16025)
- 2005(14542)
- 学科
- 济(93998)
- 经济(93859)
- 管理(78032)
- 业(75610)
- 企(63594)
- 企业(63594)
- 方法(43339)
- 数学(37206)
- 数学方法(36777)
- 中国(31490)
- 财(30602)
- 融(29506)
- 金融(29503)
- 银(28905)
- 银行(28861)
- 行(27689)
- 制(26349)
- 农(24715)
- 业经(22764)
- 学(21198)
- 务(20605)
- 财务(20527)
- 财务管理(20486)
- 企业财务(19575)
- 地方(19501)
- 理论(17668)
- 体(16986)
- 贸(16598)
- 贸易(16584)
- 农业(16483)
- 机构
- 大学(357030)
- 学院(353953)
- 管理(139747)
- 济(139579)
- 经济(136331)
- 理学(120181)
- 理学院(118867)
- 研究(116855)
- 管理学(116794)
- 管理学院(116150)
- 中国(95846)
- 京(75689)
- 科学(71679)
- 财(70850)
- 所(58205)
- 农(55979)
- 财经(55871)
- 中心(55217)
- 研究所(52843)
- 业大(52051)
- 江(51950)
- 经(50735)
- 北京(47873)
- 范(44338)
- 师范(43857)
- 农业(43826)
- 经济学(42924)
- 州(42692)
- 院(42476)
- 财经大学(41941)
- 基金
- 项目(241580)
- 科学(189967)
- 基金(176588)
- 研究(175933)
- 家(153426)
- 国家(152181)
- 科学基金(131205)
- 社会(111014)
- 社会科(105289)
- 社会科学(105263)
- 省(93908)
- 基金项目(93637)
- 自然(85866)
- 自然科(83853)
- 自然科学(83833)
- 自然科学基金(82320)
- 教育(80286)
- 划(78910)
- 资助(72970)
- 编号(70951)
- 成果(58063)
- 重点(53793)
- 部(53255)
- 创(50508)
- 发(50205)
- 课题(48753)
- 创新(47194)
- 制(46903)
- 科研(46389)
- 教育部(45938)
- 期刊
- 济(150220)
- 经济(150220)
- 研究(107978)
- 中国(69966)
- 学报(57016)
- 财(55297)
- 管理(51470)
- 科学(51364)
- 农(50636)
- 融(48464)
- 金融(48464)
- 大学(43507)
- 学学(41104)
- 教育(36366)
- 农业(33873)
- 技术(29342)
- 财经(27719)
- 经济研究(23552)
- 经(23488)
- 业经(23345)
- 问题(19008)
- 理论(18750)
- 实践(17202)
- 践(17202)
- 业(16804)
- 科技(16716)
- 图书(16675)
- 版(16600)
- 技术经济(16038)
- 现代(15812)
共检索到5269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春妮
本文构建了包含外生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引入了外生变量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并利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进一步测算了我国各省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采取空间溢出效应对该风险的生成机理与传染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研究表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具备较强非对称性质,风险的传染源主要来自我国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相对单一的省份受风险传染的可能性更高。
关键词:
系统性金融风险 向量自回归 传染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虎林
文章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特点,从市场波动状况、资产流动性状况、投资者情绪及资产泡沫化程度四个维度,选取相应的基础性指标,分别合成我国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房地产市场及银行部门的压力指数,用来测度各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水平。然后运用DY溢出指数法测算各市场间的压力溢出水平及方向性溢出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压力溢出网络,以分析系统性风险跨市场传染的静态和动态机制。结果显示:从静态视角看,股票市场的压力净溢出水平最高,是我国金融网络的核心;从动态视角看,我国金融市场总体的压力溢出指数呈现较为平稳的变动趋势,但重大经济金融事件会导致其发生异常波动;通过对金融市场四个异常波动时期压力溢出情况进行比较发现,网络核心会因重大经济金融事件的冲击而发生变动,并且单一市场在金融网络中的绝对核心地位出现下降。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方意 荆中博
本文将降价抛售传染机制和破产传染机制同时纳入到银行网络模型中,以研究变动冲击下的风险生成机理。特别地,本文构造了适合分析多轮传染、不同冲击下的时间维度以及机构、资产空间维度系统性风险相关指标,并创新性构建度量机构之间、资产之间的间接关联性指标。研究发现,不同力度的冲击作用下,由于大量银行去杠杆或者存在银行破产现象而导致系统性风险呈现跳跃式上升趋势。在小冲击下,主要通过去杠杆降价抛售传染机制生成风险,大冲击下则主要通过银行破产传染机制生成风险。影响因素方面,银行体系间接关联性越强、银行杠杆偏度越低以及杠杆水平越高,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越大。特别地,杠杆偏度指标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作用比杠杆水平指标更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党印 苗子清 孙晨童
识别和化解区域层面的金融风险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方面。基于网络分析方法和SIRS传染模型考察2011—2020年中国各省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联关系、相对差异和传染情况发现,各省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表现为明显的网络形态,金融风险的省份关联愈加密切。地理位置较偏远、经济发展较慢、金融监管较宽松的省份是风险溢入的集中区域,地理位置较优越、经济发展较快、金融监管较严格的省份是风险溢出的主要区域。各省在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网络中可以聚类成“净溢出”板块、“经纪人”板块、“双向溢出”板块和“净溢入”板块等,各板块在风险传染网络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各省需提前制定预案并加强定向管控和监测,采取区域差别化的风险防控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改革和发展,以更好地防范化解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何德旭 苗文龙 闫娟娟 沈悦
在金融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各个国家的金融市场连接形成复杂的金融网络。其中一国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或金融危机,必然通过该网络传染到其他国家,并且在传染的过程中可能产生放大机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本文在分析中、美等6国经济事实的基础上,以2007—2019年日频数据为基础,测度全球14个主要国家(地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跨市场金融网络,计算这一时段国际重大风险事件冲击下的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结果表明: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通过各国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进行交叉传染,资本市场的风险传染效应大于货币市场,但货币市场通过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影响进而对其他国家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染效应不容忽视;美国、英国是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输出国家,且美国的风险输出效应大于英国;中国和欧元区国家是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净输入国家,中国的净输入效应小于欧元区国家;美国等国家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风险波动会显著影响到中国资本市场的风险状况。因此,根据主要国家金融市场风险波动幅度及时监测国内系统性金融风险、实施精准货币政策、改进宏观审慎监管、加强国际政策协调非常必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倪健惠 阮加
影子银行体系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密切相关。文章基于2008—2022年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运用ΔCoVaR方法测算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实证检验影子银行业务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及传导路径。结果表明,影子银行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分散系统性金融风险冲击,当影子银行规模超过拐点时,对系统性风险具有集聚传染效应;影子银行业务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U”型影响主要通过期限错配和稳定程度两种路径传导,而通过信贷水平和非利息收入两种传导途径则呈“倒U”型关系;商业银行个体微观特征和外部货币政策调整,导致影子银行业务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罗航 颜大为 王蕊
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与金融行业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一方面金融科技能够助推金融机构转型升级,增强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加快系统性风险的扩散,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本文在已有文献基础上,首先分析金融科技对系统性风险扩散的影响表现,然后基于信息技术的影响机制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机制两个视角研究上述表现的原因。结果表明,金融科技会增强社会信用和信息收集处理能力,阻碍系统性金融风险扩散,但也会增强金融脆弱性,加快货币流通速度,进而加剧风险扩散。因此,金融机构和组织应加强数据收集处理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能力,货币当局应控制货币结构,更好地防范和减弱系统性金融风险扩散效应。
[期刊] 预测
[作者]
淳伟德 朱航聪 黎禾森 张鹤立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历来是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探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否有效降低了系统性金融风险,本文从风险传染视角出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时间为节点,分成三个时间窗口运用ARMA-EGARCH-t模型和EVT-POT模型对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的边缘分布进行建模,随后运用Vine Copula模型分析了金融子市场间相依性的变化。实证结果表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金融市场间的风险传染改善程度有限,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降低还不明显。为了更好地凸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适应新发展格局,我国应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刘孟飞 罗小伟
文章首先从理论层面对金融科技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联机制进行分析,然后利用边际预期损失MES测度系统性风险,并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基于2011~2019年我国33家上市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多种方法对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整体上提高了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2)从作用机制来看,随着金融科技的高速发展,银行机构间的风险传染效应会增强,进而加剧系统性风险;(3)金融科技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相对而言,金融科技对资产规模大、盈利能力强、业务多元化程度高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作用程度较低。
关键词:
金融科技 商业银行 风险传染 系统性风险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韩铭辉 肖崎 韩永辉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不断加剧,越来越多具有融资优势的企业为追逐高收益,通过委托贷款、委托理财、民间借贷和购买各类影子信贷产品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资金。非金融企业已成为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趋势明显。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使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的联动性加强。针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业务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高维特征,本文引入最小绝对值压缩和选择算子(LASSO)方法,并将其应用到高维VAR模型中,利用滚动回归方法构建非金融行业与金融机构间的风险关联网络,并从总体、行业门类与行业大类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以探究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跨部门传染特征。研究发现,我国非金融行业与金融机构总体风险关联水平呈阶段性变化,且在风险集聚时期会出现显著上升;非金融行业门类与金融机构间都存在一定的聚集效应,房地产业是非金融行业门类与金融机构风险传染的主要路径之一;银行业系统中的重要性银行一般都是风险净溢入单位,证券业一般是风险净溢出单位,保险业一般是风险净溢入单位;非金融企业从事影子银行业务会挤出实体投资,并通过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联动性,提高其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净溢出效应,从而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应从顶层设计有效的监管制度。具体而言,一是关注非金融行业的风险溢出情况,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二是加强对非金融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于品显
目前,我国学界和业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内涵和传播路径等问题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本文在比较和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和内涵,论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全局性、内生性、传染性、或然性等基本特征,进而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播机制: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来看,银行间拆借市场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传播渠道,金融衍生品则成为助推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载体;从支付结算系统来看,支付结算系统的崩溃会造成金融市场流动性快速枯竭,进而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瘫痪;从市场信心因素来看,银行挤兑造成金融风险在金融体系当中跨市场传染,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出现的投资人大量结清或赎回交易头寸现象也是金融风险跨市场传染的重要表现形式;从资产价格层面来看,在金融机构所持资产高度相关的情形下,资产价格波动容易导致金融机构产生羊群行为,进而产生流动性急剧收缩、资产负债表迅速恶化的系统性风险。为此,要准确理解和掌握金融风险传播的规律性,摸清金融风险源,加强风险源头治理,对于金融体系中源头性、倾向性的风险问题及时、果断采取应对措施,切断风险传播渠道,降低风险传染性,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叙果 蔡则祥
中国客观存在严重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却没有转化为金融危机,形成了令西方世界困惑的“中国之谜”,“谜底”就是中国有效的隐性政府担保机制。本文系统分析了政府担保机制发挥作用的原理,指出该机制的局限性,也提出了以保持社会稳定为基础的担保机制的修正思路。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韩心灵 韩保江
当前我国存在五大金融风险点,即实体经济风险、银行部门风险、政府债务风险、虚拟经济风险和货币风险,这五大风险点共振与联动可能生成系统性金融风险。当前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正处在金融压力时期,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高于以往任何时期,应该引起高度警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根本上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实体经济活力,但要把握改革的力度和节奏;金融机构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树立审慎合规经营理念;金融监管机构要形成监管合力,加强宏观审慎监管;融资市场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发挥分散风险功能。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韩心灵 韩保江
当前我国存在五大金融风险点,即实体经济风险、银行部门风险、政府债务风险、虚拟经济风险和货币风险,这五大风险点共振与联动可能生成系统性金融风险。当前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正处在金融压力时期,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高于以往任何时期,应该引起高度警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根本上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实体经济活力,但要把握改革的力度和节奏;金融机构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树立审慎合规经营理念;金融监管机构要形成监管合力,加强宏观审慎监管;融资市场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发挥分散风险功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