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40)
2023(14741)
2022(12562)
2021(11774)
2020(9970)
2019(23041)
2018(22382)
2017(43217)
2016(23176)
2015(25744)
2014(25848)
2013(25055)
2012(23089)
2011(20592)
2010(20520)
2009(18930)
2008(18743)
2007(16641)
2006(14223)
2005(12327)
作者
(65474)
(54797)
(54700)
(52196)
(34626)
(26224)
(25279)
(21442)
(20617)
(19517)
(18438)
(18385)
(17297)
(17085)
(16957)
(16931)
(16921)
(16276)
(15778)
(15707)
(13534)
(13473)
(13304)
(12521)
(12499)
(12202)
(12180)
(12020)
(10985)
(10947)
学科
(92571)
经济(92477)
(66353)
管理(65999)
(51674)
企业(51674)
方法(45115)
数学(40264)
数学方法(39695)
(30189)
(25487)
中国(24318)
农业(20898)
业经(20387)
地方(18350)
(18215)
贸易(18210)
(17729)
(17537)
(16771)
(15914)
财务(15853)
财务管理(15816)
企业财务(14983)
理论(14642)
环境(13934)
(13923)
银行(13881)
(13708)
技术(13672)
机构
学院(327474)
大学(325393)
(134497)
经济(131733)
管理(129233)
理学(112310)
理学院(111119)
管理学(109075)
管理学院(108452)
研究(105657)
中国(79251)
(66278)
科学(64791)
(62334)
(55618)
(52040)
中心(50769)
业大(49680)
财经(49556)
(48614)
研究所(47449)
(44975)
农业(43876)
(42615)
师范(42171)
经济学(41197)
北京(40662)
(38314)
(38169)
经济学院(37416)
基金
项目(224683)
科学(177934)
研究(164241)
基金(163766)
(142560)
国家(141349)
科学基金(122222)
社会(104509)
社会科(99147)
社会科学(99116)
(88530)
基金项目(86467)
自然(79182)
自然科(77389)
自然科学(77366)
教育(77012)
自然科学基金(75996)
(74429)
编号(67152)
资助(66628)
成果(54321)
重点(50732)
(50145)
(48561)
(47105)
课题(46067)
创新(43995)
国家社会(43524)
科研(43499)
教育部(43202)
期刊
(140655)
经济(140655)
研究(90091)
中国(58715)
学报(50077)
(50071)
(48911)
科学(46189)
管理(44901)
大学(38521)
学学(36473)
教育(34127)
农业(34077)
技术(30059)
(28309)
金融(28309)
业经(24349)
财经(23707)
经济研究(22941)
(20403)
问题(18895)
(17535)
统计(16555)
(16288)
技术经济(16194)
(15278)
(15235)
理论(14883)
商业(14674)
图书(14525)
共检索到4664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吴茜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议程设置中,存在着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三股动力源流。一系列指标形式的变化和现行情况的反馈信息使问题源流凸显。政策共同体即政府官员、两会代表和学者专家提出政策备选方案的意见和主张,进一步形成政策源流。政治源流作为主导因素对精准扶贫议程状态又起了促进作用。当问题、政策建议和政治汇合时就会打开"政策之窗",进而推动精准扶贫政策的变迁和溢出效应的产生。我国在精准扶贫政策议程设置过程中,政治结构对源流起着主导作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戴祥玉  车新  
消费扶贫为我国扶贫体系引入市场化机制和社会力量,是长效解决相对贫困过程中丰富公众消费选择、增加相对贫困地区收入的重要路径,培育"新型消费"背景下实现消费扶贫政策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破解相对贫困问题的必然要求。基于多源流理论和相关政策实施特点构建消费扶贫政策分析框架,探讨我国消费扶贫政策的实施过程、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势,得出当前我国消费扶贫在帮扶主旨、帮扶形式和帮扶政策方面呈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消费者与贫困户的全社会动员、提升相对贫困地区综合化效益三大发展趋势,进而提出应通过"供给端+需求端"多方位保证产销对接、"政府+社会"多主体扩大参与范围、"外促+内生"多角度提升政策效益的推进路径,促进我国消费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戴祥玉  车新  
消费扶贫为我国扶贫体系引入市场化机制和社会力量,是长效解决相对贫困过程中丰富公众消费选择、增加相对贫困地区收入的重要路径,培育"新型消费"背景下实现消费扶贫政策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破解相对贫困问题的必然要求。基于多源流理论和相关政策实施特点构建消费扶贫政策分析框架,探讨我国消费扶贫政策的实施过程、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势,得出当前我国消费扶贫在帮扶主旨、帮扶形式和帮扶政策方面呈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消费者与贫困户的全社会动员、提升相对贫困地区综合化效益三大发展趋势,进而提出应通过"供给端+需求端"多方位保证产销对接、"政府+社会"多主体扩大参与范围、"外促+内生"多角度提升政策效益的推进路径,促进我国消费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素素  孙黎  
职业教育是推动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实施职业教育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加强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的对接,能够帮助贫困人口树立积极的脱贫致富观,打破贫困代际传递常态化的窘状。然而,当前职业教育依然面临着社会性歧视、基础条件薄弱、办学与招生体制滞后、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难以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长效保障。鉴于此,应加强优化外部环境,构建有利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社会氛围;加大资源投入,提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能力;改革职业教育办学与招生体制,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聚焦;重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夯实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基础;创新扶贫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深度耦合。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晓冬  
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是监督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一种政策纠偏和反馈机制,是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进而实现国家善治的重要途径。精准扶贫是现阶段我国扶贫领域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针对实践中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未能做到全覆盖这一事实,借鉴公共管理学中公共政策评估标准的"形式、事实和价值"三个维度,构建基于公共政策评估标准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三维逻辑框架,提出一种全流程跟踪覆盖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观,以期为我国审计机关在审计实践中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全覆盖提供理论基础与参考借鉴。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付亚萍  杨峰  
准确理解图书馆事业的政策变迁逻辑是推动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对91项图书馆事业发展政策的资料分析,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变迁进程划分为星星之火的站起来阶段(1949-1978年)、多点发力的富起来阶段(1979-2012年)和高位推进的强起来阶段(2013年至今)三个阶段。从多源流理论视角就图书馆事业政策变迁因素进行解构,可以得出各阶段的发展瓶颈构成问题流,多方建言构成政策流,高层重视构成政治流,多源耦合开启政策之窗并推动图书馆事业政策变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军会  何得桂  朱玉春  
基于精准扶贫入户调查第一手数据,从农户所处地区、个体特征、家庭收入特征、贫困状况及其与扶贫政策的相关度5个维度,借助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考察农民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民对精准扶贫政策"基本满意",对当地扶贫政策落实满意度较高,但也对政策完善心存期待;陕南地区的贫困农民对扶贫政策的满意度较高;农民对减贫政策的知晓度、参与度及受益度与其对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不仅是"利民"之举,也是"利国"之举,能极大增强贫困农户对国家政权合法性和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认同。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军会  何得桂  朱玉春  
基于精准扶贫入户调查第一手数据,从农户所处地区、个体特征、家庭收入特征、贫困状况及其与扶贫政策的相关度5个维度,借助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考察农民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民对精准扶贫政策"基本满意",对当地扶贫政策落实满意度较高,但也对政策完善心存期待;陕南地区的贫困农民对扶贫政策的满意度较高;农民对减贫政策的知晓度、参与度及受益度与其对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不仅是"利民"之举,也是"利国"之举,能极大增强贫困农户对国家政权合法性和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认同。在制定和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时,要从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与政策的相关性着手,以"农民知不知道、需不需要、参不参加、满不满意"为扶贫开发的出发点和工作成效的依据,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受益权和评价权,以持续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邢成举  
政府主导是中国贫困治理的重要经验和基本特征,理解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偏离现象需要从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入手。本文研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遵循的主导行动逻辑及其在贫困治理中的主要表现。研究发现,不同层级间政府拥有差异化的贫困治理逻辑,其中中央与省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主要遵循政治逻辑,地市级地方政府主要遵循行政逻辑,而县乡(镇)地方政府主要遵循治理逻辑,不同的贫困治理逻辑在实践中形成紧张关系甚至是带来目标冲突,进而导致精准扶贫实践的偏离。因此,解决精准扶贫的实践偏离问题,本文认为需要系统地弥合多层级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张力,形成责权利深度融合的贫困治理机制,强化对基层政府贫困治理逻辑的支持,避免行政逻辑对贫困治理逻辑的不当干预,以此形成政府贫困治理的强大合力,推动脱贫攻坚任务的早日完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雪丽  彭怀雪  
“后扶贫时代”,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程为治理相对贫困、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效路径。以“全周期管理”视角揭示二者耦合机理后发现: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是在行政力量推动和系统需求的双向驱动下,借助非遗产业得以实现的。参与主体退出、资源支持中断、利益协调失败等会影响非遗助力精准扶贫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选择相对成熟的非遗产业项目、推动地方政府由“划桨人”向“掌舵人”的角色转变、建立多元主体需求导向下的激励机制、强化利益协调机制等有助于推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项目的良性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徐加玉  左停  
乡村社会是一个紧密的社区共同体,具有自身的内部结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进入乡村后常常无法完全按照理想化状态实施,会受到村庄治理逻辑、血缘人情和地方风俗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产生扶贫实践的"偏离",降低了贫困识别和贫困管理中的精准性,阻碍扶贫政策和扶贫资源的贯彻执行与优化配置。为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须削弱乡村社会中不利因素的干扰,加强村组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基层治理状况,建立多重识别体系,提高贫困群体的参与度和扶贫政策的灵活度,以提高扶贫过程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徐加玉  左停  
乡村社会是一个紧密的社区共同体,具有自身的内部结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进入乡村后常常无法完全按照理想化状态实施,会受到村庄治理逻辑、血缘人情和地方风俗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产生扶贫实践的"偏离",降低了贫困识别和贫困管理中的精准性,阻碍扶贫政策和扶贫资源的贯彻执行与优化配置。为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须削弱乡村社会中不利因素的干扰,加强村组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基层治理状况,建立多重识别体系,提高贫困群体的参与度和扶贫政策的灵活度,以提高扶贫过程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明强  许汉泽  
党建与扶贫需要在基层治理实践中相互促进是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层及基层的共识。基于湘西茶乡的个案研究发现,精准扶贫和基层党建之间相互嵌套所形成的治理机制蕴含着不同于既有理论的新模式。通过强化党员责任、党员干部输入以及"党支部+合作社"的基层实践策略,基层在扶贫领域形成了政党主导式扶贫,在党建领域建构了实践型党建,两者之间产生双向再生产的新型耦合秩序。相对于"国家—社会"关系范式,这种新型耦合秩序在宏观层面更契合"政党—国家"的制度环境,在微观层面更符合当前农村基层治理的日常工作实际。从农村基层治理供给侧改革的角度讲,精准扶贫与基层党建之间的新型耦合秩序为农村基层治理提供了新的治理结构,成为农村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方向之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怀瑞  田思钰  邓国胜  
以分配正义为方法论策略,从风险分配正义和能力正义两个进路分别探讨顶梁柱公益保险项目对贫困户贫困风险的消除和转移作用及对其可行能力的提升作用,并采用准实验法对比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两种作用上的区别,最终将二者进行了理论意义上的统一,建构出"风险-能力耦合"策略框架。这一框架在避免贫困的恶性循环、实现"风险转移-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方面作用显著。在精准扶贫的攻坚阶段,面对"最难啃的硬骨头","风险-能力耦合"的扶贫将成为解决这一痛点和难点的有效策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琼  
[目的]基于河南省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发展现状,从两者的耦合发展角度对其耦合性进行研究,旨在为河南省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协调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以乡村旅游发展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上体现的价值与精准扶贫在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社会发展和乡村生活环境改善上的成果组成耦合系统,通过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河南省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耦合度在0.3~0.7之间,处于中等耦合阶段,其中2010—2011年为低度耦合协调水平, 2012—2014年为中度耦合协调水平, 2015—2016年为高度耦合协调水平,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结论]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使其与精准扶贫在全面小康建设中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全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实现旅游扶贫最佳效果,达到高度耦合阶段的关键;河南省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发展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但两者均未达到成熟阶段,应重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开发等影响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耦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