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9)
2023(1482)
2022(1290)
2021(1157)
2020(990)
2019(2280)
2018(2188)
2017(4174)
2016(2165)
2015(2461)
2014(2557)
2013(2586)
2012(2506)
2011(2346)
2010(2447)
2009(2372)
2008(2329)
2007(2120)
2006(1958)
2005(1748)
作者
(6409)
(5466)
(5418)
(5277)
(3479)
(2540)
(2519)
(2050)
(2044)
(1939)
(1847)
(1735)
(1726)
(1715)
(1706)
(1679)
(1654)
(1612)
(1580)
(1535)
(1316)
(1275)
(1274)
(1265)
(1242)
(1229)
(1195)
(1156)
(1071)
(1058)
学科
(11473)
经济(11462)
管理(7386)
(5953)
(4410)
企业(4410)
方法(3529)
(3267)
数学(3227)
(3218)
数学方法(3191)
及其(2895)
中国(2851)
(2767)
政策(2653)
(2425)
贸易(2424)
(2383)
方针(2375)
(2335)
(2335)
阐述(2335)
地方(2299)
方针政策(2216)
(2078)
农业(2073)
业经(1994)
(1818)
银行(1817)
(1747)
机构
学院(33646)
大学(33329)
(17167)
经济(16817)
研究(13032)
管理(12601)
中国(10524)
理学(10476)
理学院(10366)
管理学(10291)
管理学院(10215)
(8356)
(6911)
科学(6560)
(6312)
财经(6217)
中心(5972)
(5652)
研究所(5572)
经济学(5341)
(5199)
(4832)
经济学院(4824)
(4743)
北京(4712)
财经大学(4541)
(4034)
师范(4016)
(3993)
业大(3792)
基金
项目(19781)
研究(15926)
科学(15533)
基金(14274)
(12113)
国家(12013)
科学基金(10026)
社会(10003)
社会科(9534)
社会科学(9533)
基金项目(7110)
教育(7022)
(6889)
编号(6562)
资助(6225)
(6079)
成果(5802)
自然(5774)
自然科(5633)
自然科学(5631)
自然科学基金(5541)
(4898)
(4652)
课题(4646)
(4570)
(4465)
重点(4443)
中国(4351)
国家社会(4233)
教育部(4204)
期刊
(20544)
经济(20544)
研究(12417)
中国(6414)
(6367)
管理(4842)
(4596)
金融(4596)
(4567)
经济研究(3798)
科学(3718)
学报(3522)
教育(3324)
财经(3209)
农业(3131)
技术(2993)
大学(2934)
(2856)
业经(2808)
(2782)
学学(2773)
问题(2680)
国际(2496)
世界(2174)
技术经济(1950)
经济问题(1756)
理论(1727)
现代(1652)
(1604)
经济管理(1574)
共检索到549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智库课题组   冯明  张慧慧  李双双  张彬斌  左鹏飞  孙博文  李莹  
2022年上半年,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全球通胀压力加大。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加息潮,可能诱发部分国家经济衰退与主权债务危机。中国经济2022年1月至3月中上旬稳中向好,3月下旬至5月中旬受突发疫情影响下行压力明显增大,5月下旬以来随着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和多项纾困政策落地,主要经济指标呈现边际修复态势。然而,由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尚未根本改善,叠加乌克兰危机、美联储加息等外部因素影响,中国经济恢复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重视的是,2022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疫情反复、出口下行、房地产供需双弱三项风险叠加的挑战,民营企业和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受损的不利局面可能加剧,对经济回归常态化增长造成拖累。为了更加有效地化解三重压力、更加精准地应对三项风险叠加、更加有力地促进经济持续修复,建议进一步加强政策应对:一是及时谋划储备增量政策,为经济修复提供助力;二是通过深化改革稳定市场预期,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三是坚持保链稳链与疫情防控并重,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持续畅通;四是强化就业优先在宏观政策中的导向地位,加大力度缓解总量和结构性就业压力;五是从供需双侧发力,多措并举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六是防范外部风险向中国的溢出效应,稳定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慧勇  
2008年中国经济开始步入下降周期。本文对中国经济进入下降周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2009年中国宏观政策和经济前景进行了展望。保增长是2009年宏观政策的核心。在宏观政策的刺激下,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维持在8%左右。伴随着经济周期下行,中国将告别通胀,迎来通货紧缩。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彭希哲,李静  
中国生育率变动的曲折有政策的原因 ,但更与政策实施的宏观环境有关 ,或者说我国人口政策对人口转变的作用随着外部政策实施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此分析中国生育率变动的阶段性特征和我国计划生育在不同实施阶段的整体外部环境的变化 ,一种有效的社会政策除了其本身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以外 ,对政策执行环境和政策实施手段的充分考虑是必不可少的。我国 2 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独生子女政策”的提出和实行正是在这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王小广  
一、2007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预测2007年,我国多项宏观经济指标的增长比上年有所加快,整体经济基本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凡  王文武  
一、国内经济的一些积极变化 在去年9.11事件发生后,分析家预测2002年中国经济将不容乐观。当年第四季度的GDP增幅大幅降低似乎也验证了这一说法。但今年上半年以来的经济运行却大大好于预期。据统计,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一季度增长7.6%,二季度增长8.0%,呈现出逐季加快增长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633亿元,同比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25082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15820亿元,增长6.6%。出现这样的积极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当中,有我国四年来积极的宏观政策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王力  张红亮  
2011年1月9日,"2011'特华金融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成功举行。本届论坛主题是"2011'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论坛由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保监会政策研究室、中国银监会培训中心和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主办,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研究员主持论坛,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中国生产力学会会长王茂林、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胡一帆、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原中国证监会主席周道炯、原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主任戴根有和中国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分别做了主题发言和评论发言,现将论坛的精彩观点综述如下。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彬  马骁  张明  
现行宏观政策对扩大内需和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预期目标和改革发展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针对这一状况,现阶段中国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应该是,在适应经济发展、经济调整和市场建设要求的基础上,适时适量地运用财政货币政策:( 一) 实施全面积极财政政策增加调节力度;( 二) 深化金融改革,推行地方金融体制改革。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熊园  
总体而言,2020年的政策主线有两条:一是坚持稳字当头,加强逆周期调节,强化政策协同;二是向改革要动力,以开放促改革基于2019年底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一系列会议可知,2020年我国政策将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总体而言,2020年的政策主线有两条:一是坚持稳字当头,稳增长和稳就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忠  贾彦东  
本文讨论的核心是如何准确认识和理解自然利率,并尝试建立以自然利率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分析和政策决策框架。为此,本文首先在一个简单理论架构下对影响自然利率变化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归纳分析,之后分别利用半结构化模型、宏观计量模型和DSGE模型估计中国的自然利率。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探讨分析基于自然利率的宏观政策选择,以期为政策决策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整体而言,中国自然利率水平近年呈现出逐步下降特征,实际利率仍高于自然利率平均水平。(2)长期内,自然利率变化主要受潜在产出增速下降、TFP增长放缓以及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短期内,受政策和经济预期不确定性影响较大。此外,投资专有技术进步增速降低、资本形成效率下降、政府支出不足、去杠杆政策等多种因素都会对自然利率产生影响。(3)在平衡好短期需求与中长期改革目标基础上,应以结构性改革为导向,避免追求名义扩张,促进以提升自然利率和潜在产出为目标的实际扩张。应加强宏观政策协调,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更加注重优化投资质量和投资结构,提高投资专有技术进步水平;更加重视稳定经济预期,降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军扩  
一、1992年我国经济工作取得巨大成就1992年,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的鼓舞下,我国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国民经济在上年全面回升的基础上,又实现了新的高速增长。据统计,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当年价格计算达到239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45元,比上年增加320元,首次突破2000元大关。这样的增长幅度是我国自1985年以来最高的,在全球范围内也名列前茅。特别是与1992年世界经济普遍萧条的情况相比较,更加显示出我国改革开放给经济带来的活力。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金三林  
2010年,我国经济增速在10%左右,经济运行已回归正常增长轨道。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基础良好,国际经济环境相对稳定,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9%左右,价格上行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将由"危机管理"回归常态,国家可能采取中性偏松的财政政策和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并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王小广  郑慧  
本文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在对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长趋势作出展望并对经济发展面临主要问题加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