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84)
- 2023(8015)
- 2022(6330)
- 2021(6218)
- 2020(4584)
- 2019(10378)
- 2018(9983)
- 2017(17994)
- 2016(9502)
- 2015(10487)
- 2014(10385)
- 2013(9893)
- 2012(9165)
- 2011(8126)
- 2010(8319)
- 2009(7629)
- 2008(7887)
- 2007(7427)
- 2006(6715)
- 2005(5676)
- 学科
- 济(34995)
- 经济(34834)
- 管理(24987)
- 业(24216)
- 企(19032)
- 企业(19032)
- 农(16104)
- 中国(13273)
- 业经(12144)
- 理论(11979)
- 方法(11746)
- 农业(11418)
- 财(9384)
- 地方(8619)
- 和(8602)
- 教育(8095)
- 学(8002)
- 制(7618)
- 数学(6827)
- 数学方法(6678)
- 教学(6048)
- 收入(6038)
- 银(5900)
- 银行(5896)
- 发(5766)
- 融(5725)
- 金融(5724)
- 行(5650)
- 策(5409)
- 环境(5348)
- 机构
- 学院(129998)
- 大学(128264)
- 济(48000)
- 经济(46674)
- 管理(45943)
- 研究(43755)
- 理学(38484)
- 理学院(38044)
- 管理学(37343)
- 管理学院(37099)
- 中国(33574)
- 京(27262)
- 财(26189)
- 科学(24936)
- 江(21441)
- 中心(20705)
- 范(20546)
- 所(20476)
- 师范(20373)
- 财经(19578)
- 农(18510)
- 研究所(18085)
- 州(17628)
- 经(17623)
- 北京(17481)
- 院(16322)
- 业大(16253)
- 师范大学(16202)
- 技术(16027)
- 职业(14946)
- 基金
- 项目(82796)
- 研究(69135)
- 科学(64638)
- 基金(56165)
- 家(47710)
- 国家(47106)
- 社会(44036)
- 社会科(40249)
- 社会科学(40238)
- 科学基金(40042)
- 教育(34046)
- 省(33510)
- 编号(30850)
- 基金项目(28587)
- 划(27663)
- 成果(27172)
- 课题(22871)
- 自然(21758)
- 资助(21382)
- 自然科(21162)
- 自然科学(21158)
- 自然科学基金(20792)
- 年(19984)
- 重点(19314)
- 部(18441)
- 项目编号(18433)
- 发(18403)
- 性(18378)
- 创(17558)
- 制(17523)
共检索到2099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敬忠 豆书龙 张明皓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探讨精准脱贫与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及其衔接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价值诉求的一致性、现实要求的互需性以及具体内容的耦合性构成了精准脱贫与社会建设有机衔接的逻辑起点。而从衔接实践上看,精准脱贫与社会建设的衔接困境主要体现在部分未脱贫地区社会秩序紊乱、社会建设培育缺乏长远动力和社会建设整体布局有待优化等方面。为此,应该在协调推进非贫困户和非贫困村发展、落实长远规划和优化社会建设整体布局三个层面精准发力,推动精准脱贫与社会建设的有机衔接。
关键词:
精准脱贫 社会建设 有机衔接 乡村振兴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贾晋 尹业兴
当前,脱贫攻坚战正处于决胜期,乡村振兴发展正处于"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年,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关系到我国"三农"工作重点的稳步承接和调整,是战略目标有序推进的保障。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把握和厘清二者的深刻内涵和逻辑关系,明确两大战略协同推进和平稳过渡的政策着力点,从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提档、宜居乡村建设和农民持续增收等关键路径实现有效衔接;通过完善有效衔接领导与组织机制、落实协同推进统筹机制、建立政策衔接运行机制等三个方面发力,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的落实提供基础保障。
关键词: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实践路径 衔接机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海波 聂凤英
从脱贫攻坚的"产业扶贫"到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折射出产业发展对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根本性作用。基于对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调研中发现的产业扶贫市场机制不彰、可持续性差问题,本文首先以新结构经济学的"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理论为基础,提出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即应根据当地资源、人力、资本、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的禀赋结构,依循"市场逻辑+政府逻辑"的双重逻辑,培育和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形态,并构建多主体激励相容的参与机制及利益分配机制。进一步,基于对深度贫困地区符合上述逻辑的产业扶贫模式的多案例分析,从微观层面探讨市场逻辑和政府逻辑如何协同推动扶贫产业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并带动贫困户获取可持续的产业扶贫收益:企业发展与企业家才能的有效发挥将本地资源禀赋变成有市场的产品,政府因势利导对企业进行扶持激励并协调提供软硬件服务,从而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并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扶贫产业;在可持续产业带动下,贫困户通过参与产业链订单生产、直接就业,以及将土地租出、到户扶贫资金入股企业等方式获取收入,提高内生发展能力,从而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促进人的发展和福祉提升的最终目标。最后,就进一步推动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魏鹏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强国建设既包括金融生产力发展,又包括金融生产关系变革,旨在实现传统金融服务方式向现代金融服务方式转变,最终构建起金融领导强、金融实力强、金融服务强、金融供给强、金融监管强、金融开放强、金融安全强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金融强国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密切相关的。为高质量推进金融强国建设,应当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建设、公司治理、经营管理的领导;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守住金融风险底线,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做细做实5篇大文章,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强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优先任务。当前,中国正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政策叠加期。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风险和挑战。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需要明确两大战略的政策着力点,辩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政府与市场两个层面着眼,从微观政策转移接续入手,做好规划统筹、政策统筹、监管统筹、工作统筹。
关键词: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农村改革 政策衔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三贵 冯紫曦
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减贫成就斐然,连续六年年度减贫超过一千万人,436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在体制机制、政策落实、成效认定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要在深刻理解和把握衔接内涵的基础上,实现二者在重点目标、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成效认定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有机衔接。
关键词: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有机衔接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杜剑涛
构建职业教育专本研衔接体系是切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但也存在政策和机制不健全,难以贯彻科学评价人才的理念;政校企协同的黏性和共性不足,难以激发合力吸引人才的潜能;分类考试招生制度不够完善,难以突显公正选拔人才的尺度;一体多面的课程和教学未形成,难以发挥精准培养人才的优势等现实困境。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观照,构建职业教育专本研衔接体系要依法治理,制定配套政策和保障机制;协同共生,搭建多主体合作平台;因材施教,完善多元招生录取机制;以人为本,形成一体化课程和教学体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冬梅
扶贫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确保精准扶贫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精准扶贫资源在配置的过程中存在着资源的项目化与社会生活的不规则性、政策执行的科层逻辑之间的张力。这一巨大的张力使极具科学性和合法性的程序受到非正式制度的倒逼,从而产生"反科层"的逻辑,进而使精准扶贫资源的配置面临实践的困境。要走出这种困境,精准扶贫资源配置应着力于增强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增强贫困人口自身能力建设和因地制宜地发掘地方优势资源,以激发扶贫对象为主体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
精准扶贫 资源配置 实践困境 内生动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仲敏
民族地区一直是脱贫攻坚的"短板"和"洼地",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战略选择和应有之义。教育精准扶贫有双重内涵:"精准扶教育之贫"和"依靠教育精准扶贫"。在实践中,对于这两种内涵的发展逻辑,应针对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或需求,在各自的扶贫模式、路径上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围绕内在逻辑的意蕴,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双重内涵的侧重点、精准度的把握和民族特色的结合三个方面。唯有牢牢把握"精准"这一核心要义,切中贫困要害,回归教育本源,有针对性地突出"精准扶教育之贫"和"依靠教育精准扶贫"的侧重点,加强政策、理念和推进方式的精准度,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精髓,以精神文化扶贫带动教育扶贫,才能通过有限的教育供给,获得最大化的边际效益。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辉 王海亮
在我国,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高职衔接问题一直没有绕开社会政策导向、市场人才供求关系和职业教育体系的自身演变这三条历史逻辑的控制。以历史逻辑为视角,中高职衔接正处于中高职吸引力"被不足"、中高职高端发展受限和职业教育体系代表性不足的现实困境中。实现超越,需回归职业教育"自然吸引力",拓展"后中高职衔接阶段"发展空间,丰富中高职关系内涵,满足终身学习社会的多种预期。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鹏 刘承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我国直面"三农"问题,不断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而先后部署与实施的两大战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共通接续,是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关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把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以人才振兴为抓手、以产业振兴为关键、以文化振兴为驱动、以生态振兴为基础、以健全体制机制为支撑、以组织振兴为保障并贯穿统领各个方面,借鉴转化脱贫攻坚有益经验,整体协同推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关键词: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 逻辑机理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玮 王浩澎
随着生产技术的迭代更新,作为以技术学习为特征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受到影响。在此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对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仍然面临内外部产业链对接不强、专业设置趋同、学生素养体现不足等实践困境。为破解僵局,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内部机制切入,提出外部产业链、内部教育端、学生主体三者皆为专业设置的逻辑起点,且它们彼此之间存在内部互动联系。立足于新发展格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充分考虑外部产业链发展要求、内部教育端需求以及学生主体发展诉求,通过形成三者的耦合机制,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走向科学化进程探寻新路径,以切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专业设置 基本逻辑 耦合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肖琴 李建平
[目的] 阐释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逻辑,剖析实践困境,探明实现路径,以期为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逻辑主要包括要素整合、空间优化和价值增值三个方面;2)当前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面临资金来源、动力差异、组织效率、实施阻碍、管护效能等五大困境;3)为扎实推进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应积极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因地制宜推进多目标协同建设、完善全过程组织协调机制、系统优化建后管护。[结论] 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涵更丰富、目标更多元、内容更广泛、实施更复杂,从基本逻辑、实践困境和实现路径进行全面解析,有利于系统理解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理论研究对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 整区域推进 基本逻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文丰安
新时代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实现路径。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实践困境主要表现在精准识别偏离、精准帮扶错位、精准管理缺位和与之相关的精准考核不完善等4个方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经济和文化深度性贫困以及政策执行主体面临双重压力、公共品供给错位、市场失灵的政府缺位等国家治理不足等。为此,在脱贫攻坚的最关键阶段,需要重点聚焦深度性贫困问题,从完善精准管理机制,提升帮扶政策精准度;强化力量集成,提升基层扶贫治理能力和水平;激发扶贫对象内生动力,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和积极性等方面增强精准扶贫力度,有效实现精准扶贫的常态化,确保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
新时代 精准扶贫 实践困境 反贫困治理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军 曹姣
脱贫攻坚是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前提基础,全面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出路,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形成联动机制。当前二者在衔接过程中面临着统筹协调工作不畅,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易地搬迁治理低效,自主脱贫意识淡薄,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利益联结要素缺乏等多重困境。浙江德清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中采取集成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提升乡村善治水平,积极探索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现阶段应采取整合政策力量与深化农村改革、产业融合发展与农村集体经济、易地搬迁脱贫与城乡融合发展、智志双扶解困与基层治理体系、生态环境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利益联结建构与提高农民收益等六个方面衔接的关键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