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80)
- 2023(6458)
- 2022(5438)
- 2021(4933)
- 2020(4258)
- 2019(9389)
- 2018(9446)
- 2017(17203)
- 2016(9911)
- 2015(11115)
- 2014(11239)
- 2013(10818)
- 2012(10121)
- 2011(9304)
- 2010(9482)
- 2009(8693)
- 2008(8633)
- 2007(7864)
- 2006(6857)
- 2005(6042)
- 学科
- 济(38288)
- 经济(38235)
- 管理(27193)
- 业(23741)
- 企(19022)
- 企业(19022)
- 方法(17876)
- 数学(15522)
- 数学方法(15328)
- 学(11282)
- 农(10457)
- 中国(10283)
- 财(10031)
- 制(8629)
- 业经(7517)
- 体(7453)
- 理论(7358)
- 地方(7112)
- 农业(6820)
- 融(6812)
- 金融(6803)
- 银(6647)
- 银行(6605)
- 贸(6593)
- 贸易(6593)
- 行(6373)
- 易(6327)
- 环境(5980)
- 技术(5634)
- 务(5493)
- 机构
- 大学(147773)
- 学院(146220)
- 研究(56135)
- 济(54051)
- 经济(52805)
- 管理(49914)
- 理学(43510)
- 理学院(42881)
- 管理学(41625)
- 管理学院(41395)
- 中国(39176)
- 科学(38582)
- 农(35961)
- 京(32056)
- 所(31265)
- 农业(29243)
- 研究所(29048)
- 业大(27715)
- 财(26090)
- 中心(24436)
- 江(23226)
- 财经(21036)
- 范(20139)
- 院(20091)
- 师范(19805)
- 北京(19586)
- 经(19184)
- 省(18905)
- 农业大学(18785)
- 州(17762)
- 基金
- 项目(103689)
- 科学(79900)
- 基金(74753)
- 家(69587)
- 国家(69067)
- 研究(68991)
- 科学基金(56165)
- 社会(42691)
- 省(41156)
- 社会科(40376)
- 社会科学(40364)
- 基金项目(39124)
- 自然(38497)
- 自然科(37670)
- 自然科学(37650)
- 自然科学基金(36971)
- 划(36103)
- 教育(32418)
- 资助(31037)
- 编号(26021)
- 重点(24536)
- 部(22705)
- 计划(22223)
- 成果(22003)
- 发(21984)
- 创(21265)
- 科研(20440)
- 创新(20023)
- 课题(19782)
- 科技(19773)
共检索到2144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文彦 张鉴 曹萍 裴忠友 郭玉华 侯秀英 何萍
采用朱军提出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 ,利用 3× 3NCⅡ正反交设计的亲本和部分组合F2 代种子计 15种基因型材料 ,分析了糙米率、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和直链淀粉含量的种子效应与母体效应 ,预测了两类亲本的遗传效应大小。结果表明 ,糙米率、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和直链淀粉含量均存在显著的母体效应与直接效应 ,垩白面积还存在显著的细胞质效应 ;优质亲本具有显著降低垩白粒率、垩白面积的直接加性效应与母体加性效应。
关键词:
粳稻 品质 遗传 种子效应,母体效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刚 高清松 王健 罗伯祥 程保山 徐卫军 储成才 袁彩勇
基于2013—2015年江苏粳稻参试品种(系)试验数据,分析了参试粳稻的产量水平、产量构成因子、品质性状等类型间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江苏粳稻整体产量水平与株高、全生育期、结实率之间均达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质量等产量因子与主要品质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提高整体产量水平对于稻米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及食味品质的影响较小;碾磨品质与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各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但蒸煮食味品质指标与外观品质指标间矛盾较为突出,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粒率、垩白度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0.4
关键词:
粳稻 品质 产量 相关分析 江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红宇 郑桂萍 刘梦红 潘世驹 吕艳东 殷大伟 刘丽华 姜玉伟 周健
为研究北方粳稻穗重指数及其与产量品质的关系,以东北地区近年来育成的水稻品种(品系)为试材,分别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进行比较试验,提出用穗重指数(PWI,单穗重与每穴穗数之比)反映穗数与穗(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试材平均穗重指数0.155 g/穗,99%置信区间为[0.109,0.200],据此将参试材料划分为穗重型、中间型和穗数型。穗重指数与产量、穗粒数及决定穗粒数的穗部性状(一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粒率)、穗颈及倒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株高、叶面积指数、上部三叶长宽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单位面积穗数和剑叶基角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穗重型品种产量显著高于穗数型品种。穗重指数与加工品质...
关键词:
北方粳稻 穗重指数 产量 品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建波 王伯伦 王术
以8个不同粒型粳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优质米品种的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这些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普通粒型品种的成粒率较高,每穗成粒数较多,产量高于长粒型品种。糙米率、精米率与成粒率呈显著正相关,整精米率与成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提高成粒率对其他米质性状无明显负作用,因此,能进一步提高米质,使高产和优质在较高的水平上统一起来。粒长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辽宁的自然条件下,既高产又优质的品种谷粒不宜过长。
关键词:
粳稻 产量 品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志华 刘红林 李齐贤 胡秀义
利用二花脸、大约克及其F1、F2和回交世代共8个猪群的最小二乘均数,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程序,对猪的初生重、20日龄重和60日龄重的母体效应和基因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约克猪初生重、20日龄重及60日龄重平均比二花脸猪依次高04613,13643和20890kg。初生重受母体效应影响最大,而到60日龄时加性基因效应则占主导地位。在总变异中,母体效应由初生时的8889%降至60日龄时的449%;而加性效应则由初生时的561%升至60日龄时的6547%。60日龄时的个体重,大约克对二花脸猪的加性效应为23184kg,显性效应为01128kg。
关键词:
猪 早期生长性状 母体效应 基因效应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振华 王懿波 王永普 张新
通过7个亲本自交系的双列杂交,采用谷类作物数量性状平均数遗传模型,对玉米籽粒的蛋白质含量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同时受到种子和母体遗传效应的控制,种子的直接显性效应和母体显性效应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遗传效应预测值表明,选用3360做为亲本较易获得高蛋白组合.
关键词:
玉米 蛋白质 种子和母体遗传效应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廖西元 王磊 王志刚 阮刘青 胡慧英 方福平 陈庆根
本文对16个省(区、市)25个县(市、区)4686个农户采用旱耕水整、旱育秧、干湿交替灌溉及全程节水等水稻节水技术情况的调查和分析表明:农户人均收入、种稻规模、所在区域等特征因素以及年降雨量、灌溉费等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明显影响稻农采用节水技术;灌溉费与年降雨量存在显著的交互影响;灌溉收费机制对稻农采用节水技术有显著影响。因此,构建与用水量挂钩的收费机制,可有效促进稻农采用节水技术。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金琼
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有着与生俱来的亲缘关系。独立学院在试办初期,依托母体高校既是必须的,对双方也是有利的。但如果过度依托母体高校,就会给双方利益造成损害。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共生效应提醒人们,在激烈竞争中,独立学院必然会出现分化。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母体高校 关系 效应 走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通强
作物母体效应(M)是作物遗传育种中一重要参数。采用正反交F1性状差异,测定出母体效应方差。运用遗传力的估测原理,用母体效应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百分率估测母体效应值(即M=VmVp×100%)。通过15个油菜正反交组合测定,发现油菜籽含油量的母体效应值为10.52%,且品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关键词:
性状,母体效应,计算方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洪文 殷延勃 王昕 王坚 强爱玲 刘炜 史延丽
为了给杂交粳稻稻米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利用489A、216A、552A、中作59A、16A、秋光A 6个不育系和94FR30、2002FR11、2002FR24、1229、FR7969、8FR2 6个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禾谷类作物胚乳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及分析方法对杂交粳稻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长宽比、精米长厚比主要受种子直接显性效应的控制,整精米率、透明度和垩白率主要受种子直接加性效应控制,垩白面积的遗传主要受种子直接加性效应和母体显性效应共同控制,糙米率、垩白率的细胞质效应也达极显著水平,环境因素、抽样误差等剩余效应对精米率、垩白率、透明度的影响达显著...
关键词:
杂交粳稻 品质性状 遗传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青春 吴继贤 秦彦博 曾汉超 耿蔓一 郭诗琪 刘冠明
为研究水稻植株氮素指标与GreenSeeker植被指数的定量关系,通过设置不同年份、不同氮肥水平的田间试验,于移栽后定期使用GreenSeeker获取冠层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和比值植被指数(RVI),并同步破坏性取样获取植株生物量和氮含量,分析不同品种和不同氮营养条件下氮素和植被指数(NDVI和RVI)变化规律,建立基于NDVI和RVI的氮素监测模型。结果表明,植株氮含量可以基于NDVI和RVI分时期进行估算,植株氮积累量可以被分阶段反演。利用GreenSeeker可以实现水稻氮素快速无损监测,为水稻氮肥精确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贾宝艳 蒋文春 王术 赵新华 王伯伦
采用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辽宁省近年来32个水稻品种穴品系熏以后简称品种雪品质性状和穗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弯穗型品种品质指标优于半直立穗型品种,半直立穗型品种品质指标优于直立穗型品种。依品质性状参试材料可聚类为6类,第1类辽盐40组品质特点是垩白率、垩白度较高;第2类是辽粳294组,品质指标普遍很好;第3类辽粳5号组,垩白率、垩白度偏高;第4类沈农654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垩白率、垩白度较高,胶稠度较小。黎明、辽粳326各成一类,垩白率、垩白度很高。直立穗型品种成粒率、谷粒长对品质影响很大;半直立穗型品种一次枝梗、成粒率、谷粒长宽比对品质影响很大;弯穗型品种穗长、二次枝梗/一次枝梗...
关键词:
水稻 穗部性状 品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天华 王昌华 徐正进 张燕之 王嘉宇 唐亮
以4个粳型不育系和4个优良恢复系为亲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置16个杂交组合,对其主要产量及其相关性状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结实率、穴穗数、穗粒数、着粒密度、单株粒重、二次枝梗数等性状一般配合力(GCA)基因型方差不育系大于恢复系,表明杂种产量性状多数受母本的影响较大。结实率、穴穗数、穗粒数、着粒密度、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粒数等性状主要受亲本一般配合力的影响,而千粒重、一次枝梗千粒重等性状受特殊配合力(SCA)影响较大。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是相互独立的。不育系60A、73A、105A,恢复系C198、C52综合性状较好,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杂交粳稻 产量性状 配合力 遗传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陶陶 解嘉鑫 黄山 谭雪明 潘晓华 曾勇军 石庆华 张俊 曾研华
【目的】明确花后增温对双季晚粳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双季晚粳稻安全生产和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7—2018年在江西农业大学上高科技驿站试验基地进行,该地区位于江西双季稻主产区。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538为试验材料,设置花后增温(post-anthesis warming treatment,PAW;从抽穗期到成熟期昼夜不间断增温)和不增温对照(ambient temperature treatment,CK;安装与增温处理相同的装置,但不供电)2个处理,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采用稻田开放式远红外主动增温(free-air temperature increase,FATI)系统对水稻冠层进行增温,对比分析了不增温和花后增温条件下,晚粳稻产量、产量构成、加工品质、外观品质、RVA谱特征值、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花后增温导致晚粳稻甬优1538的产量和稻米品质发生明显变化,且2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不增温对照相比,花后增温2.2℃显著降低了晚粳稻产量,平均降幅为4.4%。花后增温条件下,2年晚粳稻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无显著变化,但2年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平均显著提高了27.4%和24.4%。花后增温提高了米粉RVA谱特征值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糊化温度,降低了其消减值,而对崩解值和最终黏度无显著影响。花后增温条件下,直链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2年平均降幅为6.4%;但精米中蛋白质相对含量和绝对含量均呈增加趋势,2年平均增幅分别为8.7%和6.6%。另外,花后增温均提高了精米中非必需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并且非必需氨基酸对增温的响应比必需氨基酸敏感,其中非必需氨基酸的总量显著提高了5.7%。从氨基酸的相对比例可以发现,花后增温对绝大多数氨基酸的相对比例无显著影响,而酪氨酸和甲硫氨酸的相对比例显著提高。【结论】花后增温降低了晚粳稻产量,对稻米加工品质无显著影响,使稻米外观品质品和蒸煮品质变差,而有利于改善其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房闵 唐亮 徐海 王嘉宇 徐正进
为了分析北方杂交粳稻高生物量,而产量优势不突出的原因,以140份恢复系材料与不育系辽99A杂交组配而成的140个杂交粳稻组合为试材,研究北方杂交粳稻物质生产和分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粳稻生物产量大,叶片和叶鞘在齐穗期后干物质输出率低,而引起结实率和千粒重低,是制约杂交粳稻产量优势不突出的主要因素。产量与齐穗期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齐穗期后叶片干物质转换率、叶鞘干物质转换率和输出率与产量和经济系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总体在巩固杂交粳稻生物量大这个优势的基础上保证大穗,提高齐穗期后干物质生产的同时提高叶片和叶鞘干物质的转换率有利于高产杂交粳稻的形成。
关键词:
杂交粳稻 产量 干物质积累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