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26)
- 2023(8490)
- 2022(7320)
- 2021(7002)
- 2020(5602)
- 2019(12371)
- 2018(12515)
- 2017(23350)
- 2016(12675)
- 2015(13998)
- 2014(13508)
- 2013(12922)
- 2012(11935)
- 2011(10836)
- 2010(10892)
- 2009(10618)
- 2008(10212)
- 2007(9206)
- 2006(8185)
- 2005(6714)
- 学科
- 济(47557)
- 经济(47493)
- 业(35129)
- 管理(34177)
- 农(26271)
- 企(25596)
- 企业(25596)
- 方法(17662)
- 农业(17490)
- 数学(14742)
- 数学方法(14495)
- 业经(14217)
- 中国(12961)
- 地方(12675)
- 财(11866)
- 制(11633)
- 学(9728)
- 贸(8557)
- 贸易(8549)
- 易(8209)
- 理论(8208)
- 体(8094)
- 发(7994)
- 农业经济(7477)
- 策(7446)
- 环境(7325)
- 银(7118)
- 务(7112)
- 银行(7105)
- 财务(7094)
- 机构
- 学院(171025)
- 大学(165868)
- 管理(62634)
- 济(60888)
- 经济(59193)
- 研究(54213)
- 理学(53938)
- 理学院(53265)
- 管理学(52049)
- 管理学院(51744)
- 中国(42493)
- 京(34631)
- 科学(34238)
- 农(32163)
- 财(29333)
- 江(28745)
- 中心(26825)
- 所(26451)
- 业大(25732)
- 范(25392)
- 师范(25194)
- 农业(23994)
- 研究所(23765)
- 财经(22869)
- 州(22680)
- 北京(20975)
- 经(20384)
- 师范大学(19773)
- 院(19619)
- 技术(19038)
- 基金
- 项目(112852)
- 科学(88472)
- 研究(86308)
- 基金(79379)
- 家(67976)
- 国家(67235)
- 科学基金(57940)
- 社会(54207)
- 社会科(50737)
- 社会科学(50726)
- 省(46976)
- 基金项目(42431)
- 教育(39977)
- 编号(37894)
- 划(37798)
- 自然(36248)
- 自然科(35381)
- 自然科学(35374)
- 自然科学基金(34706)
- 资助(31145)
- 成果(31123)
- 课题(26113)
- 重点(25010)
- 发(24814)
- 部(23849)
- 创(23280)
- 年(22609)
- 项目编号(21962)
- 性(21863)
- 创新(21587)
共检索到2580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静辉
改革开放以来村庄精英与群众的互动逻辑发生了多重变迁。对当代乡村内部治理而言,精英划分的关键不是体制内外、来源、职业,而是村庄中与群众关系的联结基础。依照与群众联结关系的强弱可以把精英划分为强关联基础的联结型精英与弱关联基础的原子化精英。联结型精英的联结纽带呈现多种结构模式,糅合了传统家族与现代组织的特征。而原子化精英虽无强联结关系网络,但是凭借其强资源影响着村庄治理。原子化精英与联结型精英在社会转型中都出现了自我主体性强化的形态,利益性策略代替共同体原则。如何重构精英与群众关系成为乡村治理的主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红旭
村庄治理是构造村庄秩序,维护村庄有序良性运行的综合性活动。村民自治一度作为国家外缘式引入村庄的组织形式,是要在农村社区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在实际运作中这一制度却遭遇诸多矛盾,以致陷入困境。村庄精英作为内生于村庄内部的特殊群体,在社区公共事务中自发组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立足一个西北村庄的个案研究,试图在分析村庄精英形成机制和角色实践的基础上,寻找他们引导村民集体实践的行动逻辑,进而置于国家—精英—村民的框架内探讨他们的功能,发掘村庄精英角色整合对村庄治理的意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政府以"联系点"名义推动的项目制实践对基层治理结构产生了新的要求。旧精英及其所依赖的日常治理方式难以适应项目造点的治理需求,新精英凭借其掌握的经济资源和暴力资源充实了村庄治理的权力结构。在项目造点的治理逻辑之下,政府的介入和主导抑制了新旧精英更替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冲突,维持了精英更替的平稳,减少了权力结构的耗散。新旧精英的更替实际上通过"共谋"的方式表达,并促成了基层政府以项目为中心的治理目标的实现。由于精英更替的不可逆性和悬浮性,随着政府行为退出和利益输送中断,村庄日常治理可能面临去政治化的困境。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增付
对闽、赣、湘三地规模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探讨土地流转背景下新土地精英阶层的形成机制和村庄治理参与行为。分析发现: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的集中,规模经营主体的身份符号和对占有资源的策略化利用,村组织衰落和土地流转后村庄常住人口的减少等因素,推动了新土地精英阶层的崛起。新土地精英具有参与村庄治理的历史必然性和主观需求性。但应当注意,新土地精英的崛起和村庄治理参与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需从加强规制入手,既发挥新土地精英作为治理主体的功能,又要避免其对村庄公共资源的攫取,以有效解决或缓解农村社会问题。
关键词:
土地流转 新土地精英 村庄治理 公共资源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郭婷
中国的村委会选举实施30年来,竞选激烈程度普遍提高,特别是有大量集体经济资源的村庄,甚至出现了大规模贿选的现象。为探究贿选的发生机制,本文以Y村城中村改造征地纠纷下的村委会选举为案例,从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和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的角度,对Y村政治域、共用资源域和社会交换域中村民、竞选者和基层政府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不同主体利益博弈是选举纠纷的本质,村民、竞选者和基层政府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违法贿选,接受贿选,默认贿选)成为这三方利益博弈的均衡。即便放松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由于村民相信贿选者和基层政府在未来会合谋侵犯集体利益,他们还是会做出接受贿选的短视选择。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红旭
乡村社会秩序的建构事关整个中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因而一直以来受到官员和学者的高度关注。从传统社会国家对农村的渗透和乡村秩序的维护都依托于"绅治"和传统道德体系,遵循"皇权不下县"的原则到民国时期政府在乡村推行的保甲制度,再到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的全面推行,中国乡村社会的治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改革以来的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断裂的嬗变,乡村能人即村庄精英的角色进一步凸显。
关键词:
乡村秩序 村庄精英 历史嬗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潭 刘祖华
本文试图运用博弈分析框架以湘南G县为背景观察、分析村庄精英竞争机制和村庄政治的运行实态。作者指出,在村庄治理精英和非治理精英的博弈与治理精英系统中村支书—村主任的博弈中,由于自主机制缺位和制度供给短缺,治理精英、非治理精英、乡镇政府和普通村民4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行为偏差,村庄公共治理其实处于一种“亚瘫痪”状态。因此,要变革村庄公共治理必须从4个方面入手:明晰责权,建立村支两委协调均衡机制;拓宽渠道,完善非治理精英吸纳机制;扩大参与,加强村民监督机制;规范政府行为,建立乡镇仲裁机制。
关键词:
精英博弈 亚瘫痪状态 公共治理 制度安排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姣
基于对内生型工业村庄浙北D村的个案考察,从仪式性人情交往实践过程展示农村阶层关系的形成逻辑。村庄阶层通过仪式性人情所具有的面子竞争以及构建和维系社会关系的双重价值发挥作用,形塑着村庄社会的阶层关系形态。为富人阶层主导的人情规则,造成对底层阶层的双重排斥:对底层参与村庄中社会性价值追求的排斥和对底层社会关系上的排斥,进而形成富人阶层对底层的排斥性关系。中间阶层的特殊位置决定了他们有自身阶层性地位确保的需求,参与到为富人所主导的面子竞争之中,形成一种中间阶层同富人阶层之间带有依附性质的竞争关系。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叶本乾
村庄精英在村庄权力结构中 ,居于承上启下的中介地位。体制内精英即通常所说的村干部 ,体制外精英指村庄的宗族精英、帮派势力、宗教精英和经济乡绅。体制内精英与体制外精英之间 ,村庄精英整体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特指乡镇政府 )和普通村民之间产生博弈
关键词:
村庄精英 权力结构 中介地位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润君 刘红旭
在西北农村社区中,传统精英在村庄婚嫁丧葬仪式中,乃至社区秩序的维护中仍然起着主导作用。通过描述Z村传统精英的角色扮演过程,进而在对由传统型精英、卡里斯马型精英和法理型精英组成的村庄精英形成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他们在社区公共事务中的角色扮演和功能,预示其对于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村庄精英 公共事务 角色扮演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谢迪 吴春梅
本文构建了农民理性、村庄治理与农村公共服务效率关系的理论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湖北省5个村庄1098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证实了农民公共理性、村庄治理均对农村公共服务效率以及农民公共理性对村庄治理具有促进作用的已有研究结论;发现并验证了村庄治理在农民公共理性对农村公共服务效率的正向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揭示出公共性是三者之间内在关联的理论根基;发现并验证了村庄治理在农民个体理性对农村公共服务效率的正向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揭示出农民个体利益与村庄公共利益的有机结合是这种正相关关系产生的现实基础。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钟庆君
村内通婚使村庄内部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因姻亲关系产生的小亲族和个人利益至上原则,在消解家族对抗的同时,也导致村庄内部凝聚力进一步下降。本文以S村为典型案例,通过分析村内通婚对村内人际关系的改变和对村庄治理的影响后认为,在一个既定的村庄内,村内通婚对村庄治理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而从长远看,大量的村内通婚不利于村庄的治理和发展。
关键词:
村内通婚 家族问题 村庄治理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赵黎
移民村的公共事务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治理中的难点。本文研究将网络化治理理论引入到乡村治理探究中,通过深度访谈、案例采集及参与观察的方法,对河南省南水北调移民村庄进行田野调查,探讨移民村庄村治模式的变迁以及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对转型中乡村治理的意义。研究发现:移民村社会治理模式呈现出与已有文献描述的基层村治"行政化"所不同的治理形态。通过嵌套式的组织形式与制度设计,移民村以"非科层化"的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地促成村庄内部各行动主体之间以及移民村庄与外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协作,保证了基层民主参与权、议事权、决策权与监督权的实现和村庄公共物品的供给,体现出以参与性、协作性、平衡性、灵活性和包容性为特征的网络化治理框架。这种适应性治理之道,推动了社会治理模式从政治国家对乡村社会的"线型治理模式"向政治国家与乡村社会双向互动的"立体型治理模式"转型,为推动中国乡村基层社会治理转型提供了新的视野与路径。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臧玲 王兵
"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乡村发展中存在的村庄布局散乱、资源利用低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滞后、生态环境破坏等突出问题的系统工程,是科学引导乡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加强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重要依据。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村庄点多量大、类型多样,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十分重要。基于对河南省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试点的归纳,总结了规划编制模式和基本特点,分析了存在的村庄分类不准确、村庄定位不合理、规划目标不务实、重点内容不突出、规划方法不接地气、乡村气息不浓郁等突出问题及原因,为提高村庄规划质量、服务村庄规划实施管理,提出了加强村庄问题研究、创新规划编制思路方法、统筹规划编制节奏、强化公众参与、加强规划编制队伍建设等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村庄规划 多规合一 实用性规划 河南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海莉娟
乡村振兴必须发挥妇女的主体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受父权文化的影响,农村妇女通常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对陕南两县8名农村女性经济精英进入村庄权力中心、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进行考察,在"资源-文化"视角下分析她们如何从经济精英转变为治理精英并探讨其参与村庄治理的意义。结果发现:经济地位的提高是引导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冲破传统性别文化束缚、改善不平等性别权力结构的关键。农村女性经济精英凭借自身的能力和性别优势在村庄治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从而推动乡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