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57)
- 2023(4134)
- 2022(3308)
- 2021(3258)
- 2020(2553)
- 2019(5611)
- 2018(5421)
- 2017(9032)
- 2016(5021)
- 2015(5417)
- 2014(5795)
- 2013(5258)
- 2012(4890)
- 2011(4360)
- 2010(4402)
- 2009(4076)
- 2008(4045)
- 2007(3817)
- 2006(3267)
- 2005(2922)
- 学科
- 济(14490)
- 经济(14449)
- 业(13441)
- 管理(13256)
- 农(9466)
- 企(7945)
- 企业(7945)
- 农业(7162)
- 中国(6240)
- 制(5697)
- 财(5447)
- 体(5278)
- 学(5143)
- 收入(4905)
- 理论(4214)
- 分配(4099)
- 业经(4053)
- 银(3960)
- 银行(3947)
- 方法(3807)
- 行(3798)
- 教育(3791)
- 融(3779)
- 金融(3772)
- 地方(3670)
- 体制(3025)
- 数学(2849)
- 数学方法(2779)
- 教学(2697)
- 务(2679)
- 机构
- 学院(68801)
- 大学(67960)
- 研究(26420)
- 济(23504)
- 管理(22847)
- 经济(22767)
- 中国(20122)
- 理学(18900)
- 理学院(18663)
- 管理学(18237)
- 管理学院(18113)
- 科学(16453)
- 农(15235)
- 京(14924)
- 所(13637)
- 财(13383)
- 研究所(12321)
- 中心(12242)
- 农业(11900)
- 江(11610)
- 业大(11306)
- 范(10508)
- 师范(10341)
- 院(10000)
- 技术(9913)
- 财经(9641)
- 北京(9462)
- 州(9096)
- 省(9063)
- 经(8697)
- 基金
- 项目(46413)
- 研究(35736)
- 科学(35582)
- 基金(31660)
- 家(28503)
- 国家(28209)
- 科学基金(22960)
- 社会(21381)
- 社会科(19995)
- 社会科学(19993)
- 省(18774)
- 教育(16738)
- 划(15926)
- 基金项目(15812)
- 编号(15534)
- 成果(13813)
- 自然(13550)
- 自然科(13196)
- 自然科学(13190)
- 自然科学基金(12948)
- 资助(12206)
- 课题(11755)
- 重点(10832)
- 体(10338)
- 发(10224)
- 年(9752)
- 部(9695)
- 创(9458)
- 性(9333)
- 项目编号(9231)
共检索到1117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柳晨
扶贫资源在从上到下的传递过程中极易出现"瞄不准"和"瞄不久"现象:村民在扶贫实践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导致扶贫资源在传递过程中层层偏离;县乡政府追求自身政绩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依托资源优势影响扶贫信息及资源传递;村干部为完善乡村治理利用亲缘关系影响贫困户识别结果。因此,探索长效脱贫机制激发贫困者的内生发展能力;优化贫困者在资源分配过程中位置;转变基层政府在扶贫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真正成为扶贫实践工作中的协作者;健全多元扶贫监督机制及扶贫绩效评价体系成为了新时期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邢成举
政府主导是中国贫困治理的重要经验和基本特征,理解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偏离现象需要从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入手。本文研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遵循的主导行动逻辑及其在贫困治理中的主要表现。研究发现,不同层级间政府拥有差异化的贫困治理逻辑,其中中央与省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主要遵循政治逻辑,地市级地方政府主要遵循行政逻辑,而县乡(镇)地方政府主要遵循治理逻辑,不同的贫困治理逻辑在实践中形成紧张关系甚至是带来目标冲突,进而导致精准扶贫实践的偏离。因此,解决精准扶贫的实践偏离问题,本文认为需要系统地弥合多层级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张力,形成责权利深度融合的贫困治理机制,强化对基层政府贫困治理逻辑的支持,避免行政逻辑对贫困治理逻辑的不当干预,以此形成政府贫困治理的强大合力,推动脱贫攻坚任务的早日完成。
关键词:
贫困治理 多元逻辑 精准扶贫 逻辑弥合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金久仁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教育具有既"功在当下"又"利于长远"的双重效能,为将其纳入精准扶贫的重要领域和帮助农村减贫脱贫提供了行动逻辑。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不同群体在接受"生存教育"和"地位教育"方面均存在着系统性差距,阻碍了农村不利群体的代际流动。基于此,着力从社会环境、政策体系、教育内部要素等方面协同破解影响农村教育公平发展的壁垒、障碍,成为精准扶贫视域下推进城乡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和可行路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冬梅
扶贫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确保精准扶贫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精准扶贫资源在配置的过程中存在着资源的项目化与社会生活的不规则性、政策执行的科层逻辑之间的张力。这一巨大的张力使极具科学性和合法性的程序受到非正式制度的倒逼,从而产生"反科层"的逻辑,进而使精准扶贫资源的配置面临实践的困境。要走出这种困境,精准扶贫资源配置应着力于增强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增强贫困人口自身能力建设和因地制宜地发掘地方优势资源,以激发扶贫对象为主体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
精准扶贫 资源配置 实践困境 内生动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仲敏
民族地区一直是脱贫攻坚的"短板"和"洼地",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战略选择和应有之义。教育精准扶贫有双重内涵:"精准扶教育之贫"和"依靠教育精准扶贫"。在实践中,对于这两种内涵的发展逻辑,应针对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或需求,在各自的扶贫模式、路径上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围绕内在逻辑的意蕴,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双重内涵的侧重点、精准度的把握和民族特色的结合三个方面。唯有牢牢把握"精准"这一核心要义,切中贫困要害,回归教育本源,有针对性地突出"精准扶教育之贫"和"依靠教育精准扶贫"的侧重点,加强政策、理念和推进方式的精准度,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精髓,以精神文化扶贫带动教育扶贫,才能通过有限的教育供给,获得最大化的边际效益。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黄开腾
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根本性超越,精准扶贫是对传统扶贫的根本性超越,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新型城镇化具有以就地就近城镇化为主要模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四化同步发展"为理念支撑、以"绿色发展"为价值追求等特征,应以新型城镇化推进精准扶贫。具体来说,就是要积极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要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充分发挥农民在精准扶贫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四化同步发展"的动力作用,全力提升精准扶贫绩效;要坚持"绿色发展"的价值追求,积极推进绿色扶贫。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徐加玉 左停
乡村社会是一个紧密的社区共同体,具有自身的内部结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进入乡村后常常无法完全按照理想化状态实施,会受到村庄治理逻辑、血缘人情和地方风俗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产生扶贫实践的"偏离",降低了贫困识别和贫困管理中的精准性,阻碍扶贫政策和扶贫资源的贯彻执行与优化配置。为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须削弱乡村社会中不利因素的干扰,加强村组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基层治理状况,建立多重识别体系,提高贫困群体的参与度和扶贫政策的灵活度,以提高扶贫过程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乡村社会 乡土逻辑 精准扶贫 偏离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徐加玉 左停
乡村社会是一个紧密的社区共同体,具有自身的内部结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进入乡村后常常无法完全按照理想化状态实施,会受到村庄治理逻辑、血缘人情和地方风俗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产生扶贫实践的"偏离",降低了贫困识别和贫困管理中的精准性,阻碍扶贫政策和扶贫资源的贯彻执行与优化配置。为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须削弱乡村社会中不利因素的干扰,加强村组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基层治理状况,建立多重识别体系,提高贫困群体的参与度和扶贫政策的灵活度,以提高扶贫过程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乡村社会 乡土逻辑 精准扶贫 偏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博 左停
如何精准识别出农村贫困人口是进行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也决定着精准扶贫在资金、措施、驻村帮扶和脱贫成效方面目标靶向的精准。通过对西海固地区一贫困村精准识别过程中国家逻辑和所遭遇的乡土困境的分析,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研究发现:在精准识别过程中以追求工具理性为目标的国家逻辑和以追求价值理性为目标的乡土逻辑二者之间的张力仍然是困扰精准识别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精准扶贫所遭遇的农村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不规则的乡土社会以及农村社会"不患多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和不健全的基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博 左停
如何精准识别出农村贫困人口是进行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也决定着精准扶贫在资金、措施、驻村帮扶和脱贫成效方面目标靶向的精准。通过对西海固地区一贫困村精准识别过程中国家逻辑和所遭遇的乡土困境的分析,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研究发现:在精准识别过程中以追求工具理性为目标的国家逻辑和以追求价值理性为目标的乡土逻辑二者之间的张力仍然是困扰精准识别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精准扶贫所遭遇的农村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不规则的乡土社会以及农村社会"不患多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和不健全的基层民主;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将国家程式化、标准化的识别体系与乡村社会以社区为单位的熟人社会一系列规则相结合,即将国家的一整套识别标准嵌入到乡村社会的规则体系之中将是精准识别所要考虑的重要议题。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谈国新 文立杰 张杰 纪东东
文化扶贫的逻辑前提应当是"文化贫困"现象的普遍存在。推进文化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是对文化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但文化贫困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无法单纯依靠经济收入水平来界定。本研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地区、学历层次、收入水平、年龄层次等4个人口统计特征着手进行定量研究,发现中部地区更易产生文化贫困,低学历、低收入的老年农村居民是较为典型的文化贫困人口。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文化精准扶贫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
文化精准扶贫 模糊综合评价 文化贫困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吴茜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议程设置中,存在着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三股动力源流。一系列指标形式的变化和现行情况的反馈信息使问题源流凸显。政策共同体即政府官员、两会代表和学者专家提出政策备选方案的意见和主张,进一步形成政策源流。政治源流作为主导因素对精准扶贫议程状态又起了促进作用。当问题、政策建议和政治汇合时就会打开"政策之窗",进而推动精准扶贫政策的变迁和溢出效应的产生。我国在精准扶贫政策议程设置过程中,政治结构对源流起着主导作用。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管小青
农民工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先天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劣势,导致其在城市中的脱贫能力较差,阻碍了其经济、身份及心理融入,并逐渐沦为城市边缘群体。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其补偿性及发展性功能,通过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扩充社会关系网络及增强城市文化认同感来帮助农民工消除物质、能力及精神贫困。基于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显著作用,需要精准分析农民工实际需求,协同多方力量完善扶贫治理与监督机制,优化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供给,提升扶贫合力以及保障扶贫效能。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精准扶贫 农民工 城镇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杨
在决战贫困背景下,社会组织应在贫困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然而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制度与行动间存在明显张力,社会组织在精准扶贫场域中仍然严重缺位。制度—关系—行为的制度化过程是解决社会组织参与困境的核心面向。政社关系与合作关系双重关系系统塑造和问题瞄准式公共产品与服务递送,是实现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制度规范化、持续化和再生产的关键。
关键词:
社会组织 精准扶贫 制度化 关系系统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慕良泽
中国农村精准扶贫具有道义承诺、均衡发展和制度保障的政治诉求,具有行政发包、技术保障、选择性实施和复杂事务的简约治理等行政表征,也具有追求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目标。从上述政治维度、行政维度和社会维度检视下的精准扶贫,将其诉求、表征和目标叠合在一起,有要素和逻辑相匹配、相适应所发挥的积极效应,也有要素变异和逻辑矛盾所产生的消极效应。为此,精准扶贫战略的持续实施与精准脱贫目标的按期实现,需要找准对精准扶贫内在逻辑张力进行调适的"标准"和"共通点",畅通上下联系,培养内生性动力,在调适中达到最大程度的耦合,以此获得精准扶贫的最大合力并实现扶贫成效的最大化。
关键词:
精准扶贫 治理贫困 脱贫攻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