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20)
2023(14034)
2022(12179)
2021(11416)
2020(9666)
2019(21831)
2018(21767)
2017(41411)
2016(22361)
2015(25269)
2014(24555)
2013(24023)
2012(21683)
2011(19502)
2010(19565)
2009(17710)
2008(16951)
2007(14845)
2006(12752)
2005(10920)
作者
(62912)
(52451)
(52252)
(49469)
(33414)
(25184)
(23550)
(20597)
(19793)
(18718)
(17990)
(17562)
(16602)
(16556)
(16200)
(15863)
(15656)
(15423)
(15027)
(14857)
(12980)
(12795)
(12578)
(11900)
(11724)
(11597)
(11536)
(11518)
(10544)
(10257)
学科
(87653)
经济(87571)
管理(68869)
(65755)
(56464)
企业(56464)
方法(43874)
数学(38122)
数学方法(37516)
中国(23682)
(21619)
技术(21211)
(20637)
业经(19987)
(18963)
地方(17590)
理论(17190)
农业(14927)
(14322)
贸易(14310)
(14305)
(14061)
环境(13868)
(13844)
技术管理(13666)
(13249)
(13236)
银行(13210)
财务(13163)
财务管理(13144)
机构
大学(309711)
学院(309162)
管理(127972)
(119311)
经济(116678)
理学(112182)
理学院(110986)
管理学(108739)
管理学院(108181)
研究(98568)
中国(72319)
(65687)
科学(63279)
(52743)
(48079)
业大(47063)
(46609)
中心(45021)
研究所(44187)
(43926)
财经(43012)
北京(41206)
(40210)
师范(39823)
(39201)
(36510)
农业(36418)
(36172)
经济学(35186)
技术(34330)
基金
项目(220546)
科学(174735)
研究(160693)
基金(159769)
(139158)
国家(138019)
科学基金(120067)
社会(100414)
社会科(95276)
社会科学(95253)
(88164)
基金项目(85055)
自然(79395)
自然科(77671)
自然科学(77657)
自然科学基金(76233)
教育(74614)
(73401)
资助(65882)
编号(65008)
成果(51126)
(49768)
重点(49138)
(47547)
(46494)
创新(45684)
课题(45037)
科研(41694)
大学(41164)
教育部(41002)
期刊
(123253)
经济(123253)
研究(86948)
中国(59939)
学报(48486)
管理(48447)
科学(45198)
(40923)
(38442)
教育(38374)
大学(36873)
学学(34533)
技术(30349)
农业(29186)
(22882)
金融(22882)
业经(20914)
经济研究(20205)
财经(19904)
科技(18911)
图书(17434)
(16973)
技术经济(16543)
(15896)
问题(15501)
理论(14962)
统计(14624)
(14326)
实践(13897)
(13897)
共检索到4382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牛冲槐  王燕  刘涛  
科技型人才聚集是科技型人才流动的产物,它既可能出现1+1>2的积极作用(经济性效应),也可能出现组织冲突,增加内耗,产生1+1<2的消极作用(不经济性效应)。系统创新是实现科技型人才聚集经济性效应产生和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应从影响科技型人才聚集系统的内外部创新因素(制度创新、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进行系统创新,以促使科技型人才聚集经济性效应的产生与提升。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郭丽芳  牛冲槐  
全国31个省市区的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呈东高、中中、西低格局;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与地理位置优越的沿海地区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显著。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强弱与地区经济实力呈现马太效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越能吸引高素质人才,进而产生较高的人才聚集效应,并反作用于该地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卫洁  牛冲槐  陈怀超  芮雪琴  
高等院校是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相关研究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在对高等院校协同创新模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以科技型人才聚集为视角,提出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复杂系统。通过分析协同创新环境与高等院校协同创新系统的作用过程,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相应模型,运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系统仿真,并利用拟合优度方法验证系统有效性。应用灵敏度分析方法,结合工作实际,得到高等院校协同创新管理启示如下:制定以科技型人才为主导的协同创新战略,强化高等院校协同创新的政策制度支撑,完善高等院校协同创新投入机制。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牛冲槐  
本文认为,科技型人才聚集现象是科技型人才流动的产物,科技型人才聚集现象发生质变时就会产生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是人才聚集效应的一种特殊形式,除了具备人才聚集效应的诸多特征外,还有其自身特点。文章提出,科技型人才流动的动因有引致性动因和驱致性动因两种,要形成人才聚集现象进而实现人才聚集效应必须同时提升这两个方面的水平。而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边界的存在则需要地区或企业严格控制好科技型人才聚集度,使之处于最优点以保障经济水平快速有效的增长。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郭丽芳  牛冲槐  
科技型人才是人力资源中最优秀的群体之一,在流动过程中可能形成人才聚集现象,并在一定环境的影响下,或产生1+1>2的正效应(经济性效应),或产生1+1<2的负效应(非经济性效应)。区域文化环境与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是巨大的。三晋文化是我国区域文化中一颗十分耀眼的明珠,具有鲜明的特点,其顺时应变的革新精神、忠信仁义的价值观念、兼容并蓄的开放态势及黜华尚实的三晋民风等特征对山西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与提升有正负两方面影响。山西省应针对三晋文化的特点,去伪存真,一方面要抑制其对科技型人才聚集的消极作用;另一方面,要传承三晋文化的优点,努力创建有益于人才聚集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牛冲槐  张蔷薇  
本文分析了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支持能力的影响因素,构建出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支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复合DEA分析法对青岛市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支持能力进行评价,找出目前青岛市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曹薇  刘春虎  
以科技型人才聚集区域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引入复杂网络确定科技型人才聚集核心城市,并结合威尔逊模型和场强模型测度科技型人才聚集城市的辐射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呈多层级"核心—外围"区域分布;科技型人才聚集核心区域辐射范围、辐射强度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地,给出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核心区域分布情况及辐射效应强度,并据此对相关区域提出优化人才结构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牛冲槐  杨彦超  杨玲  
科技环境与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科技环境有利于促进科技型人才在一定区域聚集,形成人才集聚现象并产生一定的人才聚集效应。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方法研究了中西方科技环境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正负面影响。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优化我国科技环境的相关措施,旨在以良好的科技环境促进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与提升,进一步推动我国科技进步,提高我国科技竞争能力。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张雷  牛冲槐  牛彤  刘引萍  
以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为出发点,基于知识的层次维度,将供应链知识共享划分为个人知识共享、个人与组织间的知识共享和供应链的知识共享三个层次,通过重点分析三个层次中具体的知识共享模式以及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分别构建了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下供应链知识共享的模型,并说明了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对供应链三个层次的知识共享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为科学地利用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知识共享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牛冲槐  杨玲  芮雪琴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有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可以内化为科技型人才本身的因子,影响着科技型人才的知识存量和知识积累。当他们的知识存量和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在科技型人才聚集区域内,有利于知识溢出效应的产生;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可为知识溢出效应的产生营造更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的分析,在论述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对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并从科技型人才聚集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的正负影响,以便消减其负面影响,提升其正面影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曹薇  邱荣燕  
以1995—2014年高技术产业省级年度数据为样本,结合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Hansen提出的门限检验方法,以人均GDP为门槛变量,运用双重门槛模型,对科技型人才聚集度和协同创新产出的非线性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协同创新产出的贡献率最大,但并非高技术人才聚集规模越高,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非线性关系,并以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洪潮  牛冲槐  
人才聚集是人才流动的结果,当人才聚集达到一定规模时,可能产生人才聚集现象,形成人才聚集系统。人才聚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质量互换,其结果既可能出现人才聚集的积极效应,也可能出现人才聚集的消极效应。文章指出,为促进人才聚集现象向人才聚集效应转变,促进人才的合理使用,应建立健全人力资本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人才聚集环境,遵守人才聚集效应系统质量互换规律,不断优化系统结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春虎  曹薇  
以科技型人才聚集区域为研究对象,梳理人才聚集空间结构差异的作用机理,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复杂网络方法验证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空间相关性,确定出科技型人才聚集的核心区域。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存在显著空间相关关系,同时人才聚集程度由东向西逐步递减;(2)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分布存在层级结构,但由于人才聚集的外部性使得层级内部成员打破了传统地理距离限制;(3)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的核心区域在各层级中的分布逐年趋于稳定。基于此,提出优化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结构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芮雪琴  李亚男  牛冲槐  
借鉴产业聚集指数,本文建立了科技人才聚集空间结构系数来反映科技人才聚集的变化态势。并据此应用DEA-Tobit两步法,基于2003—2013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中国科技人才聚集的区域演化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整体水平不高,经济发达地区整体上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聚集强度与科技人才聚集均衡度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促进作用;科技人才聚集规模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主要因为当前的科技人才聚集规模与区域创新效率不匹配,经济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过度聚集,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聚集不足。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胡万进  陈禹  
本文提出创新聚集效应的评估模型,以我国高新区实际经济指标为数据对创新聚集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高新区内创新效应指数良好,聚集式创新明显优于分散式创新,创新聚集能带来创新的倍增效应,但幅度还有待继续提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