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28)
- 2023(7256)
- 2022(6029)
- 2021(5783)
- 2020(4769)
- 2019(10981)
- 2018(10658)
- 2017(20955)
- 2016(10839)
- 2015(11932)
- 2014(11478)
- 2013(10915)
- 2012(9693)
- 2011(8200)
- 2010(7572)
- 2009(6484)
- 2008(5771)
- 2007(4449)
- 2006(3282)
- 2005(2367)
- 学科
- 济(43877)
- 经济(43830)
- 管理(31986)
- 业(30835)
- 企(26043)
- 企业(26043)
- 方法(25515)
- 数学(23396)
- 数学方法(23086)
- 财(12144)
- 农(11140)
- 中国(9721)
- 业经(9093)
- 务(8472)
- 财务(8439)
- 财务管理(8421)
- 企业财务(8048)
- 农业(7443)
- 贸(7438)
- 贸易(7437)
- 易(7276)
- 技术(6999)
- 地方(6743)
- 环境(6363)
- 学(6231)
- 制(6223)
- 和(6131)
- 理论(6114)
- 划(5703)
- 银(5291)
- 机构
- 学院(138918)
- 大学(138836)
- 管理(61443)
- 济(59860)
- 经济(58946)
- 理学(54866)
- 理学院(54417)
- 管理学(53558)
- 管理学院(53283)
- 研究(38081)
- 中国(28662)
- 京(26125)
- 财(26007)
- 财经(22161)
- 科学(21716)
- 经(20557)
- 业大(20236)
- 中心(19599)
- 经济学(19143)
- 农(18545)
- 江(17948)
- 经济学院(17569)
- 财经大学(17123)
- 经济管理(16699)
- 商学(16209)
- 范(16074)
- 商学院(16068)
- 师范(15912)
- 所(15769)
- 北京(14965)
- 基金
- 项目(107963)
- 科学(87522)
- 基金(81938)
- 研究(79532)
- 家(70575)
- 国家(70014)
- 科学基金(62597)
- 社会(53312)
- 社会科(50762)
- 社会科学(50749)
- 基金项目(43916)
- 省(41280)
- 自然(40456)
- 自然科(39584)
- 自然科学(39575)
- 自然科学基金(38869)
- 教育(37211)
- 划(34683)
- 资助(32166)
- 编号(31286)
- 部(24854)
- 重点(23851)
- 创(23586)
- 国家社会(23159)
- 成果(22721)
- 发(22532)
- 教育部(22220)
- 创新(22019)
- 人文(21855)
- 科研(21347)
共检索到1773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王忠良
精益的底层架构可总结为三个词、六个字:良知、事实、逻辑。致良知,存大爱我们常说,要做负责任的人,负责任是良知的基础。负责任在工作当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坚信共识。所谓坚信共识,就是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有坚定的信心,我们相信企业发展了,大家会有一个共赢的结果。另一方面,要有坚定的信心。坚信我们一定能达到发展目标。但是,仅有以上两个方面是不够的,必须有一个重要的基础,我把它称之为"心存大爱"。
关键词:
精益管理 企业家 产业链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季轩民
教师良知关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德选择问题以及“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问题。教师良知是无私利他行为的外显与专业道德义务内化相统一的表现,具体体现为直觉与情理判断、反思与评价的综合能力,既服从于教育正当的伦理要求,又怀有教育美善的愿景。教师良知的形成逻辑包括:基于人的良知;出于身份转变;终于教育信仰。教师良知作为一种专业伦理的觉察力,是先天自足与后天生长相结合的产物,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一种道德行为的价值实践。基于教师良知的形成逻辑,教师良知的发展可以从教师个人善端、道德自律以及信仰建构等方面展开。
关键词:
教师良知 教师道德 教育正当 教育美善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丹崖
故事发生在美国加州郊区的一个小镇上,那天,街道上静极了,盛夏的烈日炙烤着大地,没有一丝风。突然,马路对面出现了一个八九岁光景的男孩。他一边跑,一边摇动着手里的10元钞票开心地呼喊着:"阿姨,买几个香梨!"男孩眼睛直直地盯着对面水果摊上的一大堆金黄的梨子,径直朝水果摊奔来,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个时候,悲剧发生了——一辆疾驰而来的红色轿车突然闯进了这条街道,随着一声惨叫,男孩的身体倒在了血泊之中。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这条街道是明令禁止车辆通过的,那辆红色轿车竟然明日张胆地闯了过来,即使造成了事故,竟连速度都没有减,溜之大吉,仿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田超
<正>本文用管理改进的方法论分析精益生产的底盘逻辑。提到精益生产,就绕不开TPS(丰田生产方式),很多人也习惯把TPS等同于精益生产,因为TPS是目前精益生产的最早雏形和最佳实践。随着“大内卷”市场来临,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对企业管理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精益生产作为制造业的基本功,被更多企业认可和推崇,但是落地难、持续难困扰着企业管理人员。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姜汝祥
天理是规律,规律在人心,因此,"天理即良知"。凭良知(心)做事,即是按规律办事,但如何做到把规律与良知融为一体呢?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伟
在复杂现代性背景下重思中国发展道路、创生中国式现代性,是中国现代性的内在本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以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是中国教育现代性的内在必有之义,也是超越教育现代性的致思方向。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良知论传统,在教育现代性中重建良知论既可期予重构中国文教传统,也是中国参与教育现代性修葺的文化自觉。良知的现代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回归教育本真、重塑教育德性和寻获教育信仰三个方面。良知论只是一个可能的思想方案,不能寄予这一思想方案解决教育现代性的全部价值问题,但这一传统对于现代教育的救赎仍然不可或缺。
关键词:
良知 现代性 教育价值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茅忠群
"良知"和"功利心"推动的创新,对社会的影响与结果是不一样的。源于"良知"的创新,更能对社会发展起到正向、可持续的作用;源于"功利心"的创新,带来的可能是灾难。2014年下半年,有一个问题一直占据着我的脑海:究竟什么样的企业才称得上伟大的企业?上网一查,有不少这方面的说法或定义,这些定义基本都是比较单一地从市场业绩、经济成就而论,也就是只把企业看作现代社会的一个经济组织而已。多年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我强烈感觉到这种观点的片面性。古圣先贤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是说要天下太平,
关键词:
创新 良知 社会责任 传统文化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苏勇
中国管理模式只有植根于中国社会文化之中,方能尽显其效。久闻金蝶和徐少春先生大名,笔者供职单位的财务软件用的就是金蝶软件,徐少春这位本科学计算机、研究生学会计的复合型人才,可谓是中国财务软件开发应用推广的先驱。尤其是近年来,徐董致力于研习王阳明哲学思想,探究中国管理模式的决心和行动,让致力于研究中国管理思想的笔者萌生了很大的敬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余清臣
在日益追求具体性、深刻性和核心化的教育认识和改进中,教育事件越来越成为教育研究与实践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作为蕴含变化的功能性活动,教育事件是对教育常态的某种断裂,对它的研究本身具有察知现实和推测未来的两种意义,因而也就有了两种研究方法论逻辑:察知逻辑和推测逻辑。察知逻辑主要是根据普遍规则或普遍性知识前提对特定教育事件进行定位和判断的逻辑,这种逻辑下的教育事件研究方法从把其转化为研究素材开始进行多层次和多维度的条理化认识加工,主要体现着定位定向的追求和思路。推测逻辑主要是对目标教育事件进行设想化探索的研究方法逻辑,这种逻辑下的教育事件研究方法从把其作为与常态的重要分裂开始对教育未知领域进行想象和设想,主要体现着再构对世界认识的追求和思路。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杨道宇
阳明心学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性善论,从事实与价值双重层面论述了良知的自然生长倾向:从事实层面看,良知在其本质上是生生不息的活物,在其原初形式上是具有生长潜能的不成熟形态,在其生长过程上是令人向往的快乐之旅;从价值层面看,良知的自然生长倾向具有充足的价值合理性,构成了不可或缺的人性信仰。这种论述构成了"善端生长论",回应了"人心为何主动向善"的道德难题。在此基础上,阳明心学形成了"教育即良知生长"的教育本质观,认为教育即是教学生"正事"以培育良知生长与万物生长的实践过程,这一过程是本体与工夫、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教学生正事"是手段与工夫,"育良知生长与万物生长"则是目的与本体。
关键词:
良知 自然生长 教育即良知生长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西顺
教师专业道德是师道与师德的内在统一,是专业价值与主体价值的内在统一,表征为基于德福一致原则的自监督机制,帮助教师在不断变化着的教育情境之中,于内心建构深层稳定的价值根性,促使外在的师德规范获得内在的价值依据。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强调致内在德性、立内在心性,不仅可为洞见教师专业道德之深层价值根性提供恰切的分析工具,而且可以帮助探明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路径:在专业承诺层面立其志;通过事事磨砺的知行合一之师德实践,逐步澄清、确证、珍视专业的内在价值;以师德的专业理想境界作为伦理支撑及价值引领。师德的专业理想境界既是利他奉献的,同时内蕴着对教师自身幸福的价值关切,应避免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伦理不对称性。师德的专业理想境界是圆融共生的,以美善育美善,教师专业的内在之善、教师自身的幸福及学生的幸福皆涵蕴其间,共同形成建构教师专业道德的合力。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徐子晨
[期刊] 求索
[作者]
苏晓冰
在当前学术讨论中,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往往被理解为一种道德要素,从而置于以伦理学为核心的理论框架中加以诠释。这一做法固然可以细化相关讨论,但也导致了对“良知”概念的深层内涵的遮蔽。若将讨论的框架从伦理学转移到中国哲学固有的“天人之际”视域,则可以看到,在王阳明那里,“良知”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意识或道德动力,它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也在事实上构成了“万物一体”的一“体”之所在:“良知”是人与万物共有的天地之“生意”。与此同时,在强调“必然如此,才能生长”“必然如此行为,方不失事物之本性”的意思上,“生意”又是万事万物的道理(天理)之总名,从而使“良知”成为了“格物(之理)”之可能性与合法性的担保。
关键词:
王阳明 良知 天人之际 天理
[期刊] 改革
[作者]
汶川大地震后,中国接受国内外社会各界向灾区捐赠的款项达数百亿元。面对创纪录的巨额善款,中国已动员包括党委、政府、司法、民间机构、传媒、公众在内的规模空前的监督力量体系,其目标取向是善款"善用"。作为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对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的管理,必须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