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94)
2023(4524)
2022(3455)
2021(3489)
2020(2517)
2019(5787)
2018(5314)
2017(8915)
2016(4880)
2015(5150)
2014(5027)
2013(4772)
2012(4381)
2011(3927)
2010(4087)
2009(3647)
2008(3816)
2007(3333)
2006(3042)
2005(2681)
作者
(13282)
(11110)
(10918)
(10514)
(6976)
(5194)
(5129)
(4304)
(4181)
(3948)
(3830)
(3780)
(3604)
(3448)
(3446)
(3401)
(3289)
(3204)
(3177)
(3119)
(2741)
(2679)
(2664)
(2569)
(2507)
(2506)
(2480)
(2376)
(2212)
(2173)
学科
管理(13907)
(13758)
经济(13726)
(13374)
(9096)
(8074)
企业(8074)
农业(7373)
中国(5966)
资源(4855)
收入(4746)
(4572)
理论(4420)
业经(4197)
教学(4132)
分配(4104)
方法(3874)
(3793)
(3550)
教育(3514)
(3463)
地方(3459)
(3389)
环境(3257)
人事(3025)
人事管理(3025)
数学(3019)
数学方法(2934)
学法(2786)
教学法(2786)
机构
学院(63951)
大学(62858)
管理(22464)
研究(22101)
(21402)
经济(20682)
理学(18519)
理学院(18305)
中国(18080)
管理学(17932)
管理学院(17813)
(13473)
科学(13440)
(11700)
中心(11138)
(10787)
(10775)
师范(10679)
(10675)
(10263)
研究所(9561)
(9245)
北京(8859)
技术(8762)
财经(8701)
师范大学(8571)
业大(8411)
(8337)
(7894)
职业(7879)
基金
项目(43745)
研究(35884)
科学(33382)
基金(29274)
(25667)
国家(25374)
社会(21367)
科学基金(21113)
社会科(20083)
社会科学(20077)
教育(17593)
(17259)
编号(16416)
基金项目(14575)
(14372)
成果(13989)
自然(11739)
课题(11609)
自然科(11267)
自然科学(11264)
自然科学基金(11084)
资助(11069)
重点(10231)
(10146)
(9745)
(9482)
国家社会(9427)
项目编号(9412)
(9278)
(9155)
期刊
(25949)
经济(25949)
中国(19471)
研究(18306)
教育(14536)
(10239)
学报(10153)
(9364)
科学(9005)
管理(8195)
大学(7542)
技术(7418)
农业(7087)
图书(6888)
学学(6562)
(5932)
金融(5932)
职业(5436)
资源(5370)
书馆(5221)
图书馆(5221)
业经(4827)
财经(4022)
(3869)
技术教育(3788)
职业技术(3788)
职业技术教育(3788)
(3771)
经济研究(3617)
(3616)
共检索到1038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冬梅  
扶贫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确保精准扶贫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精准扶贫资源在配置的过程中存在着资源的项目化与社会生活的不规则性、政策执行的科层逻辑之间的张力。这一巨大的张力使极具科学性和合法性的程序受到非正式制度的倒逼,从而产生"反科层"的逻辑,进而使精准扶贫资源的配置面临实践的困境。要走出这种困境,精准扶贫资源配置应着力于增强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增强贫困人口自身能力建设和因地制宜地发掘地方优势资源,以激发扶贫对象为主体的内生动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仲敏  
民族地区一直是脱贫攻坚的"短板"和"洼地",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战略选择和应有之义。教育精准扶贫有双重内涵:"精准扶教育之贫"和"依靠教育精准扶贫"。在实践中,对于这两种内涵的发展逻辑,应针对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或需求,在各自的扶贫模式、路径上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围绕内在逻辑的意蕴,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双重内涵的侧重点、精准度的把握和民族特色的结合三个方面。唯有牢牢把握"精准"这一核心要义,切中贫困要害,回归教育本源,有针对性地突出"精准扶教育之贫"和"依靠教育精准扶贫"的侧重点,加强政策、理念和推进方式的精准度,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精髓,以精神文化扶贫带动教育扶贫,才能通过有限的教育供给,获得最大化的边际效益。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博  左停  
如何精准识别出农村贫困人口是进行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也决定着精准扶贫在资金、措施、驻村帮扶和脱贫成效方面目标靶向的精准。通过对西海固地区一贫困村精准识别过程中国家逻辑和所遭遇的乡土困境的分析,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研究发现:在精准识别过程中以追求工具理性为目标的国家逻辑和以追求价值理性为目标的乡土逻辑二者之间的张力仍然是困扰精准识别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精准扶贫所遭遇的农村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不规则的乡土社会以及农村社会"不患多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和不健全的基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博  左停  
如何精准识别出农村贫困人口是进行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也决定着精准扶贫在资金、措施、驻村帮扶和脱贫成效方面目标靶向的精准。通过对西海固地区一贫困村精准识别过程中国家逻辑和所遭遇的乡土困境的分析,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研究发现:在精准识别过程中以追求工具理性为目标的国家逻辑和以追求价值理性为目标的乡土逻辑二者之间的张力仍然是困扰精准识别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精准扶贫所遭遇的农村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不规则的乡土社会以及农村社会"不患多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和不健全的基层民主;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将国家程式化、标准化的识别体系与乡村社会以社区为单位的熟人社会一系列规则相结合,即将国家的一整套识别标准嵌入到乡村社会的规则体系之中将是精准识别所要考虑的重要议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文丰安  
新时代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实现路径。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实践困境主要表现在精准识别偏离、精准帮扶错位、精准管理缺位和与之相关的精准考核不完善等4个方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经济和文化深度性贫困以及政策执行主体面临双重压力、公共品供给错位、市场失灵的政府缺位等国家治理不足等。为此,在脱贫攻坚的最关键阶段,需要重点聚焦深度性贫困问题,从完善精准管理机制,提升帮扶政策精准度;强化力量集成,提升基层扶贫治理能力和水平;激发扶贫对象内生动力,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和积极性等方面增强精准扶贫力度,有效实现精准扶贫的常态化,确保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的顺利实现。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叶胥  蔡睿堃  
消费扶贫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步入新时期,消费扶贫升级为消费帮扶,继续发挥减少相对贫困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消费扶贫和消费帮扶一脉相承,但在减贫逻辑和实践困境上略有差别。消费扶贫的减贫逻辑是在社会公益、政策鼓励和消费需求的作用下,为贫困农户增收提供经济和人力资本支持,协助重构社会网络,塑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激发扩散效应、存量效应和裂变效应。消费帮扶则注重脱贫地区社会资本积累、迎合市场调整产业和农产品供应链完善。在消费扶贫实践中,农产品供应失调、帮扶协作失序是扩散效应的困境,联结渠道缩窄、定向消费意愿抵触是存量效应的困境,扶贫农产品价高质劣、品牌竞争力弱是裂变效应的困境。而消费帮扶还面临农产品滞销监测困难、社会组织主动性弱和农村数字鸿沟等新挑战。为此,未来要坚持协同治理,提升资本水平;坚持农户主体,培育内生动能;坚持突出亮点,塑造特色品牌;持续推动消费帮扶的路径优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邢成举  
政府主导是中国贫困治理的重要经验和基本特征,理解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偏离现象需要从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入手。本文研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遵循的主导行动逻辑及其在贫困治理中的主要表现。研究发现,不同层级间政府拥有差异化的贫困治理逻辑,其中中央与省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主要遵循政治逻辑,地市级地方政府主要遵循行政逻辑,而县乡(镇)地方政府主要遵循治理逻辑,不同的贫困治理逻辑在实践中形成紧张关系甚至是带来目标冲突,进而导致精准扶贫实践的偏离。因此,解决精准扶贫的实践偏离问题,本文认为需要系统地弥合多层级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张力,形成责权利深度融合的贫困治理机制,强化对基层政府贫困治理逻辑的支持,避免行政逻辑对贫困治理逻辑的不当干预,以此形成政府贫困治理的强大合力,推动脱贫攻坚任务的早日完成。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徐加玉  左停  
乡村社会是一个紧密的社区共同体,具有自身的内部结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进入乡村后常常无法完全按照理想化状态实施,会受到村庄治理逻辑、血缘人情和地方风俗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产生扶贫实践的"偏离",降低了贫困识别和贫困管理中的精准性,阻碍扶贫政策和扶贫资源的贯彻执行与优化配置。为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须削弱乡村社会中不利因素的干扰,加强村组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基层治理状况,建立多重识别体系,提高贫困群体的参与度和扶贫政策的灵活度,以提高扶贫过程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徐加玉  左停  
乡村社会是一个紧密的社区共同体,具有自身的内部结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进入乡村后常常无法完全按照理想化状态实施,会受到村庄治理逻辑、血缘人情和地方风俗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产生扶贫实践的"偏离",降低了贫困识别和贫困管理中的精准性,阻碍扶贫政策和扶贫资源的贯彻执行与优化配置。为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须削弱乡村社会中不利因素的干扰,加强村组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基层治理状况,建立多重识别体系,提高贫困群体的参与度和扶贫政策的灵活度,以提高扶贫过程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敬忠  豆书龙  张明皓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探讨精准脱贫与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及其衔接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价值诉求的一致性、现实要求的互需性以及具体内容的耦合性构成了精准脱贫与社会建设有机衔接的逻辑起点。而从衔接实践上看,精准脱贫与社会建设的衔接困境主要体现在部分未脱贫地区社会秩序紊乱、社会建设培育缺乏长远动力和社会建设整体布局有待优化等方面。为此,应该在协调推进非贫困户和非贫困村发展、落实长远规划和优化社会建设整体布局三个层面精准发力,推动精准脱贫与社会建设的有机衔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晓峰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目前,精准扶贫政策在实践中形成了分级落实的制度安排,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基层政府和村民的利益诉求并不完全一致,各自遵循着不同的行动逻辑,使政治机制、行政机制和治理机制共存于政策落实的过程中。行政机制意味着地方政府只会遵循官僚制的惯性逻辑,将精准扶贫从一个宏观政治层面上的战略问题转换成为一个官僚体制内部行政层面的政策执行问题,按照事本主义的原则落实政策;治理机制反映出村庄场域中不同利益参与主体在贫困户指标的分配中遵循着乡村逻辑,影响了扶贫政策的落地;行政机制与治理机制间的内在紧张关系,造成形式主义在基层行政中的泛滥,使政策呈现出"悬浮"状态。这促使中央政府启用政治机制,发起运动型治理,将"行政问题再政治化"以克服官僚体制的内在弊病,推进政策落实。受此影响,省级政府只得调整、修订政策,而政策的变动又加重了地方政府执行政策以及进行贫困治理的难度,这构成精准扶贫政策陷入基层实践困境的内在制度逻辑。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牟秋菊  
小额信贷是农村经济发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撑力量。为推动农村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我国政府部门主导推行了福利性较强的扶贫小额信贷以解决贫困农户发展产业中面临的无资金或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对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实践中扶贫小额信贷易呈现出贷款偏离贫困目标群体、贷款资金使用效益低下、挤占公益型小额贷款等困境。笔者基于对贵州省小额信贷在农村精准产业扶贫实践中的调研,结合理论研究探讨了扶贫小额信贷在贵州农村精准产业扶贫实践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沐霖  温晨  
精准扶贫是我国解决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巩固精准扶贫成效,构建长效机制,推进农村产业扶贫是一个有效路径。当前农村产业扶贫面临的主要困境在于产业选择是否符合本地实际,扶贫资本是否能够达到最大效用,基础设施等隐性投资如何解决,针对这些困境,政府部门需发挥主导作用,科学规划并整合资源,探索多种投资模式,带动农村地区产业发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赖力  
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发现,妇女贫困问题有其特殊性,妇女较男子更为贫困,其所面对的贫困问题更加严重。文章以贵州省扶贫实践为基础,探索其扶贫过程中对女性需求、妇女发展的关注。研究发现:政府相关政策文件纳入了助推妇女脱贫的内容,精确瞄准、精准助力、多途径助推贫困妇女脱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妇女反贫困仍然面临诸多政策困境,妇女反贫困要真正进入政府扶贫政策决策主流,普惠贫困妇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推进妇女反贫困,应把性别平等纳入扶贫政策系统;实现精准扶贫,应把妇女列为关键目标,反贫困政策应把妇女作为关键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宝  苏琴  
"赋权"是理解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视角。田野考察发现基层扶贫实践既有"赋权"又有变通的"控制",由此导致了扶贫过程中"精准"程度有所差异,为此,需要从基层政府的行动逻辑分析精准扶贫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从外部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由于较少受到当地社会网络的约束使其能够"理性行动",但在"限期"脱贫的目标责任制下,基层的扶贫工作队受到了"规避责任"与"追求政绩"的双重约束,故此工作队根据自利原则策略性地选择了赋权或控制策略。进一步考察发现,扶贫工作队主要通过利用传统权力结构、地方性知识及现代化知识话语"异化"赋权策略,从而构建了"控制性赋权"的实践逻辑。基于此,地方政府应着力于构建"外派"与"内生"相结合的基层扶贫工作队,设置部分基于"赋权""参与"的考核指标,培训提高扶贫干部对贫困户的尊重和理解,从而使得长效脱贫的精准扶贫政策能够得以执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