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54)
- 2023(11559)
- 2022(9881)
- 2021(9314)
- 2020(7846)
- 2019(17958)
- 2018(17375)
- 2017(34328)
- 2016(17985)
- 2015(19754)
- 2014(19340)
- 2013(18711)
- 2012(17087)
- 2011(15085)
- 2010(14829)
- 2009(13376)
- 2008(12876)
- 2007(10984)
- 2006(9243)
- 2005(7652)
- 学科
- 济(76436)
- 经济(76356)
- 管理(56086)
- 业(55506)
- 企(43604)
- 企业(43604)
- 方法(41519)
- 数学(38251)
- 数学方法(37812)
- 财(22803)
- 农(22303)
- 中国(18337)
- 业经(15635)
- 农业(15566)
- 贸(14928)
- 贸易(14925)
- 易(14561)
- 务(14421)
- 财务(14376)
- 财务管理(14347)
- 企业财务(13727)
- 地方(13453)
- 制(12560)
- 技术(11591)
- 环境(11457)
- 策(11394)
- 银(11153)
- 银行(11149)
- 融(10986)
- 金融(10985)
- 机构
- 学院(244845)
- 大学(243533)
- 济(109263)
- 经济(107430)
- 管理(104637)
- 理学(91990)
- 理学院(91238)
- 管理学(89898)
- 管理学院(89441)
- 研究(72340)
- 中国(56378)
- 财(52191)
- 京(47191)
- 财经(42105)
- 科学(39279)
- 经(38605)
- 中心(36413)
- 经济学(34859)
- 江(34467)
- 业大(32065)
- 农(32039)
- 所(32037)
- 经济学院(31894)
- 财经大学(31668)
- 范(29005)
- 研究所(28887)
- 师范(28776)
- 北京(28541)
- 商学(28194)
- 经济管理(28157)
- 基金
- 项目(172908)
- 科学(140315)
- 基金(130462)
- 研究(129469)
- 家(111141)
- 国家(110244)
- 科学基金(98371)
- 社会(86314)
- 社会科(82329)
- 社会科学(82314)
- 基金项目(68483)
- 省(65577)
- 自然(62412)
- 自然科(61083)
- 自然科学(61072)
- 教育(60293)
- 自然科学基金(60016)
- 划(54993)
- 资助(53675)
- 编号(52046)
- 成果(40886)
- 部(40087)
- 重点(38001)
- 国家社会(36978)
- 创(36610)
- 发(36415)
- 教育部(35833)
- 人文(35315)
- 创新(34190)
- 课题(34174)
- 期刊
- 济(106003)
- 经济(106003)
- 研究(68491)
- 财(40174)
- 中国(38596)
- 管理(36739)
- 科学(29586)
- 学报(29359)
- 农(27435)
- 大学(24428)
- 融(24273)
- 金融(24273)
- 学学(23179)
- 技术(22272)
- 教育(20951)
- 财经(20421)
- 农业(18789)
- 经济研究(18356)
- 业经(18046)
- 经(17403)
- 问题(14360)
- 统计(13707)
- 策(12564)
- 贸(12450)
- 理论(12200)
- 技术经济(12199)
- 商业(11384)
- 决策(11296)
- 实践(11041)
- 践(11041)
共检索到3405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哈秀珍 陈小昆 陈海龙
文章基于双重差分模型设计精准扶贫政策评价方法,借助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5轮调查数据,从收入分项、所属区域和家庭规模等角度展开精准扶贫政策效应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精准扶贫战略显著提升了贫困农户的收入水平;政策作用下贫困农户的各收入分项呈现非均衡增长;政策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东北地区增收效果显著,但贫困农户自主创收能力不足,增收依赖转移支付;增收效应受家庭规模影响,三口之家收入增幅最大,家庭规模较大不利于发挥精准扶贫的政策效果。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立勇 许明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6年个体水平数据为样本,从家庭人均纯收入、贫困发生率两个角度,借助DID方法研究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且为了提高研究结论稳健性,本文将基准DID模型扩展到连续型DID模型,并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借助分位数DID方法揭示精准扶贫政策的异质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村贫困居民具有明显的减贫效果,精准扶贫政策明显提高了家庭人均纯收入,降低了贫困发生率,且随着时间推移,扶贫效果具有持续性;从贫困发生率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政策对不同贫困发生率地区均存在显著减贫效果,精准扶贫政策是有效的,相比而言,贫困发生率越严重的地区,精准扶贫政策的效应越大;从家庭人均纯收入来看,精准扶贫政策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减贫效应呈倒U型变化,即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人口中的中间群体的收入提升效应最明显。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宗胜 郭皓
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我国有效消除了绝对贫困,成功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然而,关于精准扶贫政策对中国农村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却存在不同观点。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若干年份数据,运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方法和双重差分法,深入探究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村收入差距的影响、传导机制及异质性,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政策显著缩小了农村收入差距,并通过相关稳健性检验;精准扶贫政策产生的“降差”效应是通过激发几个传导机制,如提高贫困农户就业规模、转移收入水平以及人力资本等,从而实现农村收入差距的缩小;异质性分析表明,精准扶贫政策对高受教育、党员身份以及风险规避户主农户家庭的政策效果更加显著。这一政策对中东西各地区都有显著影响,但以中部地区收入差距缩小效应最为突出。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马小勇 吴晓
随着贫困率的逐步下降,我国贫困人口分布呈现分散化特征,传统的粗放式扶贫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贫困治理的客观需要。2014年我国政府提出"精准扶贫"方略,旨在推动扶贫工作瞄准真正困难的农村家庭,这标志着我国的扶贫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所提供的2014年和2016年两轮微观调查数据,对近期农村扶贫工作的精准性进行了经验检验,结果发现:(1)贫困家庭得到了更多的政府补助,总体上我国的扶贫工作较为精准;(2)村庄经济水平和社会资本对农户获得政府补助具有显著影响,说明区域扶贫模式和社会资本对实施精准扶贫产生了负面影响;(3)精准扶贫方略的实施对扶贫精准性的提高作用在统计上不够稳健,说明当前的精准扶贫政策尚需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农户 扶贫精准性 多维贫困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郑瑞强 王英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战略导向,是对接经济新常态要求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和发展质量提升的政策回应。本文通过历史性分析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生成逻辑,系统探讨精准扶贫提出的理念要求、制度关联、技术背景与政策指向,基于扶贫主体意识回归、扶贫资源供需对接、扶贫工作业务流程再造等视角剖析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未来的政策走向:把握结构性贫困特征,增进精准扶贫推进需要系统思维;促进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深化,提高贫困人口资产性收益;强化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创新扶贫脱贫区域正向退出机制;厘清财政扶贫思路,促进财政金融政策联动;实施精准扶贫开发监测评估,重塑脱贫人口生计空间。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杨飞虎 彭筱薇 孟祥慧
本文运用2002年-2016年中国政府对贫困地区的相关投资与收入数据,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公共投资的减贫效应进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公共支出与精准扶贫战略对人均纯收入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各项公共投资结构中,基础性公共投资和经济性公共投资均对人均纯收入有正向促进作用,精准扶贫战略主要改善了基础性公共投资的减贫效应。通过滞后动态研究表明,基础性公共投资和公益性公共投资对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有着长期的促进作用,经济性公共投资短期内对人均纯收入起促进作用。依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吕光明 崔新新 孙伯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必须要重视摆脱绝对贫困后可能的返贫问题。本文立足于2020年后中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的现实需要,采集2010—2018年CFPS的五轮调查数据,通过反推VEP法测算脆弱线来甄别确定中国农村返贫治理的瞄准对象,然后依托有序Logit模型揭示瞄准状态动态变换的根本诱因。结果发现:(1)经过不同临界值比较并参照已有的返贫监测标准发现,2018年33%贫困脆弱性水平对应的5151元脆弱线是甄别瞄准对象和非瞄准对象的合适标准。在这一标准下,瞄准对象占比在分析区间内有所下降,且瞄准对象和非瞄准对象的动态变换较快,摆脱返贫风险和陷入返贫风险同时存在。(2)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因素有利于家庭摆脱瞄准状态,依赖于政府补助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家庭容易持续处于瞄准状态,不同规模和年龄的家庭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上述结论对"十四五"期间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和找准精准帮扶的着力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防止返贫致贫 脆弱线 瞄准状态 动态变换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黄娟娟 尚华
文章采用华东地区重点扶贫市临沂市发展程度不一样的县区内扶贫插花村、省定扶贫村的贫困户信息数据,对贫困户的脱贫稳固程度、内生脱贫能力进行量化,建立二元离散Logistic选择模型,评估精准扶贫政策下贫困户的收入可持续增加效果。结果显示,国家的低保投入对于提高脱贫成效显著;贫困户以劳动收入主动脱贫虽然显著,但劳动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太小,对脱贫稳固程度贡献需要增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杰 朱红根 翁辰
在后扶贫时代到来之际,有必要科学评估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户的增收效应,探讨增收机制,从而为后续的防返贫工作提供指导。利用2018年实地调查的微观数据研究发现:建档立卡政策的确能够有效提高贫困户的家庭收入。无论是建档立卡政策还是贫困村政策,其最终的落脚点均在于开发式扶贫。在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上,产业扶贫、金融扶贫以及就业扶贫均产生了正向作用,首先为产业扶贫,其次为金融扶贫,最后为就业扶贫。自2020年后,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要有效融合产业扶贫、金融扶贫与就业扶贫,努力保证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培育起来的扶贫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产业扶贫 金融扶贫 就业扶贫 增收效应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随之,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务院机构出
关键词:
精准扶贫 精神脱贫 乡村教育 农村教育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随之,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务院机构出
[期刊] 改革
[作者]
佟大建 应瑞瑶
扶贫政策的实施能否减贫及其减贫效应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利用2005~2016年县级面板数据,基于2012年贫困县名单调整的准自然试验,通过实证分析退出贫困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率的影响,分析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及其可持续性,研究发现:退出贫困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具有负向影响,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下降8.2%;随着退出贫困县时间的延长,退出贫困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负向影响逐渐增大;政府支出降低和工业化进程减缓是退出贫困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产生负向影响的重要原因;退出贫困县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下降1.6%。扶贫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减贫,但应注重其减贫效应的可持续性,在进入后脱贫攻坚时代扶贫政策的实施仍有其必要性。
关键词:
扶贫政策 减贫效应 可持续性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强 王乾领 罗良文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数据,采用政策评估中的断点回归方法,实证研究农村精准扶贫政策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深入探析精准扶贫政策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与外溢效应。研究发现:(1)精准扶贫政策在减缓农村贫困的同时,对居民主观幸福感产生了显著的“U型”作用,且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总效应为正;(2)精准扶贫政策虽然针对贫困人口,但“造血式”扶贫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对非贫困人口也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外溢性,一方面抵消转移支付“输血式”扶贫的局部负外部性,另一方面强化了扶贫政策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正向作用,从而使精准扶贫政策与居民主观幸福感之间呈现出“U型”关系;(3)进一步分析发现,精准扶贫政策通过改变居民的健康状况、医疗支出、非农就业、受教育程度和外出就业人数等因素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并通过增加贫困居民对未来的信心而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此外,本研究丰富了精准扶贫政策对居民福利影响的定量评估成果,为巩固脱贫成效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提供了经验支持。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胡原 曾维忠 蓝红星 任彦军
精准扶贫是中国新时期农村贫困治理的基本方略,在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增收等客观福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对贫困户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尚不明晰。本文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4年和2016年两期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模型,评估了精准扶贫对贫困户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探究精准扶贫对贫困户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精准扶贫政策总体上提高了贫困户的主观幸福感。(2)通过进一步细分扶贫政策类型得出,瞄准人力资本改善的能力培育型扶贫政策能够显著提高贫困户的主观幸福感,但直接给予经济物质支持的扶贫政策并未对贫困户的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3)相较于年轻和深度贫困户,精准扶贫对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作用在老年贫困户和一般贫困群体中更加显著。(4)从精准扶贫对贫困户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发现,精准扶贫能够直接帮助贫困户增加经济收入,间接提升其主观社会地位并增强其村庄归属感,进而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
精准扶贫 贫困户 主观幸福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