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30)
2023(5377)
2022(4445)
2021(4196)
2020(3325)
2019(7598)
2018(7638)
2017(14435)
2016(7629)
2015(8490)
2014(8373)
2013(8247)
2012(7512)
2011(6885)
2010(6769)
2009(6336)
2008(5849)
2007(5304)
2006(4747)
2005(3804)
作者
(19681)
(16663)
(16330)
(15687)
(10334)
(8106)
(7521)
(6445)
(6340)
(5937)
(5718)
(5621)
(5285)
(4992)
(4885)
(4870)
(4854)
(4835)
(4608)
(4604)
(4114)
(3993)
(3945)
(3836)
(3725)
(3710)
(3684)
(3591)
(3381)
(3356)
学科
(30988)
经济(30945)
(23853)
(21251)
管理(16324)
农业(16261)
(12087)
企业(12087)
地方(10527)
业经(10374)
中国(9872)
方法(9234)
(8089)
数学(7991)
数学方法(7925)
(7789)
农业经济(7239)
发展(7200)
(7196)
(7089)
收入(5944)
(5167)
土地(4994)
(4973)
农村(4949)
建设(4773)
工作(4674)
(4605)
(4470)
及其(4143)
机构
学院(102766)
大学(99672)
(38996)
管理(38325)
经济(37902)
理学(33219)
理学院(32785)
研究(32651)
管理学(32264)
管理学院(32056)
中国(25582)
(21812)
(20500)
科学(19638)
(17722)
(16565)
(16540)
师范(16493)
中心(16475)
业大(15602)
农业(15578)
(15264)
财经(13798)
研究所(13630)
(13318)
师范大学(13192)
(12385)
北京(12293)
(12145)
经济学(11676)
基金
项目(69727)
科学(54996)
研究(54521)
基金(49815)
(41794)
国家(41286)
社会(35987)
科学基金(35911)
社会科(33466)
社会科学(33459)
(28725)
基金项目(27567)
教育(24023)
编号(23854)
(22561)
自然(21395)
自然科(20823)
自然科学(20819)
自然科学基金(20417)
成果(19247)
资助(18372)
(15926)
课题(15860)
(14990)
重点(14796)
(14391)
国家社会(14232)
(13890)
(13691)
(13589)
期刊
(53879)
经济(53879)
研究(29802)
(27384)
中国(23369)
农业(17763)
科学(14935)
学报(14633)
(13877)
业经(13126)
大学(12225)
教育(11577)
学学(11397)
管理(11351)
(10230)
金融(10230)
农业经济(8147)
农村(8078)
(8078)
问题(7231)
技术(7035)
(6929)
经济研究(6674)
财经(6502)
社会(6382)
(6374)
资源(6215)
(6032)
社会科(5677)
社会科学(5677)
共检索到1557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龚春明  
在对已有研究成果批判性借鉴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文章对村干部角色提炼出一个新的分析范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它不仅是对当下村干部角色更为客观、具体的表述,而且还可更精准地分析多数村干部的心理动机和行为选择。他们大多工于心计、处事圆滑,善于在政府和农民面前不断变换脸谱,更善于利用职务之便和体制漏洞实现自身的利益。由于角色尴尬和素质所限,村干部难以有效地施展拳脚;工作叫苦叫累,但又希望能够连任;有"聪明"的头脑,却又实施"无为之治"。个中缘由,乃在于其"精致"的面具背后,隐含着"利己"的目的。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是乡村社会走向"善治"过程中亟需破解的难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永新  汪敏  
公共品格教育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视域下人类交往关系的异化及未来协商民主健康发展,成为加强公共品格教育的诉求。在公共品格教育的结构中,公共品格教育以"有用的好人"为逻辑起点,以公共精神及合作能力为核心概念,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旨归。研究以青少年公共品格教育为进路,以实现立德树人与全面育人为旨归,论证以公共精神、公共参与和合作能力为要义的公共品格教育逻辑。并通过"模拟政协"实践活动,探索经由实践学习培育青少年公共品格的方法与路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刘艳侠  
教育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关乎持久地期待人们关注的根本性问题。以公共生活来开启学校教育空间,意在凸显教育的本质乃是个体成人,成为服务社会的公民;学校并不只是个体升学的扶手,而是个体灵魂上升的阶梯,不是实现个人私己性欲望的工具性场域,而是促进人的公民性生长、发育完整而健全之人性的教化性场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博文  张珩  余劲  
村干部作为乡村治理基层建设的重要推动主体,其职务行为不仅是保证乡村有效治理的关键一环,也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多重理论基础,划分出“利村”与“利己”这两种村干部角色类型以及“利村不利己”“利村又利己”与“利己不利村”三种村干部职务行为倾向,探讨村干部角色对于其职务行为倾向影响,并运用案例分析方法验证村干部职务行为倾向对乡村治理结果产生的异质性。同时在对“利己不利村”这一职务行为倾向进行深入机制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其典型行为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在村干部行使职务的过程中,本应扮演“利村”角色代表政府与村民来维护双方切实利益的村干部,由于个人精致利己主义的心理选择和行为动机,他们往往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导致其“利己不利村”的职务行为倾向。由此提出规范村干部职务行为倾向的两点对策:一方面,加强村干部同级监督力度,完善政府行为监督机制,打造上下协同的双重监督体系;另一方面,完善对村干部的惩戒和激励机制,畅通晋升通道,形成“宽严相济”的管理模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博文  张珩  余劲  
村干部作为乡村治理基层建设的重要推动主体,其职务行为不仅是保证乡村有效治理的关键一环,也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多重理论基础,划分出“利村”与“利己”这两种村干部角色类型以及“利村不利己”“利村又利己”与“利己不利村”三种村干部职务行为倾向,探讨村干部角色对于其职务行为倾向影响,并运用案例分析方法验证村干部职务行为倾向对乡村治理结果产生的异质性。同时在对“利己不利村”这一职务行为倾向进行深入机制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其典型行为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在村干部行使职务的过程中,本应扮演“利村”角色代表政府与村民来维护双方切实利益的村干部,由于个人精致利己主义的心理选择和行为动机,他们往往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导致其“利己不利村”的职务行为倾向。由此提出规范村干部职务行为倾向的两点对策:一方面,加强村干部同级监督力度,完善政府行为监督机制,打造上下协同的双重监督体系;另一方面,完善对村干部的惩戒和激励机制,畅通晋升通道,形成“宽严相济”的管理模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博文  吕悦  余劲  
村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实践者”与“领路人”,在基层村庄治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社会角色理论,以秦、甘、滇三个典型村的实际案例为对象,将村干部角色凝练为应然理想角色、资源汲取角色与宗族势力角色三种类型,并分析村干部角色对村政双向联动、政府资源驱使与宗族权威依赖三种乡村治理模式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当村干部扮演应然理想角色时,村庄治理呈现村政双向联动的结构模式,并显著促使其治理高效;当村干部扮演资源汲取角色时,村庄治理呈现政府资源驱使的结构模式,并显著促使其治理低效;当村干部扮演宗族势力角色时,村庄治理呈现宗族权威依赖的结构模式,并显著促使其治理无效。提高乡村治理有效性应充分发挥村干部应然理想角色功能,在利用好村庄内生性社会资源的同时重塑干群关系,建立和完善对村干部小微权力的监察机制,在推进村政双向联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最终目标。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雷世界  
文章依据对四川省公选乡村干部几年实践的调查,分析了公选乡村干部出现的经济原因,产生的积极作用与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改善公选乡村干部的具体措施。文章认为不能只从政治角度来理解公选乡村干部这项改革实践,而应该从经济角度认识其意义和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更为全面地发挥公选的作用,使之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颜峰  
为农民“减负”为乡村干部“减压”颜峰(山东省滕州市经管局)中央《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决定》下发后,各级各部门对“减负”工作高度重视,工作力度大,措施得力,“减负”效果明显,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但农村基层干部反映,现在的乡村干部难当,工...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唐晓腾  
本文从乡村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利益选择这一视角 ,分析了村民自治中村官被依法   “罢免”、行政撤换和主动辞职三种现象背后的制度因素 ,提出中国农村社会的利益结构正  加速分化 ,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出现“疏离” ;从而指出造成村干部“角色冲突”的真正  原因 ,是现有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政府与农民之间的需求性职能矛盾和制度性职能矛盾。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申静  陈静  
本文以对鲁南两个村的实地调查为例 ,说明市场因素对欠发达农村地区的侵入造  成的一个可能的后果 ,即村干部对村庄控制和保护能力的减弱 ,并试图用“弱监护人”这一  表述概括之。同时 ,从村干部和村民个人利益方面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兴佐  
驻村干部制度是新中国乡村治理的一大传统,在不同时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驻村干部在联结政府与农民、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力量、调动农民积极性等方面仍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必须从思想认识、运行机制、政治激励等方面完善驻村干部制度,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川  
“第一书记”驻村是国家以一种微观柔和的权力方式切入进了乡村社会,以期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出现新局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既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也能促进乡村振兴,同时也是为淬炼“第一书记”提供了良好平台,使其思想认识、耐力定力、洞察力决策力、思维力协调力得到淬炼,从而提高素养。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佘纪国  
后税时代乡村干部关系从"保护"、"逆保护"关系发展到"冲突"关系。具体来讲,税费时期乡干部充当了村干部的保护者,反过来,村干部对乡干部实行逆保护。税费取消以后乡村干部不再存在保护关系,乡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为"与"不作为"的冲突也端倪初露。这种逆转性变化源自乡村干部之间目标取向的分异。展开来说,就是乡干部"疏农民"、"维稳定"与"竞升迁"的目标,与村干部"亲村民"、"促发展"与"保连任"目标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冲突。其矛盾化解也被非制度化。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马丁·沃尔夫  张建文  
欧元区内部的这场危机将如何收场?近几周来,许多美国人问我这个问题,尤其是欧元区将如何摆脱危机、走向稳定?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清这次经济动荡的三个方面:欧元区将走向何方;德国希望欧元区走向何方;欧元区需要走向何方。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文丽  
乡村干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组织者,他们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的现实状况和需求。调查显示,乡村干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有信心的,这是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基于这种判断和对新农村建设话语的分析,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五个关键性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